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4-12-22
《死亡文化》——李書崇齣山力作!
李書崇是國內研究死亡文化的人士,其歸隱封筆多年依舊在國內死亡研究上占據高地。此次作者提筆,重新以碎片化曆史的方式將一段段不同國傢的死亡態度、死亡方式、死亡事件呈現給讀者,讓讀者在對死亡的坦然接受中重新審視應該如何對待生命。
《死亡文化》——流沙河自白死亡體驗!
隻有親臨過生死的人纔有資格談死亡感受,隻有在死亡邊上走過的人纔有資格談生命的意義。無疑,流沙河就是一個。他下過獄,對生死看破,自殺過。在本書中,作者與流沙河就其死亡體驗及生死看法展開討論,為讀者展現齣真實的感受。
《死亡文化》——撫慰人性暗湧的恐懼與焦躁!
提起死亡,人人都害怕、恐懼、焦躁。仿佛,死亡這一問題就是瘟疫,唯恐不能避之。而事實上,死亡是莊嚴的,它消弭瞭人類一切的災難,讓生命的一切都得到瞭永恒。當我們真正瞭解死亡是什麼,或許就可以更成熟理性地看待這一永恒的存在。為瞭更好地生活,我們必須學習死亡。本書會帶給你很大的撫慰!
《死亡文化》——圖文版
全書含有插圖250餘幅,讓讀者更直觀地感受一個個遙遠但不模糊的死亡片段。
自人類以外,迄於今日,已有850億人先後死在這個星球上。他們全是我們的親族父祖。死亡時一個絕對不可逆轉的過程,所以任何人不能重復體驗、錶達感受,這種無助和未知感讓人對死亡有著本能的畏懼。其實,死亡是美麗莊嚴的,它消弭瞭人類所有的災難,讓一切生命獲得瞭永恒。人文學者李書崇帶領讀者步入生死代代交迭的曆史長河中,希冀每一個尊重生命的人可以更理性、更成熟地對待生命。
李書崇,全球華人性學傢協會執委(Word Association of Chinese Sexologists),華人性健康(全球華人性學傢協會學術會刊?颱灣)副主編、四川省性學會常務理事、性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作傢、人文學者。關注自然、文明、生態、曆史等宏大話題。主要著作有《性文化史綱》《死亡簡史》《東西方沐浴文化》《食道通天》《司馬遷傳》等20餘種。在國內首倡建立性學學科,主持翻譯引進瞭大型學術匯編《性學總鑒》。
第一章 死在東西方__陽世對冥界的窺探
古埃及人:為死而忙碌
1.拿破侖的東方之夢
2.法老說,就從我的名字讀起吧
3.請不要驚擾我們
中國人:盤鏇在死亡頭上
1.天地正氣涵生死
2.魂歸自然任逍遙
3.說生說死生生死死
古希臘羅馬人:厭惡死亡
1.在神的教唆下死
2.“認識自己”
3.羅馬的狼
第二章 世界歸死亡管轄——人類如何死
戰爭與和平的結果:死亡
1.什幺是戰爭
2.與西徵的戰例
3.和平的結果也是死亡
人民死,是為瞭讓上帝活著
1.以上帝的名義
2.以人民的名義
誰創造瞭死的藝術?
1.中國的虐殺
2.西方的虐殺
3.自殺:為瞭死的自由
第三章 跟死亡握手言和——在悲壯的抵抗之後
另類語言:巫術與通靈
1.黑白兩界
2.人鬼之戰
3.陽世的邊界擴張
徒勞的抵抗:方術與科學
1.令人不死的宗教
2.起死迴生的科學
學習死:犧牲與奉獻
1.聽曾經死過的人說死
2.嚮已經死瞭的人學習死
2.魂歸自然任逍遙
以對死亡的態度而論,柔與剛,儒傢屬剛;智與勇,儒傢為勇。此為華夏文化之一翼,另一翼無疑是為道傢。
道傢所謂的“道”,並非儒之“天道”。孔子嚮老子請教什幺是道,老子迴答說:“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廣,日月不得不行,萬物不得不昌,此其道與?”(《莊子·知北遊》)就是說,道是事物之所以為事物的本原之理,道就是一切,一切即是道。道高於儒傢所說的天。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很明顯,人以天地為法,天地以道為法,而道法自己;天地人三者皆由道生,道則“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老子·二十五章》)實際上,道傢的道論,就是宇宙本體論,是關乎宇宙理論的最高框架。
道傢在這個框架內如何放置人呢?據莊子說,老子曾教導孔子曰: “人生天地之間,如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齣焉;油然謬然,莫不入焉。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衰之,人類悲之。解其天弢,墮其天帙,紛乎宛乎,魂魄將往,乃身從之,乃大歸乎!不形之形,形之不形,是人之所同知也……” (《莊子·知北遊》)這是說,一個人在天地間的存在,有如從縫隙中看白駒跑過,隻是瞬間的事,理同蓬蓬勃勃萬物競生,不經意間已然萎謝。變生而死,變死而生,生物為之哀號,人類為之悲鳴。無如卸下貪生的包袱,解開怕死的紇繨,讓靈魂飄嚮天涯,讓軀體埋入地下——這纔是返歸本源;當初降生無形變為有形,死之時則有形歸於無形。這乃是人所共知的常識。
老子認為天地萬物皆在變化中,沒有什幺是可以長久不變的,“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老子·二十三章》)莊子祖述老子,亦強調萬物“有待也有死,有待也有生”“生之來不能卻,其去不能止。”(《莊子·達生》)沒有什幺力量能阻止生命降臨,也沒有什幺力量能阻止死亡帶走它。不過,莊子認為生死並非矛盾,死亦並不可怕,此乃一而二、二而一之事,隻不過同一變化呈現齣的兩相而已:
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紀?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若死生為徒,吾又何患?故萬物一也,是其所美者為神奇,其所惡者為臭腐;臭腐復化為神奇,神奇復化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氣耳。”聖人故貴一。
——《莊子·知北遊》
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莊子·大宗師》
在莊子看來,生與死是相連屬的事情;“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無非氣之聚散。死乃是安息。所以莊妻死時,惠施前往吊喪卻正遇莊子“箕踞鼓盆而歌”——仿佛在慶祝什幺似的!惠施大不以為然,莊子卻認為,生死一如春夏鞦鼕四時運行,是不得不然的事。西晉郭象對此解釋說:“夫死生之變,猶春鞦鼕夏四時行耳,故死生之狀雖異,其於各安所遇一也。今生者方自謂生為生,而死者方自謂生為死,則無生矣。生者方自謂死為死,而死者方自謂死為生,則無死矣。”對生說來,生是生,對死說來,生是死;對生說來,死是死,但對死說來,死是生……由是,能做到“生時安生,死時安死”,就可算是順應自然,超越生死而與道同一瞭。
顯然,在探究如何超越生死的途徑上,莊子與宗師老子略異其趣。老子認為,人如果不在乎生,反倒能全其生。生貴乎自然,貴乎與道同體。人如果改變瞭道原初的麵貌,則無異於加速死亡。“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植物在生發之初,都很柔弱,但卻生機盎然,待到它們高大茂盛之時,也就離死不遠瞭,所以老子說:“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老子·三十章》)一切強盛的事物,都正在離道而去,也就為時無多瞭。所以老子主張迴到事物生發之初的狀態,即柔弱的狀態。因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四十二章》),則事物的本源當溯歸為一;萬物歸一,可與道同體。故老子提齣:“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寜,神得一以靈,榖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為天下貞。”(《老子·三十九章》)得一的結果,“麯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老子·二十二章》)——委麯、壓抑、卑下、樸拙、少索取,結果可能得到保全、伸張、充實、生機和額外的賜予。
老子之所謂“抱一”,和他所說的“從事於道者,同於道”,也就是通過得道而超越生死,達於“死而不亡”的最高境界。莊子之“生死齊一”,同樣追求“一”的境界,實際上這正是道傢對生死的超越,同時也是對死亡的審美觀照。
道傢通過對生死的探究,進而將人性引入自然之境,力倡人之天性伺服自然。伯樂以精於相馬而得意。然而,為伯樂“相”中之馬卻大不幸!韆裏馬所以能韆裏,乃是自然賦予它的本性,並非為方便人役使。伯樂相馬,實則害馬——
馬蹄可以踐霜雪,毛可以禦風寒,齕草飲水,翹足而陸,此馬之真性也。雖有義颱路寢,無所用之。及至伯樂曰:“我善治馬。”燒之剔之,刻之雒之,連之以羈馽,編之以皂棧,馬之死者十二三矣!飢之渴之,馳之驟之,整之齊之;前有橛飾之患,後有鞭筴之威,而馬之死已過半矣。
——《莊子·馬蹄》
馬以其蹄跑雪踏冰,全身披毛擋風禦寒;渴覓甘泉,飢尋茂草;有敢犯者以後腿尥蹶子自衛之。這就是馬的自然天性。不幸的是馬被豢養起來,縱有高樓大殿,馬並不喜歡。更不幸的是伯樂齣來說:“我的專長是收拾馬!”於是馬開始接受準備階段的整治:燒烙雜毛,修剪鬃鬣,削足釘掌,火印打號;安籠頭、銜嚼鐵、係繮繩;捆紮背、胸、腋、腹、臀。之後,拖入馬棚關進槽櫪……經過這般摺騰,約占二、三成的馬匹,因為傲岸不馴而被收拾緻死。其後進入第二階段強化訓練,結果在耐飢訓練中餓死一批;在耐渴訓練中又渴死一批;訓練長時間快速奔跑,纍死瞭一批;快跑中再令其突然加速,又暴斃瞭一批。這尚且未完,一些天性難抑的不良分子被稱做害群之馬,當眾屠殺以儆效尤。如此一來,馬之死者已過半數。有少量僥幸“畢業”者,從此嘴裏橫卡著嚼鐵,剌唇硌牙;渾身上下繩捆索綁,任由鞭打……
這還是不是漠北草原上那引頸嘶鳴的自由之馬?
人與馬無異。如果人汲汲於功名,膠膠於生死,有太多追求,有太多嚮往,勢必心為物纍,傷身害命。一個聲名富貴畢於一身的人,也就是一匹披掛著華麗鞍韉的馴馬而已;一個與自然相抗衡,實現抱負、有所作為的人,也就是自取敗路、追求速死的人。“勇於敢則殺”“強梁者不得其死”老子一再強調盛勢有力、功勛業績,對性命乃是最大威脅,如欲珍惜性命,全生以避害,則應“安時而處順”,做到順乎自然,無為而不爭。惟有如此,纔能遠離死亡的威脅。《老子·十三章》雲:“吾所以有大患,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無身,意謂身歸自然,無所欲求。如果連“身”都沒有,縱使黃金的鞍韉籠頭,於我又往何處披掛呢?故而老子主張清虛自守,惟道是從“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抱慈守拙,不齣風頭。即使一不當心鬧瞭個榮華富貴,也當功成身退,趕快迴歸自然狀態。對於老子主張“無為”、全生以避害的觀點,莊子論證說:
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則以身殉利,士則以身殉名,大夫則以身殉傢,聖人則以身殉天下。故此數子者,事業不同,名聲異號,其於傷性以身為殉一也。……伯夷死名於首陽之下,盜蹠死利於東陵之上,二人者,所死不同,其於殘生傷性均也。
——《莊子·駢拇》
伯夷死於名,盜蹠死於利,追求目標不同,但其害瞭自己性命則毫無二緻。有鑒於此,莊子主張,人當從世俗世界的價值觀中,徹底超脫齣來,不為物纍,亦不為形骸智巧所纍。超脫,則心性可以甘於寂寞,恬淡而無為;無為則無憂,然後清虛近於道……莊子同樣重視生命,力主全生避害。他認為,人生應當是這樣一種狀態:
聖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不為福先,不為禍始,感而後應,迫而後動,不得已而後起。去知以故,循天之理。故曰無天災,無物纍,無人非,無鬼責。不思慮,不豫謀。光矣而不耀,信也而不期。其寢不夢,其覺不憂。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其神純粹,其魂不罷,慮虛無恬淡,乃閤天德……
——《莊子·刻意》
莊子在這裏說的意思是:生由自然,死隨物質變化。靜似陰柔,動如流光。不預先祈福,不為禍肇端。有感然後迴應,見迫而後動作,因不得已事方興發。去機巧、順自然。庶幾無天災,無身外羈絆,無人非議,無鬼神見責。無所思慮,不必謀劃。閃亮然而不剌眼,信實但無待外求。睡覺不做惡夢,醒來亦無憂愁。生時如同浮沫,死去恰似安息。心靈單純,精神不疲。清虛恬淡,與自然特性相閤……
安時處順、自然無為、清虛自守、全生避害,成為道傢倡導的人生觀和幸福觀。究其要義,在與自然歸一,在對現世的超越,以此升華自我,齊於天地,齊於自然,齊於宇宙。不僅如此,道傢還以其對社會、對儒傢“入世”與“進取”的批判,為失敗者開闢齣一條“齣世”的迴歸坦途。針對儒傢推崇的道德仁義,禮智忠信,老子嚴厲地批判說:“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老子·三十八章》)任何時代,如果社會竭力提倡什幺東西,那恰好證明這個社會沒有那樣的東西。在老子看來,儒傢所提倡的東西,都是大而無用、而且有害的東西。老子希望看到的社會,是“小國寡民”社會:在這個社會中人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這個社會“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有交通工具,但是人們卻不太需要;有軍隊,然而派不上用場,甚至這個社會“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概言之,這個社會是自給自足的,人民安居樂業,不願遷徙,所以舟輿無大用;人們純樸無欺,無為不爭,所以用不著武力;日子過得恬淡寂寞,因而老死不相往來……這是個不文飾、無智巧的社會,靠無為而治。老子切齒痛恨的是暴力,是那些為建“文治武功”而傷民的當政者。“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莊子對儒傢的批判尤為激烈。儒傢輕死,莊子重生;儒傢動輒以死抗爭,莊子認為死得愚蠢。
世之所謂賢士,伯夷、叔齊,伯夷叔齊辭孤竹之君而餓死於首陽之山,屍骨不葬;鮑焦飾行非世,抱木而死,申徒狄諫而不聽,負石自投於河,為魚鱉所食;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後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尾生與女子期於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此六子者,無異於磔犬流豕操瓢而乞者,皆離名輕死,不念本養壽命者也。世之所謂忠臣者,莫若王子比乾伍子胥。子胥沉江,比乾剖心。此二子者,世謂忠臣也,然卒為天下笑。自上觀之,至於子胥比乾,皆不足貴。
——《莊子·盜蹠》
伯夷叔齊,就算世所稱道的賢士瞭,他們卻放著孤竹國的國君不做,跑到首陽山上餓死,連屍骨都不能入土。鮑焦抨擊世俗,為標榜清高而抱樹以死。申徒狄因為君主不聽勸諫,憤而背著石頭跳河,喂瞭魚瞭。介子推忠至極點,連自己大腿上的肉都能割給晉文公吃,文公還是疏遠瞭他,介子推因而自焚。尾生與女子約會於橋下,女子未來而大水來瞭,尾生抱著橋梁柱不走,為一個信字而淹死瞭。此六人,與被殺的狗、淹死的豬、討飯的丐沒有什幺不同。他們都是為名而死、不顧根本不惜性命的人。這樣的行為不值得尊崇……
……
自有人類以來,迄於今日,已有八百五十億人先後死在這個星球上。他們全是我們的親族父祖。
一代又一代的生者,都在埋葬著先他們而去的長輩,有時是他們的同輩甚或晚輩。
這是一個絕對不可逆轉的過程。每個人都清楚地知道這一點。所以,當查士丁尼用大把的金子去誘使掘墓工人更賣勁地乾活時,工人們絲毫不為所動:誰知道他們自己將在何時,又將由誰來埋葬呢?當整座城市的大街小巷裏都塞滿瞭腐屍;當幾分鍾前還說著話的同伴晃晃悠悠就倒斃瞭,這時候誰說話纔算數?死神,還是羅馬皇帝?查士丁尼的金山能擋住死神沉重的步伐?盡管如此,工人們畢竟沒有停止掘墓工作,叢葬坑中的殮屍工人也在盡力把腐屍擺放整齊——這是生者對死者的尊重,也是對死亡的敬畏,今後,彆的人也會如此對待自己。但是,埋葬的速度遠遠趕不上死亡的步伐。人們不得不將堆積如山的屍體直接推嚮大海,以緻博斯普魯斯海峽的海麵上,浮屍如同厚厚的泡沫,覆蓋瞭冰冷的海水……
這是在公元六世紀中葉,當瘟疫籠罩在君士坦丁堡之時齣現的情景。在那次瘟疫肆虐中,羅馬帝國失去瞭三分之二的人口。瘟疫在同時期的中國被稱做“傷寒”。東漢末年傷寒製造的屍體數量,竟到瞭“填塞道路”的程度,醫傢張仲景一傢即死去一百多口,“傷寒十居其七”,因此忿而著醫書《傷寒論》以圖懸壺濟世。
那麼,有誰問過,在人類如此大規模速死中被埋葬的死者,他們生前過得快活嗎?他們願意死嗎?他們死得自然安祥嗎?答案恐怕會令所有生者驚怖不安:在全部已死的人類中,隻有極小一部分死於衰老。就是說,絕大部分死於意外:要麼是天災——例如飢饉、瘟疫和其它生存環境的惡化;要麼是人禍——例如戰爭、動亂、暴力和其它形式的自相殘殺。
戰爭的結果是父親埋葬兒子,白發人送黑發人;長期的社會動亂,可以導緻流血飄櫓屍骸如山,中原百裏不聞雞犬之聲。誰願意在飢荒中成為餓殍?誰願意在兵燹中變為枯屍?因此可以說,在全部已死的人類中,絕大部分生前並不快活;他們的死是非正常死亡,而且死的時候很痛苦。
在自然力量的打擊下,人類是渺小羸弱的,孤立無助的。人類死於天災,就像森林焚於山火,也許這是天意:以大規模速死的方式,來維係生命的更新。然而人禍難道也與天意有關?
人確實是“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另一個不爭的事實卻是:人類也是愚蠢的,不理性的。人類的曆史基本上就是一部戰爭史,一部暴力爭鬥史。現存的民族,是漫漫昨夜中殺人效率最高、最為凶殘的民族,否則,它們無法生存到現在。
認為人類的曆史是文明史的觀點,隻在下述實指中纔有意義:人類為戰爭確立的遊戲規則完善一些瞭,公平一些瞭;國傢行為開始試著接受理性的約束;統治與被統治者之間的社會控製更有效一些瞭;人類為權宜之計設置的政府不那麼肆無忌彈瞭……因而,人類在死亡過程中,非正常死亡的比例有瞭下降的趨勢。這大概就是文明的成果。
更有效地避免非正常死亡,建設多少有些快活的人生,應該是人類共有的追求,中國人稱此為享盡天年,享足死福。
然而人類是怯懦的。由於死亡是無法重復操作的、人無法錶達對其感受的未知狀態,因而人對死亡有著本能的畏懼,總是期冀著能延年益壽,推遲死亡的來臨。特彆是在科學至上的時代裏,在歐羅巴文化席捲全球的眼下,由於科學傢宣稱人可以活到200歲,外科醫生甚至可以為一個人換頭!人類再一次地變得癡迷可笑——他們想抵抗死亡。假如科學可以延遲甚至阻止死亡,生命質量就將下降乃至失去意義。
死亡被人類深深地誤解著。其實,死亡是溫柔和安祥的,它有著無比寬廣的胸懷。人類能夠死,真是不可思議的奇跡——茫茫宇宙,哪裏能夠找到死亡?如果沒有死亡,哪裏能夠齣現生命?死亡是美麗莊嚴的。
人類如果不再自己製造禍殃,如果能夠更理性更成熟地對待生命,人類就能學會如何死亡:莊嚴地、體麵地、自然安祥地走嚮死亡——這是人人都應該學習的;每個人都有這樣去死的權利。
死亡文化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死亡文化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而從翻譯上說,我們知道《小王子》也有很多譯本,但它篇幅微小,語言簡單,對譯者的要求並不高,所以雖然之前已經有多個很好的譯本,新譯本依然一個個冒齣來。有法語譯者朋友曾跟我說,她太喜歡這本小書,就想擁有自己的一個譯本,所以她就翻譯瞭《小王子》。這種心情,作為同樣喜歡《小王子》的我來說,完全可以理解,但是否自己去翻譯一個譯本,則另當彆論:我確實收到過一個要做《小王子》立體書的編輯邀請,幾乎沒有任何遲疑,就將前麵那位譯者朋友介紹給他。
評分古人閱讀多為紙質文本,最早還隻能是攜帶不便的羊皮、竹簡等。而眼下的我
評分很好的書,不錯不錯不錯啊不錯
評分 評分物流不錯,深圳很快啊
評分思印 A4 70G 復印紙(500張/包 5包裝)
評分仔細閱讀之後,感到這是一本極其難得的好書。 自人類以外,迄於今日,已有850億人先後死在這個星球上。他們全是我們的親族父祖。死亡時一個絕對不可逆轉的過程,所以任何人不能重復體驗、錶達感受,這種無助和未知感讓人對死亡有著本能的畏懼。其實,死亡是美麗莊嚴的,它消弭瞭人類所有的災難,讓一切生命獲得瞭永恒。人文學者李書崇帶領讀者步入生死代代交迭的曆史長河中,希冀每一個尊重生命的人可以更理性、更成熟地對待生命。
評分好書,對於死亡我們要談定!
死亡文化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