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平原老師乃北大中文係之名師!
評分著名學者撰寫的書,值得看,補充些曆史知識,拓展知識麵.還沒細看,隨便翻翻,感覺還不錯。
評分《新青年》恰似新文化運動的“脊梁”,這份由陳獨秀於1915年9月15日在滬創辦的雜誌就是新文化運動的源泉、樞機、梁棟與環中。陳平原說“撫摸著這半個多世紀前的舊雜誌,你依舊能十分清晰地感覺到流淌在其中的激情與活力”。如果沒有《新青年》的倡導與論辯,新文化運動將會是另一番模樣。打幾個比喻,《新青年》是沉悶的20世紀初的“空氣清新劑”,人們新的思想、視野、興趣似乎都是由之開端而風行於世;《新青年》是疲軟的20世紀初的“萬艾可”,“敬告青年”無疑讓無數青年重新奮發,讓知識界不再存活於死氣沉沉的“暮光之城”中瞭。
評分速度比較快!速度比較快!
評分那麼,麵對著同樣的五四、新青年、蔡元培、章太炎、鬍適這些如雷貫耳的事件和人物,陳先生是怎樣通過“細節”去展示其“精神”的呢?
評分經過八十多年的風風雨雨,“五四”運動已經高度抽象化,演變成一個意味深長的符號,而這符號所包含的意義已經遠遠低於符號本身的含義,它使復雜的曆史變得簡單明瞭。就是在普通人的心目中,也僅僅剩下教科書裏的那點印象瞭,棱角分明,英雄與小醜一目瞭然。故談起“五四”,好象人人都知道這迴事,但細說起來,又不免茫然。最近翻閱北大教授陳平原先生、夏曉虹女士主編的《觸摸曆史:五四人物與現代中國》一書,卻讓我大開眼界,因為我從中發現瞭一個與傳統印象大相徑庭的“五四”,一個與教科書完全不同的“五四”,可以說這是一個“另類的五四”。書中描寫瞭當時各種不同的聲音與肖像。例如,當時的大總統徐世昌,並非後來史傢所描述的那樣“野蠻”與“殘暴”。作者認為“徐世昌雖然對學生的態度隨著事態的發展變化而變化,但總的來說,這位前清翰林齣身的文治總統,對學生和知識界的態度還是比較溫和的”。
評分陳平原先生的這本書,不取曆史研究中所慣用的宏觀視角和說理風格,而是通過“藉助細節,重建現場;藉助文本,鈎沉思想;藉助個案,呈現進程”的“觸摸”方式,試圖真切的“進入”到曆史之中,而非僅僅作為曆史的看客,“意淫”那段令人神往的曆史,並發齣無病之“呻吟”而已。
評分大緻翻瞭一下,從人物角度寫,挺好的。
評分陳夏二位老師的經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