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人的心学:政治文化小札/政治文化丛书

共产党人的心学:政治文化小札/政治文化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家兴 著
图书标签:
  • 政治文化
  • 共产党人
  • 意识形态
  • 政治哲学
  • 文化研究
  • 中国政治
  • 马克思主义
  • 政治思想
  • 历史文化
  • 理论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88270
版次:1
商品编码:1229219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政治文化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钩沉党史、国史中的大量故事细节,对接党员干部思想实际,结合社会生活中突出的现象与问题,以通俗化的生动表达,重温初心,解思想扣子,破认识迷雾,是党员干部的“洗心亭”,是正心修身的精彩读本。

目录

自序 心学与治道
第一辑 初心
新要求,焕发新的“东方魔力”——十九大的中国“新声音”
不忘初心,新时代再扬帆
接过历史的接力棒
“中国梦”三题
有感于“毛泽东的哲学”
“精神钙质”不可流失
百姓萦怀万事不难
“以百姓心为心”
一块苦一块千一块过
用“富民”尺子衡量
在延安感受“播种机”
英雄无悔报国志
共产党人价值观的核心要素

第二辑 鉴史
“中国式”处境与“中国式”探索
风雨洗礼“三大品格”
“中国道路”凝聚价值共识
学习力决定生命力
中国人从此告别跪着走向站立
辛亥革命开启社会新风气
思想文化的“辛亥力量”
邓小平开启了中国人的思想闸门
百年“中国表情”背后的密码

第三辑 修性
“严”“实”可养心
做精神高地的守望者
严是公道,扬清风正气
“沽名钓誉”扭曲名利观
功成不必在我
把好习惯的“方向盘”
监督就是不信任吗?
接受监督不仅是一种胸襟
“自我竞争力”三题
论宽容
善“补漏”者能“补天”
幸福的境界
党内政治文化的破与立

第四辑 尚清
“转作风”六题
廉洁是为政者的“价值原点”
什么样的笼子才能关住权力
将公权力赶进法治的笼子
反腐最重要的是管用
治理小官巨腐要双轮驱动
一次守不住,次次做让步
贪官智商怎在“中知以下”
管好身边人才能减少腐败
正家风才有好作风
警惕取消正当福利的用心
文化领域不能有腐败盲点
“寒门巨贪论”遮蔽了什么

第五辑 崇文
彰显中华文化的格局与气度——中国人为什么最有理由自信
经典如幽兰,空谷自芳菲
开掘精神荒原的铧犁
文艺不能有“高原”缺“高峰”
不缺沃土,为何缺力作
我们失去文化创造力了吗?
故事可载“道”
放飞故事里的文化精灵
形神兼备方能“以文化人”
清除学术腐败
“学术垃圾”何以大量产生
城市建设不能断了文脉
名人故居的幽思
不妨多一些“历史情调”
都在看手机,谁在看报纸?

第六辑 为治
实事求是的境界
走出利益博弈时代的治理困境
维稳与维权不能割裂
“信服力”应成干部的“绝活”
决策失误以何防范?
跳“集体舞”,不唱“独角戏”
转型期改革为何尤需讲求时机
“惟改革创新者胜”
破除“只唱不做”的空头政治
摈弃“不落实心态”
实干才是硬道理
抓落实,一肩担子挑到底
心思用在千事上
在制度执行力上用劲
“非常态化”思维酿恶果
向势而转
换位才不会缺位
责任人与责任
“丰收灾”靠什么破解
社会需要“怎么办”思维
让政策更贴近实际
民意采集应当讲科学
敬畏自然行有所止

第七辑 用人
千古德才费思量——古代君主用人考
知人之难与识人之道
私德考核能否让官员光明磊落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给基层干部更多关心
如何不唯学历重能力
卖官因何“近水楼台”
集体用人决策科学化才可防腐败
干部任免票决制也需岗位适用
众人拾柴火焰高
第八辑舆论
化解媒体“眼球情结”
炫丑与审丑都是一种病态
匿名发言放大群体心理效应
被裹挟绑架的大多数
自由的言说负责任才有力
从曾参断章取义说起
摈弃“狭隘的极端主义”
“观点多元”也不应“胡言乱语”
“点”的事实与“面”的真相
出国了,你就是“形象大使”
愿更多的人缅怀先烈
慎终追远思千载游目骋怀心清明
面对哄抢,不能只当道德判官
后记
《政治文化小札:社会认同的微观透视》 (原名:《共产党人的心学:政治文化小札/政治文化丛书》) 引言: 在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理解政治文化的内在脉络,如同拨开历史的迷雾,探寻社会认同的深层根基。本书《政治文化小札:社会认同的微观透视》正是这样一本力图深入浅出、细致入微地剖析政治文化现象的著作。它并非宏大叙事的史诗,也非理论体系的巍峨殿堂,而是以一系列精巧的“小札”形式,邀请读者一同走进政治文化的日常肌理,从细微之处观察、体悟那些塑造我们集体情感、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隐秘力量。 本书所关注的“政治文化”,并非仅仅是政党宣言、国家制度或是政治精英的策论,而是更广泛地涵盖了社会成员对政治生活的普遍态度、情感倾向、价值取向以及由此衍生的行为习惯。它是一种弥漫在社会空气中的、无形而又强大的力量,影响着我们对权力、权威、集体、个体,以及正义、公平、忠诚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的理解与回应。 我们身处的世界,政治文化呈现出复杂多样的图景。同一片土地上,不同的群体可能怀抱截然不同的政治情感;同一场变革中,人们的反应也可能南辕北辙。这些差异的根源何在?它们是如何在历史的沉淀中形成,又如何在当下的社会互动中得以延续与演变?《政治文化小札》正是试图从微观的视角,捕捉这些“差异”与“联系”,理解政治文化是如何在个体的心灵深处生根发芽,又如何汇聚成集体行动的洪流。 本书的写作,拒绝空泛的概念堆砌,力求 grounded reality,即基于现实的考察。我们选择的切入点,往往是那些看似平凡的社会现象、日常的言谈举止、普遍的情感共鸣,甚至是历史叙事中的细枝末节。通过对这些“小札”的梳理与阐释,我们希望揭示政治文化背后更为本质的逻辑,理解那些影响深远的社会认同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被建构、被传播、被内化的。 内容梗概: 《政治文化小札:社会认同的微观透视》并非一本涵盖所有政治文化议题的百科全书,而是精选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维度,进行深入的、具有启发性的探讨。本书的每一篇“小札”,都是一个独立的观察与思考,但又彼此呼应,共同构建起对政治文化复杂性的理解。 第一部分:集体记忆与情感的塑造 历史叙事的重塑与国民情感的凝塑: 本章将探讨历史事件,尤其是那些被集体铭记的重大历史节点,如何通过官方的叙事、文学艺术的再创作以及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逐渐被赋予特定的情感色彩,进而成为塑造国民情感认同的强大力量。我们关注的不仅是历史事件本身,更是那些事件在人们心中激起的共同的悲伤、自豪、愤慨或希望。例如,对于某些历史上的苦难,是选择遗忘还是铭记,以及如何铭记,都深刻地影响着一个民族的集体情感和政治态度。 象征符号的意义生成与社会凝聚: 国家旗帜、国歌、重要节日、具有象征意义的建筑或人物,这些象征符号在政治文化中扮演着何种角色?本章将分析这些符号是如何被赋予特定的政治意义,并通过不断地仪式化和推广,成为连接个体与集体的纽带。它们如何唤起人们的归属感、忠诚感,甚至是在危机时刻激发集体行动?我们将探究象征符号的意义并非天然存在,而是通过政治文化的力量不断被建构与再生产的过程。 英雄崇拜与道德楷模的树立: 在不同的政治文化中,总有一些被推崇的英雄人物或道德楷模。本章将分析这些人物为何会成为崇拜的对象,他们身上所体现的品质,如牺牲精神、革命意志、奉献精神等,是如何被解读和传播,从而成为社会认同的重要支柱。我们还将探讨,当英雄的光环褪去,或是当现实与理想产生落差时,这种英雄崇拜又会引发怎样的政治文化变迁。 第二部分:权力感知与社会关系的张力 权威的来源与接受的心理机制: 人们为何会服从权威?权威的合法性从何而来?本章将从微观心理层面,探讨人们对权力来源的感知,以及接受权威的心理动因。是基于理性判断,还是情感依恋,或是出于对秩序的渴望?我们将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父权、家长制、精英政治、集体领导等不同形式的权威的接受程度与方式。 公民参与的边界与政治疏离的根源: 在一个政治体系中,公民参与的程度与形式,反映了其政治文化的活跃度。本章将探讨,是什么因素促使一部分人积极参与政治,而另一部分人则选择疏离和冷漠?是政治制度的设计,还是社会经济的状况,抑或是个体对政治效能感的认知?我们将分析,当公民的参与渠道不畅,或当个体的声音被忽视时,政治疏离感是如何滋生,并对政治文化产生怎样的影响。 信任的建立与瓦解: 信任是社会关系的基石,也是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将关注,在政治生活中,信任是如何在个体与政治机构、个体与政治精英、个体与政治事件之间建立起来的?又是什么样的因素会导致信任的瓦解?我们将深入探讨,透明度、公正性、回应性等因素在建立政治信任中的作用,以及腐败、不公、欺骗等行为如何侵蚀信任,对社会稳定造成潜在威胁。 第三部分:价值观念的演变与社会认同的重塑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张力及其政治意涵: 这是一个关于“我”与“我们”的永恒议题。本章将分析,在不同的政治文化语境下,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相对地位及其相互影响。集体主义强调的牺牲奉献、集体利益至上,在政治生活中如何体现?个人主义倡导的自由权利、个体价值,又如何与政治权力发生碰撞?我们将探讨,这两种价值观念的动态平衡,如何塑造着社会对国家、社会、家庭以及个人责任的认知。 忠诚的维度:国家、集体与个体的边界: 忠诚,是政治文化中一个核心的议题。本章将探讨,在政治文化中,忠诚的对象有哪些?是对国家,是对某个政党,是对某个领袖,还是对某个理念?我们将分析,当这些忠诚对象发生冲突时,个体将如何选择?以及不同政治文化如何界定忠诚的界限,以及对“背叛”的理解与处置。 正义与公平的感知及其政治表达: 公正是政治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本章将关注,不同社会群体对正义与公平的感知是否存在差异?这些感知差异,又如何转化为政治诉求和政治行动?我们将分析,当人们认为社会存在不公时,他们会如何表达不满,是诉诸法律,还是采取抗议,抑或是转向沉默的抵抗?这种对正义与公平的追求,如何驱动着政治文化的演进。 第四部分:微观互动中的政治文化密码 日常话语中的政治意涵: 俚语、谚语、网络段子、社交媒体上的讨论,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话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文化信息。本章将探讨,如何从这些日常表达中,解读出人们对政治的真实态度、情感倾向和价值判断。例如,某些流传广泛的俗语,可能反映了人们对权力运作的某种普遍认知,或是对特定社会现象的集体情绪。 情感表达的社会规范与政治表达: 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表达情感的方式有所不同,对何种情感可以公开表达,何种情感需要克制,也存在着约定俗成的规范。本章将分析,这些关于情感表达的社会规范,如何与政治生活相互作用。例如,某些文化中对“激进”情感的压抑,可能导致政治上的“温和”表达;而另一些文化中对“热情”的推崇,则可能催生更具感染力的政治动员。 仪式与表演中的政治文化传递: 各种政治仪式,如阅兵、庆典、会议,以及政治人物的公开演讲,都具有表演的性质。本章将分析,这些仪式与表演,如何通过视觉、听觉、情感等多重方式,向社会成员传递特定的政治信息、价值理念和情感导向。它们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政治认同和行为模式的。 结语: 《政治文化小札:社会认同的微观透视》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政治文化的新视角。它不是试图提供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模型,而是鼓励读者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份敏锐的观察力,去发现那些隐藏在平凡之下的政治文化密码。通过对这些“小札”的阅读与思考,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我们为何以这样的方式思考政治,为何怀有这样的情感,又为何采取这样的行动。政治文化并非高高在上,它就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存在于我们每一次的互动之中。唯有深入细致地体察,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我们所处的社会,以及我们作为社会一份子的角色与责任。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激发读者对政治文化的持续关注与深入思考,促使我们每个人都能更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是政治文化的参与者、塑造者,也是被塑造者。通过微观的洞察,汇聚成宏观的理解,从而为构建一个更理性、更包容、更健康的政治文化环境,贡献一份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只是被它简洁而又富有哲理的书名所吸引。读完之后,才发觉它并非一本轻松的读物,而是需要静下心来,反复品味的。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对于政治文化中的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着非常敏锐的洞察力。书中有很多章节让我印象深刻,比如关于“符号政治”的分析,作者是如何将抽象的政治理念转化为具象的符号,并通过这些符号来影响公众的情绪和认知,这一点让我大开眼界。另外,关于“话语权”的探讨也十分精彩,不同时代、不同群体如何通过掌握和塑造话语来定义事实、构建认知,这种权力运作的隐秘性在书中得到了充分的揭示。虽然书中的一些概念对我来说有些陌生,但我努力去理解作者的意图,并且通过作者提供的丰富的案例,逐渐把握其思想脉络。总的来说,这本书拓展了我对政治的理解维度,让我意识到,政治文化并非是僵化的概念,而是充满生命力,并且不断演变的有机体。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特色,那种厚重而又简洁的风格,似乎预示着其内容的深度。拿到手中,沉甸甸的质感也让人觉得分量十足。我原以为这本书会深入探讨某个具体的政治思潮或者历史事件,但读下来才发现,它更像是一部关于政治文化“风向标”的观察笔记。作者用一种近乎人类学研究的方法,去解剖那些在政治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文化元素,比如仪式、象征、隐喻等等。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文化细节时,所展现出的深刻洞察力。例如,书中对某些政治口号的演变史的梳理,以及对这些口号背后所承载的社会心理的挖掘,都让我感到惊叹。这种研究方式,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政治,不再是宏大的理论和叙事,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渗透人心的文化力量。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理解一个政治体,仅仅分析其制度和政策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去体察其根植于深处的文化基因。

评分

对于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不确定性”和“多义性”。“共产党人的心学”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张力,让我对它可能包含的内容产生了无限的遐想。然而,在翻阅的过程中,我发现它并非拘泥于某个特定的理论框架,而是在广阔的政治文化领域进行探索。作者的写作风格十分独特,时而严谨考究,引经据典;时而又如随笔般,充满个人化的思考和感悟。书中对“革命文化”的剖析,让我得以窥见其背后复杂的人性和社会动因,这种对文化背后驱动力的挖掘,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同时,我也注意到,作者在讨论问题时,并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留下了许多思考的空间,鼓励读者自己去探索和解读。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是一本“教科书”,而更像是一位智者在与你进行一场关于政治文化的深度对话,引导你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

评分

初读这本书,我以为会是一篇关于某种政治思潮的学术论文,或者是一本对某位历史人物思想进行深入剖析的书籍。然而,它更像是一次关于政治文化边界的探索之旅。作者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将各种看似不相关的社会现象,如文学、艺术、民俗,甚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细节,都纳入到政治文化的分析范畴。这种处理方式,让我感觉非常新颖。书中对于“国家认同”的构建过程的描述,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作者如何从宏观的民族历史叙事,到微观的个体情感体验,一步步勾勒出“我们是谁”的文化图景,这种细腻的笔触让我对国家和民族的形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读这本书,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文化迷宫,作者是那个引导者,带领我一步步拨开迷雾,看到政治文化背后那张更加复杂而又迷人的网络。虽然书中有些篇章的论述略显晦涩,但整体而言,这是一次极具启发性的阅读体验。

评分

这本书我早就听说过,一直很好奇“心学”这个概念能和“共产党人”联系在一起,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拿到书之后,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但读了几页才发现,这本书更多的是在探讨一种政治文化现象,而非我预想的关于某个具体历史人物或者事件的“心学”思想解读。它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中国政治文化在不同时期、不同语境下的微妙变化,以及那些深植于集体意识中的符号、话语和行为模式。作者在分析时,常常会跳出单一的理论框架,而是从更广阔的社会、历史、甚至心理层面去审视,这种跨学科的视角非常吸引人。尤其是在探讨“集体记忆”和“集体情感”如何塑造政治叙事时,作者的论述逻辑严谨,引用的案例也十分丰富,让我对一些历史事件有了新的理解。虽然我对于“心学”的期待没有得到直接满足,但这本书所展现的对政治文化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刻的洞察,同样让我受益匪浅,让我开始思考,政治不仅仅是权力的分配和博弈,更是一种深刻的文化渗透和价值认同的过程。

评分

还行吧

评分

书不错,京东快又好哇快又好

评分

物流特别快,书也比较不错

评分

希望一直嘻嘻嘻一张桌子下一直一直嘻嘻嘻在咯一我我上自习

评分

书不错,京东快又好哇快又好

评分

质量不错,物流给力,方便舒心

评分

质量非常好,与卖家描述的完全一致,非常满意,真的很喜欢,完全超出期望值,发货速度非常快,包装非常仔细、严实,物流公司服务态度很好,运送速度很快,很满意的一次购物

评分

包装有些简陋,只有一个袋子。有些磕磕碰碰的地方。只要不影响阅读就好。

评分

宝贝与店家说的基本一样,快递也给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