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文学年谱

汪曾祺文学年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强 著
图书标签:
  • 汪曾祺
  • 文学
  • 年谱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文学史
  • 传记
  • 文化
  • 散文
  • 小说
  • 杂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63728
版次:1
商品编码:1220799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当代著名作家及学者年谱系列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2
字数:1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汪曾祺文学年谱》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内容简介

《汪曾祺文学年谱》该书紧扣作为作家的汪曾祺的文学创作这一核心活动,在充分吸收近年来学界新成果的基础上,经过大量周密的文献访求、实地踏勘和案头考证工作,较为全面地记述了汪曾祺的一生行实。在文献辑佚、系年特别是早期文学创作行实方面的记述,对以往定论多有补充、纠正,对汪曾祺及相关作家的研究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徐强 ,山东诸城人。文学博士,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创意写作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当代文学史料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从事文学理论、叙事学、新文学等领域的研究。著、译有《小说与电影中的叙事》、《叙事学:叙事的形式与功能》、《故事与话语》、《故事的语法》、《术语评论:小说与电影的叙事修辞学》、《人间送小温》等。

目录

1920年 出生

1923年 三岁

1925年 五岁

1926年 六岁

1927年 七岁

……

1976年 七十六岁

1977年 七十七岁

后记



沧海拾贝: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时代侧影 一部勾勒二十世纪中国文学风貌的宏大叙事,聚焦于那些在时代洪流中留下深刻印记的作家群体、文学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价值。 本书并非某一位特定作家的个人年谱,而是以时间为轴,以文学思潮为经纬,精心编织的一幅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壮阔画卷。它旨在梳理和呈现自辛亥革命后至世纪之交,中国文坛所经历的剧变、探索与成就,展现不同历史阶段下,作家们如何以笔为武器,或记录苦难,或讴歌理想,或批判现实,或回归民间,最终构建起一座丰富而复杂的文学纪念碑。 卷首语:动荡中的坚守与嬗变 二十世纪的中国,是经历空前社会变革的世纪。战争、革命、思潮更迭,每一次历史的巨响都直接或间接地叩击着作家的心灵。本书开篇部分,将深入探讨“五四新文学”的肇始,分析白话文的胜利如何为现代文学奠定了基础。我们细致考察了从早期启蒙思潮到“文学革命”的内在逻辑,以及早期作家如鲁迅、周作人、胡适等人在确立现代文学规范上所付出的艰辛努力。 重点分析了“文学革命”的内在矛盾——既要借鉴西方,又要扎根本土的拉锯战。通过对早期文学社团、杂志的梳理,揭示出新文学从萌芽到生长的艰难路径。 第一编:激荡的年代——现代文学的奠基与冲突(1920s - 1930s) 本编聚焦于文学思潮的多元化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介入。 “新感觉派”的都市迷幻: 详细剖析了上海作为现代文化中心的地位,探讨了施蛰存、穆时英等人如何将现代主义的技法(如意识流、内心独白)引入中文小说,捕捉都市生活的疏离感与颓废美学。这部分着重分析了他们作品中对现代人精神困境的敏锐捕捉,即便其叙事技巧带有明显的西方影响痕迹,也反映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独特体验。 “乡土文学”的深沉回响: 与都市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本书对以沈从文、废名、巴人等为代表的乡土文学进行了深入研究。我们探讨了他们如何从对“五四”启蒙话语的反思中转向对地域文化、田园牧歌式生存状态的理想化构建。沈从文对湘西的描摹,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回归,更是对一种失落的、纯粹的人性与美学的追寻。 左翼文学的战斗姿态: 深入分析了左翼作家联盟的形成及其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批判力度。茅盾、老舍、丁玲等人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介入阶级斗争和民族矛盾。本书不回避左翼文学在创作方法上受到的政治影响,但更侧重于其作品中对底层人民疾苦的真实描摹及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老舍笔下北方市民的生命力与辛酸,茅盾对社会病灶的解剖,构成了这一时期文学不可磨灭的印记。 第二编:战争的阴影与文学的转向(1937 - 1949)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彻底改变了文学的创作格局。本书用大量篇幅探讨了“延安道路”对文学创作提出的新要求,以及这一时期文学的“民族化”和“大众化”转型。 战地文学的纪实与浪漫: 考察了作家们如何深入前线,作品风格从室内转向田野,从心理描写转向群体叙事。这一阶段的文学作品,其首要任务是鼓舞士气、凝聚人心,但优秀的作品并未因此沦为宣传的工具,而是成功地将宏大的战争叙事与个体的英雄主义和悲剧性命运结合起来。 流亡与坚守: 对于那些未前往解放区、选择在沦陷区或后方坚持创作的作家群体,本书也给予了应有的关注。探讨了他们在严酷环境下如何维持创作的独立性,以及作品中弥漫的忧郁、彷徨和对文化命运的深切关怀。 第三编:重建与探索——新中国文学的起步(1950s - 1970s) 新政权建立后,文学迎来了新的使命——服务于国家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 十七年文学的成就与局限: 详细梳理了这一时期文学的主题——歌颂劳动、英雄模范的塑造、对“大好形势”的描绘。分析了以赵树理、柳青等为代表的,在深入农村、改造叙事模式上的成功经验。同时也客观地指出了,在特定的政治框架下,作家的个体经验和对复杂人性的挖掘所受到的压制。 历史的断裂与文学的潜流: 深入分析了“反右”运动对知识分子和文学创作的毁灭性打击。在创作停滞和审查趋严的背景下,某些作品采取了象征、隐喻的方式,形成了文学创作的“潜流”,为后来的思想解放埋下了伏笔。对“文革”期间的“样板戏”文学和民间口头文学的畸形发展,也进行了批判性的考察。 第四编:复苏与多元——改革开放后的文学图景(1980s - 2000) 本书的后半部分,集中笔墨于文学的“解冻”与爆炸式发展。 “伤痕文学”的疗愈: 探讨了1970年代末“伤痕文学”的出现,如何以直面历史创伤的方式,完成了对集体记忆的首次大规模“清点”,开启了文学的“反思”主题。 先锋文学的挑战与实验: 重点分析了以先锋派为代表的作家群体,如何对既有的叙事范式和语言规范发起冲击。莫言、余华、苏童等人的作品,以其怪诞的想象、对日常逻辑的颠覆、对权力叙事的消解,极大地拓展了中国小说的表现领域,标志着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坛上的回归与张力。 现实主义的回流与深化: 分析了在先锋实验之后,一批作家如何重新回归到对当代社会结构、城市变迁、个体命运的深沉关怀中,形成了“新写实主义”等流派,展现了更为精微、复杂的社会图景。 结语:二十世纪文学的遗产与回望 本书最后一部分,将总结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作为一个整体,在艰难中实现的历史性跨越。它成功地从古典传统中脱胎换骨,完成了与世界文学的对话,并以其独特的批判精神和深厚的人文关怀,记录了一个民族在剧变中的精神轨迹。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细致、充满思辨精神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的阅读框架,理解那些影响深远的“文学之声”是如何被塑造、被传承的。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觉得,阅读一位作家的年谱,就像是进行一场特殊的“寻宝”之旅。你不是在寻找金银财宝,而是发掘那些隐藏在时间和空间里的,关于生命、关于创作、关于时代的故事。这本《汪曾祺文学年谱》,对我来说,就是这样一张藏宝图。我脑海中浮现出汪曾祺先生那些充满烟火气和诗意的文字,想象着他当年是如何度过每一个日夜,如何与这个世界发生连接。年谱的魅力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框架,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视野下,去审视他的作品,去理解他的思想。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看到那些曾经在我的阅读中一闪而过的,关于先生的模糊印象,变得清晰起来。或许,他年轻时的青涩与迷茫,他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他对艺术的追求与坚持,都将在这些年谱的记录中,一一展现在我眼前。这不仅仅是对一位作家的了解,更是一种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思考。

评分

这本书一入手,我就被它沉静而又充满生活气息的封面设计吸引了。封面上淡淡的墨色晕染,仿佛是汪曾祺先生笔下那些朴素而隽永的文字,悠然地在纸页间流淌。我一直以来对汪曾祺先生的作品都情有独钟,他的文字有一种奇妙的力量,能让我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一份宁静,品味出生活最本真的味道。记得第一次读他的《故乡记》,就被那细腻的笔触所打动,字里行间流淌着对故土深深的眷恋,以及对生活点滴的观察和热爱。他笔下的食物,无论是人间烟火的家常菜,还是山野间的寻常野菜,都能被赋予灵魂,变得鲜活起来,读来仿佛能闻到诱人的香气,尝到那份质朴的美味。他写人,也总是那么生动真实,没有过多的雕琢,却能触及人心最柔软的部分。这次拿到这本《汪曾祺文学年谱》,我满怀期待,希望能更深入地了解这位我敬爱的作家,从他的生命轨迹中,去感受他文字背后的故事,去挖掘那些可能被忽略的细节,去体味他一生是如何用文字来描绘生活,又如何在生活中汲取灵感。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年谱,更像是一扇窗口,让我得以窥见一个鲜活的灵魂,以及他所经历的时代与情怀。

评分

拿到《汪曾祺文学年谱》的那一刻,我便感受到了它所散发出的那种沉甸甸的学术气息,但同时,我又相信它绝非枯燥乏味的史料堆砌。我一直认为,真正优秀的年谱,应该是能够将冰冷的史实,赋予生动的温度,让读者在阅读中,仿佛能与主人公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期待在这本书中,看到那些关于汪曾祺先生生活细节的精彩呈现,他如何与家人朋友相处,他在生活中有哪些独特的见解和感悟,这些生活化的点滴,往往能最真切地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同时,我也希望能够看到,他的作品是如何一步步成长起来的,那些灵感的火花是如何被点燃,又如何在笔尖绽放出绚烂的光彩。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对汪曾祺先生文学成就的梳理,更是一次对他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如何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去感受世界、理解生活,并最终用他独特的方式,将这一切凝固成永恒文学作品的探索。

评分

这本《汪曾祺文学年谱》给我带来的感觉,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翻开书页,仿佛置身于先生所处的那个年代,随着他的生平节点,一同经历那些历史的洪流与个人的际遇。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位作家,除了阅读他的作品,更重要的是去理解他的成长环境、他的生活经历,以及那些塑造了他创作思想的种种因素。年谱,恰恰提供了这样一种宏观的视角。我特别好奇,先生在不同的时期,是如何看待文学,如何处理创作与生活的关系,他的思想是如何随着时代而变化的。从那些看似平淡的记录中,我希望能捕捉到那些触动他创作灵感的瞬间,那些让他驻足回望的往事,以及那些在他笔下开出绚烂花朵的生命体验。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看到他与其他文人墨客的交往,看到他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所面临的挑战与选择,看到他如何用他独有的方式,去对抗岁月的侵蚀,去保持内心的那份纯粹与诗意。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对汪曾祺先生生命全景的探索,一次对他文学世界深层挖掘的尝试。

评分

初拿到《汪曾祺文学年谱》,我立刻被它那厚重而又严谨的体例所吸引。我是一位对细节格外关注的读者,喜欢刨根问底,喜欢在文字的缝隙中寻找蛛丝马迹。因此,对于这样一部以年谱形式呈现的作品,我充满了好奇和期待。年谱的价值在于它的系统性和史料性,它能够将一个作家的生平事迹,按照时间顺序,清晰而有条理地呈现出来,让我们能够一览无遗地看到他生命历程中的每一个重要节点。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找到许多关于汪曾祺先生创作细节的珍贵信息,比如他每一部作品的创作背景,他的写作过程中的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以及他在不同时期对文学理论的看法和实践。此外,我还希望能够了解到他在生活中的一些鲜为人知的爱好和习惯,因为我相信,这些细微之处,往往能够折射出一个人最真实的性情,也能够更深层次地理解他的作品。这本书,对于我这样追求深度阅读和了解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精神食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