阁楼人语 《读书》的知识分子记忆

阁楼人语 《读书》的知识分子记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沈昌文 著
图书标签:
  • 文化研究
  • 知识分子
  • 回忆录
  • 文学批评
  • 阅读体验
  • 个人史
  • 20世纪中国
  • 思想史
  • 书信
  • 阁楼人语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海豚出版社
ISBN:9787511020826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5939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8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阁楼人语:〈读书〉的知识分子记忆》是一本关于《读书》的书,是对原《读书》主编沈昌文先生在一生的编辑生涯中所思所想的精神集粹。沈昌文先生在整整50年的出版生涯中,有三分之一年头都在编《读书》,几乎经历了《读书》创刊、成长的全过程,是《读书》的见证人。对创刊40年整的《读书》杂志来说“阁楼”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个名词——《读书》编辑室同仁自嘲的室号。

且听一个能说、会说、敢说之人的睿智语絮,让这些关于当时文化界、思想界情况的犀利思考和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温暖关怀带你重温一个时代读书人的美好记忆。

内容简介

《阁楼人语:〈读书〉的知识分子记忆》收录了1984—1996年这13年间100余篇《读书》杂志的“编后絮语”,是关于人文刊物《读书》的历史记录。沈昌文先生任《读书》主编多年,这些文章涉猎广泛,思想敏锐,文采飞扬,对中国思想界、文化界、读书界诸多话题娓娓道来,既记录了八十、九十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精神与学术的发展轨迹,也全面反映了那一历史时期的出版、文化动态。

作者简介

沈昌文,1931年9月26日生于上海。1951年3月到1985年12月,在人民出版社任校对员、秘书、编辑、主任、副总编辑。1986年1月到1995年12月,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经理兼《读书》杂志主编。1996年1月退休。著有《书商的旧梦》《知道》《八十溯往》《也无风雨也无晴》《师承集》《师承集续编》,译作有《控诉法西斯》《列宁对全世界妇女的遗教》《阿多拉茨基选集》(部分)等。

目录

目 录

1 序 有无之间 * 蒙
8 自述 出于无能 沈昌文

1 知识分子——我们的对象
3 病中的列宁
5 预测未来
7 我们的五周年
9 挑 战
11 小文章
13 加强书评
16 改革需要知识
18 “荷马”不是“罗马”
21 补白之乐
24 读其书,知其人
26 一读再读的书
29 多树几块“指路牌”
31 禁锢与指导
34 拓展思维空间
36 作家手稿
38 看动静的窗口
40 服务日
42 书评的自由
44 傅雷家书墨迹展
46 德不孤,必有邻
48 说宽容
50 不可言说
53 看海外
55 人情的联系
58 提倡反思
60 看书内,想书外
62 “不伦不类”
64 旧学新知
66 再说宽容
68 且看文章高手
70 解放编辑
72 敏感或贤明
74 这一声喝得好!
76 文化的共识
78 面对“文化热”
80 改变习惯
82 海外归来
84 老将丁聪
86 通往“精英文化”的桥
88 专栏之兴
90 一字之错
92 百期感言
94 不免有三分傻气
96 惟恐失之艰深
98 短些,再短些!
100 信 任
102 海峡那边
104 我们的班底
108 多开窗户
112 请柳苏出场
115 张承志的感慨
117 文化“整合”
120 书是死的,又是活的
122 “每一寸都是女人的女人”
124 “相见亦无事,不来常思君”
126 “新生创伤”
128 用“?”还是用“!”?
130 想起本雅明
132 文化的前途
134 请* 蒙出场
136 吃猪肝还是订杂志
138 智慧默默流淌
140 《读书》十周年
142 拟作《洗澡》又一篇
146 说“逼”
148 合刊致辞
150 感谢老前辈
151 风狂霜峭录
153 别人的话
157 活得尚好
161 又到“读书服务日”
167 无序与有序
171 何妨轻风漫语
175 三人行:* 蒙、张中行、金克木
181 撑一叶扁舟
188 悲欣交集,抚简识人
194 辛丰年的妙处
198 莫把深奥当深刻
202 柯灵来信
207 不是即是
211 冷眼观热门
215 我们的栏目
219 谓予不信,请看历史
223 黄仁宇的书
227 纠谬摘误
229 还得“拿来”
231 人在困境中
234 胡愈之“承包”
237 **是仓皇辞庙日
242 脑力操练
244 文人还会被尊敬吗?
248 评自己
250 他们文明吗?
253 吾道不孤
256 “精神贵 族”
259 什么是自由?
262 三三四四
264 裤子·尊严·乐趣
266 上帝·阿斗·朋友
268 后饮酌·后学术·后刊物
271 被遮蔽·被掩盖
273 黄昏·朝阳
275 地理与文化
278 文化阁楼
280 采一片异乡的云
284 闭一只眼
286 背叛·挑拨
288 打擂规则·费厄泼赖
290 自己的声音
292 《发事隐》的“事隐”
294 倒和顺
297 精致和粗率
299 何必大声
301 想入非非
303 把关种种

306 《阁楼人语》后记 沈昌文
书名: 阁楼人语 《读书》的知识分子记忆 图书简介: 在时代的洪流中,总有一些声音,如微光般穿透岁月,诉说着个体与时代的交织,知识与精神的碰撞。本书《阁楼人语——<读书>的知识分子记忆》便是一曲关于阅读、思考与成长的多声部合唱,它以一种别样的视角,回溯了中国当代最重要的思想刊物之一《读书》杂志,在其发展历程中,所承载的那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知识分子群体的集体记忆与个体叙事。 这并非一本简单的回忆录,也非对《读书》杂志的编年史式梳理。它是一次深入灵魂的探索,尝试捕捉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流淌在知识分子生命中的脉络。作者以敏锐的观察和深情的笔触,聚焦于那些因《读书》而结缘、因阅读而启蒙、因思想而激荡的个体生命。他们或许是曾经的编辑、撰稿人,或许是热忱的读者,更可能是那些在《读书》的滋养下,逐步形成独立思考能力,并在各自领域中留下印记的思想者。 本书的叙述,不是冰冷客观的史料堆砌,而是充满了温度和人情味。作者深入那些泛黄的旧期刊,也走进那些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通过搜集、整理、访谈、重构,编织出一幅幅生动的人物画卷。这些人物,他们的人生轨迹或许各不相同,但他们对思想的追求,对真理的探寻,对社会的反思,以及在阅读中获得的启迪和力量,构成了《读书》杂志精神内核的重要组成部分。 “阁楼人语”,这个书名本身就蕴含着一种意味深长。阁楼,往往是独立思考、潜心研究的场所,是远离喧嚣、沉浸于书海的静谧之地。而“人语”,则强调了个体声音的存在,是那些在阁楼中低语、思考、辩论、分享的智慧之声。本书正是试图打捞起这些“阁楼人语”,将它们汇聚成一篇篇引人入胜的叙事,带领读者走进知识分子独特的精神世界。 《读书》杂志,作为中国当代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坐标,其影响力早已超越了刊物的本身。它不仅是一个信息发布的平台,更是一个思想碰撞的熔炉,一个精神家园的构建者。它见证了一个国家在改革开放浪潮中,知识分子群体如何重新认识世界,如何梳理传统,如何探索未来。本书正是从“人”的角度切入,通过解读《读书》杂志在其不同发展时期所承载的人物故事,来展现这一宏大进程中的个体经验和精神风貌。 作者在书中,会细致地勾勒出一些知识分子与《读书》杂志结缘的契机。或许是一篇振聋发聩的文章,或许是一次思想的启发,又或许是编辑部的一段段往事。这些细节,虽然看似微小,却往往是连接个体命运与时代变迁的密钥。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深入挖掘,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读书》杂志是如何成为一代知识分子精神成长的沃土,又是如何塑造了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本书的叙事,会穿插对《读书》杂志历年重要文章、重要栏目,乃至那些在杂志上引发广泛讨论的事件的解读。但这种解读,不是孤立的文本分析,而是将其置于知识分子个人的生命体验和时代背景之下。例如,当谈论某个关于历史反思的专栏时,作者可能会深入追溯参与撰稿的某位学者,他在那个特定时期所面临的思想困境,以及《读书》杂志为他提供的发表平台和精神支持。这种“人-文-时”的交织,构成了本书独特的叙事魅力。 《阁楼人语——<读书>的知识分子记忆》还可能触及到知识分子群体内部的思想争鸣和观念演变。在《读书》杂志的版面上,不同学派、不同思想的碰撞从未停止。这些争鸣,虽然有时显得激烈,却正是知识分子群体保持思想活力、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本书将通过呈现那些参与争鸣的个体故事,展现知识分子在思想辩论中的勇气、智慧和坚持。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展现阅读的力量,以及知识分子群体对阅读的虔诚和热爱。对于许多人而言,《读书》杂志不仅仅是一份刊物,它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寄托。它引导读者去发现那些被忽视的经典,去接触那些前沿的思想,去理解那些复杂的社会现象。本书将通过追溯知识分子们在阅读中的心路历程,来传达阅读的魅力,以及它如何成为个体认知世界、提升自我的重要途径。 作者也可能关注到,在时代变迁和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知识分子群体的处境和选择。他们如何在时代的大潮中保持独立思考,如何在压力与诱惑中坚守学术良知,如何在功利主义的侵蚀下守护精神家园?《读书》杂志,往往是他们发出声音、寻求共鸣的重要阵地。本书将通过呈现这些真实的生命故事,来折射知识分子群体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韧性。 本书的写作风格,力求自然、流畅,避免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以鲜活的个体叙事,引人入胜。作者善于捕捉人物的细微神情,善于描绘那些触动人心的瞬间。读者在阅读本书时,仿佛置身于一场场温馨的会谈,或是一次次深刻的思考之中。那些曾经在《读书》杂志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他们鲜活的形象,他们充满智慧的言语,将跃然纸上,与读者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 《阁楼人语——<读书>的知识分子记忆》不仅仅是关于一份杂志的回忆,它更是一部关于思想、关于阅读、关于个体如何在时代洪流中寻找精神家园的史诗。它邀请读者一同走进那些“阁楼”,倾听那些“人语”,感受知识分子群体深厚的精神力量,以及他们为我们留下的宝贵思想财富。通过本书,我们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读书》杂志在中国当代思想史上的意义,更能从中汲取启迪,思考我们自身的阅读与成长,以及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应如何保持独立思考,如何构建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 这本书,是献给那些热爱阅读、珍视思想、并愿意为之不懈追求的人们。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知识分子群体特有的精神气质;它是一盏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它是一段回响,在我们的心中激荡起对智慧和真理永恒的向往。 它所讲述的,是那些在阁楼里,在灯下,在无数个思考的夜晚,从《读书》杂志中汲取养分,从而生长出独特生命体验的灵魂。它们的故事,不只属于过去,更与我们每一个热爱思考的现代人息息相关。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这本书,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踏上了一次迷人的精神漫游。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且富有画面感的笔触,描绘了那些藏匿于“阁楼”深处的,属于《读书》时代的知识分子的独特语境。我不是那个时代的亲历者,但透过文字,我却能清晰地“听见”那些对话,感受到那些思想碰撞的火花。书中的人物,他们或是温文尔雅,或是棱角分明,但共同的是,他们身上都带着一种对知识的虔诚,对思想的尊崇,以及对时代深刻的洞察。那种在时代的巨变中,如何在纷杂的声音里寻找清晰的自我,如何在沉默中积蓄力量,如何在喧嚣中保持清醒,都通过一个个鲜活的片段展现在眼前。我尤其着迷于那些关于阅读的片段,仿佛能看到他们在灯下埋首,在书页间寻觅着启示,那种对文字的敬畏,对思想的渴望,至今仍能激荡人心。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段段往事的回溯,更是一次关于知识、关于精神、关于如何在时代洪流中安顿自我的深刻探讨。

评分

不得不说,《阁楼人语》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也通往心灵深处的窗户。我不是书中所描绘的“阁楼人”,也未曾经历过那个特定的历史节点,但那些文字所营造的氛围,那些知识分子在文字中流露出的思考,却有着跨越时空的吸引力。它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穿的书,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地去感受,去体会。我能从中读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身上的一种复杂的情感,有对现实的关切,有对未来的迷茫,更有对思想的执着与探索。那些不经意的谈话,那些对书籍的讨论,都仿佛有着一种沉甸甸的分量,承载着那个时代的印记,也映射出知识分子群体在社会变迁中的独特角色。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知识分子”这个概念,它不再是一个标签,而是一种精神的体现,一种对自我、对世界永不停止的追问。读这本书,就像是与一群智慧的灵魂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受益匪浅。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像是一扇尘封已久的阁楼之门,伴随着吱呀一声缓缓开启,将一段段温热而又略带疏离的知识分子记忆,如同一缕缕阳光,洒落进来。我并非书中之人,也未曾亲历那些年代的激荡与沉思,但字里行间流淌出的那种独特气质,却深深吸引了我。它并非流水账式的回忆录,更像是一场精心编织的梦境,将那些模糊而又清晰的片段串联起来,勾勒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群体的精神肖像。我仿佛能感受到他们在那个特殊时期的困惑、挣扎,以及对真理不懈的追求。那些被时代浪潮裹挟的个体,如何在洪流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如何在精神的孤岛上汲取养分,书中那些若隐若现的对话、那些不经意间的流露,都让我对“知识分子”这个身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让我意识到,知识分子的存在,不仅仅是信息的传播者,更是精神的守望者,是社会良知的微弱但坚韧的回响。这本书,以一种极为温和而又不失力量的方式,触碰了我内心深处对那个时代的好奇与敬畏。

评分

这本《阁楼人语》,如同一杯陈年的老酒,初入口时或许有些微的涩,但细细品味,却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邃与醇厚。它没有故作高深的理论,也没有刻意煽情的叙述,而是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勾勒出那个时代一群知识分子的精神侧影。我能感受到他们身上那种特有的气质,一种对文字的敏感,一种对思想的执着,一种在历史洪流中坚守自我的勇气。书中的一些片段,虽然只是只言片语,却仿佛能勾勒出那个时代的温度,以及知识分子群体在那段特殊时期所经历的内心波澜。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阅读体验的描绘,那种沉浸在书本世界中的孤独与快乐,那种在字里行间寻找慰藉与启发的场景,让我深有共鸣。它让我意识到,知识分子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他们的学识,更在于他们对思想的坚持,对良知的守护,以及在时代变迁中,依然保持的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本书,像是一面镜子,照见了那个时代,也照见了我们内心深处对精神世界的渴望。

评分

这本书,如同一张泛黄的老照片,静静地诉说着一个时代的记忆,一个群体的精神脉络。我惊叹于作者能够如此细腻地捕捉到那些转瞬即逝的思绪,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深刻。书中所描绘的,并非轰轰烈烈的事件,而是那些更私密、更个人的精神世界,是知识分子在时代的浪潮中,如何安放自己的灵魂,如何在阅读与思考中寻找力量。我并非那个时代的亲历者,但透过这些文字,我仿佛能够“触摸”到那种氛围,感受到那种略带忧郁又充满韧性的精神气质。它让我意识到,知识分子的价值,在于他们对真理的探寻,对思想的守护,以及在复杂世界中保持清醒的能力。那些关于阅读的片段,那些对书籍的解读,都如同一颗颗宝石,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也照亮了那个时代的精神景观。这本书,是一次精神的朝圣,是一次对过往的回溯,也是一次对当下自我的深刻反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