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21世纪以来,西方社会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危机和挑战,西式民主日益失灵,而中国依然保持着和平崛起态势,稳步走向中华民族的复兴。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理解和解读呢?六位专家学者对西式民主与中国模式进行比较和解读,引用大量实例,分析中国何以有前途。
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40年间,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中国政治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型大国全面崛起已是不争事实。回首40年道路历程,回望40年来取得的成就,以及展望未来中国所面临的种种挑战,其意义可谓重大:一是坚定信心,坚定中国民众走中国道路的信心;一是为那些未能正视中国的人提供欣赏中国、理解中国更有力的佐证。
《我们为什么看好中国》一书汇集了孙正聿、王绍光、张维为、潘维、朱云汉、宋鲁郑六位当代著名专家学者对中国特色社会制度的精彩言论,这些学者均拥有十余年的海外工作、生活经历,对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经济模式有着比较客观、理性的认识。本书通过对比中西方社会状况,揭示西方社会存在的问题,论述中国模式的优势。以中外制度对比之形式,以学者*具理性客观的语言,为读者呈现世界政治制度演变脉络,以便读者通过观察世界而更好地理解中国、读懂中国。
孙正聿 著名哲学家,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
王绍光 著名政治学家、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张维为 畅销书作者、著名政治学家、复旦大学教授、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
潘 维 畅销书作者、著名政治学家、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主任。
朱云汉 畅销书作者、著名政治学家、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宋鲁郑 著名政治学者、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中宣部、中联部、团中央讲课团成员。
第一篇 伟大的中国时代
伟大的中国时代 潘 维 003
中国制度之美 潘 维 010
中国人,你要自信! 张维为 016
中国文明螺旋式上升,世界文明史的伟大奇迹 孙正聿 026
理论自信源于伟大实践 孙正聿 031
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何以如此吸引世界? 宋鲁郑 035
第二篇 中国道路与中国挑战
中国道路与中国挑战 潘 维 045
政治改革:要走自己的路 张维为 062
中国政治改革没有榜样 宋鲁郑 078
41个“不”,希望外国朋友听得懂 宋鲁郑 087
第三篇 中国智慧贡献中国方案
中国的“选贤任能”模式具有强大生命力 张维为 095
中国的治国理念与制度选择(上) 王绍光 101
中国的治国理念与制度选择(下) 王绍光 119
中华因中国模式而腾飞 潘 维 137
中国崛起与全球秩序重组 朱云汉 166
只有去中国,才能看到未来 宋鲁郑 206
客观地说,中西制度都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过去30年内,中国总体上在不断地改革进取,而西方则显得思想僵化,故步自封了。欧盟一位荷兰籍高官曾私下对我说:“虽然我们和中国举行人权对话时,要求中国进行各种改革,但我们自己国内的改革却步履艰难。比方说,为了每周增加1小时的商店营业时间,政府和工会代表谈了十几年才达成协议。这对公共利益是好还是坏?当然不好。”
中国体制的务实、高效、有序等特点,现在已很少有人否认。这使我想起了自己和一位德国朋友吃饭的经历。那次,这位非常喜欢中国文化的德国人请我到一家知名的德国餐馆吃饭,服务员不停地给我们换盘子,他笑着对我说:“你看,中国菜比我们德国菜可口得多,但我们吃饭的仪式比你们隆重,你们就是一双筷子,我们德国菜没多少东西吃,但不停地换刀具,换杯子,换盘子。”我后来一想,这个比方似乎也很政治。如果说饭菜质量的好坏是“内容”,盘子换来换去是“形式”的话,那么我们制度中的不少“内容”,并不亚于西方,甚至优于西方。比方说,过去30多年我们制度的总体表现,明显超过了采用西方政治制度的发展中国家,甚至在不少方面也超过了西方国家:美国2005年“卡特利娜”飓风救灾的表现和中国2008年的抗震救灾怎么能比?法国2003年8月一场突来的热浪,竟造成了全国1万多老人非正常死亡,举世震惊;意大利像走马灯一样地换政府,竟连城市垃圾等问题多少年都处理不好,更不要说解决根深蒂固的黑社会问题。前面引述的民调结果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西方体制诸多深层次的问题。
西方政治制度很像西餐,有一整套规范的形式。这种形式又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为内容服务的,如西餐一定是分餐制,一人一份,比较卫生,很像通过票决制来确保选民对候选人有某种监督。另一部分是形式高于内容的,更多一些美学功能,如不同的酒水要使用不同形状的杯子。西方民主体制中的登记投票、组织集会、电视辩论等,也有一种类似的形式美。尽管西方体制实现的“内容”与我们的“内容”相比,各有千秋,但在形式和程序方面,西方的许多做法,往往比我们的做法更有吸引力。他们的做法更容易拉近政治人物和民众的距离,使公众更容易有一种参与感。比方说,竞选双方的辩论,许多话都是竞选语言,没有多少人把它当真。但辩论这种形式,既可以让百姓了解他们的政策,又为百姓创造了一种喜闻乐见的政治参与形式。电视辩论对民众有不小的吸引力,甚至有点像我们的春节晚会,成了许多国家的保留节目,大家都喜欢看,但看完之后又说没太大意思。在发达国家,除了法国等为数不多的国家外,一般大选的投票率都不高,约50%,但主要候选人的电视辩论往往收视率很高。这说明很多老百姓只想看一出好戏,至于哪一位候选人当选,对他们的生活并不产生很大的影响。当然,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这种所谓只要制度好,傻瓜也可以治国的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维系。
我们要结合中国的国情进行民主形式的创新,从而使老百姓有更多的政治参与感和认同感。内容和形式比,内容更重要,但形式不能被忽视。我们在形式方面可以借鉴西方的一些形式,也可以从我们自己的传统资源中进行提炼和创新,也可以土洋结合,创造出新的形式,从而使我们的民主在形式上更规范,更有活力,更为丰富多彩。我甚至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政治改革的重点就是从重视“内容”走向“内容与形式”并重,从强调“结果”走向“结果与程序”并重。中国人是很善于学习别人长处的。还是拿吃饭作比较,中餐是合吃,不如西式分食那么卫生,但只要在菜上加一双公筷,就解决了合吃的卫生问题,中西形式就接轨了。
当然,西方政治制度值得我们借鉴的不只是形式,也有内容。比方说三权分立的学说强调了对权力的制约,我们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来借鉴权力制约这个思想,我们也可以汲取西方在权力制约方面的一些设计。但是像美国那样的三权互相势均力敌,对其他西方国家也不适用,更不要说非西方国家了。法国、德国等西方国家,其实也是行政主导型,法国总统和德国总理的权力都大于议会。欧盟本身也是如此,欧盟委员会的权力大于欧洲议会。德国和丹麦的议会也是协商一致为主。当然,我们在保持行政主导的同时,也要借鉴国际经验,大力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衡。
在借鉴西方的一些做法时,我们没有必要,也不需要像西方那样,把形式和票决看成是至高无上的唯一。我们要把民主从西方那种僵化的和狭隘的话语中解放出来,走民主创新之路。西方在推销自己民主模式的时候,把本应该是文化深厚、形式多样的民主,简化成了一人一票的普选,这本身是对民主事业的一个巨大伤害,使我想起了法国政治学家托克维尔的名言:有两种人最能伤害民主,一种是反民主的人,另一种是民主激进论者。今天西方推动“颜色革命”的人就属于后面一类。
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我穿梭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与现实的脉络之中。在翻阅它的过程中,我时常被作者的独到见解所折服。它并没有直接讲述那些宏大的数字和冰冷的统计,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鲜活的人物,描绘出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和驱动力。我看到了那些默默耕耘的基层工作者,他们的汗水如何汇聚成时代的洪流;我感受到了那些充满智慧的企业家,他们的创新精神如何引领着经济的转型升级。书中的分析,常常能触及问题的本质,让我对一些看似复杂的变化,有了豁然开朗的理解。它不是简单的歌颂,也不是一味的批评,而是一种深刻的洞察,一种对中国复杂现实的理性梳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这片土地上正在发生的一切,都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仿佛站在高处,能够俯瞰全局,更能理解那些细微之处的意义。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叙述流畅,即便是相对专业的经济或社会学话题,也能被阐释得通俗易懂,引人入胜。
评分对我而言,这本书更像是一次关于“为什么”的深入探寻。它没有止步于“是什么”,而是试图去解答那些更深层次的疑问。我常常会在阅读中产生共鸣,因为作者触及到了许多我平时观察到但却难以言说的现象。比如,在讨论中国人的集体主义精神时,它并没有将其简单地视为一种固有的特质,而是深入分析了其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情境下的演变和体现。这种 nuanced(细致入微)的分析,让我对中国人的行为模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对于中国在全球格局中角色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强调了中国的崛起,更关注中国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由此带来的影响和责任。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更是在进行一次深刻的自我反思和世界观的重塑。作者的文字充满力量,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中国这片土地深沉的热爱和真挚的关切。他用一种非常朴实而真诚的方式,向读者展现了他眼中那个真实而充满活力的中国。
评分我一直对我们这个时代的变革充满了好奇,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种探索的欲望。它没有给我一个现成的答案,却提供了一套观察世界的视角和思考问题的方法。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经济发展时,没有局限于“增长”本身,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文化基因、社会结构以及全球环境的影响。例如,在探讨城市化进程时,它不仅仅展现了摩天大楼的拔地而起,更深入地描绘了随之而来的社会变迁,包括家庭观念的调整、社区关系的重塑,以及个体身份认同的演变。这种细腻的笔触,让我觉得这本书是有温度的,它关怀的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读这本书,就像在与一位博学而友善的长者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他能循循善诱地引导你思考,激发你独立判断的能力。每一次翻开,都能发现新的亮点,每一次合上,都能引发更深远的思考。它让我明白,理解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需要历史的纵深感,更需要对当下细微之处的敏锐捕捉。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打破了我以往的一些刻板印象。我原以为,对中国的发展进行分析,无非就是宏观经济数据和政策解读,但这本书却从一个更加人文的视角出发,给我带来了全新的感受。它让我看到了,在那些令人瞩目的经济成就背后,隐藏着无数普通人的努力和选择,而这些努力和选择,又深深地根植于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之中。书中关于创新创业的章节,没有仅仅聚焦于科技巨头,而是花了很多篇幅去讲述那些在各个领域默默耕耘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创业者,他们的坚持、韧性和创造力,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真正动力。读这本书,我能真切地感受到一种蓬勃的生命力,一种从容而坚韧的向前力量。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新闻记者的敏锐和观察力,又不失学者般的严谨和深度。他能够将复杂的社会现象,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阐释,并且常常会引用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中国社会独特的活力和魅力。
评分这本书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量,更是一种思维的重塑。我一直认为,要理解一个国家的当下,必须先理解它的过去。而这本书,恰恰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将历史的进程与现实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让我看到了历史的痕迹是如何塑造了今天的中国。例如,在分析中国人的消费习惯时,作者巧妙地将其与历史上的供给模式、社会结构以及文化价值观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解释。这种深厚的历史底蕴,让我对书中的分析有了更强的信服力。同时,作者在展望未来时,也保持了审慎的态度,他看到了挑战,也看到了机遇,并且给出了基于现实的合理推测。读这本书,就像在欣赏一幅宏大的画卷,每一笔每一划都蕴含着深刻的意义,都指向一个更广阔的图景。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他善于运用对比、类比等手法,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让读者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收获宝贵的见解。
评分京东的书到货速度太棒了,昨天订今天到了
评分京东的书到货速度太棒了,昨天订今天到了
评分正品书籍,包装也很好!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中国在强大,弘扬正能量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正品书籍,包装也很好!
评分不错
评分正品书籍,包装也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