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弟子规

漫谈弟子规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索达吉堪布 著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1-14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三秦出版社
ISBN:9787551801638
版次:1
商品编码:11819835
品牌:果麦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4
字数:223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藏传佛教大德索达吉堪布,遇到国学经典《弟子规》,会发生怎样的碰撞?
  《漫谈弟子规》,就是这样一部由藏地高僧来讲解的国学经典。
  索达吉堪布说:“我作为一个藏族人,以前对汉地的国学文化知之甚少,后来看到这方面的典籍,很吃惊,觉得许多道理非常殊胜,每个人都一定要学。特别是这部《弟子规》,我不但自己学、给别人讲,还把它翻译成藏文,推荐给藏地的大人和孩子。”
  也许有人觉得,《弟子规》是小孩子学的,跟成年人没有关系。
  然而,索达吉堪布指出:“古代是如此,但古代孩子所受的教育、所具有的德行,今天我们这些大人有吗?不见得。没有,那就是孩子,就要学,诚如《戒律花鬘论》所说:不知理,六十岁也如孩童。我们大,是大在年龄上,如果道德学问不是那么踏实,甚至一片空白,为什么不学呢?而且,大人学了,才有资格引导孩子。学校重视分数也就罢了,做家长的必须要给孩子补上德育课程,否则,孩子的智慧你放心吗?没有德行,智慧又依靠什么成长?”
  也许有人觉得,如果对佛教感兴趣,应该学《金刚经》、大圆满,跟儒家经典没有关系。
  然而,索达吉堪布指出:“孔孟之道里没有佛教的轮回思想,没有菩提心、空性以及如来藏的甚深教言,但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方面,讲得确实好。”“人做不好的话,就算出家了,也不会守规矩的,要发心利他更难,要成佛,那太遥远了。”
  所以,索达吉堪布这本《漫谈弟子规》,孩子值得看,大人也值得看;佛教徒值得看,非佛教徒也值得看。
  每一个人,都能从中感受到传统文化对人格培育的益处,也能感受到佛法的智慧。

内容简介

  这本《漫谈弟子规》是索达吉堪布写给每一个人的。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无论是否学佛,都能够从中获益。
  《弟子规》是古人的经典启蒙读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树根。这些孝敬父母、诚实守信、待人接物的道理,看似基础,然而实际上,当今人们的很多问题,都能在《弟子规》里找到解决之道。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学习《弟子规》,都有助于提升人生的品质和层次,培养起完善的人格,为工作、生活打好根基。
  本书中,索达吉堪布旁征博引,通过大量世间故事和格言、佛教公案与教证,不仅对这部儒家文化经典进行了深入浅出、通俗风趣的讲解,而且从业果、依师、无限生命、大乘菩提心等佛法观念角度进行了补充,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索达吉堪布说:“《弟子规》也是佛菩萨的一种加持。”

作者简介

  索达吉堪布,全世界具有影响力的藏传佛教大德。
  堪布对藏传佛教的传统法义学修甚深。为了让更多人了悟佛法精髓,他试图用现代方式向人们传递生命真相,是一位在哈佛、耶鲁、斯坦福、哥廷根、清华、北大等近百所高校的讲台上留下过身影的佛教心灵导师。
  三十多年来,身体力行地引导大众实践佛法的学修传统,同时,利用空余时间互译汉藏经典,从事慈善事业。
  近年参与举办过多次论坛会议,与海内外学者交流跨宗教、道德、环保、和平等问题,探讨人类的发展方向,希望提升一切生命的福祉。
  他认为,时代在变迁,但佛教的宗旨没有变,人们可以从中找到解决现代问题的真正答案,这是应该去提醒大家的。
  对于外界的种种赞誉,他说:“我只是一名老师,教传佛法的老师。”
  已出版书籍:《苦才是人生》《做才是得到》《残酷才是青春》《能断》《不离》《有求》《你在忙什么》等。

精彩书评

  堪布晋美彭措法王的弟子慈诚罗珠堪布与索达吉堪布都非常杰出。
  ——宗萨仁波切

  索达吉堪布是一位有成就的学者,著名的上师,他是伟大的法王晋美彭措之法脉传承中,宁玛教法和“大圆满”法的真实护持者。
  ——索甲仁波切

  从索达吉堪布的身上,我们能看到佛法的功德。
  ——本杰明·伯根,美国乔治敦大学教授

  索达吉堪布并不是一位否定所有新事物的保守主义者,也不是一位政治家,同时也没有为了自己的快乐在山洞里静坐。堪布是入世的,但绝对以深入理解和阐释佛教教义为前提。这方面堪布做得非常出色。
  ——范彼德,德国马普所所长

  索达吉堪布的教法,直接呈现出藏传佛教的现代性。索甲仁波切、宗萨仁波切、涅顿秋林仁波切和已圆寂的秋阳创巴仁波切等,是藏传佛教在西方的代表人物。同样,索达吉堪布在中国等东方国家,也具有同样的影响力。
  ——约翰·威特,美国哈佛大学佛教协会负责人

  索达吉堪布是复兴藏传佛教的领军人物之一。
  ——安娜贝拉·皮特金,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

  索达吉堪布是当代藏传大乘佛教中尊贵的上师。
  ——埃亚尔·阿维夫,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

目录

自序/1
弟子规原文/6
总叙/001
入则孝/007
出则悌/061
谨/113
信/171
泛爱众/219
亲仁/265
余力学文/287
结语/316

前言/序言

  《弟子规》至此圆满了。
  这部论典的加持力,我想诸位都感受到了。我一直觉得,本论能让过去、现在这么多人学习并受其影响,如果不是圣者的愿力所致,很难想象。我学过很多讲授如何做人的教言,但像《弟子规》这么简单、扼要、普世的论典,确实不多。
  我一向重视人格建设。而作为佛教徒,我也认为,有一种次第很难逾越--先做一个好人,然后做一个好佛教徒,最后成为一个大成就者。试想,如果小学还没毕业,怎么做博士呢?所以,不管是初入佛门还是久修佛法,我都建议大家:先学做人,在这个基础上再好好修行。
  什么是修行?心怀弘扬佛法、利益众生的志向,把握好当下的每一个取舍,就是修行。
  能这样修行的人,大可不必在意自己的未来:我老了怎么办?我生病怎么办?我失去亲人怎么办?……不要顾虑这些。佛法告诉我们,一切都是无常的,人生不可能那么圆满。与其把时间浪费在无益的思虑上面,不如踏踏实实地做人、修行,然后弘法利生。
  正如我在各种场合常常讲到的,我强调人格教育,源于上师如意宝的传统。在我的印象中,上师每年都会讲做人的道理,要么专讲一部论,要么课前开示。正因为上师的强调和提携,他的弟子才会在社会各个角落与各层次人士交往时,受到普遍赞叹。其实上师本人就是最好的典范。记得上师去世界各地弘法时,为了达成良好的沟通效果,每到一处,都会向当地人打听:你们这里有什么风俗,有什么讲究、忌讳或规矩……
  我们要记住,世间和出世间是相通的。真正的大乘修行人知道:全面学习各类知识,不仅无损于自身的境界,还会提升自己利益众生的能力。
  所以,这部《弟子规》值得任何人学习:小孩子应该学,成年人也应该学;一般大众应该学,佛教徒也应该学。这也是本书的目的。
  开头我说过,讲《弟子规》我没有传承,因此,有讲错的地方请大家慈悲指正,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也与大家分享。
  最后,将所有讲解和听闻的善根做个回向,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
  自序
  我很喜欢《弟子规》。
  根据藏传佛教的传统,学习和讲解一部论典需要传承,但《弟子规》我是自学的,没有传承,感觉内容好就学了一遍。这里面讲的不是佛法,但与佛教不相违,可以帮我们完善人格,很值得学。
  过去传统上我们最重视人的教育,《弟子规》作为古人的启蒙读物,孩子们从这一本书里便奠定了人生基础。但遗憾的是,在从前的一段时间中,传统文化一度遭受严重打击,以致后面成长起来的一代与这种理念无缘,因而内在也少了些根基。
  我曾问过许多年轻老师:“你学过孔孟之道吗?”
  回答全是一样的--“没有”。
  既然这些传统在老师那里都是生疏的,更不要说学生或其他人了。可能我们太重视物质进步,忽视了心灵继承。今天的人们很多都不太知道怎么孝顺父母、怎么诚实守信,那就有必要提醒大家:其实我们有好传统,接受它就可以。孔孟之道里没有佛教的轮回思想,没有菩提心、空性以及如来藏的甚深教言,但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方面,讲得确实好。
  许多人以为《弟子规》只是给小孩子学的,成年人没必要学,佛教徒没必要学,出家人更没必要学。没错,古代是如此,但古代孩子所受的教育、所具有的德行,今天我们这些大人有吗?不见得。没有,那就是孩子,就要学,诚如《戒律花鬘论》所说:“不知理,六十岁也如孩童。”我们大,是大在年龄上,如果道德学问不是那么踏实,甚至一片空白,为什么不学呢?
  而且,大人学了,才有资格引导孩子。学校重视分数也就罢了,做家长的必须要给孩子补上德育课程,否则,孩子的智慧你放心吗?没有德行,智慧又依靠什么成长?
  还有人想:“那我们出家人不用学吧,这是世间学问,又是童蒙教育,我都看破了、出家了,何必学呢?”
  出家了,人做不好的话,即使待在僧团里,也不会守规矩的,要发心利他更难,要成佛,那太遥远了。
  所以,我的建议是,人人都要学《弟子规》。小孩子要学,大人也要学,在家人要学,出家人也要学。这本《漫谈弟子规》就是我为每一个人写的。在这里面,我除了从字面上做简单解释外,还借用了世间的故事和格言、佛教的公案和教证,来印证它所阐述的道理。
  我认为,《弟子规》及其背后的传统智慧不会过时,即使是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因为它讲的是如何做人,这些最根本的东西,只要是人,就一定离不开,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犹如一棵树的根,上面的枝枝叶叶长成什么样都可以,常换常新也可以,但是树根不能动。这棵树长得越大、时间越久远,就要越重视根的力量。
  《弟子规》的内容,就是人的树根、时代的树根。掌握了它,比熟悉什么技术都管用,它能让你懂得如何说话、如何做事,如何管理事业、如何经营家庭,如何与各色人交往、如何远离各种现代病……
  尤其对汉族人来讲,这些道理并不陌生,它是你骨子里的文化DNA,从父母长辈身上常会看到它的影子。毫无疑问,这是一大笔财富,而且与生俱来,不能轻视。
  我作为一个藏族人,以前对汉地的国学文化知之甚少,后来看到这方面的典籍,很吃惊,觉得许多道理非常殊胜,每个人都一定要学。特别是这部《弟子规》,我不但自己学、给别人讲,还把它翻译成藏文,推荐给藏地的大人和孩子。
  当然,《弟子规》也不是学问的全部,有了它全有、离了它全无,没有这种高度。它是一部好论典不假,集中讲述了做人应该有的基本品性和行为,但是,和佛教的胜义世俗理论相比,还是有距离的。有些人推崇孔孟之道,认为儒教思想是一切学问之最,甚至学了佛又搁下佛法,觉得有孔孟思想就够了,这显然是不明智的,不了解佛法。
  我也看过四书等儒教经典,今生的道理讲得是好,但对缘起、业因果、前世后世以及宇宙人生的真理,我详细看过了,没有提及;禅宗的悟道、见性成佛,更没有。所以,不能把儒教思想跟佛教看成一回事,尤其是学佛的人,不能把这个当全部,用它规范人格行为倒是很好。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一般认为,儒教入世、道教出世,而佛教是以出世的心入世,这样看来,佛教义理要深刻和包容得多。
  为什么学过佛教经论的人,一看道教儒教观点,一目了然?我想,这跟佛教尤为擅长对心的认知有关。有学者指出,儒教的作用是治世,道教修身,而佛教治心。治心就是对治内心的烦恼,这是佛教的特色,能了解如何治心的人,你想想,看修身治世之理,应该不难。
  对于有闻思基础的人来说,这些道理好懂;但有些在佛教理论上不是特别专业的人,可能要调整一下认识分寸。
  《弟子规》的作者是李毓秀,清朝康熙年间秀才,祖籍山西,清初著名学者和教育家。自学时,我感觉这个人了不起,用语简练,说理准确,同时又蕴含深意。
  本论最初名为《训蒙文》,后经贾有仁先生修订,更名为《弟子规》,从此沿用至今。
  所谓“弟子”,狭义上是指父母的孩子、老师的学生;而从广义上理解,所有人都可称弟子,佛教徒是三宝弟子、上师的弟子,非佛教徒是老师的弟子,普通人活到老、学到老,永远是弟子。弟子日常的行为规范叫“规”。总之,不论年龄大小,想做个合格的弟子,就要学习本论。
  本论只有九十颂,三字一句、两句一韵,读着顺口而且好记,所以最好让孩子每天早上读一遍。
  对小孩子来讲,这里面的内容有些好懂,有些不好懂,但没关系,只要先记在心里,将来口言身行,是自己的东西就能用上。能用来帮我们断恶修善的,不论是佛法还是世间格言,我认为,都是善妙之理。
  所以,《弟子规》也是佛菩萨的加持。
  我在2009年简单讲过一次《弟子规》,近期拿出来重新翻阅,忆起这个时代的种种,又有了一些更深的体会。谁都知道,《弟子规》是儒教经典,而我在此结合了佛教理念进行解读,也许会班门弄斧、贻笑大方,但也许对有些人来说,会带来另一番滋味、另一种启示。
  如果你对此感兴趣,可以泡上一杯茶,找个舒服的地方,打开来看看……
  索达吉
  藏历木羊年六月初四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之吉祥日
  2015年7月20日


在线试读

《漫谈弟子规》精彩试读

漫谈弟子规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漫谈弟子规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漫谈弟子规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漫谈弟子规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一次买了好多本,慢慢看,晒单冒个泡

评分

很好的书,有优惠券真的很便宜,感谢京东,感谢工作人员。

评分

还没看,应该还不错,买回来自己看的,补上儿时没有学的那一课

评分

趁活动优惠的时候,抢券买了很多书,好多还没看,质量很不错的,大多有塑封,书本很新。

评分

堪布好书,随喜给朋友们

评分

非常好,顶礼一切祖师大德善知识

评分

苦,才是人生。相信很多读者都会这样认为的。怎么看待"苦",请看此书。

评分

法藏白言:唯愿世尊,大慈听察。

评分

好可以吧看看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漫谈弟子规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