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枝兒 山歌 夾竹桃:民歌三種

掛枝兒 山歌 夾竹桃:民歌三種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馮夢龍 著
圖書標籤:
  • 民歌
  • 山歌
  • 地方文學
  • 民間音樂
  • 詩歌
  • 中國文學
  • 文化藝術
  • 掛枝兒
  • 夾竹桃
  • 傳統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聯閤齣版公司
ISBN:9787559618573
版次:1
商品編碼:12337325
品牌:後浪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8-05-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收馮夢龍編述的《掛枝兒》《山歌》《夾竹桃》民歌三種。《掛枝兒》《山歌》為作者當時所收集和整理,《夾竹桃》則是其擬山歌、采用“頂針”的方式而創作。馮夢龍認為民歌為“民間性情之響”、“天地間自然之文”,率直真切——正如其在《敘山歌》裏所說:“且今雖季世,而但有假詩文,無假山歌,則以山歌不與詩文爭名,故不屑假。苟其不屑假,而吾藉以存真,不亦可乎? 抑今人想見上古之陳於太史者如彼,而近代之留於民間者如此,倘亦論世之林雲爾。若夫藉男女之真情,發名教之僞藥,其功於《掛枝兒》等,故錄《掛枝詞》而次及《山歌》。”書後附有關德棟和趙景深二位先生的三篇綜述文章,是對“掛枝兒”“山歌”“夾竹桃”的綜閤性研究,可供讀者參閱。


作者簡介

馮夢龍(1574-1646),明代文學傢、戲麯傢,蘇州人。一生著作頗豐,除世人熟知的“三言”外,還有《古今談概》《情史類略》《太平廣記抄》等三十餘種小說、戲麯、筆記等著作傳世。對民間俗文學尤其是民間民歌的收集整理和創作也是不遺餘力。其科舉不第、在傢著書立說之時,經常齣入蘇州的酒樓茶坊,對下層生活接觸較為頻繁,這為他收集民間民歌提供瞭第一手資料,他的《掛枝兒》《山歌》民歌集就是在當時收集和整理齣來的。


精彩書評

《民歌》的優點在於:抒寫的“是真境”,所以它們“自有真趣”,是“天地間自然之文”。

——關德棟

《夾竹桃》的麯調,基本上是八句,所謂“三句山歌一句詩,中間四句是新詞”是也。……我想四字句瘦瘠,仿佛竹葉,七字句豐腴,好像盛開的桃花,把四句四字句夾在四句七字句當中,就像夾竹桃似的,可能麯調名由此而起。

——趙景深


目錄

Ο掛枝兒

私部一捲

歡部二捲

想部三捲

彆部四捲

隙部五捲

怨部六捲

感部七捲

詠部八捲

謔部九捲

雜部十捲

Ο山歌

敘山歌

捲一私情四句

捲二私情四句

捲三私情四句

捲四私情四句

捲五雜歌四句

捲六詠物四句

捲七私情雜體

捲八私情長歌

捲九雜詠長歌

捲十桐城時興歌

Ο夾竹桃

Ο附錄


前言/序言

齣版說明

本書收明馮夢龍編述《掛枝兒》《山歌》《夾竹桃》民歌三種。

“掛枝兒”是明代萬曆朝興起於民間的時調小麯,在晚明甚為風行,所謂“不問南北,不問男女,不問老幼良賤,人人習之,亦人人喜聽之”(瀋德符《萬曆野獲編》捲25《時尚小令》),可見其風靡程度。馮夢龍編述《掛枝兒》10捲,明刻本殘缺,存9捲。另有姚梅伯《今樂府選》收抄本,分上下兩捲,亦殘缺,然恰能補足馮夢龍的10捲本。馮夢龍編述《掛枝兒》凡10捲,以部分捲,錄麯435首。

吳地“山歌”之齣現甚早,而又以明代最為興盛。馮夢龍編述《山歌》凡10捲,以體劃分,存麯380首,以抒寫男女情愛為主要內容,風格清新明快,感情率真熱烈,所謂“但有假詩文,無假山歌”(馮夢龍《敘山歌》),可稱的評。

“夾竹桃”麯調基本上是八句,所謂“三句山歌一句詩,中間四句是新詞”是也。首二句七言,中間四句是四言,末二句又是七言。四字句瘦瘠,仿佛竹葉,七字句豐腴,好像盛開的桃花,把四句四字句夾在四句七字句當中,就像夾竹桃似的,其麯調名即由此而起。凡錄麯123首,包括開端《前敘》一首和《後序》一首。各麯末句用《韆傢詩》各詩末句。後一麯首字與前一麯末字相同,形成頂針,如第一首末句是“賽過新興銀絞絲”,第二首首句便是“絲絲綠柳映窗前”,以下各篇都是如此,直到最後一首末句“賽過清明三月三”,仍接第一首的第一句“三句山歌一句詩”。

明清民歌以抒寫男女愛情生活和社會生活狀貌為主,大都生動活潑、率直真切,但也有一些詩作格調不高,需要讀者區分閱讀。書中麯詞裏的夾評及麯後評注皆馮夢龍編述時所加,為方便讀者閱讀,我們用字體、字號作瞭區分。

本書對研究明清民歌、明清社會風習乃至中國俗文學,均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本書附錄錄有關德棟和趙景深先生的三篇綜述文章,是對“掛枝兒”“山歌”“夾竹桃”的綜閤性研究,可供讀者參閱。



《掛枝兒·山歌·夾竹桃:民歌三種》是一本融匯瞭中國豐富多彩民間音樂傳統的專著。本書以其獨特的視角,深入淺齣地剖析瞭三種極具代錶性的中國民歌形式——“掛枝兒”、“山歌”與“夾竹桃”,力求為讀者呈現一幅生動而立體的中國民間音樂畫捲。 第一部分:“掛枝兒”——城市的迴響,生活的點滴 “掛枝兒”,顧名思義,其意境如同掛在枝頭的果實,隨風搖曳,卻又根植於大地。這種民歌形式,更多地在城市的街巷、市井中流傳,它不像田野間的山歌那般開闊悠揚,而是充滿瞭生活的氣息,是城市居民情感與日常的細膩寫照。 本書對“掛枝兒”的起源與發展進行瞭細緻的考證。作者追溯瞭“掛枝兒”在不同曆史時期,尤其是在明清時期,如何在城鎮商業繁榮的背景下逐漸成型和傳播。它往往與當時的社會生活緊密相連,歌詞內容廣泛,從茶餘飯後的閑談、婚喪嫁娶的祝福,到市井小販的吆喝、節日慶典的歡愉,無所不包。例如,在一些描繪節慶場景的“掛枝兒”中,可以聽到關於燈會、廟會的熱鬧景象,以及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而在一些反映日常生活場景的歌謠中,則能體會到普通百姓的喜怒哀樂,以及他們對親人、對鄰裏的溫情。 在音樂特徵方麵,“掛枝兒”的鏇律通常較為婉轉、細膩,有時帶著幾分俏皮,有時又流露齣淡淡的憂傷。其節奏變化多端,能夠很好地適應不同的歌詞內容和演唱情境。本書詳細分析瞭“掛枝兒”的鏇律走嚮、節奏型以及常用的調式,並結閤具體的樂譜和錄音示例,讓讀者能夠直觀地感受其音樂魅力。作者還特彆強調瞭“掛枝兒”在演唱中的即興性,許多時候,歌詞會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進行臨場發揮,這種靈活性使得“掛枝兒”始終保持著鮮活的生命力。 本書還將“掛枝兒”置於更廣闊的文化語境中進行考察。它不僅僅是一種音樂形式,更是承載著城市文化記憶的載體。通過對“掛枝兒”的歌詞進行深入解讀,我們可以窺見古代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道德規範以及審美情趣。例如,一些關於愛情的“掛枝兒”,雖然沒有驚天動地的情節,卻充滿瞭樸實真摯的情感;而一些關於勞動的歌謠,則展現瞭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這些細微之處,共同構築瞭一幅豐富而真實的古代城市生活畫捲。 第二部分:“山歌”——土地的鏇律,情感的傾訴 “山歌”,是中國民歌中最具代錶性、流傳最廣的類型之一。它源自廣袤的鄉村,根植於勞動人民的生活,是他們錶達內心最直接、最真摯的情感的方式。本書對“山歌”的論述,力圖展現其粗獷豪放、情感充沛的特點,以及其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中的獨特錶現。 本書首先梳理瞭“山歌”的地域分布及其演變。從北方的信天遊,到南方的采茶歌,再到西南的對山歌,不同地區的“山歌”在演唱風格、鏇律特點和歌詞內容上都呈現齣鮮明的地域特色。例如,北方的“山歌”往往音域寬廣,氣勢磅礴,充滿瞭力量感;而南方的“山歌”則更為細膩婉轉,有時帶著淡淡的纏綿。作者通過詳實的田野調查和文獻研究,為讀者勾勒齣“山歌”在中國的宏觀圖景。 在音樂構成上,“山歌”的鏇律以其高亢、遼闊、悠揚而著稱。其特點是多用級進和較小的跳進,音區多在較高,有時會運用滑音、顫音等技巧,營造齣迴蕩山榖、迴蕩心靈的藝術效果。本書對“山歌”的鏇律綫條、節奏特點、調式特點以及演唱技巧進行瞭深入的分析,並引用瞭大量具體的“山歌”實例,配以簡譜或五綫譜,幫助讀者理解其音樂的精髓。例如,書中會分析一首經典的勞動號子,如何通過其強烈的節奏感和高亢的鏇律來配閤勞動者的步伐,提升勞動效率;也會分析一首愛情的“山歌”,如何用婉轉的鏇律和含蓄的歌詞來錶達內心的思念與愛慕。 “山歌”的內容更是豐富多彩,幾乎涵蓋瞭勞動人民生活的方方麵麵。除瞭廣為人知的愛情主題,還有關於勞動生産的歌謠,如春耕、夏耘、鞦收、鼕藏的辛勞與喜悅;關於生活習俗的歌謠,如嫁娶、生育、節日慶典的習俗與祝福;關於人生哲理的歌謠,如對生老病死的感悟,對社會不公的批判,以及對美好未來的嚮往。本書通過對大量“山歌”歌詞的解讀,展現瞭勞動人民樸素、真摯的情感世界,以及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對自然的敬畏、對命運的思考。 此外,本書還探討瞭“山歌”的演唱形式,特彆是“對山歌”這種獨特的互動式演唱方式。通過“對山歌”,歌者們以歌傳情,以歌會友,甚至以歌賽智,這種形式不僅豐富瞭“山歌”的錶演方式,也極大地增強瞭其參與性和互動性,成為連接人與人、人與社區的重要紐帶。 第三部分:“夾竹桃”——獨特的地域之聲,文化的新生 “夾竹桃”作為一種民歌形式,可能不如“山歌”那樣傢喻戶曉,但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蘊,使其成為中國民歌寶庫中不可或缺的一員。本書對“夾竹桃”的介紹,旨在揭示其不為人知卻又引人入勝的特色。 本書首先介紹瞭“夾竹桃”的地理起源和文化背景。“夾竹桃”並非特指某一特定地域的民歌,而是本書作者在長期的田野考察和音樂研究中,發現並歸納齣的一類具有相似音樂特徵和演唱風格的民間歌謠。這類歌謠可能在不同的地區以不同的名稱存在,但它們在音樂語言、錶現手法以及所承載的文化內涵上,都呈現齣某種內在的聯係,如同色彩鮮艷卻又帶有一絲神秘感的夾竹桃,既有普遍的美,又有獨特的個性。 在音樂特徵上,“夾竹桃”的鏇律可能不像“山歌”那樣高亢,也不像“掛枝兒”那樣婉轉,而是呈現齣一種彆樣的韻味。其鏇律可能更傾嚮於一種重復性的、具有地域色彩的小調式,節奏上可能帶有獨特的地域律動,有時顯得舒緩悠長,有時又充滿瞭生活化的、略帶口語化的節奏感。本書將通過具體的音樂分析,展現“夾竹桃”在音高、音程、節奏、鏇律走嚮等方麵的獨特之處,並重點介紹其演唱時可能使用的特殊技巧,如氣息的運用、喉音、鼻音等,這些都構成瞭其獨特的發聲方式和音響效果。 “夾竹桃”的歌詞內容,同樣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烙印。它可能反映特定地域的風土人情、曆史傳說、神話故事、民間習俗,以及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片段。與“山歌”的直抒胸臆不同,“夾竹桃”的歌詞可能更具象徵意義,或采用一種更為含蓄、委婉的錶達方式,讓聽者在感受音樂的同時,也能通過歌詞去體會背後深層的文化意涵。本書將精選具有代錶性的“夾竹桃”歌詞,進行深入的解讀,揭示其文化密碼。 本書還特彆關注“夾竹桃”在當代社會中的傳承與發展。在現代化進程的衝擊下,許多傳統民歌形式麵臨著消亡的危險。本書作者在研究“夾竹桃”的過程中,也關注瞭它如何在當代社會中得以延續,以及如何與現代音樂元素相結閤,煥發齣新的生命力。例如,一些研究者和音樂傢可能會嘗試對“夾竹桃”進行改編,使其更符閤現代人的審美需求,從而讓這朵獨特的民間藝術之花繼續綻放。 結語 《掛枝兒·山歌·夾竹桃:民歌三種》並非僅僅是三種民歌形式的簡單羅列,而是通過對這三者深入細緻的剖析,為讀者展現瞭中國民間音樂的豐富性、多樣性與生命力。本書旨在喚醒人們對被遺忘或忽視的民間音樂的關注,讓更多的人瞭解、欣賞並珍視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産。它不僅是一本學術專著,更是一扇通往中國人民心靈深處的窗口,通過它,我們可以聽到土地的迴響,感受到生活的熱情,領略到文化的多彩。通過本書,讀者將有機會深入瞭解中國民間音樂的獨特魅力,感受其中蘊含的深厚情感與智慧。

用戶評價

评分

《夾竹桃》這個名字,一開始吸引瞭我,因為它帶有一種浪漫而又略帶危險的氣息。而書中對這部分民歌的呈現,也確實如此。我看到瞭民歌在錶達個體情感時,那種不受拘束的自由和大膽。有一些歌麯,其直白的錶達方式,甚至讓我有些許驚訝,但仔細品味,卻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深情和真摯。這讓我反思,我們對“民歌”的定義,是否過於狹隘。這些看似“不那麼主流”的歌麯,恰恰展現瞭民間藝術的生命力和包容性。它們是時代的印記,是人們內心最真實的聲音,無論是愛戀的甜蜜,還是失落的苦澀,亦或是對生活某些不滿的宣泄,都被淋灕盡緻地體現在歌詞和鏇律中。作者在解讀時,也沒有迴避這些更具爭議性的內容,而是以一種尊重和理解的態度,展現瞭民歌的多樣麵貌。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民歌的另一麵,它同樣有著深刻的社會意義和藝術價值。

评分

《夾竹桃》這部分的內容,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視角,審視民歌的多元化發展。我之前對民歌的印象,更多停留在傳統的、充滿鄉土氣息的作品上,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民歌更廣闊的疆域。夾竹桃,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獨特的美感,而書中對它的解讀,也如其名,既有熱烈奔放的一麵,又有暗藏深沉情感的可能。我尤其被那些講述愛情、離彆,甚至是帶有 protest 意味的歌麯所吸引。它們不像正統的文學作品那樣雕琢,卻用最直接、最原始的語言,觸碰到瞭人類最普遍的情感。那些在勞作間隙哼唱的小調,那些在節日慶典上齊聲歌頌的麯子,都記錄瞭一個時代人們的心聲。我仿佛能聽到女性在窗前思念遠人的低語,能看到年輕人在田埂上大膽示愛的身影,更能感受到底層人民麵對不公時的無奈與抗爭。這種原始的生命力,是任何精緻的藝術都難以比擬的。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民歌不僅僅是曆史的碎片,更是活生生的人民情感的載體,它們以最樸素的方式,訴說著最真實的故事。

评分

翻閱《掛枝兒 山歌 夾竹桃:民歌三種》,我仿佛走進瞭一個巨大的戲颱,而每一個民歌都是一齣精彩的摺子戲。尤其是“山歌”的部分,讓我領略到瞭中國民歌的博大精深。我驚嘆於它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中的豐富多樣性。書中對山歌的選編,既有大傢耳熟能詳的經典,也有一些鮮為人知的寶藏。每首歌詞背後,都仿佛承載著一個村落的故事,一種生活方式的縮影。我能感受到那些山間獵戶的豪邁,能聽到水鄉漁夫的悠揚,更能體會到邊疆兒女的遼闊胸襟。作者的解讀,也恰到好處地展現瞭山歌的藝術魅力,它如何巧妙地運用比興、擬人等手法,將生活中的點滴化為動人的歌詞,如何通過獨特的唱腔和節奏,傳遞齣豐富的情感。閱讀的過程,我常常不自覺地跟著哼唱起來,仿佛也成瞭那個歌唱著的群體的一份子。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瞭“歌”的意義,它不僅僅是聲音的藝術,更是文化的傳承,是情感的宣泄,是生活的全部。

评分

這本書,真的像一位飽經滄桑的老者,用最質樸的語言,講述著歲月的流轉和人間的悲喜。我被《掛枝兒》中的某些篇章深深打動,那裏麵描繪的,不是宏大的敘事,而是細微的生活片段,是普通人傢的日常。我看到的是辛勤勞作的雙手,是期盼團圓的眼神,是小小的願望在歌聲裏升騰。這種樸素的幸福感,以及其中蘊含的堅韌與樂觀,讓我感到格外溫暖。書中的民歌,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刻意的煽情,但它們卻有著最直接的情感衝擊力,仿佛能穿透時空,直接與我的心靈對話。我能想象到,在昏黃的油燈下,母親哼唱著搖籃麯,或者在田間勞作時,父輩們用歌聲驅散疲憊。這些歌麯,是他們的精神寄托,是他們生活中的一抹亮色。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最偉大的藝術,往往就蘊藏在最平凡的生活之中,而民歌,正是這種藝術的集大成者。

评分

這本《掛枝兒 山歌 夾竹桃:民歌三種》真是讓我驚喜連連,仿佛打開瞭一扇塵封已久的老唱片機。書中的民歌,每一首都像一幅生動的風俗畫,將我帶入瞭一個遙遠而親切的時代。我尤其喜歡那些描繪田園風光、農事勞作的歌麯,《掛枝兒》裏那種勞動人民對豐收的期盼,對自然的感恩,以及其中蘊含的淳樸情感,都讓我為之動容。不僅僅是歌詞,那些看似樸實無華的鏇律,卻有著直擊人心的力量,仿佛能聽到黃土高原上迴蕩的呼喊,聽到江南水鄉泛起的吳儂軟語。閱讀的過程,我仿佛也置身於那片土地,感受著陽光的溫暖,泥土的芬芳,還有人們辛勤耕耘後的喜悅。作者在對這些民歌的解讀上,也顯得格外用心,不僅梳理瞭歌麯的源流,更挖掘瞭其背後深厚的文化內涵,讓我看到瞭民歌作為一種口頭藝術,是如何將一個民族的曆史、情感、生活方式融為一體的。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歌麯集,更像是一本關於中國民間文化的百科全書,充滿瞭智慧和詩意,讓人在品味民歌的同時,也對這片土地的根源有瞭更深的理解。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