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援引艺术家、思想家及作家的观点与作品,剖析身份焦虑的根源
★ 从哲学、艺术、政治、宗教等各个角度探索舒缓和释放焦虑的途径
★ 广博学识和独特视角,英伦经典散文风格,百余幅插图完美呈现
在他人眼里,我是怎样一个人?我是个成功者还是失败者?每个人的内心,都潜藏着对自身身份的一种难言的“焦虑”。可有谁曾真正审视过这种身份的焦虑呢?睿智的德波顿做到了,他首次引导我们直面这一人心深处的焦虑“情结”。德波顿援引艺术家、思想家及作家的观点与作品,抽丝剥茧般地剖析身份焦虑的根源,并从哲学、艺术、政治、宗教等各个角度探索舒缓和释放这种焦虑的途径。一枝生花妙笔,伴以广博的学识和独特的视角,澄清种种心性的困惑和社会的壁障,让你不经意间峰回路转,解开心结,感悟人生更加丰盈适意的含义。
阿兰·德波顿博学杂收,好学深思而又在在处之以平常心;他感受如普鲁斯特之纤毫必现,文笔堪比蒙田之揖让雍容,趣味又如王尔德之风流蕴藉——而不至坠入愤世嫉俗。他教我们懂得享受每天的平常岁月,教我们略过虱子只管恣意享受那袭华美的生命锦袍。
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英伦才子型作家,生于1969年,毕业于剑桥大学,现住伦敦。著有小说《爱情笔记》(1993)、《爱上浪漫》(1994)、《亲吻与述说》(1995)及散文作品《拥抱逝水年华》(1997)、《哲学的慰藉》(2000)、《旅行的艺术》(2002)、《身份的焦虑》(2004)、《无聊的魅力》(2005)、《幸福的建筑》(2007)、《工作颂歌》(2009)、《机场里的小旅行》(2009)、《写给无神论者》(2012)、《新闻的骚动》(2015)、《爱的进化论》(2017)。他的作品已被译成三十几种文字。
他的丰富、有趣而诚挚的作品,伴随着广博的知识,充溢着典雅而新颖的思想……充实而愉悦的阅读体验。
——《西雅图时报》
阿兰·德波顿是英国文坛的奇葩。
——书评人康纳立(Cressida Connolly)
这种奇才作家,恐怕连扫把的传记都写得出来,而且这柄扫把在阿兰?德波顿笔下绝对是活灵活现的。
——书评人葛雷兹布鲁克(Philip Glazebrook)
阿兰·德波顿是一个以机智为主的作家。阿兰·德波顿是博学的,但并不掉书袋,他以他的聪明与幽默,而不是以他讲故事的能力,来娱乐我们。
——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谈峥
中文版序言(阿兰·德波顿)
界定
第一部分 焦虑起因
第一章 渴求身份
第二章 势利倾向
第三章 过度期望
第四章 精英崇拜
第五章 制约因素
第二部分 解决方法
第一章 哲学
第二章 艺术
第三章 政治
第四章 基督教
第五章 波希米亚
解决焦虑的方法
——《身份的焦虑》节选
哲学
1
如果我们已经认真地听取了对我们行为的合理批评,对由我们的追求而引起的有目的性的焦虑已经给予了足够重视,对我们的失败已经承担了应有责任,但社会依然赋予我们一个很低的身份,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有可能会采取西方传统中的一些伟大的哲学家曾经采取的一些思维方式:在对我们身边的价值体系有了一个比较客观公正的理解之后,我们可能会采取一种理性的厌世态度,并且不带任何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辩护或孤芳自赏的味道。
2
哲学家们长久以来坚持认为,如果我们对他人的观点进行仔细分析,我们就可能会立即发现一个令人沮丧不堪、而又奇怪地令人轻松自在的事实:绝大多数人在绝大多数事情上的观点充满了严重的混乱和错误。尚福(Chamfort)的思想表达了他之前和之后的哲学家的厌世态度,他言简意赅地说,“公众舆论是所有的观点之中最糟糕的一种。”
公众舆论的缺陷,究其原因,在于公众不愿意将自己的观点交由理性分析进行推敲,而是将自己的观点建立在知觉、感情和习俗之上。“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任何一种普遍持有的观点,任何一种普遍接受的思想,都将是极其愚蠢的,因为它曾经为大多数人所相信,” 尚福如此认为。另外他还说,那些被奉承地称作大众常识的东西往往应该叫做大众愚昧,因为所谓的大众常识总是受简单化、非逻辑、偏见和肤浅的制约:“最荒唐的习俗和最可笑的仪式在任何地方都用同一句话来解释,但一直就这样啊。当欧洲人问西南非洲的霍屯督人(Hottentots)为什么他们要吃蝗虫和自己身上的虱子的时候,他们恰好说的就是这句话。一直就这样啊,他们如此解释道。”
3
虽然被迫承认公众舆论的局限性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但这种认识不管怎么样,还是能够缓解我们对身份的焦虑,能够缓解我们因强烈的渴望带来的身心疲惫,因为我们总是渴望他人对我们怀有积极的评价,总是小心翼翼地渴望任何来自他人爱戴的表示。
他人对我们的赞赏可以说在两个方面对我们非常重要:一是物质方面,因为社会对我们的遗弃能够带来物质方面的缺乏与危险;二是精神方面,因为一旦他人停止对我们表示尊重,我们就很难对自己继续怀有信心。
他人对我们缺乏关注所导致的第二种影响,正是一种哲学思维方式所针对的东西,并因此能够给我们带来益处,因为如果采取了一种哲学思维方式,我们就不会轻易让他人对我们的敌意或者忽视伤害我们,我们首先会对他人行为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只有那些既对我们非常不利、又完全真实的言论和态度才会破坏我们的自尊心。我们经常处于一种自虐过程当中,在没有搞清他人观点是否值得关注之前就去寻求他人的赞赏,只要我们对某些人的思想稍加研究,就会发现他们根本不值得我们尊敬,然而我们往往在弄清楚这一切之前就竭力想得到他们的爱戴。我们应该停止这一自虐过程。
从此我们可能会毫无恶意地蔑视一些人,就像他们蔑视我们一样——哲学史中充斥着表达以上厌世立场的各种观点鲜明的例子。
艺术
1
艺术到底有何用处?在19世纪60年代的英国,人们普遍在问这同一个问题,根据好多评论家的观点,答案是:艺术没什么用处。并非艺术建造了大型工业城市,修筑了铁路,挖掘了运河、扩张了帝国,或使英国在世界各国中遥遥领先。事实上,恰恰好像就是艺术能够削弱那些使这一切成就得以实现的素质;长期耽溺于艺术能够产生一定的危险,会导致阳刚之气的丧失,会形成过于内向的性格、同性恋的倾向、通风病和失败主义。来自伯明翰的下院议员约翰?布赖特(John Bright)把有文化修养的人士称为一群自命不凡的家伙,他们享有盛誉的唯一理由就是“对希腊语和拉丁语两种死去的语言了解一些皮毛。”牛津大学老师弗雷德里克?哈里森(Frederic Harrison),对长期浸淫于文学、历史或绘画的好处持有同样刻薄的观点。“文化修养对那些为新书写评论的人而言、对那些以文学创作为业的人而言,都是一个值得称道的素质,”他承认,但“如果将其用于日常生活或政治生活中,文化修养仅仅体现为对吹毛求疵的癖好、对个人安逸的追求、以及在行动中的优柔寡断。文化人是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可怜的一种人。他们在迂腐不化和缺乏理智方面无人能及。对他们来说,任何想法都不会显得虚无缥缈,任何目的都不会显得脱离实际。”
……
3
鉴于最需要批判(或洞察和分析)的莫过于我们对身份以及如何获得身份的态度,因此我们就会毫不奇怪地发现,古今中外有众多的艺术家通过各自的作品,对人们在社会中获得地位的方式提出质疑。艺术史充满了对身份体系的不满,这种不满可以是讥讽的、愤怒的、抒情的、沮丧的或幽默的。
阿兰·德波顿
新的经济自由使数亿中国人过上了富裕的生活。然而,在繁荣的经济大潮中,一个已经困扰西方世界长达数世纪的问题也东渡到了中国:那就是身份的焦虑。
身份的焦虑是我们对自己在世界中地位的担忧。不管我们是一帆风顺、步步高升,还是举步维艰、江河日下,都难以摆脱这种烦恼。为何身份的问题会令我们寝食难安呢?原因甚为简单,身份的高低决定了人情冷暖:当我们平步青云时,他人都笑颜逢迎;而一旦被扫地出门,就只落得人走茶凉了。其结果是,我们每个人都惟恐失去身份地位,如果察觉到别人并不怎么喜爱或尊敬我们时,就很难对自己保持信心。我们的“自我”或自我形象就像一只漏气的气球,需要不断充入他人的爱戴才能保持形状,而他人对我们的忽略则会轻而易举地把它扎破。因此,惟有外界对我们表示尊敬的种种迹象才能帮助我们获得对自己的良好感觉。
身份的焦虑是何时产生的呢?生活的基本需求总应该首先得到满足吧。在饿殍遍地的饥馑年月里,很少有人会因为身份而焦虑。历史证明,社会保障了生活的基本需求之际,就是身份的焦虑滋生之时。在现代社会里,我们总爱拿自己的成就与被我们认为是同一层面的人相比较,身份的焦虑便缘此而生了。翻开报纸,发现上面有熟人光彩照人的相片(这足可以毁掉你整个早晨的心情);你的好友兴冲冲地告诉你一个消息(他们升了职、他们即将结婚、他们的书上了畅销书排行榜),因为他们幼稚地、甚至带点施虐性地认为这是一个好消息。在晚会上,有人用力地握着我们的手,问我们在“干”什么,而他自己筹集资金刚刚开张了一家新公司:每当这一切发生时,我们便为自己的身份地位而担心了。
现今,身份的焦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因为每个人获取成功(性爱的成功、经济的成功和职业的成功)的可能性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要想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失败者”,我们必须期望更多的东西。我们每时每刻都被成功人士的故事所包围。然而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在绝大多数时代里,人们的主导思想与之完全相反:对生活抱以很低的期待不仅正常,而且明智。仅有极少数的人立志追求财富与成就。就大多数人而言,他们知道自己活在世上就是为人奴役、逆来顺受。即使是今天,我们攀上社会顶层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我们很难获得能与比尔·盖茨一较高下的成功,就如同一个17世纪的人想获得路易十四那样的权力是痴人说梦一样。然而不幸的是,现在的人们觉得这一切并非没有实现的可能——这种想法来自于每个人阅读的杂志。事实上,如果谁没有为了实现这一切而全力以赴,那才是世间最荒唐无稽的事情。
富豪们是否也会受到身份焦虑的困扰?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他们攀比的对象是与他们同等地位的人。我们所有人的做法都并无二致,故而即使我们比历史上的任何时期的人都富裕,到头来还是觉得一无所有、两手空空。并非我们不知好歹,而是因为我们并不以古人为参照来判断自己。与古人或与其他地域的人相比而显现出的富裕,并不能长时间地使我们开心。只有同那些一起长大的同伴、一起工作的同事、熟识的朋友,或是在公共场合与那些有认同感的新知相比较时,如果我们拥有和他们一样多或更多的东西的时候,我们才认为自己是幸运的。因此,要想获得成功的感觉,最佳途径莫过于选择一个稍逊于己的人作为朋友……
毋庸置疑,对身份地位的渴望,同人类的任何欲望一样,都具有积极的作用:激发潜能、力臻完美、阻止离经叛道的有害行径,并增强社会共同价值产生的凝聚力。如同那些事业成功的失眠症患者历来所强调的那样,惟焦虑者方能成功,这或许具有一定的道理。但承认焦虑的价值,并不妨碍我们同时对此进行质疑。我们渴望得到地位和财富,但其实一旦如愿以偿,我们的生活反而会变得更加糟糕。我们的很多欲望总是与自己真正的需求毫无关系。过多地关注他人(那些在我们的葬礼上不会露面的人)对我们的看法,使我们把自己短暂一生之中最美好的时光破坏殆尽。假如我们不能停止忧虑,我们将会用生命中大量的光阴为错误的东西而担心,这才是最令人痛心疾首的事情。
治疗身份的焦虑并无灵丹妙药。但我们可以尽量去了解它、讨论它。这好比气象卫星发来的热带暴雨的报道。气象卫星并不能阻止暴雨的发生,但它给我们提供的地球图片至少能告诉我们一场暴雨的来源、强度、结束的时间,从而可以减轻我们在灾难面前手足无措的感觉。一旦对身份的焦虑有所了解,当我们再次面对对手的漠视和挚友的成功之时,我们的反应就不会仅仅是痛苦和内疚了。
2006年12月初于伦敦
这本书的结构处理得非常巧妙,虽然整体上是线性的叙事,但在细节的编排上却充满了回环往复的意味。作者似乎很热衷于在不同的时间点,用不同的视角去重访同一个事件,每次重访都会揭示出新的层次和更深远的含义。这种结构带来一种宿命论的压抑感,就像你明知道结局会走向某个方向,却眼睁睁看着人物一步步走向那里,无能为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环境细节的捕捉能力。他笔下的城市、办公室、甚至家里的摆设,都不是简单的背景板,而是具有强大象征意义的存在,它们无声地规训着人物的行为和心理状态。每次翻开新的一章,我都能感觉到一种气氛的转换,那种从前一章的压抑中挣脱出来,却又立刻坠入下一层迷雾的感觉,非常抓人。这完全不是一本可以“跳着读”的书,每一个段落的铺垫都至关重要,少了任何一个环节,可能都会错过作者想要传递的那些微妙的讯息。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费脑子”。它不是那种读完能让你拍案叫绝、热血沸腾的作品,更像是一杯后劲很大的烈酒,需要时间慢慢品味。作者的语言功底扎实得吓人,动辄就是一长串的复杂句式,里面嵌套着各种晦涩的哲学隐喻。我读到一半的时候,有好几次不得不停下来,去查阅一些背景资料,否则根本无法跟上作者跳跃性的思维。比如他对“成功学”的解构,简直是入木三分,他没有用激烈的批判,而是用一种极其冷静、近乎学术的笔调,把那些光鲜亮丽的表象一层层剥开,露出里面空洞的内核。这种处理方式非常高级,它迫使读者必须主动参与到阅读过程中,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我个人觉得,这本书更适合在安静的下午,泡一杯浓茶,独自一人慢慢研读。如果你期待的是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那可能会让你失望,因为它带来的更多是一种智力上的挑战和对自我处境的深刻反思,读完后会让你开始审视自己那些根深蒂固的观念。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的时候我还有点犹豫。封面设计得挺简洁,但内容简介又含糊不清,让人摸不着头脑。我花了几天时间才真正沉下心来读。一开始读进去,感觉作者的文笔带着一种疏离感,像是站在一个高处俯瞰众生,用一种近乎冷漠的笔触描绘着现代人的生活状态。很多章节的叙事节奏非常缓慢,像是在铺陈一张巨大的网,等你完全沉浸进去后,才发现自己已经被困在了某种思维的逻辑里。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绘日常琐事时那种不动声色的力量感,看似平淡的描述,背后却蕴含着巨大的情绪张力。比如他写主人公在拥挤的地铁里,那种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孤独感,读起来让人心里咯噔一下,仿佛自己也成了那个被遗忘在角落的透明人。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此,它不直接告诉你答案,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场景和人物互动,让你自己去体会那种无形的压力。读完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我甚至需要几分钟来调整自己的呼吸,感觉自己好像刚经历了一场漫长而压抑的梦境,醒来后世界好像也没什么不同,但自己的内心却被某种微妙的情绪占据了。
评分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那大概是“精准的疼痛”。作者似乎有一种天赋,能够准确地捕捉到我们这个时代最隐秘、最不愿承认的集体性不安。他没有去描绘宏大的社会冲突,而是把焦点聚集在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自身认知之间的细微摩擦上。读到某些段落时,我甚至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被窥视感,仿佛作者知道我私下里所有的不安全感和自我怀疑,并且毫不留情地将其公之于众。这种阅读体验非常复杂,既有被理解的释然,更有被揭穿的尴尬。书中的人物塑造也极其真实,他们不是脸谱化的符号,而是充满了矛盾和挣扎的活生生的人,他们的选择和退让,都让人看到自己过往的影子。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高清晰度的镜子,它映照出的或许不是我们想看到的自己,但却是我们不得不正视的那个部分。所以,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好像刚刚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心灵大扫除,虽然过程有些刮骨疗毒,但结果是让人神清气爽的。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地方,在于它对“评价体系”的解构能力。作者用极其细腻的笔法,展示了我们如何被无形的社会标尺所衡量、塑造和驱赶。这种衡量不是来自权威机构的命令,而是渗透在每一次眼神的交汇、每一句客套话语、甚至每一次社交媒体的互动之中。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像是在玩一个复杂的心理游戏,不断地揣摩他人的意图,同时又努力地管理着自己的“展示面”。作者巧妙地利用了叙事中的反讽,让那些试图建立和维护自身价值的努力显得既可悲又必然。这种对现代人精神困境的洞察力,已经超越了一般的文学范畴,更像是一种深刻的社会观察报告。它没有提供廉价的安慰剂,反而像是给读者打了一剂清醒剂,让你明白那些表面的光鲜背后,隐藏着怎样深刻的危机。因此,这本书更像是给我提供了一套新的观察世界的底层逻辑,让我对周围发生的一切,都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保留。
评分多看看书多学习,自己觉得值得读就可以。
评分非常好的书,京东活动拿下!
评分很不错的一本书,没想到小小年纪感悟颇深。
评分挺好的书,没事看看书,比玩手机强。
评分好!(此评论虽然才1个字,但语法严谨,用词工整,结构巧妙,琅琅上口,可谓言简意赅,足见评论人扎实的文字功底,以及信手拈来的写作技巧和巧夺天工的创造能力,令人佩服佩服,再加上以感叹号收尾,实在是点睛之笔)
评分9年前读阿兰·德波顿的《哲学的慰藉》,这本书缓解了我当时的失意,的确慰藉心灵,多年后终于又看到了他的另一本哲学类书籍《身份的焦虑》,只读前言便深感共鸣,只待细细品味…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还不错,开始阅读了!
评分书很好而且单独包装的很细致,但还是快递运输途中被其它物件压了一些变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