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评分
清初的群经辨伪学,林庆彰先生的作品,华东的封面还凑合,就是印刷排版太烂了……
评分还不错,了解了些知识。就是价格太高了。
评分第二章 清初辨伪风气的兴起
评分评分
第三章 考辨易图
评分这类学术著作,内地研究学着不多,值得珍藏。
评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发展的长河中,清代的学术思想是一个辉煌璀灿的重要时期。从明清之际实学思潮的兴起,到王、黄、顾等杰出思想家和学者的涌现,揭开了清代学术思想的序幕。其后的发展,波澜壮阔,绚丽多采。由于社会的变化和学术思想自身的逻辑发展,占据思想界统治地位数百年之久的理学逐渐衰落,经学又重新复兴,一时间,经世致用成为学者的治学宗旨,崇实黜虚成为学者追求的目标。尔后,随着清朝政治上的稳固和经济的发展,统治者对思想领域的控制逐步加强,对学术思想的参与也大大增多,使清代学术进入对既往成果进行清理总结的时代。以考据为特征的乾嘉汉学风靡一时,与此相关的文字、音韵、训诂、校勘、辨伪、辑佚、版本、目录之学,也迅速发展并取得可观的成果。嘉、道以后,社会历史又发生了新的转折,今文经学兴起,乾嘉汉学走向衰落,伴随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清代的学术思想进入了一个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新阶段。可见,从明清之际迄鸦片战争,这二百多年的学术思想,既是对传统思想文化的总结和集大成时期,又是传统思想文化向近代思想文化的转折时期。从汉之考据训诂到宋之义理再到清之朴学,恰好形成了一个正反合的辩证行程。抓住清代经学,加以解剖,看其脉络走向,至今仍是摆在学术文化界面前的重要课题。这对于深入研究清代的学术思想,阐述清代学术思想的发展和演变,分析清代学术思想的特色,总结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无疑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综观清代学术思想发展演变的过程,可以看到经学以及考据和辨伪,几乎是贯穿清代学术思想史始终的内容和方法。考据和辨伪,常常被人们视为是繁琐破碎的“下学”。但顾颉刚先生却说:“等到我们把古书和古史的真伪弄清楚,这一层的根底又打好了,将来从事唯物史观的人要搜集材料时,就更方便了,不会错用了,是则我们的‘下学’,以利唯物史观的‘上达’。”(顾颉刚《古史辨》第四册《序》)因此,本文将清代学术思想的特色与清初经学的复兴联系起来考察,同时兼评一部与论题关系较为密切的经学史著作——《清初的群经辨伪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