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库·儒学书系·古文运动:韩愈、柳宗元

华夏文库·儒学书系·古文运动:韩愈、柳宗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凌云 著
图书标签:
  • 儒学
  • 古文运动
  • 韩愈
  • 柳宗元
  • 唐代文学
  • 中国古典文学
  • 文化史
  • 思想史
  • 华夏文库
  • 经典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州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4846212
版次:1
商品编码:1151904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华夏文库儒学书系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2
字数: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韩愈、柳宗元生活的时代已是中唐时期。当时藩镇跋扈、宦官专权、内乱频仍,韩柳二人怀抱经世济民、复兴同家的理想,虽几经贬谪、浮沉宦海,却始终未曾放弃。在当时儒学衰微的情况下,韩柳二人致力于弘扬儒学,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儒学复兴及宋明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韩柳二人在“文以明道”的指导思想下,创作了大量弘扬儒家义理的散文佳作,扭转了齐梁以来衰靡的文风,开启了宋风,被后世公认为古文运动的领袖,同列“唐宋八大家”。

目录

上篇 韩愈一 生平、传承与交游1生平2传承与交游二 学术思想和造诣1儒学成就2哲学思想3政治思想4经济思想5教育思想6文学思想和成就三 评价1韩愈的为人2取得的成就下篇 柳宗元一 生平、传承与交游1生平2传承与交游二 学术思想和造诣1儒学成就2哲学思想3政治思想4文学思想和成就

精彩书摘

  佛道盛行,三教调和  唐代帝王在以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的同时,往往还信奉佛教或道教,从而为佛道两教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正是在唐代,本是外来的佛教彻底克服了水土不服,跟中土传统结合,完成了“中国化”。其中,禅宗、净土宗、天台宗、华严宗等宗派适应了中土的文化传统,同时又具有较强的理论体系,便于实践,因此发展传播得很快,特别是在士大夫阶层中产生了极大影响。当时许多名人,比如王维、孟浩然、柳宗元等人都信奉佛教。而道教因为传说的创始人老子跟唐代帝王同姓,因此也得到了“国教”的待遇,其中内丹一派在唐代发展迅速,拥有广泛的受众。  佛、道思想博大精深,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唐代哲学、文学、思想等方面影响很大。儒、释、道三教之间经常互相发生冲击、碰撞和交流,在这个过程当中,丰富了彼此的思想学说,逐渐出现了相互融合的现象,产生了不少兼通儒、释、道三种学说的大家。文人与佛徒、道士之间的交往,也往往成为佳话,催生了不少优秀的思想和文学作品。柳宗元自称从小好佛,浸淫其中长达30多年。他说自己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佛教徒们不沉迷官场,不逞强斗气,清高脱俗,钟情山水之间,并且安贫乐道。而很多世俗中人却整日互相倾轧,为了升官发财不择手段。特别是柳宗元后半生改革失败,政治失意,被放逐南疆,忧愁苦闷,唯有佛教思想才能淡化他内心的伤痛。在柳宗元后期的很多作品中都能看到佛教思想的影响和印记,《永州八记》《江雪》等莫不如是。  不过,也有很多恪守传统儒学的文人对佛道持怀疑和否定态度。因为佛道势力日渐壮大,其成员良莠不齐,产生了很多社会问题。而且寺庙道观的供给需要耗费大量的财力和物力,对国家经济实力来说也是一种浪费。很多诸如此类的问题,使很多儒学家大张旗鼓反对佛学,韩愈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代表。韩愈力排佛老,终生不渝,撰写《原道》,抨击佛老;在皇帝迎奉佛骨,对佛教顶礼膜拜时,韩愈却冒天下之大不韪,写了《论佛骨表》,劝谏皇帝将佛骨挫骨扬灰,改变崇佛的态度,结果差点被皇帝砍了头,最后被贬到当时遥远偏僻的潮州。即使如此,韩愈反佛的立场也仍然没有改变。重解《春秋》,儒学复古  在学术上,批判和怀疑精神成为了当时的主流。汉魏以来的传统经学,重视考据训诂,注重章句和字义,把往古圣人的思想奉为言行准则,不鼓励突破和新见,却始终在学术上占据主导地位。并且因为具有极强的教化作用,有利于统一思想,巩固统治基础,所以得到了历代帝王的支持、提倡和推广,成为御用经学。唐初孑L颖达编纂的《五经正义》虽然不废义理,但是仍以训诂为重,并没有打破原有经学的束缚。  从初唐开始,就不断有学者对传统经学提出质疑,不过,当时还是以史学家为主,主要集中在历史批判上。而到了中唐,变革的主力变成了经学家和文学家,他们关注现实,希望通过对经典的重新解读对社会有所补益,经学和文学结合得更加紧密,新思想的理论体系不断创新。  ……
《唐宋八大家文集精选:韩愈、柳宗元卷》 导言 唐宋八大家,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璀璨的星辰,他们的诗文辉煌,思想深邃,不仅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发展,更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演进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在这八位文坛巨匠中,韩愈和柳宗元以其开创性的古文运动,为中国散文的发展开辟了崭新的道路,留下了数量丰厚的传世佳作。本书《唐宋八大家文集精选:韩愈、柳宗元卷》便是以此为核心,精心遴选了韩愈与柳宗元最能代表其思想精华、艺术成就和古文运动精神的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了解这两位伟大文学家及其思想主张的窗口。 本书的编撰,并非简单地汇集零散的篇章,而是力求在选取作品时,兼顾其文学价值、思想深度以及在古文运动中的历史地位。我们希望通过这些精选的篇章,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韩愈如何以“文以载道”为旗帜,倡导恢复秦汉以来质朴自然的古文风范,批驳当时文坛的浮靡之风;也能理解柳宗元如何以其独特的才情与深刻的洞察力,将古文运动的精神融入对山水、政治、哲学等多个层面的思考之中,展现出更为广阔的艺术天地。 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韩愈,字退之,被誉为“文宗”,其生平与创作,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亲历了安史之乱后的社会动荡和文化转型。在这样的背景下,他敏锐地观察到当时文坛上浮华、辞藻堆砌,脱离实际的弊病,极力主张回归先秦两汉质朴、自然的文风,并将其视为“道”的载体。 本书精选了韩愈的若干重要篇章,首先便是他古文运动的纲领性著作——《论六国以下诸史书》。在这篇文章中,韩愈系统地阐述了他对历史叙事的看法,强调史书应以质朴的语言、严谨的态度记录历史真相,反对那些华而不实、以文害义的写作方式。这不仅是对历史写作的论述,更是他“文以载道”思想的直接体现,即文章的价值在于其承载的思想内容,而非单纯的辞藻之美。 紧随其后的是《原道》。这篇文章是韩愈思想的集中体现,他深刻剖析了儒家道统的传承与中断,批判了当时佛教、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力图重振儒学,将孔孟之道作为安邦定国、治身治国之本。在《原道》中,韩愈对“道”的理解,不仅仅是抽象的哲学概念,更是关乎社会秩序、道德伦理、个人修养的实践准则。他认为,唯有回归和发扬先王之道,才能使社会重归正轨,人民重拾仁义。 在散文创作方面,《马说》以其鲜明的讽刺意味和深刻的寓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韩愈借“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辛辣地批判了当时社会上埋没人才、任人唯亲的现象,表达了对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对知音难觅的慨叹。其语言精练,逻辑严密,情感充沛,充分展现了古文的简洁有力之美。 《师说》则集中体现了韩愈尊师重道的教育思想。他驳斥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观点,强调“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人人皆可为师,只要有所闻、有所见,皆可传授。这不仅是对传统师道尊严的重新解读,更是他对知识传播和人才培养的深刻思考,对后世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本书还收录了韩愈一些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记叙文,如《祭十二郎文》,字字泣血,句句含悲,表达了他对早逝侄子的深切哀思,展现了血浓于水的亲情。这些作品充分证明了韩愈的文风之多样,既有雄辩说理的宏大气势,也有细腻委婉的情感表达。 柳宗元:山水为伴,忧国忧民 柳宗元,字子厚,与韩愈齐名,并称为“韩柳”,是古文运动的另一位旗帜性人物。他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但即使身处逆境,也未曾放弃对政治的关怀和对文学的热爱。他的作品,既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的精神,又融入了自己独特的山水情怀与政治抱负,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 本书精选的柳宗元作品,首先呈现了他对山水自然的独特描绘与思考,这集中体现在他的山水游记系列中。《永州八记》无疑是其中的代表作,尤其是《始得西山宴游记》。在这篇游记中,柳宗元并未仅仅停留在对景物的描摹,而是借西山之景,抒发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抑郁与超脱。他在西山之巅,摆脱了俗世的烦恼,体会到了“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境界。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游览,更是他借自然景物来审视自我、排解忧愁的精神寄托。 《钴鉧潭记》则通过描绘钴鉧潭的自然风光,以及潭边奇特的石潭,表达了作者对朴素、自然的向往,并对当时人们追求浮华、不切实际的社会现象进行了含蓄的批判。他赞美潭石的天然质朴,如同君子不假雕琢,与那些刻意追求外在华丽而忽视内在本质的人形成鲜明对比。 除了山水游记,柳宗元在政治讽刺和寓言小品方面也取得了极高的成就。《捕蛇者说》是其政治讽刺的代表作。他借永州当地百姓捕蛇的苦楚,隐晦地揭露了苛政的残酷,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文章以小见大,寓意深刻,语言犀利,充满了对统治者的鞭挞。 《童区寄传》则讲述了一个小男孩捕蛇自卫的故事,其中蕴含着深刻的生存哲理。柳宗元通过对区寄的赞美,实际上是在批判那些“不知而好问”的迂腐之士,以及那些自以为是却毫无实际能力的人,表达了对朴实智慧和生存能力的肯定。 此外,本书还将收录柳宗元的一些论说文,如《封建论》。在这篇文章中,柳宗元对秦朝灭亡、汉朝延续的历史进行分析,旗帜鲜明地论证了郡县制相对于封建制的优越性,提出了“封建者,皆有功于古,而秦、汉之制,未尝不有功于后世也”的论断。这篇论说文在政治思想史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古文运动的精神传承 韩愈与柳宗元,作为古文运动的领军人物,他们的作品共同构成了这场思想与文学变革的核心。古文运动并非简单的复古,而是对当时文坛积弊的深刻反思,是对文章“道”的回归的强烈呼唤。他们倡导的“文以载道”思想,强调文章应该承载真挚的情感、深刻的思想和有益的社会价值,而非仅仅追求形式上的华丽辞藻。 他们的作品,以其质朴的语言、严谨的结构、深刻的内涵,为后世的散文创作树立了典范。他们批驳了“为文而文”的倾向,提倡文章应服务于思想的表达和真理的传播。这种精神,贯穿于本书所选取的每一篇作品之中,无论是韩愈对道统的追溯,还是柳宗元对民生的关怀,都体现了对文章功用性的重视。 本书的编撰,旨在让读者领略韩愈与柳宗元作品的艺术魅力,更重要的是,能够深刻理解他们所倡导的古文运动的时代意义和深远影响。通过阅读这些精选的篇章,我们不仅能欣赏到古代文学的瑰宝,更能从中汲取思想的养分,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真实、质朴、有益的追求。 结语 《唐宋八大家文集精选:韩愈、柳宗元卷》是通往理解中国古代散文黄金时代的一把钥匙。韩愈与柳宗元的文字,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它们以其不朽的生命力,至今仍在滋养着我们的心灵,启迪着我们的思想。希望本书能成为您探索唐宋古文精神,感受两位文学巨匠思想光辉的忠实伴侣。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宏观且深入的视角来审视古文运动。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韩愈和柳宗元个人作品的分析,而是将他们置于整个唐宋文坛的变迁中,去探讨他们如何成为改革者,如何引领风潮。书中对骈文的批判,对散文复兴的论述,都非常有条理。我们能看到,韩愈和柳宗元并非凭空出现的文学巨匠,他们的出现,是时代发展到一定阶段,对文学形式和内容提出新的要求的必然结果。他们所倡导的“文以载道”的理念,以及对语言的锤炼,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这本书让我对中国文学史上的这一重要转折点有了更清晰、更全面的认识,也更加敬佩这两位伟大的文学家。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韩愈和柳宗元的文章,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之所以成为“古文运动”领袖的深层原因。作者通过对当时社会背景、思想流派的细致梳理,让我们明白,古文运动并非孤立的文学现象,而是与儒学复兴、反对骈文的颓靡之风紧密相连。韩愈作为“道统”的继承者,他的文章充满了使命感,他批判那种“务摩灭其旧迹,变质易貌,以求怪诡”的写作方式,提倡质朴、自然的文风,这在当时的文坛无疑是石破天惊的。而柳宗元,虽然在政治上屡遭挫折,但他在文学上的探索却从未停歇,他的文章在继承韩愈精神的同时,又融入了更强的个人情感和更具创造性的表达,他笔下的山水,更是被赋予了独特的精神意涵。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理解唐宋古文运动的一扇大门。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用“酣畅淋漓”来形容。作者在解读韩愈的文章时,仿佛能感受到他激扬文字、挥斥方遒的豪情。无论是他论述“道”的深邃,还是他批判“佛老”的犀利,都充满了力量。读他的《师说》,那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简直是振聋发聩,让人深思。而柳宗元的部分,则带来了一种沉静而悠远的感受。他的文章,字句之间透着一股孤傲,却又饱含着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洞察。《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的“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读来让人心神俱宁,仿佛也跟随他一同游历了西山。书的翻译和注释也非常到位,对于一些晦涩的古文,都能有清晰的解释,让即使是古文功底稍弱的读者也能轻松阅读,并从中获得深刻的理解。

评分

读完《华夏文库·儒学书系·古文运动:韩愈、柳宗元》这本书,感觉就像走进了唐朝的长安和柳州,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两位文坛巨擘的智慧与风采。韩愈那股“文起八代之衰”的磅礴气势,字里行间都透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倔强和对道统的坚守。他的文章,不像后世那些空洞的辞藻堆砌,而是有着血有肉,直击人心。读他的《原道》,仿佛能听到他在历史的长河中为儒学正名,为道义发声的呐喊。而柳宗元,则在被贬的凄凉中,展现出另一种更加深沉的力量。他的山水写景,不仅仅是描绘自然风光,更是他内心孤独、不屈与哲思的投射。《永州八记》读来,既有对山水之美的惊叹,更有对人生际遇的感叹。书的编排也很用心,将他们两人的代表作和关于他们的研究放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对话,让我们能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古文运动的意义,以及这两位先行者在历史上的地位。

评分

说实话,我之前对古文运动的了解仅限于知道韩愈和柳宗元这两个名字,以及一些零散的课文。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完成了一次知识的“考古”。作者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考古学家,层层剥开历史的尘埃,为我们呈现了韩愈和柳宗元在古文运动中的真正贡献。他们不仅仅是写了几篇好文章,更是对当时文坛的陈规陋习进行了一场彻底的革命。书中的分析非常有逻辑性,从他们的文学主张,到他们具体的文章实践,再到他们对后世的影响,都一一展开。尤其是关于柳宗元在贬谪之地,依然坚持文学创作,并从中淬炼出更加深刻的艺术成就的部分,读来令人感慨万千。这本书让我对“文以载道”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这两位文坛巨匠有了全新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