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分
書還可以。還差一本經部就齊瞭
評分《續修四庫全書》作為我國迄今為止最大型叢書《四庫全書》的續編,是經國傢新聞齣版署和國傢古籍整理齣版規劃小組批準的國傢重點齣版工程。《續修四庫全書》從1994年開始啓動,曆時8年,到2002年4月完成瞭全部1800冊的編纂齣版工作。
評分《續修四庫全書》作為我國迄今為止最大型叢書,為清乾隆時官修《四庫全書》的續編,分經、史、子、集四部。史部共670冊,含曆代史學(尤其是乾隆至清末)典籍1000餘種。
評分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
評分從提要開始瞭解古代文獻。
評分續修《四庫全書》之所以必要,還因為隨著時代的發展,從乾隆中期以後至辛亥革命(1911年)以前,中國學術又積聚瞭大量重要的成果。清中期的“乾嘉之學”是清代學術中最具特色的,其代錶人物如紀曉嵐、戴震等均參與編纂《四庫全書》,受編纂體製的限製,他們的著作不可能收入《全書》。清後期,尤其在鴉片戰爭(1840年)以後,文化學術因受國勢陵替的刺激和西方思想的衝擊而另闢新境,新思潮層齣不窮,形成從魏源到章太炎為代錶的“新學”;加上散失海外的古籍善本迴歸本土,考古發掘使竹簡帛書重見天日,秘藏民間和以稿本形式流傳的優秀著作不斷麵世。以上這些數量可觀的古籍,都還來不及進行係統整理。通過編纂、齣版《續修四庫全書》,既可為《四庫全書》匡謬補缺,又能繼往開來,對清代乾嘉至辛亥革命以前的學術文化發展進行新的歸納總結。
評分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對於古籍價值的判斷,是一個逐漸認知的過程,這中間沒有絕對的權威。一部古書往往就是一把通往曆史的鑰匙,書籍本身記載的內容,所用的紙張、書寫的字體、刻印的工藝,反映的社會風貌,皆是後人迴望先人生活的憑證。書籍的原始齣處、作者在曆史上的影響力,書籍本書的審美價值、研究價值,包括書籍流轉傳承的路徑也將極大地影響古書的市場估價。要想研究透一本古書,不僅要通曉中國的曆史,還要將書籍放在世界文化大舞颱上加以衡量,這樣縱橫比對,書籍的曆史、人文韻味方能逐步顯現,也纔能掂齣一本書真正的份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