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女娲氏一番辛劳整治,苍天总算补上了,地填平了,水止住了,龙蛇猛兽敛迹了,人民又重新过上了安乐的生活。
燧人氏钻木取火
在远古蛮荒时期,人们不知道有火,也不知道用火。
天上有个大神,他看到人间生活得这样艰难,心里很难过,于是他想让人们知道火的用处。于是大神大展神通,在山林中降下一场雷雨。雷电劈在树木上,树木燃烧起来,很快就变成了熊熊大火。人们被雷电和大火吓到了,到处奔逃。不久,雷雨停了,夜幕降临,雨后的大地更加湿冷。逃散的人们又聚到了一起,他们惊恐地看着还在燃烧的树木。这时候有个年轻人发现,原来经常在周围出现的野兽的号叫声没有了,难道野兽也怕这个发亮的东西吗?于是,他勇敢地走到火边,感觉身上好暖和呀。他兴奋地招呼大家:“快来呀,这火一点儿不可怕,它能给我们带来光明和温暖!”人们感到了火的珍贵,就拣来树枝,将它保留起来。每天都有人轮流守着火种,不让它熄灭。可是有一天,值守的人睡着了,火燃尽了树枝,熄灭了。人们又重新陷入了黑暗和寒冷,痛苦极了。
大神在天上看到了这一切,他来到最先发现火的用处的那个年轻人的梦里,告诉他:“在遥远的西方有个燧明国,那里有火种,你可以去那里把火种取回来。”年轻人醒后,想起梦里大神说的话,决心到燧明国去寻找火种。
年轻人翻过高山,涉过大河,穿过森林,历尽艰辛,终于来到了燧明国。可是那里没有阳光,不分昼夜,四处一片黑暗,根本没有火。年轻人非常失望,坐在一棵叫“燧木”的大树下休息。突然,年轻人眼前出现了一闪一闪的亮光,把周围照得很明亮。年轻人立刻站起来,四处寻找光源。这时候他发现在燧木上,有几只大鸟正在用短而硬的喙啄树上的虫子。只要它们一啄,树上就闪出明亮的火花。年轻人灵光一闪,立刻折了一些燧木的树枝,用小树枝去钻大树枝,树枝上果然闪出火光,可是却没有燃起火来。年轻人不灰心,他找来各种树枝,耐心地用不同的树枝进行摩擦。终于,树枝上冒烟了,有火了。
年轻人回到了家乡,为人们带来了永远不会熄灭的火种——钻木取火的办法,从此人们再也不用生活在寒冷和恐惧中了。人们被这个年轻人的勇气和智慧所折服,推举他做首领,并称他为“燧人氏”,也就是取火者的意思。
伏羲氏与“八卦”
伏羲氏又叫庖牺氏,相传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华夏太古三皇之天皇,与女娲同被尊为人类始祖。
关于他的出生,有这样一个传说。上古时代,华胥国有个叫“华胥氏”的姑娘,有一天,她到一个叫雷泽的地方去游玩,偶然看到了一个巨大的脚印,便好奇地踩了一下,于是就有了身孕,怀孕十二年后生下一个儿子,这个儿子有蛇的身体和人的脑袋,取名为伏羲。
伏羲氏有很多发明,他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又发明了瑟,创作了曲子。但他最重要的发明是创造了八卦。
关于伏羲发明八卦的经过,《易·系辞下》是这样记载的:“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意思是说,伏羲观察日月星辰的变化,了解地面上多种生物的变化规律,察看大自然中鸟兽活动和活动留下的印迹后,受到了深刻的启发,于是仿照自然界各种印迹,创造出了八卦。
伏羲八卦由八种卦画组成,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这八个字分别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沼泽。伏羲八卦后来被周文王演为六十四卦,之后慢慢形成了影响深远的《易
这本书绝对是我近期最满意的一次阅读体验!《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故事 [学生]》这本书,怎么说呢,它有一种独特的魔力,能够把那些看似枯燥乏味的年代,变成一场场精彩绝伦的冒险。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它在讲述历史事件的时候,非常注重故事的戏剧性和冲突感。它不会用干巴巴的文字来叙述,而是会设置悬念,运用比喻,甚至加入一些小小的“脑洞”,让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去思考,去猜测接下来的发展。我尤其喜欢它对于一些重大转折点的描绘,比如,当它讲到“安史之乱”的时候,不是简单地说明一下战争的爆发,而是通过描绘唐玄宗晚年的享乐,以及边关将领的野心,层层铺垫,让读者能够感受到那种潜伏的危机,以及最终爆发时的震撼。这种叙事技巧,让历史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充满张力。而且,这本书在介绍历史人物时,也非常巧妙。它会抓住人物最鲜明的特点,比如岳飞的忠诚,诸葛亮的智慧,李白的热情,然后围绕这些特点来展开故事,让人物形象立刻鲜活起来。我感觉孩子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就是在经历一场又一场精彩的探险,在认识一群性格各异的朋友,而不是在被动地接受信息。这种主动参与式的阅读体验,真的太棒了!
评分我必须承认,在拿到《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故事 [学生]》这本书之前,我对儿童历史读物的期望值并不高。但这本书,真的给了我一个巨大的惊喜!它最让我欣赏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是讲述“发生了什么”,更是试图去解释“为什么会发生”。它在叙述历史事件时,非常注重逻辑性和因果关系。比如,在讲到某个朝代的灭亡时,它不会简单地归咎于某一个皇帝的昏庸,而是会从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角度,去分析导致灭亡的深层原因。它会把复杂的社会问题,用孩子能够理解的方式,抽丝剥茧地展现出来。这一点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教会孩子去记忆历史,更是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它鼓励孩子去探究事物发展的规律,去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我记得有一次,我给孩子读到关于“丝绸之路”的部分,这本书不仅仅介绍了商品的交流,还深入探讨了文化、技术、思想等方面的相互影响,以及这些交流如何推动了整个世界的进步。这种宏观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让历史的意义得到了更完整的体现,也让孩子明白了,历史并非是孤立的事件,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
评分天哪,我最近挖到了一本宝藏!《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故事 [学生]》这本书简直太棒了!作为家长,我一直想给孩子讲讲咱们中国的历史,但又怕那些枯燥的年代、复杂的人物关系会让孩子打瞌睡。结果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想法!它就像一本活生生的历史剧,把那些遥远的过去变得触手可及。我特别喜欢它讲故事的方式,不像教科书那样一本正经,而是充满了趣味性和想象力。比如,当它讲到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时候,不是简单地罗列功绩,而是描绘了一个充满野心和魄力的年轻君主,如何一步步实现自己的宏图大业。我感觉孩子听的时候,脑海里已经有了画面感,仿佛置身于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而且,这本书非常注重细节,不是那种走马观花的介绍,而是深入到每一个历史事件的背后,挖掘出那些动人的故事和人物的内心世界。我记得有个章节讲到文成公主和亲,不仅仅是讲述了政治联姻,还描绘了公主离开家乡时的不舍,以及她如何用自己的智慧和善良去融入新的环境,促进了唐蕃的友好交流。这种细腻的描写,让历史人物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个体,这对于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和人文关怀非常有帮助。我常常觉得,读历史不仅仅是记住事实,更是理解人性的过程,而这本书恰恰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希望孩子能够爱上中国历史的家长们!
评分最近刚看完《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故事 [学生]》,我得说,这本书真的是出乎我的意料!我本来以为会是一本比较模式化的儿童历史读物,但它的内容和讲述方式都让我眼前一亮。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的视角选择。它没有一味地强调帝王将相,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讲述普通人的生活,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默默无闻,却又不可或缺的角色。比如,在讲到某个朝代的繁荣时,它会细致地描绘市井小民的生活,他们的衣食住行,他们的喜怒哀乐,让我觉得历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遥远故事,而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现实。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它讲述科技发展的部分,它会生动地描绘工匠们如何钻研技艺,农民们如何改进农具,这些细节让孩子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而且,这本书对于一些复杂的历史概念,比如“分封制”、“科举制”等,都用非常浅显易懂的语言进行了解释,还常常结合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让孩子在轻松的氛围中就理解了这些重要的概念。我个人认为,这种“小人物”视角和“生活化”的解释方式,是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它让历史变得更加亲切和 relatable,能够真正激发孩子对历史的兴趣,而不是让他们感到畏惧。
评分说实话,能找到一本让孩子爱不释手,又能让我觉得有价值的中国历史书,真不容易。《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故事 [学生]》这本书,就是这样一本让我感到庆幸的书。它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可能就是它那种“寓教于乐”的极致追求。这本书里的故事,不仅仅是文字,更是充满了画面感和代入感。它常常会用一些非常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来帮助孩子理解那些抽象的历史概念。例如,在讲解“封建社会”时,它可能会把皇帝比作一个大家庭的家长,大臣们是家族中的长辈,而百姓们则是家族里的其他成员,这种贴近生活的类比,让孩子一下子就抓住了核心要义。而且,这本书在讲述历史事件时,还常常会融入一些“小剧场”的设定,仿佛孩子就身处其中,亲身经历一样。我特别喜欢它在讲述一些战争故事时,不是只描述宏大的场面,而是会聚焦于前线的士兵,他们的恐惧、他们的勇气、他们的思乡之情,让孩子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也体会到和平的珍贵。更难能可贵的是,这本书在介绍历史人物时,非常注重传递积极的价值观。它会突出人物的闪光点,比如他们的勤奋、他们的坚韧、他们的智慧,鼓励孩子学习这些优秀的品质。我感觉这本书就像一个充满智慧的良师益友,用最有趣的方式,点亮了孩子对中国历史的兴趣,也滋养了他们幼小的心灵。
评分很好????
评分内容适合儿童,装帧和印刷都很好!
评分很好
评分给外甥女的礼物,应该不错。
评分很好
评分没看 应该还行 长知识
评分给外甥女的礼物,应该不错。
评分好评,好好好好好评,好好好好
评分非常划算哦,很喜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