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陳獨秀生前足以代錶他政治思想、革命智謀和政治見解,以及廣泛意義上的文化創見的,僅僅隻有這部《獨秀文存》。
——王觀泉(著名學者)
《獨秀文存》分為論文、隨感錄,通信三捲。論文部分所收文章主要發錶在《新青年》上,文風汪洋恣肆,論理鞭闢入裏。《隨感錄》,短小精悍,多則百餘字,少則數十字,如子彈般尖銳有力,直指當時的現實問題。通信部分主要是陳獨秀主創《新青年》時期的讀者來信及他這些來信的公開作答。針對來信內容,陳獨秀或贊同,或駁斥,或辨析,能體現他富於戰鬥性的文風。
《獨秀文存》簡體橫排版,充分體現瞭原亞東圖書館版本的價值,除做繁體字簡化工作、更正少量原版中明顯的錯誤和異體字外,對原版中的文字不做任何改動。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保持原版的原汁原味,同時盡可能避免歧義,給現代讀者的閱讀提供方便。
陳獨秀(1879—1942),安徽懷寜(今安慶)人。新文化運動的發起者,20世紀中國思想解放運動的倡導者; 五四運動的思想指導者;馬剋思主義的積極傳播者;中國共産黨早期重要的創始人和領導人。1920年初前往上海成立共産黨早期組織,並發起成立中國共産黨。1921年7月在中共一大被選為中央局書記,後任中央局執行委員會委員長(二、三大)、中央總書記(四、五大) 等職務,並任前五屆中央委員。1927年7月離開中央,1929年11月被開除黨籍。1931年5月被推選為中國托派組織的中央書記。1932年10月被國民黨政府逮捕,判刑後囚禁於南京。1937年8月齣獄,先後在武漢、重慶居住,最後長期居住於今重慶江津。1942年5月病逝。
★我這幾十篇文章,不但不是文學的作品,而且沒有什麼係統的論證,不過直述我的種種直覺罷瞭:但都是我的直覺,把我自己心裏要說的話痛痛快快的說將齣來,不曾剿襲人傢的說話,也沒有無病而呻的說話。
——陳獨秀
★這部《文存》所存的,都是陳君在《新青年》上發錶過的文,大抵取推翻舊習慣、創造新生命的態度,而文章廉悍,足藥拖遝、含糊等病:即到今日,仍沒有失掉青年模範的資格。
——蔡元培
★在陳獨秀生前足以代錶他政治思想、革命智謀和政治見解,以及廣泛意義上的文化創見的,僅僅隻有這部《獨秀文存》。
——王觀泉
《獨秀文字:論文上》
敬告青年
法蘭西人與近世文明
今日之教育方針
抵抗力
東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異
一九一六年
吾人最後之覺悟
新青年
當代二大科學傢之思想
我之愛國主義
駁康有為緻總統總理書
憲法與孔教
孔子之道與現代生活
袁世凱復活
再論孔教問題
文學革命論
俄羅斯革命與我國民之覺悟
舊思想與國體問題——在北京神州學會講演
近代西洋教育——在天津南開學校演講
復闢與尊孔
西文譯音私議
人生真義
駁康有為《共和平議》
今日中國之政治問題
偶像破壞論
有鬼論質疑
附錄一 答陳獨秀先生《有鬼論質疑》
附錄二 難易乙玄君
附錄三 諸子無鬼論
質問《東方雜誌》記者——《東方雜誌》與復闢問題
附錄一 中西文明之評判(譯日本雜誌《東亞之光》)
附錄二 功利主義與學術(《東方雜誌》十五捲六號)
附錄三 迷亂之現代人心(《東方》第十五捲第四號)
再質問《東方雜誌》記者
附錄 答《新青年》雜誌記者之質問(《東方》十五捲十二號)
齣版後記
《獨秀文字:論文下》
剋林德碑
《新青年》罪案之答辯書
《新青年》宣言
對於梁巨川先生自殺之感想
實行民治的基礎:“地方自治與同業聯閤兩種小組織”
自殺論——思想變動與青年自殺
基督教與中國人
馬爾塞斯人口論與中國人口問題
勞動者底覺悟——在上海船務、棧房工界聯閤會演說
上海厚生紗廠湖南女工問題
談政治
國慶紀念底價值
新教育是什麼?
《每周評論》發刊詞
歐戰後東洋民族之覺悟及要求
除三害
燒煙土
請問蔣觀雲先生
人種差彆待遇問題
關於北京大學的謠言
朝鮮獨立運動之感想
為什麼要南北分立?——南北人民分立呢,還是南北特殊勢力分立呢?
貧民的哭聲
對日外交的根本罪惡——造成這根本罪惡的人是誰?
孔教研究
為山東問題敬告各方麵
山東問題與上海商會
山東問題與國民覺悟——對外、對內兩種徹底的覺悟
我們究竟應當不應當愛國?
歡迎湖南人底精神
《夥友》發刊詞
平民教育
基督教與基督教會
齣版後記
《獨秀文字:通信》
《獨秀文字:隨感錄》
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於硎,人生最寶貴之時期也。青年之於社會,猶新鮮活潑細胞之在身。新陳代謝,陳腐朽敗者無時不在天然淘汰之途,與新鮮活潑者以空間之位置及時間之生命。——《敬告青年》
若夫博學而不能緻用,漠視實際上生活上之冷血動物,乃中國舊式之書生,非二十世紀新青年也。——《答顧剋剛》
世界文明發源地有二:一是科學研究室,一是監獄。我們青年要立誌齣瞭研究室就入監獄,齣瞭監獄就入研究室,這纔是人生最高尚優美的生活。從這兩處發生的文明纔是真文明,纔是有生命、有價值的文明。——《研究室與監獄》
蔡元培序
序
二十五年前,我在上海《警鍾報》社服務的時候,知道陳仲甫君。那時候我們所做的,都是錶麵普及常識,暗中鼓吹革命的工作。我所最不能忘的,是陳君在蕪湖,與同誌數人閤辦一種白話報,他人逐漸的當時用法,今作“地”。因不耐苦而脫離瞭,陳君獨立支持瞭幾個月;我狠舊同“狠”。本篇下文同。佩服他的毅力與責任心。
後來陳君往日本,我往歐洲,多年不相聞問。直到民國六年,我任北京大學校長,與湯君爾和商及文科學長人選,湯君推陳獨秀,說獨秀即仲甫,並以《新青年》十餘本示我。我問明陳君住址,就到前門外某旅館訪他,他答應相助。陳君任北大文科學長後,與瀋尹默、錢玄同、劉半農、周啓民諸君甚相得,後來又聘到在《新青年》發錶過文學革命通訊的鬍適之君,益復興高彩烈今作“興高采烈”。,漸漸兒引起新文化的運動來。
後來陳君離瞭北京,我們兩人見麵的機會就狠少;我記得的就止有十五年鼕季在亞東圖書館與今年在看守所的兩次。他所作的文,我也狠難得讀到瞭。
這部《文存》所存的,都是陳君在《新青年》上發錶過的文,大抵取推翻舊習慣、創造新生命的態度,而文章廉悍,足藥拖遝、含糊等病;即到今日,仍沒有失掉青年模範的資格。我所以寫幾句話,替他介紹。
中華民國廿二年四月蔡元培
陳獨秀自序
自序
亞東主人將我近幾年來所做的文章印行瞭。我這幾十篇文章,原沒有什麼文學的價值,也沒有古人所謂著書傳世的價值。但是如今齣版界的意思,隻要於讀者有點益處,有印行的價值便印行,不一定要是傳世的作品;著書人的意思,隻要有點心得或有點意見貢獻於現社會,便可以印行;至於著書傳世藏之名山以待後人這種昏亂思想,漸漸變成過去的笑話瞭。我這幾十篇文章,不但不是文學的作品,而且沒有什麼有係統的論證,不過直述我的種種直覺罷瞭;但都是我的直覺,把我自己心裏要說的話痛痛快快的當時用法,今作“地”。說將齣來,不曾剿襲同“抄襲”。人傢的說話,也沒有無病而呻的說話,在這一點,或者有齣版的價值。在這幾十篇文章中,有許多不同的論旨,就此可以看齣文學是社會思想變遷底舊同“的”。産物,在這一點,也或者有齣版的價值。既有齣版的價值,便應該齣版,便不必說什麼“徒災梨棗”等客套話。
一九二二年八月,獨秀自序於上海
這套書的裝幀設計也十分考究,拿到手上就能感受到那種沉甸甸的曆史質感。紙張的選材和印刷的清晰度都達到瞭很高的水準,即便是繁復的古體字,閱讀起來也毫無壓力。內容上,我個人尤其偏愛其中關於傢鄉風土人情的記述。作者對故土的熱愛是如此真切,他描繪的那些市井百態、風俗習慣,仿佛是一幅徐徐展開的民俗畫捲。那些看似瑣碎的生活片段,被他寫得有聲有色,充滿瞭煙火氣和人情味。我仿佛透過文字,聞到瞭舊時街巷裏飄齣的飯菜香,聽見瞭鄰裏間熱絡的交談聲。這種對“地方性”的執著書寫,使得整套文集不僅是文學作品,更像是留存下來的珍貴的地方文化檔案。它喚醒瞭我對自身文化根源的追溯欲望,讓人忍不住想要去探訪那些文字中描繪的古老角落,感受那份失落已久的慢時光。
评分這本書的文集質量實在令人驚嘆。翻開第一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些古典韻味十足的詩詞,作者的筆觸細膩入微,情感真摯深沉。讀到那些描繪山川景色的篇章時,仿佛身臨其境,耳畔似乎還能聽到潺潺的流水聲和清脆的鳥鳴,那份遠離塵囂的寜靜感,讓人心曠神怡。更難能可貴的是,在那些看似寫景抒情的文字背後,蘊含著作者對時代、對人生的深刻洞察。他的觀察角度獨到,總能在尋常事物中發現不尋常的意蘊。尤其是一些涉及曆史事件的篇章,文字犀利而不失文雅,對曆史人物的評述也頗有見地,絕非膚淺的敘述,而是融入瞭作者獨特的思考與情懷。對於喜愛古典文學,又注重思想深度的讀者來說,這絕對是一套不容錯過的寶藏。我花瞭整整一個下午沉浸其中,感覺自己的精神世界都被極大地豐富和滋養瞭。
评分這四冊書的篇幅看似浩瀚,但內容卻安排得錯落有緻,讀起來節奏感很強。我注意到,作者在不同冊冊之間,似乎也設置瞭一種內在的聯係和遞進。比如,前兩冊側重於個人情感的抒發和對周邊環境的觀察,而後續兩冊則明顯轉嚮瞭更為宏大和內省的敘事。這種結構安排使得整套文集的閱讀體驗非常飽滿,不會有讀到後期審美疲勞的感覺。我特彆欣賞其中關於“友誼與知己”的那些片段,文字中流露齣的那種古典式的、不含雜質的真誠情誼,在當下快節奏的社交關係中顯得尤為珍貴。字裏行間,那種對真摯人際關係的珍視和感懷,深深地打動瞭我。它讓我停下來,重新審視自己生命中那些重要的人與事,那種被深刻理解的溫暖,透過紙張直達心靈深處。
评分說實話,初次接觸這套文集時,我有些擔心其內容的晦澀難懂,畢竟年代久遠的文字往往需要花費額外的精力去揣摩。然而,驚喜地發現,作者的文字功力深厚,結構卻又非常清晰。尤其是在那些涉及學術思辨的章節裏,作者的邏輯鏈條構建得極為嚴密,論證層層遞進,即使是麵對復雜的哲學思考,也能被他梳理得井井有條。這種既有深度又有溫度的錶達方式,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我不是專業學者,但在閱讀過程中,我能清晰地跟上作者的思路,並且被他構建的知識體係所摺服。它強迫我去思考一些平日裏我可能不會涉足的問題,比如時間與永恒的關係,或者個體在宏大曆史背景下的位置。這套書不僅僅是供人消遣的讀物,更像是良師益友,引導我在智識上不斷攀登。
评分真正讓我對這套文集産生敬意的,是其中展現齣的那種超越時代的精神氣質。在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産生一種錯覺,仿佛這位作者就生活在我們這個時代,他的憂思、他的希望、他的審視,與當代人並無二緻,隻是錶達的媒介和載體不同罷瞭。特彆是他在探討社會變遷和道德堅守的部分,觀點之超前,令人拍案叫絕。他沒有沉溺於對過去的緬懷,而是以一種批判性的眼光審視著當下,並試圖在傳統智慧中汲取力量來應對未來的挑戰。這套書不是老古董,而是活的、有生命力的思想遺産。它提供瞭一種安頓心靈的基石,讓我們在信息爆炸、價值多元的現代社會中,依然能找到一個清晰而堅定的坐標。每讀完一個章節,都像進行瞭一次精神上的“排毒”,讓人豁然開朗,充滿瞭繼續前行的勇氣和力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