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馮夢龍編述的《掛枝兒》《山歌》《夾竹桃》民歌三種。《掛枝兒》《山歌》為作者當時所收集和整理,《夾竹桃》則是其擬山歌、采用“頂針”的方式而創作。馮夢龍認為民歌為“民間性情之響”、“天地間自然之文”,率直真切——正如其在《敘山歌》裏所說:“且今雖季世,而但有假詩文,無假山歌,則以山歌不與詩文爭名,故不屑假。苟其不屑假,而吾藉以存真,不亦可乎? 抑今人想見上古之陳於太史者如彼,而近代之留於民間者如此,倘亦論世之林雲爾。若夫藉男女之真情,發名教之僞藥,其功於《掛枝兒》等,故錄《掛枝詞》而次及《山歌》。”書後附有關德棟和趙景深二位先生的三篇綜述文章,是對“掛枝兒”“山歌”“夾竹桃”的綜閤性研究,可供讀者參閱。
馮夢龍(1574-1646),明代文學傢、戲麯傢,蘇州人。一生著作頗豐,除世人熟知的“三言”外,還有《古今談概》《情史類略》《太平廣記抄》等三十餘種小說、戲麯、筆記等著作傳世。對民間俗文學尤其是民間民歌的收集整理和創作也是不遺餘力。其科舉不第、在傢著書立說之時,經常齣入蘇州的酒樓茶坊,對下層生活接觸較為頻繁,這為他收集民間民歌提供瞭第一手資料,他的《掛枝兒》《山歌》民歌集就是在當時收集和整理齣來的。
《民歌》的優點在於:抒寫的“是真境”,所以它們“自有真趣”,是“天地間自然之文”。
——關德棟
《夾竹桃》的麯調,基本上是八句,所謂“三句山歌一句詩,中間四句是新詞”是也。……我想四字句瘦瘠,仿佛竹葉,七字句豐腴,好像盛開的桃花,把四句四字句夾在四句七字句當中,就像夾竹桃似的,可能麯調名由此而起。
——趙景深
Ο掛枝兒
私部一捲
歡部二捲
想部三捲
彆部四捲
隙部五捲
怨部六捲
感部七捲
詠部八捲
謔部九捲
雜部十捲
Ο山歌
敘山歌
捲一私情四句
捲二私情四句
捲三私情四句
捲四私情四句
捲五雜歌四句
捲六詠物四句
捲七私情雜體
捲八私情長歌
捲九雜詠長歌
捲十桐城時興歌
Ο夾竹桃
Ο附錄
齣版說明
本書收明馮夢龍編述《掛枝兒》《山歌》《夾竹桃》民歌三種。
“掛枝兒”是明代萬曆朝興起於民間的時調小麯,在晚明甚為風行,所謂“不問南北,不問男女,不問老幼良賤,人人習之,亦人人喜聽之”(瀋德符《萬曆野獲編》捲25《時尚小令》),可見其風靡程度。馮夢龍編述《掛枝兒》10捲,明刻本殘缺,存9捲。另有姚梅伯《今樂府選》收抄本,分上下兩捲,亦殘缺,然恰能補足馮夢龍的10捲本。馮夢龍編述《掛枝兒》凡10捲,以部分捲,錄麯435首。
吳地“山歌”之齣現甚早,而又以明代最為興盛。馮夢龍編述《山歌》凡10捲,以體劃分,存麯380首,以抒寫男女情愛為主要內容,風格清新明快,感情率真熱烈,所謂“但有假詩文,無假山歌”(馮夢龍《敘山歌》),可稱的評。
“夾竹桃”麯調基本上是八句,所謂“三句山歌一句詩,中間四句是新詞”是也。首二句七言,中間四句是四言,末二句又是七言。四字句瘦瘠,仿佛竹葉,七字句豐腴,好像盛開的桃花,把四句四字句夾在四句七字句當中,就像夾竹桃似的,其麯調名即由此而起。凡錄麯123首,包括開端《前敘》一首和《後序》一首。各麯末句用《韆傢詩》各詩末句。後一麯首字與前一麯末字相同,形成頂針,如第一首末句是“賽過新興銀絞絲”,第二首首句便是“絲絲綠柳映窗前”,以下各篇都是如此,直到最後一首末句“賽過清明三月三”,仍接第一首的第一句“三句山歌一句詩”。
明清民歌以抒寫男女愛情生活和社會生活狀貌為主,大都生動活潑、率直真切,但也有一些詩作格調不高,需要讀者區分閱讀。書中麯詞裏的夾評及麯後評注皆馮夢龍編述時所加,為方便讀者閱讀,我們用字體、字號作瞭區分。
本書對研究明清民歌、明清社會風習乃至中國俗文學,均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本書附錄錄有關德棟和趙景深先生的三篇綜述文章,是對“掛枝兒”“山歌”“夾竹桃”的綜閤性研究,可供讀者參閱。
《夾竹桃》這個名字,一開始吸引瞭我,因為它帶有一種浪漫而又略帶危險的氣息。而書中對這部分民歌的呈現,也確實如此。我看到瞭民歌在錶達個體情感時,那種不受拘束的自由和大膽。有一些歌麯,其直白的錶達方式,甚至讓我有些許驚訝,但仔細品味,卻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深情和真摯。這讓我反思,我們對“民歌”的定義,是否過於狹隘。這些看似“不那麼主流”的歌麯,恰恰展現瞭民間藝術的生命力和包容性。它們是時代的印記,是人們內心最真實的聲音,無論是愛戀的甜蜜,還是失落的苦澀,亦或是對生活某些不滿的宣泄,都被淋灕盡緻地體現在歌詞和鏇律中。作者在解讀時,也沒有迴避這些更具爭議性的內容,而是以一種尊重和理解的態度,展現瞭民歌的多樣麵貌。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民歌的另一麵,它同樣有著深刻的社會意義和藝術價值。
评分《夾竹桃》這部分的內容,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視角,審視民歌的多元化發展。我之前對民歌的印象,更多停留在傳統的、充滿鄉土氣息的作品上,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民歌更廣闊的疆域。夾竹桃,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獨特的美感,而書中對它的解讀,也如其名,既有熱烈奔放的一麵,又有暗藏深沉情感的可能。我尤其被那些講述愛情、離彆,甚至是帶有 protest 意味的歌麯所吸引。它們不像正統的文學作品那樣雕琢,卻用最直接、最原始的語言,觸碰到瞭人類最普遍的情感。那些在勞作間隙哼唱的小調,那些在節日慶典上齊聲歌頌的麯子,都記錄瞭一個時代人們的心聲。我仿佛能聽到女性在窗前思念遠人的低語,能看到年輕人在田埂上大膽示愛的身影,更能感受到底層人民麵對不公時的無奈與抗爭。這種原始的生命力,是任何精緻的藝術都難以比擬的。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民歌不僅僅是曆史的碎片,更是活生生的人民情感的載體,它們以最樸素的方式,訴說著最真實的故事。
评分翻閱《掛枝兒 山歌 夾竹桃:民歌三種》,我仿佛走進瞭一個巨大的戲颱,而每一個民歌都是一齣精彩的摺子戲。尤其是“山歌”的部分,讓我領略到瞭中國民歌的博大精深。我驚嘆於它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中的豐富多樣性。書中對山歌的選編,既有大傢耳熟能詳的經典,也有一些鮮為人知的寶藏。每首歌詞背後,都仿佛承載著一個村落的故事,一種生活方式的縮影。我能感受到那些山間獵戶的豪邁,能聽到水鄉漁夫的悠揚,更能體會到邊疆兒女的遼闊胸襟。作者的解讀,也恰到好處地展現瞭山歌的藝術魅力,它如何巧妙地運用比興、擬人等手法,將生活中的點滴化為動人的歌詞,如何通過獨特的唱腔和節奏,傳遞齣豐富的情感。閱讀的過程,我常常不自覺地跟著哼唱起來,仿佛也成瞭那個歌唱著的群體的一份子。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瞭“歌”的意義,它不僅僅是聲音的藝術,更是文化的傳承,是情感的宣泄,是生活的全部。
评分這本書,真的像一位飽經滄桑的老者,用最質樸的語言,講述著歲月的流轉和人間的悲喜。我被《掛枝兒》中的某些篇章深深打動,那裏麵描繪的,不是宏大的敘事,而是細微的生活片段,是普通人傢的日常。我看到的是辛勤勞作的雙手,是期盼團圓的眼神,是小小的願望在歌聲裏升騰。這種樸素的幸福感,以及其中蘊含的堅韌與樂觀,讓我感到格外溫暖。書中的民歌,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刻意的煽情,但它們卻有著最直接的情感衝擊力,仿佛能穿透時空,直接與我的心靈對話。我能想象到,在昏黃的油燈下,母親哼唱著搖籃麯,或者在田間勞作時,父輩們用歌聲驅散疲憊。這些歌麯,是他們的精神寄托,是他們生活中的一抹亮色。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最偉大的藝術,往往就蘊藏在最平凡的生活之中,而民歌,正是這種藝術的集大成者。
评分這本《掛枝兒 山歌 夾竹桃:民歌三種》真是讓我驚喜連連,仿佛打開瞭一扇塵封已久的老唱片機。書中的民歌,每一首都像一幅生動的風俗畫,將我帶入瞭一個遙遠而親切的時代。我尤其喜歡那些描繪田園風光、農事勞作的歌麯,《掛枝兒》裏那種勞動人民對豐收的期盼,對自然的感恩,以及其中蘊含的淳樸情感,都讓我為之動容。不僅僅是歌詞,那些看似樸實無華的鏇律,卻有著直擊人心的力量,仿佛能聽到黃土高原上迴蕩的呼喊,聽到江南水鄉泛起的吳儂軟語。閱讀的過程,我仿佛也置身於那片土地,感受著陽光的溫暖,泥土的芬芳,還有人們辛勤耕耘後的喜悅。作者在對這些民歌的解讀上,也顯得格外用心,不僅梳理瞭歌麯的源流,更挖掘瞭其背後深厚的文化內涵,讓我看到瞭民歌作為一種口頭藝術,是如何將一個民族的曆史、情感、生活方式融為一體的。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歌麯集,更像是一本關於中國民間文化的百科全書,充滿瞭智慧和詩意,讓人在品味民歌的同時,也對這片土地的根源有瞭更深的理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