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劳动法》自20世纪90年代初版以来,在欧洲深受读者欢迎,该书不断更新再版,至今已出版至第13版了。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本书的内容覆盖面广、信息更新及时,具有quan威性、前瞻性和实务指导性。
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中期阶段,就我国的劳动法发展而言,虽然在劳动合同、劳动安全和劳动条件、工时与工资支付等涉及劳动基准的方面已经有了立法和相应配套法规予以规范和保障,但是劳动与社会保障总体制度的建设仍然没有跟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何建立长期稳定的劳动关系?如何充分有效地发挥工会的作用?如何安排集体劳动权利?针对劳动者跨地域流动的频繁性和广泛性,如何解决社保基金在全国联网或在不同省份之间转移?针对劳动法领域的工资拖欠、男女性别歧视以及个人平等机遇等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针对未成年或女性劳动者,如何在实践中保障其基本权利?
将布兰潘先生的《欧洲劳动法》引进并翻译成中文出版,可能为我国目前解决上述问题,提供很好的借鉴和参考。该书所包含的法规、学者们的先进理念、欧洲法院的案例及法官的判案思路等对于我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法律制度时有重要的镜鉴价值。
《欧洲劳动法》从20世纪90年代初版以来,在欧洲深受读者欢迎,该书定期再版,其内容覆盖面广、信息更新及时,具有quan威性和实务指导性。全书分为总论、个人劳动法与集体劳动法三大部分。第二册为原书的“个人劳动法”部分,包括了一整套涉及雇主与劳动者之间个别劳动关系的规定,具体包括劳动者的自由流动,服务自由,国际劳动私法,个人劳动合同,儿童照顾与工作场所的青年保护,男女平等对待,母性保护,工作时间、星期日休息、夜间工作及育婴假,工作场所的卫生与安全,以及企业重组等内容。从欧洲共同体到欧盟,欧洲劳动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其在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平等就业、劳动安全与健康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式。本书所包含的法规、学者们的先进理念,以及欧洲法院的判例等对于我国劳动法领域的学者及实务工作者均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罗杰?布兰潘(1933—2016),生前为荷兰蒂尔堡大学教授,讲授比较与国际劳动法以及全球化等课程。曾任比利时鲁汶大学法学院院长、国际劳资关系协会主席、比利时参议院议员、国际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协会荣誉主席。担任《国际法律百科全书》《国际劳动法与劳资关系百科全书》等书主编。
译者简介:付欣,1971年生,陕西户县人。香港城市大学法学博士,西北政法大学教师。曾任某NGO组织法律项目官员、香港中文大学法律学院副研究员、北京吉利大学客座教授等职。曾主管过中美劳动法项目。主要研究方向:刑事司法、人权法、劳动法、法学实证研究及法律翻译。先后在国内外发表 “论我国的死刑复核制度”等论文10余篇,出版《中国刑事司法之实证研究》《欧盟劳动法》《拉丁与日耳曼民族史》等著、译作5部。
马庆林,西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
黄文军,国务院法制办社会管理法制司一处干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硕士。
刘佳婷,西北政法大学教师,山东大学文学硕士。
曹文龙,重庆大学法律硕士研究生。
陈洁,西南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法律翻译)。
董欢,西北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法律翻译)。
王朵朵,西北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法律翻译)。
我是一名对欧洲社会保障体系和劳动者权益保障充满好奇心的普通读者,之前对欧洲的劳动法仅有零星的了解,多半是通过新闻报道或零散的网文。这次有幸阅读了《威科法律译丛:欧洲劳动法(第2册)》,让我对这个体系有了更为立体和深刻的认知。书中的内容详实,对欧洲劳动法的发展历程、基本框架以及一些具体制度都进行了细致的介绍。特别是关于工作时间、休息休假、职业健康安全等方面的内容,让我看到了欧洲国家在维护劳动者基本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方面的努力。书中对不同成员国之间在某些劳动法问题上的差异性也有所提及,这使得整体的论述更加全面和客观,也展现了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法律协调的复杂性。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禁止歧视和同工同酬的章节印象深刻,这不仅仅是法律条文的规定,更体现了一种社会价值观的导向,即尊重每一个劳动者的价值,保障他们的平等权利。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劳动者”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仅仅是生产的要素,而是被法律充分尊重和保护的个体。
评分作为一名多年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从业者,我一直致力于为企业构建一个合规且人性化的用工环境。《威科法律译丛:欧洲劳动法(第2册)》的出版,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学习资源。这本书在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性上都做得相当出色,尤其是在关于劳动合同的订立、解除以及劳动争议的处理机制方面,提供了非常详尽的分析和借鉴。我注意到书中对欧洲各国在解雇通知期、经济补偿金计算等方面都有详细的阐述,这些都是我们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的实际问题。此外,书中关于工会的作用和集体谈判的法律框架,也让我对如何在企业内部建立更有效的沟通和协商机制有了新的思考。虽然各国国情不同,但其中蕴含的关于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平衡企业经营需求与员工利益的理念,是具有普适性的。我个人认为,这本书不仅对法律专业人士有价值,对于企业管理者、HR从业者来说,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国际劳动法的趋势,规避潜在的法律风险,并优化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评分这本书简直打开了我对欧洲劳动法的新视野!作为一名国内从事劳动争议解决的律师,一直以来都觉得我们在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践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不小的差距。这次偶然接触到这本《威科法律译丛:欧洲劳动法(第2册)》,简直是如获至宝。它以一种非常系统的方式,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欧洲劳动法的一些核心概念和基本原则,例如劳动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和解除,以及工会的作用、集体谈判的机制等等。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过程中,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大量引用了欧盟法院的判例,这些判例就像是一盏盏明灯,指引着欧洲劳动法发展的方向,也为我们理解那些抽象的法律条文提供了生动的实践案例。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欧洲的劳动法在保障劳动者权益方面做得非常细致,很多细节的规定都考虑到了劳动者可能面临的各种情况,并且有着相应的救济措施。这让我不禁思考,在借鉴和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是否也能从中汲取灵感,为国内的劳动者权益保护提供更坚实的法律基础。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细节也很充实,很多章节都让我反复研读,试图消化其中的精髓。
评分坦白说,我之前对欧洲劳动法的了解非常有限,觉得它可能与我的生活相去甚远。但读完《威科法律译丛:欧洲劳动法(第2册)》后,我才意识到,其实很多原则和制度都与我们每个人的工作息息相关。书中对工作场所的健康与安全、防止性骚扰和歧视等方面的规定,让我对“劳动者”的权利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明白,一个健康的劳动环境不仅仅是企业单方面的责任,更是法律所倡导和保障的。书中还提到了关于带薪休假、病假、产假等福利,这些细节的描述让我感受到了欧洲社会对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视。即使我不是法律专家,也能从书中感受到一种对劳动者尊严和福祉的关怀。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比较朴实,避免了过多的专业术语,使得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也能相对容易地理解其核心内容。它让我开始思考,在我们自己的工作环境中,有哪些方面可以做得更好,让每一个辛勤工作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障。
评分我是一名对法律社会学和比较法学研究颇感兴趣的学生,一直关注着不同法域在社会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威科法律译丛:欧洲劳动法(第2册)》恰好契合了我对欧洲劳动法在社会层面运作的探究。这本书不仅仅是枯燥的法律条文汇编,更是在解读这些条文背后所承载的社会理念和权力关系。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欧洲劳动法时,着重强调了其历史演进和社会背景,比如工业革命对劳动法的影响,以及社会民主思潮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书中对于工会组织在争取劳动者权益方面的历史作用的阐述,以及集体谈判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协商机制,都让我对欧洲劳动法的“社会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我对书中提及的“劳动者保护”这一核心目标,是如何通过一系列具体制度得以实现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比如对非典型就业形式的规制,以及对弱势劳动者群体的特殊保护措施。这本书的研究方法和论述角度,对我理解法律作为一种社会力量,如何塑造和反作用于社会结构,提供了极大的启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