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網絡公共危機治理》主要討論瞭以下相關問題:關於網絡公共危機治理理論創新的研究。在網絡社會,公共危機事件的源起發生變化,産生瞭“現實誘發型、現實與網絡並存型、網絡源起型”三類公共危機事件。互聯網的特性也賦予瞭公共危機不同於傳統社會公共危機的新特徵,促使公共危機産生瞭新的類型,對公共危機管理理論提齣瞭新要求。協同學思想和治理理論首當其衝成為研究公共危機的新理論。在對協同學分析中,介紹瞭協同學的研究對象和基本原理,探究協同學的協同效應及其內在的運行機製。在對治理理論分析中,介紹瞭治理理論的淵源、治理群簇中的公共治理理論,探討瞭協同治理機製與傳統管理模式的差異性,為網絡公共危機協同治理奠定瞭理論基礎。該理論貫穿於公共危機協同治理的宏觀係統之中,這種宏觀係統錶現為公共危機協同治理的雙重係統:公共危機事件的生命周期係統和公共危機的網絡輿情。這兩個係統既融入瞭現實社會的因素,又融入網絡社會的因素,共同影響著公共危機的發展進程。因此,網絡公共危機治理理論的創新,對研究復雜的公共危機利益主體具有重要意義。關於網絡公共危機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關於網絡公共危機治理主體的研究。關於網絡公共危機生命周期係統的研究。關於網絡公共危機輿情係統的研究。這為公共危機網絡輿情的協同治理提供一種傳播學分析框架。
作者簡介
武超群 中央財經大學 博士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和意義
第二節 相關概念的界定
第三節 研究內容與方法
第四節 研究框架
第五節 研究創新
第二章 文獻綜述
第一節 中西方國傢危機管理研究的發展脈絡
第二節 關於傳統社會公共危機和公共危機管理的研究
第三節 關於網絡公共危機與公共危機治理的研究
第四節 小結
第三章 網絡公共危機治理理論創新的研究
第一節 網絡公共危機的特徵與類型
第二節 協同學思想的要義分析
第三節 治理理論的要義分析
第四節 協同治理理論:協同學與治理理論的契閤性探析
第五節 網絡公共危機協同治理的雙重係統
第六節 小結
第四章 網絡公共危機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
第一節 研究假設
第二節 研究方法
第三節 公共危機影響因素的相關分析
第四節 公共危機影響因素的迴歸分析
第五節 公共危機影響因素的主成分分析
第六節 結果與分析
第五章 網絡公共危機治理主體的研究
第一節 網絡公共危機利益相關者模型的構建
第二節 網絡公共危機多元利益主體的構成
第三節 政府一公眾:最重要的一對利益相關者
第四節 公共危機利益主體的博弈行為分析
第五節 公共危機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均衡策略
第六節 小結
第六章 網絡公共危機生命周期係統的研究
第一節 經典的危機管理模型分析
第二節 網絡公共危機的生命周期模型
第三節 公共危機生命周期的階段性特徵
第四節 基於群體性事件的生命周期模型應用
第五節 網絡公共危機的形成機理
第六節 小結
第七章 網絡公共危機輿情係統的研究
第一節 網絡公共危機傳播模式的構建
第二節 公共危機網絡輿情的形成機製
第三節 公共危機網絡輿情的演化模式
第四節 政府網絡輿情危機的形成機理
第五節 典型案例分析:天津港爆炸事故網絡輿情的危機管理
第六節 小結
第八章 網絡公共危機協同治理模式的創新
第一節 傳統危機管理“一案三製”模式的調適
第二節 戰略管理的張力模型:公共危機治理的分析工具
第三節 網絡公共危機協同治理模式的分析框架
第四節 基於實證分析構建公共危機協同治理模式
第五節 基於虛擬變量構建公共危機協同治理模式
第六節 小結
第九章 結論與願景
第一節 研究結論
第二節 研究展望
參考文獻
附錄一:網絡公共危機影響因素的評價指標體係量化錶
附錄二:網絡公共危機影響因素的評價指標體係原始錶
附錄三:網絡公共危機影響因素評價指標體係應用錶
附錄四:天津港特彆重大火災爆炸事故新聞發布會一覽錶
後記
前言/序言
現階段,中國正處於由風險社會、轉型社會、網絡社會和公民社會等“四個社會”構成的共時疊加、彼此交匯和相互影響的多元時代,公共危機事件層齣不窮,公共危機類型多樣,演化過程復雜多變,並且容易形成普遍的公共性風險和係統性風險。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51億人,占全球網民總數的1/5。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7.24億人,強化瞭移動互聯網的主導地位。同時,中國的互聯網普及率為54.3%,超過全球平均水平4.6個百分點。在網絡社會,一起公共危機事件的發生通常受諸多因素的影響,遠遠多於傳統社會中公共危機事件的影響因素,並且這些因素貫穿於公共危機事件的生命周期係統和網絡輿情係統,共同影響著公共危機的演變過程。基於此,本書主要討論瞭以下相關問題:
關於網絡公共危機治理理論創新的研究。在網絡社會,公共危機事件的源起發生變化,産生瞭“現實誘發型、現實與網絡並存型、網絡源起型”三類公共危機事件。互聯網的特性也賦予瞭公共危機不同於傳統社會公共危機的新特徵,促使公共危機産生瞭新的類型,對公共危機管理理論提齣瞭新要求,協同學思想和治理理論首當其衝成為研究公共危機的新理論。在對協同學分析中,介紹瞭協同學的研究對象和基本原理,探究協同學的協同效應及其內在的運行機製。在對治理理論分析中,介紹瞭治理理論的淵源、治理群簇中的公共治理理論,探討瞭協同治理機製與傳統管理模式的差異性,為網絡公共危機協同治理奠定瞭理論基礎。這些理論貫穿於公共危機協同治理的宏觀係統之中,這種宏觀係統錶現為公共危機協同治理的雙重係統:公共危機事件的生命周期係統和公共危機的網絡輿情係統。這兩個係統既融入瞭現實社會的因素,又融入網絡社會的因素,共同影響著公共危機的發展進程。因此,網絡公共危機治理理論的創新,對研究復雜的公共危機利益主體具有重要意義。
關於網絡公共危機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本書對148個公共危機案例進行實證分析,通過相關分析、迴歸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數理統計方法,探尋公共危機影響因素的迴歸模型和主成分,以及數理統計分析之外的虛擬變量所蘊含的其他影響因素,以此為公共危機的協同治理提供相對真實可信的數據。它不但對公共危機的利益相關者分析模型和公共危機參與者的行為模型的構建起到重要作用,而且為研究公共危機的利益相關者和多元治理主體提供瞭一種實證分析方法。
關於網絡公共危機治理主體的研究。在“融媒體”時代,公共危機利益相關者的構成更加復雜,不僅包括傳統的政府組織、非政府組織、企業組織(或市場)、公眾,還有網絡環境下的融媒體、一般網民和網絡輿論領袖等。根據多案例研究,超過八成的公共危機事件涉及政府和公眾,“政府一公眾”成為最重要的一對利益相關者。本書通過“委托一代理”理論分析“政府一公眾”的內在關係,構建瞭網絡公共危機利益相關者的分析模型,公眾、國傢與中央政府的契約邏輯與監督機製分析框架,公眾和政府間的“委托一代理”模式,基於不同利益的社會領域分層模型,公共危機利益主體的互動關係模型,多元參與主體的博弈模型等。通過對網絡公共危機治理主體的研究,它可以探究公共危機的多元主體在群體行動上是否具有協同效應,以及實現多元主體的利益均衡策略。
變革浪潮中的定海神針:社會治理的現代化路徑 在人類文明邁嚮數字時代的關鍵節點,一個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並存的時代圖景正徐徐展開。信息傳播的指數級增長、社會參與的空前活躍,以及個體力量的顯著凸顯,共同塑造瞭一個既充滿活力又極易波動的社會生態。在這股變革浪潮之中,如何有效地維護社會秩序、保障公眾福祉、應對突發事件,並最終實現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成為瞭擺在我們麵前的時代課題。本書並非探討特定的技術手段或單一領域的治理模式,而是旨在從更宏觀、更具哲學性的視角,深入剖析當代社會治理所麵臨的深層睏境,並以前瞻性的思維,勾勒齣一條通往現代化、人性化、係統化社會治理的必由之路。 一、 時代背景下的治理重塑:從“控製”到“賦能”的範式轉型 傳統意義上的社會治理,往往側重於自上而下的“控製”模式,強調權威的製定與執行,以期達到穩定與秩序。然而,隨著社會結構的復雜化、個體意識的覺醒以及信息傳播渠道的多元化,這種單一的控製模式已顯得力不從心,甚至可能加劇社會矛盾。本書將首先梳理這一曆史性的範式轉變,探討為何“控製”不足以應對當下社會的挑戰,以及為何“賦能”——即激發社會主體的主動性、創造性和參與性——將成為未來治理的核心理念。 我們將審視數字技術如何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瞭社會互動、信息流通和權力結構。互聯網的普及打破瞭信息壁壘,使得個體能夠以前所未有的便捷方式獲取信息、錶達觀點、組織行動。這既帶來瞭社會進步的強大動力,也對傳統的治理體係提齣瞭嚴峻挑戰。本書將深入分析在這種新的社會生態下,傳統的治理邏輯和工具的局限性,並提齣從“管理”的思維轉嚮“服務”和“協同”的思維,從“供給”的視角轉嚮“需求”的視角,從“應對”的思維轉嚮“預防”和“韌性”的思維,從而構建一個更加包容、靈活和高效的治理體係。 二、 公共領域的新質素:信息、信任與共識的生成 本書的核心關切之一,在於公共領域內新的社會質素的齣現及其對治理的深刻影響。信息不再是稀缺資源,而是海量湧現,真假難辨。信任的建立變得更加睏難,也更加脆弱。共識的達成麵臨著前所未有的碎片化挑戰。 信息的洪流與辨識的睏境: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如何確保信息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及時性,如何引導公眾理性辨彆信息,避免誤導和謠言的傳播,成為治理的關鍵環節。本書將探討信息生態的演變,分析信息傳播的規律,並提齣構建健康信息生態的策略,包括媒體素養的提升、信息核查機製的完善以及對算法推薦的審慎思考。 信任的基石與危機的脆弱性: 社會信任是社會穩定運行的基石。在信息碎片化、觀點極化的背景下,社會信任麵臨著嚴峻的考驗。一旦信任崩潰,社會將極易陷入混亂和危機。本書將深入分析信任危機的成因,並探索重建和鞏固社會信任的有效途徑,包括提升政府的透明度、保障公民的知情權、以及促進不同群體間的對話與理解。 共識的生成與治理的張力: 在多元化的社會中,達成共識並非易事。然而,缺乏共識的社會難以形成有效的集體行動,也難以應對共同的挑戰。本書將探討如何在尊重個體差異和多元價值觀的基礎上,尋求最大公約數,促進社會共識的生成,並分析如何在共識的生成過程中,平衡不同群體的利益和訴求,避免治理的“多數人暴政”或“少數人綁架”。 三、 風險社會的新常態:預測、預防與韌性的構建 當代社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麵臨著各種類型的風險,從自然災害、公共衛生事件,到經濟危機、社會衝突,甚至技術失控的潛在威脅。本書將深入剖析“風險社會”的內涵,探討風險的纍積性、聯動性以及“黑天鵝”事件的不可預測性,並強調構建社會韌性的重要性。 風險的預見與預警: 麵對日益復雜的風險,被動應對已無法滿足社會需求。本書將探討如何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結閤多學科的知識,建立更為精準和高效的風險預測與預警係統。這並非是簡單的技術堆砌,而是需要對風險發生的規律進行深入研究,對社會係統進行係統性分析,從而在風險發生之前,采取有針對性的乾預措施。 預防的體係與責任的明確: 風險的預防是降低其發生概率和減輕其影響的關鍵。本書將探討如何構建一套完善的風險預防體係,包括完善的法律法規、健全的監管機製、以及廣泛的公眾參與。同時,我們將強調風險預防中各主體的責任劃分,明確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公民在預防風險中的角色和義務。 韌性的塑造與恢復力的提升: 即使采取瞭最周密的預防措施,風險依然可能發生。因此,社會韌性的構建至關重要。本書將深入探討如何提升社會的整體韌性,包括增強基礎設施的抗壓能力、建立靈活的應急響應機製、以及促進社區的互助閤作。一旦風險發生,一個具有強大恢復力的社會,能夠更快地從危機中恢復,將損失降到最低。 四、 協同治理的新模式:多元主體與閤作共贏 在一個日益互聯互通的社會中,任何單一主體都難以獨自承擔起治理的重任。本書將重點探討協同治理的新模式,強調政府、市場、社會組織和公民之間的夥伴關係,以及如何通過有效的閤作,實現治理效能的最大化。 政府角色的再定位: 政府在協同治理中,不再是唯一的決策者和管理者,而是更側重於提供公共服務、製定規則、引導和協調。本書將探討如何轉變政府職能,從“權力主導”轉嚮“服務導嚮”,從“單嚮管理”轉嚮“多嚮互動”。 市場力量的引導與規製: 市場在社會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但其逐利性也可能帶來負外部性。本書將探討如何有效引導市場力量,使其在符閤公共利益的軌道上運行,包括通過法律法規的規製、政策的引導以及社會責任的倡導。 社會組織的潛能釋放: 社會組織作為連接政府與公民的重要橋梁,在提供專業服務、反映民意、推動社會創新等方麵具有獨特優勢。本書將探討如何充分釋放社會組織的潛能,構建政府與社會組織之間的良性互動關係。 公民參與的深化與民主化: 公民是社會治理最根本的力量。本書將探討如何深化公民的參與,構建更加民主、包容的治理過程,包括通過在綫平颱、社區協商等多種形式,讓公民的聲音得到充分的錶達,並被納入到治理決策中。 五、 治理的未來圖景:智慧、人文與可持續 展望未來,本書將描繪齣一幅更加智慧、更具人文關懷、且可持續的社會治理圖景。 智慧治理的探索: 智慧治理並非是冷冰冰的技術堆砌,而是將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與人性化的服務理念相結閤,以提高治理的效率、精準度和響應速度。本書將審慎探討智慧治理的倫理邊界和潛在風險,強調以人為本的原則,確保技術服務於社會福祉。 人文關懷的注入: 任何治理模式,最終都要迴歸到服務於人的根本目的。本書將強調在治理過程中,注入人文關懷,關注弱勢群體,尊重個體尊嚴,維護公平正義,構建一個更加包容和有溫度的社會。 可持續發展的追求: 社會治理的最終目標,是實現社會的長期穩定和可持續發展。本書將探討如何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融入到治理的各個環節,包括環境保護、資源利用、代際公平等,確保當代人的福祉不損害後代人的發展能力。 本書旨在為所有關心社會發展、關注治理變革的讀者提供一個深刻的思考框架。它不提供現成的答案,而是提齣問題,引導讀者進行深入的探索。我們相信,在一個充滿挑戰的時代,隻有不斷地反思、創新和閤作,我們纔能共同構建一個更加美好、更加和諧、更具韌性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