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联系教与学的有效媒介。教材建设是公安教育训练的基础性工作,是实现公安院校教育现代化、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基本措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根据公安院校教学工作需要,先后组织编写了近200种公安院校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材,为培养高素质的公安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近年来,我国执法环境和执法依据发生了深刻变化,公安理论和实践创新有了长足进步,公安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原有统编教材难以满足现实需要,亟须重新编写。对此,公安部党委十分重视,郭声琨部长、杨焕宁常务副部长专门作出指示,成立了由公安部党委委员、政治部主任夏崇源任主任委员的教材编审委员会,并在京召开了工作部署会推动教材编写工作顺利有序进行。
本套教材是公安院校的本科教学用书,也是公安民警培训、自学的母本教材或指导性用书,涵盖侦查、治安、经济犯罪侦查、交通管理工程、刑事科学技术、禁毒、网络安全与执法、公安视听技术、警务指挥与战术、边防管理、消防工程等公安类本科专业,共计110种教材,是公安高等教育史上规模大、涉及*广的一次教材建设工程。
本套教材以培养应用型公安专门人才为目标,以****系列重要讲话为指南,坚持院校专家学者与实务部门骨干相结合,深入基层、融入实战、贴近一线,在充分吸纳教学科研成果和警务实践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编写而成。教材在内容上主要突出公安理论的基础性和公安工作的实践性,在阐述公安各学科基本原理的同时,注重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既兼顾了学科专业的系统性,又强调了警务实战的特殊性。在体例规范上,既相对统一,又预留空间,鼓励学术上的研究和探讨,利于学生展开更深的探究。
作者简介
韩丹岩,女,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教授,文件检验技术系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精品课“笔迹检验”负责人。20多年来一直从事文件检验教学、科研和鉴定工作。主编、参编专业著作7部,主持或参与教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30余篇,参与文件鉴定1000余起。曾获“沈阳市三八红旗手”等称号。
涂丽云,女,湖北警官学院文件检验学教授,湖北警官学院科研处处长。享受湖北省政府专家津贴。1980年至今,一直从事文件检验的教学、科研、鉴定工作。出版专著1部,主编、副主编、参编各类规划教材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持各类教科研项目20余项。
内页插图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文件与违法犯罪
第二节 文件检验
第三节 文件检验学
第一章 笔迹检验
第一节 笔迹检验概述
第二节 笔迹检验原理
第三节 笔迹特征
第四节 笔迹检验的方法
第五节 故意伪装笔迹的检验
第六节 书写条件变化笔迹的检验
第七节 特殊文字符号类型笔迹的检验
第二章 言语识别与鉴定
第一节 言语识别与鉴定概述
第二节 言语人所在地区的识别
第三节 言语人年龄的识别
第四节 言语人性别的识别
第五节 言语人文化程度的识别
第六节 言语人职业身份的识别
第七节 言语人病态身份的识别
第八节 书面言语鉴定
第九节 声纹鉴定
第三章 印刷文件检验
第一节 印刷文件检验概述
第二节 文件印刷方法鉴别
第三节 货币票证商标检验
第四节 印章印文检验
第五节 印刷机具鉴别
第六节 印刷品来源鉴别
第四章 污损文件检验
第一节 污损文件检验概述
第二节 变造文件检验
第三节 模糊记载的辨读
第四节 损坏文件检验
第五章 文件制成时间检验
第一节 文件制成时间检验概述
第二节 墨水字迹书写、打印时间检验
第三节 圆珠笔油墨字迹书写时间检验
第四节 印章盖印时间检验
第五节 印文与字迹形成时序的判断
第六章 文件材料检验
第一节 文件材料检验概述
第二节 纸张检验
第三节 文字色料检验
第四节 书写工具检验
第七章 文检案件的勘验、送检、受理和出庭作证
第一节 文件物证的勘验
第二节 文件物证的送检
第三节 文件检验的受理
第四节 文检鉴定文书的制作
第五节 文检鉴定人出庭作证
主要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联系教与学的有效媒介。教材建设是公安教育训练的基础性工作,是实现公安院校教育现代化、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基本措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根据公安院校教学工作需要,先后组织编写了近200种公安院校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材,为培养高素质的公安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近年来,我国执法环境和执法依据发生了深刻变化,公安理论和实践创新有了长足进步,公安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原有统编教材难以满足现实需要,亟须重新编写。对此,公安部党委十分重视,郭声琨部长、杨焕宁常务副部长专门作出指示,成立了由公安部党委委员、政治部主任夏崇源任主任委员的教材编审委员会,并在京召开了工作部署会推动教材编写工作顺利有序进行。
本套教材是公安院校的本科教学用书,也是公安民警培训、自学的母本教材或指导性用书,涵盖侦查、治安、经济犯罪侦查、交通管理工程、刑事科学技术、禁毒、网络安全与执法、公安视听技术、警务指挥与战术、边防管理、消防工程等公安类本科专业,共计110种教材,是公安高等教育史上规模最大、涉及最广的一次教材建设工程。
本套教材以培养应用型公安专门人才为目标,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为指南,坚持院校专家学者与实务部门骨干相结合,深入基层、融入实战、贴近一线,在充分吸纳教学科研成果和警务实践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编写而成。教材在内容上主要突出公安理论的基础性和公安工作的实践性,在阐述公安各学科基本原理的同时,注重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既兼顾了学科专业的系统性,又强调了警务实战的特殊性。在体例规范上,既相对统一,又预留空间,鼓励学术上的研究和探讨,利于学生展开更深的探究。
本套教材是在公安部政治部的统一领导下分组集体编写而成的。为保证教材内容贴近实战,我们遴选了部分警务实战骨干参与编写工作。各门教材由编写组精心组织、反复论证、集思广益完成初稿,最后经有关实战部门业务专家和部分社会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审核后定稿。
我们相信,经过组织者、编写者、出版者的共同努力,全国公安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能够以体系完整、内容丰富、贴近实战、形式新颖的精品特质,服务公安院校的教学和广大民警自学,为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应用型公安专门人才发挥重要作用。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文件检验学/全国公安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以外图书的详细简介,大约1500字。 --- 《犯罪现场勘查与证据提取技术》 ——公安专业本科教育核心课程配套教材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为适应我国公安高等教育改革和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基于当前犯罪现场勘查与证据提取的最新技术和规范编写的综合性教材。它系统、全面地介绍了现代犯罪现场勘查的理论基础、技术方法、操作流程以及证据的固定、提取与保存等关键环节,旨在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勘查意识、扎实的专业技能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本书内容涵盖了从接警、到达现场到全面勘查、证据收集的全过程。第一部分重点阐述了犯罪现场勘查的基础理论,包括现场保护原则、勘查人员的职责与安全、现场信息的初步分析与判断等。强调了现场勘查的科学性、系统性和证据链完整性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深入探讨了现场勘查的整体流程与技术规范。详细介绍了现场的勘查规划、勘查路线的设定、现场拍照、测量绘图等基本技能。特别对不同类型犯罪现场(如入室盗窃、暴力犯罪、交通事故等)的勘查要点进行了分类解析,提供了针对性的技术指导。 第三部分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专注于各类痕迹证据的识别、固定与提取。 指纹与掌纹勘查: 涵盖了潜伏指纹的显现技术,包括物理显现法(如粉末法、粘取法)和化学显现法(如氰基丙烯酸酯熏蒸法、荧光染色法),以及掌纹的提取与识别。 生物物证的提取与保护: 详细阐述了血液、精斑、唾液、毛发等生物物证在现场的发现、固定和现场保存技术,强调了污染控制与交叉污染的预防。 痕迹类证据: 包括鞋印、轮胎印、工具作用痕迹的提取技术,如静电除尘印痕技术、3D激光扫描技术在足迹和工具痕迹的获取中的应用。 文档与电子证据的初步勘查: 介绍了现场发现的纸质文件、电子设备(如手机、电脑)的初步勘查与保护措施,为后续的物证实验室检验打下基础。 第四部分聚焦于现场勘查中的数字化技术应用。详细介绍了三维激光扫描(TLS)技术、无人机(UAV)在大型或复杂现场勘查中的应用、现场虚拟现实重构技术,以及现场证据信息的数字化管理与报告撰写。 本书的特点在于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除理论阐述外,书中穿插了大量详实的案例分析和技术流程图示,旨在帮助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教材紧密围绕国家最新的勘查技术标准和法律法规要求,确保内容的权威性和前沿性。 适用对象 本书主要面向公安院校(如公安大学、警察学院)的侦查学、刑事科学技术、安全保卫等专业的本科生,也可作为公安机关基层技术人员和侦查人员的专业培训参考用书。 --- 《刑事侦查学原理与方法》 ——构建现代侦查思维的基石 内容简介 《刑事侦查学原理与方法》是公安院校侦查学专业的一门核心基础课程教材。本书旨在为学生构建全面、系统的现代刑事侦查思维框架,深入剖析刑事侦查活动的客观规律、基本原则和科学方法。它不仅是对传统侦查技能的总结,更是对信息时代背景下侦查理念革新的深刻探讨。 全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分为四个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刑事侦查的理论基础与发展脉络 本部分首先界定了刑事侦查学的概念、研究对象与任务,明确了侦查活动在整个刑事司法活动中的地位。重点阐述了侦查学的基本原则,如合法性原则、全面搜集证据原则、速度与效率原则等。同时,回顾了国内外侦查学的发展历史,分析了技术进步对侦查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特别强调了证据法学对侦查活动的规范和制约作用。 第二部分:刑事侦查的基本程序与阶段划分 本书详细解析了刑事侦查的整个生命周期,从犯罪发生后的初始反应到案件侦破和证据的最终固定。核心内容包括: 1. 接报与出警: 强调信息甄别、警力部署和安全预案的制定。 2. 现场勘查与初查: 阐述了现场信息的获取、固定与分析,这是后续侦查工作的基础。 3. 侦查信息的收集与分析: 重点介绍了线索的来源、信息分类、情报分析模型(如“金字塔模型”、“网络分析法”)的应用,以及如何将碎片化信息转化为有价值的侦查方向。 4. 侦查措施的实施与法律规制: 详细论述了讯问、询问、辨认、侦查实验、技术侦查等侦查手段的适用条件、操作规范和法律效力。 第三部分:侦查方法的系统论述 本部分是本书的方法论核心,系统讲解了适用于不同侦查阶段和不同犯罪类型的具体方法: 侦查思维与逻辑: 探讨了侦查推理(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在案情重建中的作用,以及如何运用矛盾分析法和假设检验法来排除错误假设,锁定真相。 人身调查: 重点分析了犯罪嫌疑人、证人、被害人的特征分析、背景调查、心理侧写在侦查决策中的应用。 物证的运用与分析: 强调了痕迹证据、生物证据在证明犯罪事实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如何指导现场技术人员的取证工作。 现代侦查技术在侦查中的整合应用: 讨论了信息化、大数据、地理信息系统(GIS)在侦查决策支持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利用跨部门数据资源进行案件串并侦破。 第四部分:特殊案件的侦查策略 针对当前突出的新型犯罪和重大复杂案件,本书提供了具有针对性的侦查策略: 暴力犯罪侦查: 针对杀人、抢劫等案件的现场心理分析与侦查突破口。 经济犯罪侦查: 强调了财物流向追踪、证据链构建和金融情报分析的重要性。 网络犯罪侦查: 涉及网络空间中的取证、匿名用户身份识别和电子数据的合法获取与固定。 本书注重理论的深度和方法的实用性,力求使读者在掌握基本侦查原理的同时,具备在复杂、多变案件中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有效侦破的能力。 适用对象 本书适用于公安院校侦查学、犯罪学、治安学等相关专业本科生。同时,对于希望更新侦查知识体系的公安系统在职人员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司法鉴定与案件质量控制》 ——法证科学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 内容简介 《司法鉴定与案件质量控制》是一本面向公安教育和司法培训领域的专业教材,系统阐述了司法鉴定在刑事案件侦查、审判乃至整个司法质量控制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和技术规范。本书旨在培养学生对法证科学的深刻理解,以及对鉴定意见在诉讼中效力的科学评判能力。 本书的结构分为三大核心模块: 第一部分:司法鉴定的基础理论与法律基础 本部分从宏观角度切入,明确了司法鉴定的概念、性质、作用及其在证据体系中的地位。深入剖析了《刑事诉讼法》中关于鉴定的程序性规定,包括鉴定申请、鉴定机构的选择、鉴定人回避制度等。重点讲解了鉴定结论的三性(科学性、客观性、合法性)要求,以及鉴定意见的审查与质证规则,强调了鉴定活动必须置于严格的法律框架之下。 第二部分:主要司法鉴定技术门类的概述与应用 本部分聚焦于当前实践中应用最广泛的几大类鉴定技术,侧重于介绍其基本原理、鉴定流程以及对侦查工作的指导意义,而非深究实验室的复杂操作细节: 1. 法化学鉴定(毒物、爆炸物分析): 介绍了常见毒物、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及爆炸残留物的现场识别和实验室检验方法,以及鉴定结果如何指导定性和定罪。 2. 法生物学鉴定(DNA、血型): 阐述了DNA分型技术在个体识别中的绝对优势,包括样本的采集、提取、扩增和结果比对。强调了生物物证的敏感性对现场保护的极高要求。 3. 法物理鉴定(痕迹、文件): 涵盖了工具作用痕迹、弹道检验、文件笔迹鉴定等。重点解析了这些鉴定结论如何提供犯罪关联性证据,例如作案工具的锁定、作案手法的还原等。 4. 法痕迹鉴定(指纹、足迹): 回顾了痕迹发现的技术要求,并着重讲解了痕迹比对的科学依据和鉴定结论的确定性等级。 第三部分:鉴定质量控制与案件质量保障 本部分是本书的特色和创新之处,着重于如何确保鉴定过程的可靠性与最终案件质量的过硬: 鉴定质量控制体系: 介绍了鉴定机构的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如ISO 17025标准概述),包括仪器设备的校准、标准操作规程(SOP)的建立与执行。 案件中的鉴定意见审查: 教授学生如何从侦查和检察人员的角度,科学审查鉴定意见书的逻辑结构、技术路线是否恰当、样本描述是否准确、结论的表达是否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 鉴定过程中的程序瑕疵识别: 强调了鉴定过程中的程序性错误对证据合法性可能带来的致命影响,指导学生在办案过程中主动发现和避免此类问题。 疑难案件中的鉴定协调: 探讨了当不同鉴定机构得出相互矛盾结论时,如何组织专家会审或进行补充鉴定的策略。 本书的编写目标是使未来的公安专业人才不仅懂得如何提取和利用证据,更能深刻理解法证科学的局限性与严谨性,从而构建出经得起严格法律审查的案件卷宗。 适用对象 本书适用于公安院校的刑事科学技术、侦查学、法学等专业本科生,以及从事案件质量监督和管理工作的专业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