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衣——李村尋人啓事》(以下簡稱《地衣》)是青年作傢李瑾創作的一部紀實性散文作品,因故事性較強,也可以視為一種介於小說與散文之間的新文體。李村,位於沂濛山區東部,西距沂河兩公裏,在省道一側。這個平凡而渺小的北方村莊裏,生活著2000口普普通通的“日齣而作,日入而息”的農民。李瑾以李村十字路口東北角的一條電綫杆下——這個李村人歇腳、乘涼、聊天特彆是拉短長、論是非的場所為切入點,以簡單、傳神、生動的文筆,記錄瞭53個形色各異又彼此勾連的農民形象。這些人物身上,有善良有過錯,有樸實有狐疑,有本真有荒誕,但更多的體現的則是一麯生生不息、忙而不倦的生命之歌。
李瑾,男,山東沂南人,現居北京。漢語言文學學士、新聞學(文學)碩士、曆史學博士,現從事散文、詩歌和小說創作,有作品在《人民文學》、《中國作傢》、《詩刊》、《星星詩刊》、《詩歌月刊》、《上海文學》、《創作與評論》、《詩詞中國》、《延河》、《湖南文學》、《朔方》、《解放軍報》等數十傢報刊發錶,並入選《思南文學選刊》、《中國新詩排行榜》等多種選本,曾應邀參加草堂國際詩會和成都國際詩歌周,獲第三屆全國職工詩詞創作大賽奬、“百年新詩、放歌黑河”大賽奬等,齣版詩歌集《人間帖》《孤島》、散文集《地衣》、評論集《紙彆裁》等多部作品。《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文藝報》、《中國藝術報》、《中華讀書報》等報刊曾發錶過對其作品的評論文章。
李瑾像是一個雕塑傢,寥寥幾筆,筆下人物就被賦得生氣,各有生動的眉目。這些人物秉性有異,事有本末,但他們傳遞齣瞭北中國*醇厚的鄉土氣息。《地衣》是我近來看到的特彆輕鬆又特彆有味道的作品。
———賈平凹
驢眼兒
漁 夫5
李延慶9
小泥鰍兒12
打盹神16
三 皮20
鐵水兒24
去年兒28
大 牙32
小國兒3
小泥勺兒39
李一落43
小派頭兒47
大嘴怪51
小猴兒56
李大戶60
小瀋陽兒他娘64
大鬼兒69
柱 子74
小三兒79
花生油兒83
李大硬87
李主教91
孔老二96
大叫驢101
王老七105
四 狼111
老鍋蓋兒115
三老爺120
三毛兒124
小地主128
一水兒133
李大豆腐138
張燕青143
喜 兒147
半吊子151
聾 漢155
扁擔他娘159
大長臉164
李老師168
老爺173
奶奶178
一口悶184
半截鬼189
趕喜的193
吊死鬼198
門框202
李主任207
鯉魚兒傢的212
鞦香217
黑五類221
跋226
跋
地衣,學名普通念珠藻,乃真菌和藻類野閤的一種類共生植物,又叫地耳、地錢、地皮、野木耳。在我的老傢,則稱地蕨皮。文獻中,名字更是繞口,《本草綱目》《養小錄》《野菜博錄》中的地踏菰、地踏菜和鼻涕肉,皆為地衣之彆名。地衣結構簡單,根、莖、葉不分,和海帶、紫菜同為藍藻類,無花亦無果。夏季雨後,一般在布有沙石顆粒的草根部,藉助腐葉,生齣地衣,黑中透綠,綠中滲齣淺黃,色重者猶如泰山墨玉,其狀有錢幣般大小,觸之肥潤脆滑,煞是水靈。
說來奇怪,地衣在路邊或田地草盛處,反而不見,一齣日光,地錶乾瞭,便萎為乾癟的黑屑。不過,地衣生命力極是頑強,見水則復生,據說,潛伏期長達數十年。小時候,傢裏吃的不多,我比較偏愛地衣,算是不可得的野味。哪天下瞭雨,我和兩個妹妹或玩伴兒就挎瞭籃子,去一公裏開外的池嘴子撿拾。我莊和鄰莊隔著一條狹長的活水大池子,榖歌或百度地圖上可一目瞭然,跨度不過百五十米,這邊除瞭草木啥也沒有,對麵則比比皆是。撿迴傢,淘洗乾淨瞭,入鍋炒雞蛋,是媽提供的帶有童年記憶的一道珍饈美饌。及年長,此等綠色食品隻是反復齣入夢中矣。
李村,位於濛山東部,西距沂河兩公裏,在省道一側,這裏,就是生我養我的地方。李村有兩韆口人,我少時便在外求學,所識者不過三分之一,招呼者僅僅五分之一,至於說到曾經喝過茶聊過天兒的,不過百十人而已——這就是我們生活宿命的世界,局促、擁擠。我傢位於村後,在村中最大的十字路口東南角有一處老宅子,因社區改造,爹將路北側全部改造成瞭兩層樓房,我傢買的一棟和老宅對角相望。十字路口東北角是一根電綫杆,已樹立瞭三十多年。電綫杆下,便是大傢夥兒歇腳、乘涼、聊天特彆是拉短長、論是非的場所。這個場所,是李村的春鞦戰國和史記漢書,一些人去瞭,一些人又填上瞭,像地衣,在雨前雨後循環往復而生生不息。老傢以及它所衍生的舊事舊人舊物,就是我心裏的地衣,以之果腹、療傷和擱置疼痛而疲倦的神經,甚至進行精神性的反芻,是必不可少而又平常稀鬆的一道餐飲。不過,這道餐飲不可得而時常想、不可缺又可以無。
我喜歡在電綫杆下聊天,觀察,並做些簡單的筆記,以期把握每個人獨特而淒然的命運。某日,和幾個老爺們兒聊天,忽然意識到去歲在此拉呱的人又少瞭一個,這種湮滅感讓人難以自製。他們不是偉大或卑鄙的一群而是卑微的,和地衣一樣,被生育他們的大地吞噬但又不可能再迴來,甚至他們的存在很快消失在親人的記憶裏,僅僅成為一抔可以忽略的黃土堆,直到被歲月抹平。而我所能做的,就是記錄下身邊的人,截取我所理解和認識的某個片段,將他們留在地錶,藉以覆蓋我們裸露的情感和內心世界。一句話,我不記錄,他們將永遠消失,盡管這種努力徒勞,卻也是一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試圖。隻是,這些真實或虛假的他們離我和我的親人太近,彼此構成牽連不斷的糾葛,我隻能變換一下名字——名字又有何用?地衣那麼多稱呼,誰又能記住,會在乎?記住又如何?——兩韆字左右將一個人描寫盡瞭,隱藏在兩頁紙裏,也許永不見天日。人啊,都不過是一粒粒塵埃,風一吹,就散瞭。
我所記錄的鄉親,都是熟悉的、親近的。他們沒有那麼高尚,高尚不符閤人性真實,但他們是生動的、戲謔的,他們和這個無常的人間世保持著對應關係。最初,我是一篇篇在手機上按齣來的,保持著一個中午午休時間一篇的速度。既而被工作打斷,斷斷續續寫瞭兩年時間。寫齣幾篇,發給幾個朋友看瞭,都說寫得很樂嗬。隻有一個朋友說,裏麵能看齣人物的沉重、麻木和艱辛。我迴復,你說對瞭一半兒,這就是本真的生活狀態。當然,還有更不堪的一麵,我不想說,至於哲學的、曆史的,且由他人說去吧。話歸正題。這些人物能齣來,需要感謝的是自己,因為我對我的村莊保持著敬畏、喜愛和不捨,而不是一瓢潑齣去的水,潑在城市的水,將自己蒸發在陌生的空氣中或流淌在摻雜著汙染物的人類裏。當然,這是玩笑話,我更感謝我的傢人和父老鄉親,感謝允許這些文字及其描述的人物存在的人,感謝那根電綫杆,在它的下麵,我們都是自己的異體人。另外,我也感謝促成這本書麵世,允許這些小故事進入各大文學刊物,嚮讀者推介本書的師友,某種意義上,他們也是本書的作者。
時間麵前,人不是動物,而是植物。願所有被時間吞噬的地衣,都能在另外一個宇宙蘇醒、沉睡、蘇醒。
2017年4月11日
拿到《地衣——李村尋人啓事》這本書,我最先感受到的是一種獨特的氛圍,仿佛被一股淡淡的泥土氣息和潮濕的空氣所包圍。書名本身就有一種莫名的吸引力,它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標識,更像是一扇通往某個隱秘世界的門。我很難將“地衣”與“尋人啓事”這兩個詞聯係起來,但正是這種不協調,反而激起瞭我更深的探究欲望。地衣頑強的生命力,在貧瘠的環境中也能紮根生長,這是否暗示著書中所講述的故事,也發生在某種艱苦或被忽視的環境中?而“尋人啓事”,又訴說著一種失落,一種缺失,一種迫切需要被填補的空白。這本書會是關於一個失蹤者的故事嗎?還是關於一個傢庭的破碎,一個村莊的秘密,甚至是一段被遺忘的曆史?我腦海中開始勾勒齣各種可能的畫麵:古老的村落,斑駁的牆壁,泛黃的照片,以及一個在人群中被忽略的身影。這本書似乎在邀請我參與一場解謎遊戲,去細細品味字裏行間流淌的綫索,去感受那些隱藏在日常之下的暗流湧動,去理解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卻可能至關重要的細節。
评分《地衣——李村尋人啓事》這個名字,在我眼中,就如同一幅被歲月浸染的水墨畫,初看時隻是淡淡的幾筆,細品之下卻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萬韆情緒。“地衣”,它本身就代錶著一種靜默的生存,一種在時光的洗禮下,悄然蔓延的生命痕跡。我想象著,在那個叫做“李村”的地方,是否也存在著這樣一些被時間遺忘的角落,一些被人們忽略的真相,正如地衣悄悄地附著在岩石上,沉默地記錄著歲月的痕跡。而“尋人啓事”,則像是打破瞭這份沉寂,它帶著一種急切,一種執著,一種對逝去者的追念,或是對未知者的探尋。這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找人事件,更可能是一種對過往的追溯,對情感的瞭結,對某個謎團的破解。這本書的書名,讓我預感到,故事不會是直白的敘述,而是充滿瞭象徵意義和含蓄的情感。它可能需要讀者去用心去感受,去體會那些字句背後隱藏的微瀾,去拼湊齣那個模糊的身影,以及他/她與“李村”之間,那段被時間塵封的聯係。
评分當我在書店的架子上看到《地衣——李村尋人啓事》這本書時,它的名字就像一道無聲的呼喚,瞬間吸引瞭我的目光。首先,“地衣”這個詞,就帶有一種天然的、原始的生命力,它提醒著我,那些存在於我們周圍,卻常常被忽視的,默默生長的生命。它可能象徵著堅韌,象徵著附著,也可能象徵著某種古老而難以磨滅的印記。而“李村尋人啓事”這幾個字,則立刻將故事的焦點聚焦在一個具體而又充滿懸念的情境中。一個“尋人啓事”,總是意味著一種缺憾,一種失落,一種迫切的希望,以及一段可能充滿麯摺的故事。我開始想象,這個“李村”究竟是怎樣一個地方?是江南水鄉的寜靜,還是北方山村的蒼涼?而那個被尋找的人,又是誰?他/她為何會從“李村”消失?又是什麼樣的原因,促使有人在這片土地上,發齣這份尋人的信號?這本書的書名,似乎在嚮我展示一幅幅畫麵:古老的村落,蜿蜒的小路,以及在那片土地上,人們之間復雜的情感糾葛和未解的心結。它預示著,這會是一個需要細細品味、層層剝繭的故事。
评分這本《地衣——李村尋人啓事》的書名,一開始就勾起瞭我強烈的好奇心。 “地衣”,一種附著在岩石、樹皮上,默默生長的生命,本身就帶著一種古老而堅韌的意象。而“李村尋人啓事”,則瞬間將我拉入瞭一個充滿懸念和塵封往事的情境。“尋人啓事”四個字,總帶著一絲焦灼,一絲不甘,還有一絲對過往的追問。它不是一個簡單的“失蹤”,而是一種刻意的“尋”。是誰在尋找?又在尋找誰?這背後又隱藏著怎樣的故事?是愛,是恨,是虧欠,還是某種無法釋懷的過往?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開這本書,去探尋那些被“地衣”覆蓋的記憶,去解開“李村”這個地名背後的人物關係網,去感受那份被歲月打磨過的,關於尋找與被尋找的復雜情感。這本書的書名就像一張陳舊的藏寶圖,指引著我去探索未知的領域,去挖掘那些被遺忘在角落裏的真相,去體會那些在時間長河中沉澱下來的,關於人性的種種。它預示著一場關於過去與現在的對話,一場關於秘密與揭露的追逐,一場關於生命韌性與存在意義的深刻反思。
评分《地衣——李村尋人啓事》這個書名,在我看來,有一種極強的畫麵感和敘事張力。首先,“地衣”,這個詞本身就帶著一種時間的沉澱感,一種附著在粗糙錶麵,默默生長,卻生命力頑強的意象。它讓我聯想到那些被遺忘的角落,被時光打磨過的痕跡,以及那些在不經意間,卻依然存在的生命。而“李村尋人啓事”則將這份意象具象化,賦予瞭一個具體的地點和一個明確的事件。“尋人啓事”四個字,瞬間就能勾起讀者內心深處的某種情感:焦灼、期盼、疑問,甚至是懷舊。它意味著一個人的失蹤,一個故事的開端,或者是一個謎團的起點。這本書的書名,就像一個精心設計的引子,它沒有直接揭示任何情節,卻在讀者的腦海中種下瞭無數的可能性。我開始好奇,這個“李村”是怎樣的村莊?是繁華之地,還是偏僻山村?那個“尋人啓事”是張貼在公告欄上,還是口口相傳?而“地衣”又在其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是故事的背景,還是某種象徵?這本書的書名,成功地吊起瞭我的胃口,讓我迫不及待地想去探尋,在這片被“地衣”覆蓋的土地上,究竟隱藏著怎樣的尋人故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