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部互联网+时代人类智慧的跨界之作
●《互联网黑洞》作者仲昭川新宣告
●史贤龙等怪咖作序推荐
●继智商、情商之后首次提出“维商”概念
世上的好书不多、也不少,但被人看的概率越来越小。
人们对书的疏远,只是逃离知识爆炸,不妨把书当文章看。
绝世文章,有长有短。长的如《道德经》,短的如《独立宣言》。人们即便没读过,也都知道它们的存在。这就够了。天地间有了应该有的东西。
这便是好书的价值,也是写好书的意义。
互联网带来了对宇宙、生命、社会的重新思考。
古往今来的任何人类命题,都可以从道、经、技三个层面来解析。本书也将循此途径,剖析互联网背景下的生命、生存、生活,帮助人们建立信仰、信念、信任。
无论您关注的是个人还是亲友、企业还是社会、环境还是自然、人类还是宇宙,都能在本书中发现心灵触点,找到自己的最终答案。
我将梳理出代表人类智慧顶峰的东方价值体系,不仅通过启发别人来解脱自己,也为人类与互联网的圆满共存提供建议。
互联网的本质是关系,互联网的用处是发生关系。
道,是人和自然的关系,思维基点是生命。神灵与超验是回避不掉的话题。
经,是人和社会的关系,思维基点是生存。秩序与规则是回避不掉的话题。
技,是人和工具的关系,思维基点是生活。心法与手艺是回避不掉的话题。
这些话题,延续了几千年,始终是覆盖全球的困惑。
为此,我建立了维商的概念。如果说,智商对应的是考试成绩,情商对应的是人际关系,那么,维商所对应的,是直截了当的智慧,是同时进入自己和别人内心的本事。
互联网是一个新维度,人类还不适应。但是,我们被困在科学的维度里太久了。人类已经从迷茫走向疯狂。人类绝不能失去智慧。
维商,是人类穿越维度的能力,是人类的东方智慧。
继智商(IQ)、情商(EQ)之后,维商(DimensionQuotient,DQ)将出现在人类的辞典中。
东方智慧的优势,是把事情瞬间想清楚、简单说明白、直接做完善。
广义上,互联网自古有之。人类社会,历来都是借助互相连接的网络方式繁衍生息。但这些网络,都未曾成就大同世界。
智能互联网猛然带来全新的时空:既有阴阳,更有虚实。既是自然的,也是社会的,更是工具的。人们从中获取物质利益和精神娱乐,也感知了太多眼前焦躁和长远忧虑。
现代互联网是西方文明最大的成果,也是西方价值体系走入困境的开始。
盛极而衰,天道不爽。
在昨天,科学已经开始撒谎,导致财富跑到了西方、污染留在了东方。
在今天,全球化的各种危机劫难,已经笼罩了互联网所及的每个角落。
明天呢?人类借助无法超越的东方道法,可以尝试自我重启。哪怕是些许回归。
在太极图中,道义和利益本为一体。
天道轮回,无论东西。
推荐序
仲昭川:互联网时代的鬼谷子
(史贤龙 上海博纳睿成营销管理咨询公司董事长,著有《产品炼金术》、《移动互联新玩法》等书)
仲昭川先生是搜索决定论的创导者。至少在网页互联网时代,搜索决定一切。但是,搜索让人富于信息,却贫于思考。
对网络世界的众生态,老仲在新书中,将其视为人类退化的一个最新进展:互联网是大众的,大众追逐明星、喜欢娱乐、崇尚主流。智者天生与大众无缘,在网上自动被划为“脑残”一族。很多智者不得已学会了大众的语言,进而尝试着摆弄群体智慧,很快进入捷径,越发轻车熟路。无须建立军队、发动战争,便可以孤独地建立自己的王国。不厚道的智者,都会将自己的智慧叫“互联网思维”。
古来圣贤皆寂寞。老仲显然不是那个“不得已学会了大众语言”的智者。
我去年曾说过,《互联网黑洞》是30年来财经著作里绝无仅有的佳作。谈论互联网思维的所有人,只要没有读过《互联网黑洞》,我皆认为是浅薄喧哗之徒。
仲昭川今年的这本《互联网哲学》,更是让中国互联网时代的思想之光,与《世界是平的》、《失控》、《数字化生存》等名著共放光彩。我只有一句评论:此书足以让中国在世的所有哲学家、思想家花容失色。
去年我在阅读《互联网黑洞》后,曾邀请仲昭川在“私聊会”做了六次专题讲座。让我最吃惊、印象最深的,是老仲曾告诉我《互联网黑洞》成书的经过。这次他披露在新书里:《互联网黑洞》虽是二十年感悟积累,但写作过程只有三周,横跨一个春节。这么短的时间写出一本厚书,莫说别人,我自己都不信。究其原因,是写作中的极端状态。思考的成分不多,几乎是记录。仿佛冥冥之中有人在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我不得不遵命似地一口气搬到纸上。每到半夜就自动困倦入睡,第二天一早又是满心灵感。按我固有的写作习惯,即便胸有成竹,斟酌推敲也颇费功夫,这次却文如流水,逐渐确信:有种力量在驾驭我的写作。
21天写作近30万字,不要说是思想著作,就是小说也不易。更何况,其中内容涵括广博、思虑深邃、行文流畅、词语优美。看上去:格言警句,漫天飞舞。
这,已是天才式创作,与贝多芬、莫扎特等精灵别无二致。
文字与音乐,有时是从天而降的,不过假于一人,为宇宙天道发声而已。
上古三经《易经》、《山海经》、《黄帝内经》,包括《圣经》和佛经,都有一个特征:人类的绝顶智慧,都像黑洞里偶然“逃出”的光明,照亮人类文明,却不知从何而来!
如今,仲昭川立足全球视野的这本《互联网哲学》,则同样神奇。
它打通了互联网与东方道学之间的隔阂,颠覆了互联网是“西方科技产物、与东方智慧无缘”的定论。书中有言:互联网带来了对宇宙、生命、社会的重新思考。本书旨在剖析互联网背景下的生命、生存、生活,帮助人们建立信仰、信念、信任。
本来在我的《移动互联新玩法》里有一章“新人性”。现在看来,可以省点笔墨,读者从老仲这部巨著里汲取营养,够了。
作为序言,不想对老仲的著作进行导读。天生的作品就像老、孔、庄、佛,你可以引用其中妙语,却很难总结核心思想。
卓越的思想著作,既不论证,也不辩论,而是直接宣告。《论语》里还有不少场景描绘,《老子》、《孙子兵法》里则没有任何案例。但后两者在思想的纯粹性、系统性、穿透力、说服力等方面,显然比《论语》要强得多。
老仲的笔法,仙气悠扬,文风简约。严格地说,也叫霸道:没有引文,没有论证,想说的就一笔倾泻,说完就完。
因此老仲的著作,既有结构,又有跳跃。可以说各章节之间有逻辑关联,也可以说是并列并联的。这样的著作,提炼就是谋杀,归纳形同歪曲。
我并不同意老仲的不少论点。比如:人类物种退化论。我是进化论的信徒,人类在物质文明、精神世界、社会组织、人性结构等方面,都有进化。
可是,我不得不为老仲的思维广度、深度、高度而惊叹:道、经、技三层结构下,分列出六十四篇分论,这是暗合《易经》六十四卦的格局。将《易经》的上、下两部分,改成三个层面,倒也契合“一分为三”的世界观。
老仲认为:只有互联网可以救中国。我赞同。中国近300年的落后,是一个结果,并不是原因。中国只要有50年韬光养晦,则元气可复。再有50年,则元神可复。元气是力量,元神是思想。这是中国进步之大义。老仲说:大智慧在生态中是第一生产力。
仲昭川的《互联网哲学》生逢其时,它将树立一个标杆:互联网+时代的思想形态,应该是什么样式。
《互联网哲学》作为真正的思维原创,不仅对于中国思想的复兴有价值,也必定可以进入人类精神史册。其中,“维商”概念的建立,是人类认识自身的一个里程碑。
虽然难料西方文明盛极而衰的进程,但互联网毕竟是新自然、新世界,是否也到了中国思想登场的时候?
如果是,能代表中国思想境界的,绝不是那些博学鸿儒,而是仲昭川这种超越思考的大泽龙蛇。古往今来,真正的思想,并不在象牙塔中,只在草莽云雾间。很多人忽视了知识、智慧是有等级的。不知在思想高峰面前敬畏的,多是妄人。动辄将西方著作举在空中砸晕公众的,不是一知半解,就是附庸风雅,亦是妄人。
空幽之音,才能穿越千古。仲昭川这部新作,有《鬼谷子》的超然智慧、《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沛然气势,我读之醒脑、振奋、内心激荡。
未来读这本书的,会有万千人,也必有万千气象。则此书之利,非一言可道。
道可道,非常道。不可道,亦非常道也。
我为老仲喜,为此书贺。谨序。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深邃的蓝色背景,点缀着若隐若现的网络节点和光纤,仿佛预示着一场思想的深度探索。我一直对科技与人文的交汇点抱有浓厚兴趣,尤其是在这个“互联网+”几乎渗透到生活方方面面的时代,我们如何审视和理解它,如何从中提炼出新的智慧,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课题。从书名《互联网哲学:互联网+时代的人类智慧》来看,我期待它能跳出纯粹的技术解读,深入到哲学层面,去探讨互联网对人类思维方式、社会结构、价值观念乃至存在意义产生的深远影响。 我尤其好奇作者会如何剖析“互联网+”这一概念。它不仅仅是技术叠加,更可能是一种全新的范式,一种重塑我们认知世界和彼此关系的方式。我希望书中能够呈现一些鲜活的案例,比如社交媒体如何改变了我们的沟通模式和信息获取习惯,大数据如何影响着决策和隐私,人工智能又将如何挑战我们对智能和意识的定义。更重要的是,我期待作者能够引导读者去思考,在信息爆炸、虚拟现实日益逼真的当下,我们如何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如何在海量信息中辨别真伪,如何构建更加有意义和人性化的数字生活。这本书,或许能为那些在信息洪流中感到迷失的人提供一盏指引方向的灯,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互联网的关系,并从中汲取面对未来挑战的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互联网哲学:互联网+时代的人类智慧》,仅仅是书名就让我感到一种智识上的召唤。我一直觉得,我们生活在一个被科技光环笼罩的时代,但很少有人能真正停下来,去思考这些技术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意义。尤其是在“互联网+”的概念深入人心之后,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模式、社交关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这些变化是否都在以一种更深刻、更本质的方式影响着我们作为“人”的智慧?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个深入探索这些问题的视角。 我尤其希望能从书中读到一些关于“真理”与“信息”在互联网时代的新辩证关系。当海量信息唾手可得,但碎片化、情绪化的内容充斥屏幕时,我们如何才能触及到更接近真理的本质?算法推荐在为我们提供便利的同时,是否也在无形中构建了“信息茧房”,限制了我们的视野?我期待作者能够运用哲学的方法,去剖析这些复杂的现象,并尝试为我们提供一种在信息洪流中保持清醒、独立思考的哲学指导。这本书,或许能帮助我理清思绪,更深刻地理解互联网对人类心智的挑战,并从中汲取力量,去构建一个更具智慧、更富有人文关怀的数字未来。
评分我购买《互联网哲学》一书,纯粹是被它提出的“人类智慧”这一宏大命题所吸引。在信息爆炸、算法驱动、虚拟现实渗透的今天,我们似乎被淹没在技术带来的便利和冲击之中,却很少有时间停下来思考:这些技术,究竟在如何重塑我们的思维模式?我们是否在不经意间,已经开始以一种“互联网化”的方式来理解世界、理解他人,甚至理解我们自己?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用哲学的视角,去剖析这种潜移默化的改变,并尝试在其中寻找人类智慧的韧性与演进。 我期待书中能够出现一些经典的哲学理论,经过巧妙的转化,与互联网时代的具体现象相结合,从而产生出耳目一新的解读。比如,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在面对大数据分析时会有怎样的局限?尼采的权力意志是否在互联网的竞争生态中得到了新的体现?存在主义者对自由意志的探讨,在算法推荐和信息茧房日益加剧的今天,又将面临怎样的挑战?我希望作者能引领我进行一场跨越古今的智慧对话,让我们在理解互联网的复杂性之余,也能重新审视人类的核心价值,并在技术洪流中找到安身立命的哲学基石,确保人类智慧不被技术所吞噬,反而能借由技术获得新的升华。
评分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我们所处的这个“互联网+”时代,究竟意味着什么?它不仅仅是工具的革新,更像是一种思维的洗礼,一种价值观的重塑。我拿起《互联网哲学:互联网+时代的人类智慧》这本书,正是因为它的标题精准地击中了我的好奇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超越技术层面,深入到哲学层面的解读,去探索在信息高速流动、虚拟与现实边界模糊的时代,人类智慧将走向何方,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驾驭这种变革。 我期待作者能够从更宏观的角度,去分析互联网对社会结构、人际关系、文化传承以及个体意识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例如,在去中心化的网络空间中,传统的权威和知识体系将如何被挑战?虚拟社区的兴起,又将如何改变我们的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启发我去思考,在高度互联的时代,我们如何才能保持思想的独立性,如何在海量信息中辨别真伪,如何在追求效率和便捷的同时,不丧失人性的温度和关怀。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获得一种更深刻的洞察力,去理解这个时代的挑战与机遇,并为自己在这个数字世界中找到一条更清晰、更有意义的前行之路。
评分拿到这本《互联网哲学》时,我脑海中浮现的是各种关于“信息过载”、“数字鸿沟”、“算法黑箱”等讨论。我总觉得,在技术飞速发展的背后,总有一些根本性的问题被忽视,而这些问题恰恰关系到我们作为个体和社会的长远发展。这本书名恰好触及了我心中的痛点。我预感,作者不会满足于对现有互联网现象的描摹,而是会试图去追溯其哲学根源,比如信息时代的本质是什么?技术进步是否必然导向人类的解放,还是会带来新的束缚?“互联网+”究竟是解放了我们的创造力,还是将我们推向了同质化的深渊? 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智慧”的内涵在互联网时代如何被重新定义。过去,智慧可能更多地与知识的积累、深刻的洞察相关,但现在,信息触手可及,瞬息万变,真正的智慧是否在于如何筛选、整合、运用这些信息,并将其转化为有价值的洞见和行动?我希望作者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哲学框架或思考模型,帮助我们理解数字世界的运行逻辑,揭示隐藏在技术表象下的权力结构和价值取向。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引发我对自己作为“数字公民”的身份认同的思考,在虚拟与现实交织的世界里,如何保持个体的独立性和主体性,如何在匿名和海量信息中寻找到真正的情感连接和价值共鸣。
评分很好的书,值得读一读!很好的书,值得读一读
评分当前社会太浮躁了,人在喧哗中很容易迷失、迷惑、困顿。仲老师的《互联网哲学》正可清心、静心,让人沉静下来思考一些更高层次的问题,从而一览众山小,平趟这个鱼龙混杂的洗脑世界。
评分豁然开朗,一览众山小。看了仲昭川的书,其他互联网的书都是浮云,不用再看。
评分平时买书都是评价包装、印刷、快递不错,这次真的要评价一下书的内容,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令人耳目一新,脑洞大开。估计要是不叫《互联网哲学》,改叫《互联网潜规则》早就成为第一畅销书了。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互联网大师,仲老师的新作,不仅自己要看,一次40本送给朋友们分享,精彩!
评分怪咖们虽然能跳出思维定势来思考,但克里斯也指出创业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能否为企业建立合理的结构,能否致力于建立具有可持续生产力的工作体系。本书会帮助你打造一个适合你的个性与业务模式的正确结构。同时也会给出更多的远见卓识,告诉你如何借助志同道合的怪咖群体力量进行业务营销。
评分很好,值得学习分享一下
评分十个字够了没有啊?还没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