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專傢盧勤作序推薦;安全專傢王大偉作序推薦!《現代教育報》《作傢文摘》《語文報》《光明日報》等上百傢傳媒媒體人,十六位作傢、教育學傢聯名推薦。
★送給年輕父母的教養聖經,讓孩子懂得成長比懂成績更重要;
★它是寫給傢長看的:每一個孩子的迷茫和睏惑,都需要傢長的陪伴;
睏境,是人與環境的關係,是人與自身的關係。這個貫穿人生的主題,從孩子時代便已經開始,關注成長睏境,纔能獲得幸福人生。本書通過對於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睏惑和睏境進行總結,希望能給予傢長們以真誠提示。
本書通過《*強小孩》這檔國內少兒獨立生存真人秀的關注,從中觀察、提煉和關注*為普通的孩子內心的矛盾與成長。我們發現每個孩子所錶現齣來的成績與傢長的要求都有著直接的關係,孩子們的每個睏惑又都與傢長的疏忽有著必然的聯係。傢長們為瞭孩子的成長,努力付齣,打拼生活,獲取社會成績,*終失去瞭與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的部分,孩子的愛和孩子的心。不論對於孩子來說還是傢長來說,這纔是*寶貴的人生財富。
《*強小孩》是國大傳媒與寜夏衛視共同打造的一個少兒自立真人秀欄目,整個欄目平凡不平常,對孩子的要求嚴格不苛刻,除瞭創造一種睏境,讓孩子進行突破和麵對,同時在背後的心理和傢庭環節又給予很大的支持。
《*強小孩》的核心是關於成長、關於教養、關於傢庭的一本幸福書。
Part1 齣發吧,少年——最強齣場 SHOW 27
Part2 孩子X 任務 = 最強小孩 39
1. 一個孩子與一代孩子 40
2. 集體淘汰是預設的題目嗎? 42
3. “孤雁單飛”46
4. 不應該栽的“小跟頭”49
5. 半天搭不好的帳篷 51
6. 彆讓“心理優勢”害瞭自己 53
7. 齣發吧,B 組 56
8. 協作的力量 59
9. 不協調的“獨行俠”64
10. 提前完成瞭任務! 66
11. 意外而來的火災 68
12. 火,再次地成災? 72
13. 繼續完成任務的少年們 75
14. 兵分兩路的行動 79
15. 羞澀的隊長 84
16. 風波一觸即發 85
17. 大咖任務 89
18. 隊長病瞭 91
19. 細緻入微的大咖武術教學 96
20. 最終比拼 99
21. 高燒的隊長和暫停的任務 104
22. 康康含淚投給自己的一票 107
23. 好消息和壞消息 111
24. 是夥伴也是對手 115
25. 三個小皮匠,頂個諸葛亮! 118
26. 愛走神的小老虎 122
27. 大姐大的智慧 125
28. 團長發飆 128
Part3 特彆版:知心姐姐盧勤與安全專傢王大偉的問題建議(上)133
1. 孩子要有“拱”的精神 134
2. 成長的機會! 140
3. 要有所擔當,但不要盲目認錯 141
4. 沒人監督的自律 143
5. 經曆是孩子最大的財富 145
6. 孩子吵架,大人彆管 150
Part4 特彆版:知心姐姐盧勤與安全專傢王大偉的問題建議(下)155
1. 挫摺並不是睏難 156
2. 挫摺教育該何去何從? 159
3. 野外求生大科普 163
4. 榜樣的力量 165
5. 相信孩子,他們可以解決很多問題 167
6. 隻要願意去經曆,就會變得很強大 170
Part5 《最強小孩》父母訪談 175
Part6 導演手記 199
附:孩子獨立成長計劃
什麼樣的小孩是最強小孩?
文/盧勤
當今父母大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但何為龍,何為鳳呢?如何成龍,如何成鳳呢?許多人並沒有認真思考過,而是盲目地讓孩子考第一、進名校,忽視瞭他們心靈的成長,結果呢,有的孩子並沒有成龍成鳳,反而成瞭蟲。
有幸參加以孩子為視角的真人秀節目“最強小孩”訪談,看瞭其中孩子在艱苦環境中經受挫摺的片段,並與其中參加體驗的小孩麵對麵進行瞭交流,對“什麼樣的小孩是最強小孩?”這個命題有瞭一些思考。
事實證明,最強小孩應該是內心強大的小孩。
雞蛋從外麵打碎是壓力,從裏麵打碎是成長;從外麵打碎無論用什麼辦法,雞蛋都隻能變成食品,而從裏麵打碎,纔能變成生命。生命的強大,需要內動力,像小雞一樣,有瞭“我要齣來,我要長大”的動力,生命纔能具有生命力。
教育的根本責任,是啓動孩子的內力,讓孩子擁有強大的內力,纔能抵禦、戰勝人生中麵臨的睏難和挫摺。
“最強小孩”節目采用瞭“體驗”的方式,去開啓生命的內力,去發現孩子的潛能,去鍛煉孩子的意誌,於是,這些嬌生慣養的小孩變強大瞭。從節目中,我們可以總結齣五點,讓小孩變強大的秘訣。
一、最強小孩是最努力的小孩,而不是最聰明的小孩。
當孩子們獨立完成一個任務時,是錶揚他們“聰明”,還是鼓勵他們“努力”,結果大相徑庭!區分好二者非常關鍵。哥倫比亞大學心理係研究生、中國女生孟書子近日寫瞭一篇文章,讓我十分震撼,她用自己切身的經曆告訴人們:“寶貝,你真聰明,是伴隨一生的魔咒!”從小,她聽得最多的一句話是:“這是個纔女,聰明得很!”“聰明”兩個字讓她無比自信,她堅信可以做到彆人做不到的事。然而,當她來到美國名牌大學讀書時,她發現自己學不過
人傢,也玩不過人傢,她陷入瞭人生的低榖,充滿瞭挫敗感。就在這時,兩個絕頂聰明的中國女大學生,在美國名牌大學遇到同樣的境遇,紛紛自殺身亡。其中一個名叫郭衡的高材生在遺書中,聲嘶力竭地嚮活著的人哭訴:“除瞭中文,我覺得我沒有任何優勢!”同伴的死,喚起瞭孟書子的覺醒,在反思中,她明白瞭一個道理:無論孩子有怎樣的傢庭背景,都受不瞭被誇奬聰明後忍受挫摺的失敗感。
為什麼會發生如此悲劇?
斯坦福大學著名發展心理學傢卡羅爾?德韋剋在過去的10年裏,和她的團隊都在研究錶揚孩子聰明和激勵孩子努力給孩子帶來的不同影響。
德韋剋在研究報告中寫道:“當我們誇奬孩子聰明時,等於在告訴他們,為瞭保持聰明,不要冒可能犯錯的險。”實驗中,“聰明”的孩子不願意接受挑戰,為瞭保持看起來聰明,而躲避齣錯的風險。當他們麵對失敗時,常常束手無策,畏首畏尾,不敢進行新的挑戰,害怕新的失敗。相反,鼓勵,即誇奬孩子努力用功,會給孩子一個可以自己掌控的感覺。孩子會認為,成功與否掌握在自己手中。
“最強小孩”中有個潑辣的小女孩賣票的情節。一開始人們都不買她的票,她很難堪,可她一直在不停地努力,最後終於把票都賣齣去瞭,她當時的喜悅,是刻骨銘心的,永生難忘的。而這靠自己努力獲得的成功,纔是孩子成長中的奠基石。
二、最強小孩是愛勞動的小孩,而不是懶惰的小孩。
把城裏嬌慣的小孩放到農村這個陌生、艱苦的環境中,這些整天玩手機、玩電子遊戲、無所事事的小孩,麵對生存的睏難,人人有瞭目標:找住處,找吃的,找喝的……於是他們一個個都精神起來,天黑之前找不到地方住,他們就隻能露宿街頭;找不到吃的,他們隻能餓肚子;找不到水源,他們就要受乾渴之苦……這些在城市裏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父母天天催著吃飯,逼著喝水,啥活都不乾的小孩第一次把生存作為自己的目標!他們所有的神經都調動起來,看到他們,找到一點點吃的欣喜若狂的樣子,讓我感受到目標對當今的孩子多麼缺少,渴望對孩子多麼珍貴,勞動對孩子多麼重要!渴望,是孩子幸福的源泉。我們當小孩時期望值低,過年渴望吃到好吃的;過節渴望得到一件新衣服。隻要得到,就會大聲地說:“我好幸福!”
今天的孩子吃穿住都不想,什麼東西都來得很容易,所以他們的幸福感很低,感覺乾什麼都沒有什麼意思,送他什麼東西都不在乎,還要整天喊:“我很煩!”
我們是小孩時,人人都要會乾傢務,洗碗、洗衣、做飯、收拾屋子,都必須會,常常是這些力所能及的傢務勞動讓一個小孩産生“我能行”的成就感。
怎樣讓孩子把生存作為目標,而不是僅僅把升學作為目標,幸福纔能來到孩子身邊。哈佛大學學者曾經進行過一項調查研究,得齣一項驚人的結論:愛乾傢務的孩子和不愛乾傢務的孩子,成年之後的就業率為15:1,犯罪率是1:10。愛乾傢務的孩子,離婚率低,心裏疾病患病率也低。實踐錶明,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傢務勞動與孩子動作技能、認知能力發展以及責任感的培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凡是從小就好吃懶做、不愛勞動的人,長大瞭多不能吃苦,獨立自理能力差,工作成績平平。因此,望子成龍的父母,從小就應該為孩子創造一種環境和條件,對孩子進行早期的勞動訓練,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傢務勞動,讓孩子生成一雙勤勞的手,使其終身受益。
三、最強小孩是不怕睏難的小孩,而不是逃避睏難的小孩。
被譽為“鐳的母親”的居裏夫人說:“我的最高原則:不論對任何睏難都絕不屈服。”正因為擁有這樣不怕睏難的精神,這位科學巨人,終於在異常簡陋的實驗室裏發現瞭放射性元素鐳和釙,分彆榮獲諾貝爾物理學奬和化學奬。
任何一位有成就的人,都具有這種不怕睏難的精神。
今天的孩子,受到來自各方麵的幫助,尤其是父母和爺爺奶奶,孩子剛剛遇到一點睏難,立刻伸手幫助解決,使孩子養成瞭遇到睏難就伸手等待、消極。退縮的習慣。現實生活中,他們缺少自己解決睏難後獲得成功喜悅的經曆。所以,我常常和父母們說:“替孩子等於害孩子。”那麼,如何讓孩子獨立麵對睏難呢?
……
小木船有兩支船漿
——勿忘兒童的挫摺教育
王大偉
有一支小木船下水瞭,它的名字叫遠航,是一支最潔白的小木船。河邊的柳樹見瞭它說:從來沒有見過這麼美麗的船!天上的天鵝見瞭它說:從來沒有見過這麼美麗的船!
小木船有兩支木漿,一支叫幸福,另一隻叫挫摺。小木船想:我這一生隻要幸福多好嗬。小木船就隻劃這支幸福漿,劃一下,就有一個幸福從天而降,什麼卡通漫畫書嗬,什麼變形金剛嗬,什麼小裙子嗬,什麼好吃的嗬,彆的小朋友有的好西,小船裏都有喔。小木船裏堆滿瞭幸福。小木船多歡樂嗬!可是,小木船隻劃這支幸福漿,木船就隻在原地打轉轉,根本不能遠航。
於是小木船就隻劃這支挫摺漿,劃一下,就有一個痛苦從天而降,什麼寒冷嗬,什麼飢餓嗬,什麼黑暗嗬,象打針嗬、一個人睡覺嗬什麼的。小木船裏堆滿瞭挫摺。小木船多悲哀嗬!可是,小木船隻劃這支痛苦漿,木船就隻在原地打轉轉,也是根本不能遠航。
小木船又試著劃一下漿幸福,再劃一下漿痛苦。奇跡發生瞭,小木船飛快地前進,一會就消失在遠方的大海盡頭瞭…
原來,幸福與挫摺都是人生必不可少的嗬,朋友!
什麼是挫摺教育?在我們的教育理念中,挫摺教育能占多少比重?挫摺教育對於孩子的人格培養和成長有著怎樣的幫助?曆練、挫摺、傷害、鼓勵究竟該如何分辨?在接受《最強小孩》欄目組邀約的時候,我對這些問題進行過一些冷靜的思考。這與我人生的挫摺經曆有著某些暗和,有句老話說“吃一塹,長一智”,這個塹所指代的就是挫摺。
“男孩能吃韆般苦,女孩能綉萬朵花”。挫摺教育,毋庸置疑是通過經曆挫摺的方式來促進孩子成長。讓孩子在經曆挫摺的考驗之後,總結、學習應對挫摺的能力,從而讓孩子不怕失敗、不驕不躁,從容麵對逆境和睏難的一種教育方式。讓孩子學習如何在挫摺和睏境中進行自處非常重要,麵臨挫摺時候的心態、處理挫摺的方式、挫摺之後的總結,決定著挫摺教育所帶來的正麵作用。挫摺教育對於孩子積極陽光的性格培養,成熟圓潤的處事能力,獨立自我的性格養成都有著積極的作用。
在中國傳統的教育理念中,挫摺教育是教子的重要方法之一。例如:慣子如殺子、臥薪嘗膽、歲寒然後知鬆柏後凋矣,等等。在歐美教育理念中,挫摺教育更是必不可少的。例如,英國的紳士教育,美國的牛仔精神。如何正確的通過挫摺教育的方式,來提升孩子的人格和成長,是我們要進行思考的。隻有實踐沒有思考和總結,如同挫摺過後不對孩子進行心理紓解,那就是傷害瞭。
挫摺教育可以分為四個階段:麵對挫摺、經曆挫摺、麵對結果、心理疏導。
麵對挫摺,是挫摺教育的開端和起點。選擇什麼樣的挫摺,通過對孩子的瞭解和承受能力來決定施展什麼樣的教育。不可以用超越孩子的承受能力的挫摺讓孩子去經曆傷害,如果孩子性格偏嚮懦弱或者不夠能力去錶達自我感受,那就需要對孩子在這些方麵進行必要的培養和鍛煉。通過鍛煉和提高,讓孩子有應對挫摺的資本。如果過於驕傲和自信的孩子,同樣需要通過挫摺教育,來矯正孩子的心態。
經曆挫摺,對於傢長來說可能是揪心的。但是這是個培養自信的過程,給孩子自信,相信孩子可以做到。在這個過程中進行觀察、引導,讓孩子能夠做齣自我成長和對挫摺的理解。在挫摺的過程中,同樣也給孩子一個機會去相信傢長。互相的相信所帶來的力量遠比說教和其他的教育所帶來的努力更加有力量。
麵對結果,不同的孩子麵對不同的挫摺,會錶現齣天差地彆的反應。好比每個人對於痛覺的感受,同等級的痛覺感受對不同的人來說,有的人視同災難,有的人則毫無知覺。孩子對於挫摺的反應,同樣適應於這個道理。每個人的內心承受和社會認知是不一樣的,隻有通過這樣的鍛煉和強化,纔能不斷地讓孩子適應挫摺,戒驕戒躁,形成一個自我敦促和自我管理的良好人格。
心理疏導,在經曆瞭挫摺之後,一定要進行全麵積極的心理疏導。這個善後工作的重要性是挫摺教育的關鍵所在,沒有好的挫摺後心理疏導,挫摺對於孩子而言,就變成瞭傷害。很少有孩子能夠在挫摺教育之後,進行自我思考和壓力的自我釋放。隻有通過父母或者師長的後期心理疏導,纔能讓孩子更好的理解挫摺教育的意義。
關於挫摺教育的理解,因人而異。較為關鍵的一點是,不可以讓挫摺變成傷害;其次,挫摺教育的終點是人的全麵發展,誇奬與挫摺隻是教育方法的兩個方麵,不可偏廢。
《最強小孩》是少有的關於挫摺教育的少兒類成長係真人秀節目,
其中的孩子我接觸過一些,成熟暖男係的陳旭,星光熠熠的小寶、高鳳遙、小櫻桃等等,這些孩子一個一個的成就讓人驚嘆。但是孩子如何在成功和成長之間站在平衡的位置上不至走偏,這對於傢長和師長來說,同樣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節目的宗旨和初衷還是讓人敬佩的,在良好的物質基礎的社會環境裏,孩子們有著很好的生活條件。這是優勢也是劣勢,在無需努力即可獲得許多良好物質的前提下,對於獲得、物質和社會的認知就需要人為的去設定一些機關和條件,我想這就是這個節目在做的一個事情吧。任何事情都是兩麵的,《最強小孩》的這種做法同樣需要我們在支持的情況下進行冷靜思考。
讓我們蕩起雙漿,在更細心地嗬護孩子的同時,有意識地讓孩子經風雨,見世麵。在人生遠航中,把孩子培養成堅強、自信與樂觀的水手。
是為序。
這本書簡直是為我們這種新手爸媽量身定製的“育兒急救包”。我承認,在孩子剛齣生那段時間,我每天都處於一種“我到底在乾嘛”的迷茫狀態。到處找資料,看瞭無數的育兒博主,結果信息過載,反而更焦慮瞭。直到我偶然接觸到這本書,它給我的感覺非常不一樣,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理論說教,更多的是一種“過來人”的真誠分享和實戰經驗。比如書中關於處理孩子發脾氣那一部分,它沒有簡單粗暴地給齣“冷處理”或“立刻製止”的建議,而是深入分析瞭孩子情緒背後的需求和信號,提供瞭一套非常溫和但堅定的引導方法。我試著用書裏的建議去應對我傢那位“小霸王”的日常“抗議”,效果立竿見影。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強調的不是“聽話”的孩子,而是“有韌性”的孩子,這一下子就拔高瞭育兒的境界,讓我意識到我們培養的不是一個傀儡,而是一個未來能獨立麵對世界的個體。這本書讀起來非常流暢,像是和一位很有經驗的朋友聊天,讓人讀完後心裏踏實很多,不再把育兒當作一場需要完美通關的考試。
评分市麵上的育兒書籍很多都聚焦於“學齡前”或“青春期”的某個特定階段,但這本書的覆蓋麵和思想的深度,讓它更像是一本橫跨整個童年和少年時期的“哲學指南”。它很少討論具體的學科知識點,而是著眼於構建孩子麵對人生的底層操作係統——如何麵對不確定性,如何從失敗中提取經驗,以及如何建立一個穩定而健康的自我價值感。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失敗的慶祝”這個概念,初聽起來很荒謬,但仔細一想,這正是培養孩子“成長型思維”的關鍵。當我們慶祝孩子嘗試瞭,而不是隻慶祝他成功瞭,孩子就會明白努力的過程比結果更重要,這樣他們纔敢於挑戰那些看起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示是:最好的教育是“不打擾的智慧”,是提供一個安全的基礎,然後放手讓孩子去探索世界的復雜和美好。讀完後,我不再急於“搞定”孩子眼下的每一個小麻煩,而是開始關注他未來“獨自一人”時能否過得好。
评分我對市麵上那些充斥著“雞娃”和“精英教育”理念的書籍已經感到審美疲勞瞭,這本書的齣現,簡直是一股清流。它把“挫摺”這個詞從貶義詞徹底掰開揉碎,重新賦予瞭它正嚮的意義。我記得書中用瞭一個很生動的例子,講的是孩子學騎自行車摔倒瞭,我們通常的反應是趕緊扶起來、拍拍灰、說“沒事沒事趕緊再試”,但這本書卻建議停下來,讓孩子自己感受一下“摔倒是什麼感覺”,去觀察自己的傷口和疼痛,然後自主決定下一步。這個視角太獨特瞭,它教會我們如何尊重孩子在挫摺中建立的自我認知和恢復力。我個人非常欣賞作者對“過度保護”的犀利剖析,很多時候我們所謂的“愛”,其實是剝奪瞭孩子體驗失敗的機會,從而也剝奪瞭他們學習如何站起來的機會。讀完這本書,我開始有意識地後退一步,給孩子留齣“犯錯”的空間,雖然過程偶爾會心疼,但看到孩子眼神裏逐漸建立起來的自信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一切都值瞭。這本書絕對是長期主義育兒觀的有力支撐。
评分我曾以為“教育”就是知識的灌輸,是技能的培養,直到這本書讓我徹底顛覆瞭認知。它真正聚焦的核心是“心性”的塑造,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性格底色”。書中對“鈍感力”的探討尤其深刻,它不是鼓吹麻木不仁,而是教導孩子如何高效地處理負麵信息,不對外界的批評或失敗做齣過度反應,從而將精力集中在建設性的行動上。我特彆喜歡作者在強調“堅韌”時,穿插的那些關於父母自身情緒管理的章節。這簡直是點睛之筆,因為我們不可能教給孩子我們自己都沒有的東西。如果父母自己麵對壓力時都手忙腳亂、情緒失控,那麼談論再多理論都是空談。這本書的偉大之處在於,它把教養看作是一場“由內而外”的修行,要求父母先成為一個相對平和、能處理自己挫摺的成年人,纔能為孩子樹立榜樣。這讓我意識到,育兒的路上,我們自己成長的空間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大得多。
评分這本書的排版和語言風格非常接地氣,完全沒有那種晦澀難懂的心理學術語,用詞精準到位,讓人一看就懂,一想就明白。它不像某些教材那樣一本正經地告訴你“應該”怎麼做,而是通過大量的真實案例和情境模擬,讓你代入感極強。比如,關於如何處理“比較心”的問題,書中描述的場景簡直就是我傢餐桌上的日常重現,我的孩子就經常拿鄰居傢的小明怎麼樣來評價自己。作者提供的處理框架,不是簡單地製止“彆比瞭”,而是引導孩子看到每個人的成長節奏是不同的,強調的是“內在的進步”而非“外在的排名”。這種細膩的心理洞察,讓我這個做父親的深有體會,因為我們成年人自己都很難擺脫比較的怪圈,更何況是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讀到這裏,我甚至反思瞭自己過去的一些教育方式,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無意中成為瞭孩子挫摺感的來源。這是一本需要反復閱讀,並在實踐中不斷對標的書,它的價值在於持續的自我校準。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