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裝插盒 三國誌(套裝共4冊)

平裝插盒 三國誌(套裝共4冊)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4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西晉] 陳壽 著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4-05-14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圖書介紹

齣版社: 黃山書社
ISBN:9787546149042
版次:1
商品編碼:11791579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390
套裝數量:4
字數:8000


相關圖書





圖書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三國誌》中的《魏書》、《蜀書》、《吳書》原本是各自成書的。現存早的《三國誌》刻本是北宋鹹平六年(1003年)國子監刻本,三書雖已閤並,但還是分彆發刻的。本書以宋紹興、紹熙兩種刻本配閤校勘的百衲本為底本,並參考瞭清乾隆四年(1739年)武英殿刻本、同治六年(1867年)金陵書局活字本、光緒十三年(1887年)江南書局刻本等,同時又擇取瞭《三國演義》清刻圖本中的版畫九十餘幅。
  在體例上,本書正文分兩個部分,大字號書宋字體的,是陳壽《三國誌》;小字號仿宋字體的,是“裴注”。

內容簡介

  三國,指從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到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期間的魏、蜀、吳三國鼎立的一段曆史時期;陳壽的《三國誌》,是記載這段曆史的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三國誌》共六十五捲,其中《魏書》三十捲,《蜀書》十五捲,《吳書》二十捲。《三國誌》敘事精煉,取材嚴謹,史實準確,與《史記》、《漢書》、《後漢書》齊名,一起被稱為“前四史”。
  陳壽(233―297),字承祚,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市)人,生於蜀國後主建興十一年,卒於晉惠帝元康七年。少年好學,師從蜀國學者譙周(約201―270),後在蜀國任觀閣令史;因為不願屈事宦官黃皓,屢遭遣黜。入晉後,曆任著作郎、治書侍禦史。晉滅吳後,搜集三國時期的官私著作,著成《三國誌》;此書以三國並列。“時人稱其善敘事,有良史之纔。”(《晉書·陳壽傳》)此外,還編有《蜀相諸葛亮集》等。
  在陳壽撰寫《三國誌》之前,魏、吳兩國已有官修史書,即王瀋(?―266)編修的《魏書》、韋昭(204―273)編修的《吳書》;此外,還有魚豢(生卒年不詳)私撰的《魏略》。上麵這三部史書,是陳壽修史的主要依據。
  然而,蜀國卻“國不置史,注記無官,是以行事多遺,災異靡書”(《三國誌·蜀書·後主傳》),所以,蜀國的史料隻能由陳壽自己去直接搜集。陳壽本是蜀人,又師事譙周,在蜀時就留心蜀事,後來又用心搜集,約經十年時間,終於寫成瞭《蜀書》。不過,即使如此,《蜀書》的內容也較其他兩國的少很多。
  同時,《三國誌》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首先,由於史料不足,《三國誌》沒有設置錶、誌。錶,指年錶,既能以較小篇幅羅列齣各個曆史事件的時間、地點、人物等以便於查閱,又可補充紀、傳中不便明言但又不可或缺的內容;誌,主要是記錄各朝各國的典章製度、天文地理、風土人情等內容。其次,陳壽見到的史料有限,又對所參考的史書刪削過多,導緻《三國誌》失之於簡略。
  正因為如此,裴鬆之為《三國誌》進行瞭作注補缺。裴鬆之(372―451),字世期,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市)人,南朝宋代史學傢,曾任國子博士、永嘉太守等職。宋文帝(407―453)認為《三國誌》傷於簡略,便令裴鬆之兼采眾書以作注補缺。卻說,東晉以後發現的史料逐漸多瞭起來,所以裴鬆之纔得以廣泛采擇。元嘉六年(429年),裴鬆之完成瞭作注工作,並上呈《上〈三國誌注〉錶》。
  “裴注”不同於以往的訓詁注法,而是側重於史料的補充和考訂,力求做到補缺、正訛和存異。宋文帝看後稱贊說“此為不朽矣”(《宋書·裴鬆之傳》)。
  “裴注”補充的史料相當豐富,甚至導緻後人多批其繁蕪。但是,“裴注”所引材料比較完整,而且這些史料的原本現今已經基本亡佚,所以,從保存史料的角度看,“裴注”的價值相當高。

內頁插圖

目錄

晉書·陳壽傳 I
宋書·裴鬆之傳 III
上《三國誌注》錶 VI
三國誌捲一 魏書一
武帝紀
三國誌捲二 魏書二
文帝紀
三國誌捲三 魏書三
明帝紀
三國誌捲四 魏書四
齊王芳
高貴鄉公髦
陳留王奐
三國誌捲五 魏書五
武宣卞皇後
文昭甄皇後
文德郭皇後
明悼毛皇後
明元郭皇後
三國誌捲六 魏書六
董卓
李傕
郭汜
袁紹
子譚
子尚
袁術
劉錶
三國誌捲七 魏書七
呂布
張邈
陳登
臧洪
陳容
三國誌捲八 魏書八
公孫瓚
鮮於輔
閻柔
陶謙
張楊
公孫度
子康
康弟恭
康子晃
康子淵
張燕
張綉
張魯
三國誌捲九 魏書九
夏侯惇

前言/序言

  三國,指從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到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期間的魏、蜀、吳三國鼎立的一段曆史時期;陳壽的《三國誌》,是記載這段曆史的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三國誌》共六十五捲,其中《魏書》三十捲,《蜀書》十五捲,《吳書》二十捲。《三國誌》敘事精煉,取材嚴謹,史實準確,與《史記》、《漢書》、《後漢書》齊名,一起被稱為“前四史”。
  陳壽(233―297),字承祚,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市)人,生於蜀國後主建興十一年,卒於晉惠帝元康七年。少年好學,師從蜀國著名學者譙周(約201―270),後在蜀國任觀閣令史;因為不願屈事宦官黃皓,屢遭遣黜。入晉後,曆任著作郎、治書侍禦史。晉滅吳後,搜集三國時期的官私著作,著成《三國誌》;此書以三國並列,實屬首創。“時人稱其善敘事,有良史之纔。”(《晉書·陳壽傳》)此外,還編有《蜀相諸葛亮集》等。在陳壽撰寫《三國誌》之前,魏、吳兩國已有官修史書,即王瀋(?―266)編修的《魏書》、韋昭(204―273)編修的《吳書》;此外,還有魚豢(生卒年不詳)私撰的《魏略》。上麵這三部史書,是陳壽修史的主要依據。
  然而,蜀國卻“國不置史,注記無官,是以行事多遺,災異靡書”(《三國誌·蜀書·後主傳》),所以,蜀國的史料隻能由陳壽自己去直接搜集。陳壽本是蜀人,又師事譙周,在蜀時就留心蜀事,後來又用心搜集,約經十年時間,終於寫成瞭《蜀書》。不過,即使如此,《蜀書》的內容也較其他兩國的少很多。
  同時,《三國誌》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首先,由於史料不足,《三國誌》沒有設置錶、誌。錶,指年錶,既能以較小篇幅羅列齣各個曆史事件的時間、地點、人物等以便於查閱,又可補充紀、傳中不便明言但又不可或缺的內容;誌,主要是記錄各朝各國的典章製度、天文地理、風土人情等內容。其次,陳壽見到的史料有限,又對所參考的史書刪削過多,導緻《三國誌》失之於簡略。正因為如此,裴鬆之為《三國誌》進行瞭作注補缺。裴鬆之(372―451),字世期,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市)人,南朝宋代史學傢,曾任國子博士、永嘉太守等職。宋文帝(407―453)認為《三國誌》傷於簡略,便令裴鬆之兼采眾書以作注補缺。卻說,東晉以後發現的史料逐漸多瞭起來,所以裴鬆之纔得以廣泛采擇。元嘉六年(429年),裴鬆之完成瞭作注工作,並上呈《上〈三國誌注〉錶》。
  “裴注”不同於以往的訓詁注法,而是側重於史料的補充和考訂,力求做到補缺、正訛和存異。宋文帝看後稱贊說“此為不朽矣”(《宋書·裴鬆之傳》)。“裴注”補充的史料相當豐富,甚至導緻後人多批其繁蕪。但是,“裴注”所引材料比較完整,而且這些史料的原本現今已經基本亡佚,所以,從保存史料的角度看,“裴注”的價值相當高。《三國誌》中的《魏書》、《蜀書》、《吳書》原本是各自成書的。現存最早的《三國誌》刻本是北宋鹹平六年(1003年)國子監刻本,三書雖已閤並,但還是分彆發刻的。本書以宋紹興、紹熙兩種刻本配閤校勘的百衲本為底本,並參考瞭清乾隆四年(1739年)武英殿刻本、同治六年(1867年)金陵書局活字本、光緒十三年(1887年)江南書局刻本等,同時又擇取瞭《三國演義》清刻圖本中的版畫九十餘幅。
  在體例上,本書正文分兩個部分,大字號書宋字體的,是陳壽《三國誌》;小字號仿宋字體的,是“裴注”。限於編者的精力和水平,書中難免會有錯漏之處,敬請讀者方傢不吝指正。
  編者
  2014年12月

平裝插盒 三國誌(套裝共4冊)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平裝插盒 三國誌(套裝共4冊) mobi 下載 pdf 下載 pub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平裝插盒 三國誌(套裝共4冊)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平裝插盒 三國誌(套裝共4冊)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評分

京東買書超值,老便宜瞭,好書

評分

書整體來說不錯,但店傢明顯把書和盒子裝反瞭,看來是工作不認真的緣故。有待改進啊!

評分

快速。。。。。。。。。。。。

評分

挺好的,搞活動買的,包裝盒什麼的都是全新,注解什麼的都很清楚,就是有些生僻字要是有注音就更完美瞭,反正存起來,需要的時候就拿齣來翻翻。

評分

書到的很快,物流可以,可以讀,可以傳世收藏!

評分

書蠻不錯的,值得購買,嗬嗬……

評分

買給lg看的,比較瞭很多版本,這版文白對照,不錯

評分

還沒有看,沒有破損

評分

看起來不錯,有空慢慢研究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平裝插盒 三國誌(套裝共4冊)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


分享鏈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4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