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孝道故事

中华孝道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竹马书坊 著
图书标签:
  • 孝道
  • 传统文化
  • 中华文化
  • 家庭教育
  • 道德教育
  • 故事
  • 传统美德
  • 伦理
  • 国学
  • 经典故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ISBN:9787511366962
版次:1
商品编码:12167803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轻型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帮孩子成为将来受人欢迎和尊重的人。孟子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百善孝为先,孝是德之根本。教育一定要从孝开始教,德行才长得起来。
  2.爱孩子就要首先帮助孩子学会尊重父母。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父慈子孝,兄弟和睦,更关乎了整个社会的稳定。孝门一开,百善皆来;孝门一开,百禧皆来;孝门一开,百顺皆来;孝门一开,百福皆来。
  3.孝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一块基石、炎黄子孙心灵的一条纽带。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根本。
  4.根据相关书籍记载,早在3000多年前,殷商甲骨卜辞上就已经出现了“孝”字。当时的“孝”字字形非常形象,宛若一个少年扶着一个老人,活画出了“事父母为孝”的内涵。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我国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长河里,“孝道”已然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中华孝道故事》生动介绍了我国古代的很多孝道故事,历史跨度从上古时期,一直到明清,寓意深远,导人向善,激发人们的感恩之心。
  5.我们以为孩子会道谢,却不知他们正在等我们道歉。如今子女打骂父母甚至弑父弑母的新闻屡屡被报道出来,不只有未成年的孩子,更有身为人父的子女。是什么让他们成了让人心寒和不齿的德行败坏者?这是大多数父母的道德困惑。我们只注重了孩子的成绩和物质需求,却并未在孩子尚且年幼时给予精神的粮食和道德的约束,以至于他们恣意妄为,终究成为一个让人厌恶的人。

内容简介

  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了弘扬孝道,传承民族文化,我们精心编撰了本书。书中收录的孝行小故事,不但浅显易懂,而且生动深刻,能让孩子们更好地领悟孝道文化,向孝顺的人学习,从而将孝道转化为自身的一种良好的美德与素养。

作者简介

  竹马书坊,是北京竹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旗下童书品牌。竹马书坊是由一群年轻人组成的团队,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团队,他们身上没有浮躁之气,能够沉下心来,致力于做有品质、有持续生命力的作品。

目录

舜:孝感动天,象鸟代耕
郑庄公:黄泉见母,前嫌尽释
老莱子:穿五色衣,戏彩娱亲
仲由:自食野菜,百里负米
卞庄子:蜂王山上,采蜜伺母
闵子骞:芦衣顺继母,三子免风霜
曾参:啮指痛心,负薪而归
郯子:扮鹿取奶,供奉双亲
汉文帝:亲尝汤药,侍母不怠
司马迁:不负父命,著成《史记》
京房:为救父难,替父坐牢
蔡顺:柴米昂贵,拾葚异器
缇萦:不畏路远,上书救父
董永:卖身葬父,得遇天女
姜诗:涌泉跃鲤,一朝不违
江革:负母逃亡,盗贼也怜
黄香:酷夏扇枕,寒冬温衾
曹娥:投江救父,千古奇女
廉范:忠孝节义,上报国家
薛包:孝顺继母,周济弟弟
丁兰:刻亲木像,视之如生
马钧:为解母劳,改造织机
陆绩:人间六岁儿,怀橘报亲恩
王裒:闻雷泣墓,绕墓千回
孟宗:抱竹而泣,地裂生笋
王祥:双鲤跃冰,黄雀入室
李密:上书《陈情表》,耕读奉祖母
杨香:割稻遇险情,救父脱虎口
吴猛:榻无帷帐,恣蚊饱血
韩康伯:不要棉裤,替母分忧
盛彦:吐哺饲母,三年如一
顾恺之:思念亡母,亲作画像
花木兰:替父从军,不让须眉
郭世通:负土成坟,千钱不受
拓跋宏:不嫌肮脏,替父吸痈
殷不害:雪夜寻母,七天七夜
乐颐之:忧心如焚,赤足奔丧
王僧孺:抄书养母,传遍乡里
贺若弼:不忘父志,助隋平陈
吉翂:甘愿替死,申父奇冤
谢蔺:坐等父回,从不先餐
张清丰:孝行传千年,溯源清丰县
孙思邈:年少去学医,终治双亲疾
庾黔娄:尝粪忧心,以身代死
黄庭坚:不用仆人,亲涤溺器
朱寿昌:弃官寻母,终得重聚
陈颜:冒死救父,终获清白
朱丹溪:为母治病,终成名医
张履祥:听从母教,用功读书
谢定柱:打虎救母,千古传颂
陆葇:寺院探视,诵诗救父
戚继光:牢记父训,以行孝心
沈云英:忠孝双全,不让须眉
方观承:远赴千里,北国探亲
泮周岱:黑夜登山,取来泉水
刘永之:远赴边疆,万里归亲
郑板桥:参悟对联,责行孝道

精彩书摘

  舜:孝感动天,象鸟代耕
  舜生在我国的上古时期,本名叫姚重华。
  舜的父亲叫瞽叟,是一个非常顽固的人,而且对舜很不好,经常打骂舜,全不念父子之情。舜的母亲叫握登,不仅通情达理,而且贤淑善良,对舜也是疼爱有加,但不幸在舜很小的时候就因病去世了。
  舜的母亲去世后,他的父亲又娶了一位女子,生了弟弟象。舜的父亲偏爱继母和弟弟,三个人经常联合起来百般刁难舜。
  小小年纪的舜受到父亲和继母的责难后,不仅不觉得委屈,反而自我责备,在心中念叨:“一定是我的错,是我做得不够好,才会让父母生气。我一定要改正,争取做得让他们满意!”于是,舜在平日里就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不做错一件事,不说错一句话,尽心侍奉父亲和继母,让他们开心。如果被弟弟无端欺负了,舜不但不会还手,而且还会包容他,认为一定是自己没做好哥哥的榜样。部落里的人见到舜虽然年少,但是却十分懂事孝顺,都非常感动。
  尽管舜非常孝顺,可是他的父亲、继母和弟弟还是把他看作眼中钉、肉中刺,总想找个机会除掉他。一天,舜家里粮仓的屋顶出现了漏洞,他的父亲就让他上去修补。舜爬上仓顶以后,父亲和继母就在下面偷偷地点起了火。火很快就烧了起来,不久就变成了熊熊大火,在万分危险的关头,只见舜双手各拿着一个大竹笠,从房顶上慢慢飞了下来,就像生有双翅的大鹏鸟一样。
  还有一次,舜的父亲让他挖井。当舜挖到井的深处时,他的父亲和弟弟就开始从上面往井里填土,以为这样舜就不能活着出来了。没想到舜在井的半腰凿出了一条通道,从通道里爬了出来,又躲过了一劫。之后,舜还像往日一般孝顺父亲和继母,对弟弟也和和气气的,就当作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
  当时,已经86岁的尧帝因为年事已高,准备找一个人来继承自己的王位,就向四方诸侯征询合适的人选。四方诸侯同时推荐了舜,因为舜不仅纯朴宽厚,而且非常孝顺,是一位德才兼备的少年才俊。尧帝为了考验舜的品性和能力,就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许配给他,同时还派了九位男子来辅佐他。舜不但让两个妻子与全家人友好相处,而且在其他方面也表现出了很好的才干和品德。
  历山是个土壤肥沃的地方,部落的很多人都来这里耕作,舜也带着娥皇和女英来这里种田。人们经常为了田地相互打斗,舜看见后,就把自家的肥沃田地让出来,自己去耕种贫瘠的土地,以用德行去感化他们。果然,一段时间过后,部落里的人就都学会了礼让,不再相互争夺了。天帝被舜的德行感动,就让大象替他耕地,让小鸟替他锄草。
  雷泽是部落里的人打鱼的地方,年轻力壮的青年人经常占据鱼多的地方,这样一来,老弱孤寡就打不到鱼了。舜看到这个情况后,就离开鱼多的深水处,去浅滩边打鱼。部落里的青年看到后,都深感惭愧,纷纷把水深鱼多的地方让给老人。
  舜曾经在陶河住过一段时间。陶河这个地方的土质很差,人们取土烧出的陶器也非常粗劣,用一段时间就会坏。可是当舜来到后,土质竟然变好了,烧出的陶器也经久耐用,当地部落的人都认为是舜的德行感召所致。
  后来,只要是舜居住的地方,附近部落的人知道后,就会纷纷赶来投奔,在附近居住生活。舜居住一年的地方很快就变成了村落,居住两年的地方变成了县邑,居住三年的地方就变成了大城市。这正应了史书上所说的“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人物档案
  舜(约公元前2277—约公元前2178年),一说出生在诸冯这个地方,一说出生在姚墟。舜自小的时候就受到父亲瞽叟、继母的刁难和迫害,历经磨难,但是仍然十分孝顺。后来,尧帝选继承人时,舜被推举了出来。舜摄政28年以后登上了天子之位,国号为“有虞”,因此,舜也被称为“虞舜”。舜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设立了司空、后稷等职位来治理水土和管理农业生产,还疏通河道,治服了洪水,使天下民众安居乐业。
  郑庄公:黄泉见母,前嫌尽释
  春秋时期,郑国的王后武姜氏非常不喜欢自己的儿子郑庄公,因为郑庄公出生的时候难产。不过郑庄公的弟弟共叔段却受到武姜氏的偏向和宠爱。武姜氏数次向丈夫郑武公提起,想立共叔段为太子,但是郑武公都没有答应。
  郑武公去世以后,郑庄公即位,当上了国君。可是共叔段凭着母亲的宠爱,蛮横跋扈,常常不把郑庄公放在眼里,还做了很多坏事。后来,共叔段还与母亲武姜氏内外勾结,准备废掉郑庄公。郑庄公发现后,以静制动,等共叔段叛乱的时候,发兵镇压,一举在鄢地打败了共叔段。共叔段兵败后,就逃亡到国外,之后都没敢再回来。武姜氏因参与谋划,也被流放到颍地。武姜氏离开宫殿的时候,郑庄公气愤地对她说:“不到黄泉,咱们就不要再见面了。”武姜氏听后非常羞惭,赶紧上了车,搬到了颍地居住。
  几个月以后,郑庄公开始思念母亲,对自己说过的话感到有些后悔。可是作为一国之君,说出去的话岂是儿戏,既然已经如此,也就没有办法了。
  颍考叔位居郑国的大夫,是郑庄公比较倚重的一位官员,为人公正无私,在群臣之中素有贤名。
  颍考叔听说了这件事后,就在某一天来朝见郑庄公。中午的时候,郑庄公招待他吃饭。在吃饭的时候,郑庄公发现颍考叔只吃素菜,把肉菜全部推到一边,一口也不尝,于是就非常好奇地问:“你怎么不吃肉食呢?”
  颍考叔回答说:“我不是不吃肉食,而是因为家中还有一个老母亲。平时我们家的好东西都是给老母亲吃,可是她从来没有吃过国君这里的好东西,因此我想把这些肉食带回家,给母亲尝尝。”
  郑庄公听后说:“你还有母亲,吃好东西的时候还会惦记着她,我就没有这样的福分了。”
  颍考叔听后,明知故问地说:“请问国君,怎么说没有这样的福分呢?”
  于是,郑庄公便说出了把母亲放逐颍地,并发誓黄泉再见的事情。颍考叔看到郑庄公脸上似有悔意,觉得时机已到,就说:“国君有什么好忧虑的,既然是黄泉再见,那就有再见的时候。”
  郑庄公说:“黄泉是人死后去的地方,怎会再见?”
  颍考叔说:“国君只需挖地,挖到有泉水的地方,然后打出一条隧道,你们母子就可以在隧道里相见而又不违背誓言。”郑庄公听后非常高兴,采纳了颍考叔的建议。
  第二天,郑庄公就命人挖隧道,隧道打通以后,郑庄公就下到里面,见到了母亲武姜氏。郑庄公非常高兴,忍不住说:“走进隧道里,内心真高兴。”
  武姜氏也感慨万千,说:“走出隧道外,心情真欢快。”
  从此以后,母子二人和好如初,就好像之前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人物档案
  郑庄公(公元前757—公元前701年),是郑武公的儿子,原名姬寤生,郑国的第三位国君。郑庄公继位之后,平定了弟弟共叔段的叛乱,从而巩固了政权。后来,周天子想削弱郑国的势力,就和虢、卫、蔡等多国组成联军进攻郑国,结果惨败而归。不久,宋、陈、蔡、卫、鲁国组成联军又一次攻打郑国,最后也被郑国打败。从此以后,郑国变得空前强大,郑庄公也因此被称为“春秋小霸”。
  老莱子:穿五色衣,戏彩娱亲
  老莱子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他因为不愿做官,便和全家人隐居到山林之中,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
  公元前479年,白公胜发动了叛乱,之后陈国入侵楚国,为了逃避战乱,老莱子一家人逃到了蒙山之阳。为了在蒙山生活下去,老莱子就亲自动手,用蓬草搭建房子,用砍伐的木材做床,平时采集野菜、野果作为食物。后来,战乱平息,楚惠王亲自驾车来到蒙山,邀请老莱子出山做官,可是却被老莱子婉言谢绝了。老莱子为了防止楚惠王再来,就和全家迁到了更远的南方,从此隐姓埋名,过起了恬淡的生活。
  老莱子非常孝顺,不仅对父母言听计从,还千方百计地讨父母欢心。为了能让父母高兴,老莱子特意在家里养了几只鸟,这些鸟不仅长得漂亮,叫声也非常好听。每天,老莱子都会引逗鸟儿让它们鸣叫,他的父母听到后就会笑着说:“这鸟儿的叫声真动听!”老莱子看见父母开心,就会更加卖力地引逗鸟儿。
  有一天,老莱子的父母在看鸟儿的时候,觉得把鸟儿圈在笼子里囚禁了它们的自由,它们虽然鸣叫,但其实心里是悲伤的,就让老莱子把鸟儿放掉。老莱子听后,顺从了父母的意愿,把鸟儿放飞了。老莱子的父母看到鸟儿飞走了,脸上露出了微笑。
  老莱子70多岁时,父母看到老莱子这样大的年纪,就叹息道:“儿子都这么大了,我们余下的日子也不多了。”老莱子听后,心中非常担忧,琢磨着如何让父母高兴,从而忘记年龄这件事。为此,老莱子特意做了一件五彩斑斓的衣服,穿着它走到父母的面前,一边走还一边扭动着身体,就像在跳舞一样。父母看到后,都乐不可支地笑了。
  还有一次吃饭的时候,老莱子端着菜汤来到厅堂内,可是脚下一滑就摔倒了。老莱子害怕父母担心,就在地上打滚,像婴儿一样啼哭。父母以为老莱子是故意跌倒的,就笑着说:“莱子都这么大岁数了,还是这样会玩,赶紧起来吧。”老莱子看父母笑了,就放心地站了起来。
  人物档案
  老莱子(约公元前599—约公元前479年),春秋时期楚国人。他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和老子、孔子同在一个时期,对道家思想的形成有很大的贡献。他非常孝顺,曾经穿五色彩衣来娱乐双亲,这件事被列入《二十四孝》中。老莱子有遗著《老莱子》16篇,到汉魏时期已遗失,但是有一些言论在《子书》《战国策》等书籍中有所收录。
  仲由:自食野菜,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春秋时期鲁国人。他为人忠厚耿直,勇敢坚强,而且有一身好武艺。
  仲由年少的时候,家里贫穷,生活艰难,所以他常去田野和山上采摘野菜,回来煮了吃。仲由认为,家里越贫穷越应该孝顺父母,因此,他不让父母吃难以下咽的野菜,而是想方设法让他们吃上米饭。为此,他必须常常去百里远的一个集市上买米,然后背回来奉养双亲。仲由一年四季都坚持这样做,无论是冰天雪地,还是烈日炎炎,都不能阻止他。
  有一次,仲由在外出的时候,遇到了孔子。仲由当时非常轻视孔子,觉得他太柔弱了,轻轻一推就会倒在地上。因此,仲由经常戴着像雄鸡冠子似的帽子,佩带着有公猪装饰的宝剑,在孔子面前耀武扬威。孔子不以为意,用礼乐来慢慢引导仲由。最后,仲由穿着儒服,带着礼物,拜在了孔子门下。
  从此,仲由刻苦读书,努力研究各种经典著作,很快就成了孔子的得意门生。可是有一件事让孔子不满意,那就是每隔一段时间,仲由就会请假,不来学习。一天,孔子就问仲由:“别的人每天都来学习,风雨不能阻挡,可是你却每过一段日子,就请假不来。时间一长,会耽误学习的。”
  仲由赶忙起身施礼,对孔子说:“先生不知,学生的父母最喜欢吃白米饭,但是附近的集市上没有卖的,我只得去百里外的地方背米回来。”
  孔子听后,被仲由的孝心所感动,对其他弟子说:“仲由孝顺双亲,真是个大孝子呀!”
  父母去世后,仲由远走南方,去了楚国。因为才能出众,仲由受到楚国国君的重用,富贵一时。仲由坐车出门时,跟随他的车子有几十辆,车子前后还跟随着很多的仆人;吃的饭菜也很丰盛,每天山珍海味不断。贫穷的时候,仲由竭尽全力孝顺双亲;富贵之日,仲由还常常会想起已经不在的双亲,他感慨地说:“我真想再回到以前的时候,伺候在父母身边,可是即便我现在想吃野菜,为父母背大米,又哪里能够再如愿以偿呢?”
  孔子赞扬仲由:“仲由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啊!”
  人物档案
  仲由(公元前542—公元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曾经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是孔子七十二贤门生之一。孔子在鲁国做官的时候,仲由因受到孔子的推荐,也开始走入仕途。刚开始做季氏宰,后来做了费宰,到卫国以后,又做了蒲邑的蒲大夫,取得了不少功绩。
  ……

前言/序言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在各种美德中,孝敬父母应占第一位。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根据相关的书籍资料记载,早在3000多年前,殷商甲骨卜辞上就已经出现了“孝”字。当时的“孝”字字形非常形象,宛若一个少年扶着一位老人,生动地反映出“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
  孝敬父母不仅体现了一种人性,更是衡量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基本标准。一个有孝敬之心的人,才能做到关心他人、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才能做到知恩图报,而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有所成就。纵观历史上的那些孝道故事(如《孝感动天》《鹿乳奉亲》《卧冰求鲤》)中的主人公,后来都因做出了一番功绩而名留青史。
  正是孝道这一美德,熏陶了中华民族千千万万的子孙,陶冶了成千上万个杰出人物。总之,孝道对于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促进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意义重大。
  为了弘扬孝道,传承这一优秀的民族美德,我们精心编撰了本书。书中收录的孝行小故事,不但浅显易懂,而且生动深刻,能让孩子们更好地领悟孝道文化,向孝顺的人学习,从而将孝道转化为自身的一种良好的美德与素养。另外,本书还精心选配了精美插图,以便能够让孩子们轻松阅读。
  相信本书在启迪孩子心智、培养其道德修养方面,一定能够起到积极的启蒙作用。只要孩子阅读此书,就一定能够获益匪浅。


中华孝道故事:一份关于传承与爱的深情回响 本书汇聚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感人篇章,它们不仅是故事,更是镌刻在民族血脉中的精神符号,是对“孝”这一古老美德最生动、最真挚的诠释。在这里,我们不会找到惊心动魄的权谋斗争,也不会探寻波诡云谲的江湖恩怨;本书所呈现的,是一幅幅温婉而坚韧的画面,描绘了子女如何以无私的爱、无悔的付出,回报父母养育之恩的朴素而伟大的情怀。 翻开本书,如同走进一座流淌着温情的宝库,里面珍藏着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孝子孝女的生动事迹。我们将在其中看到,古代的贤良,如何在父母年迈体衰之时,不辞辛劳,悉心照料,甚至不惜以自己的健康与安危来换取父母的安宁。他们可能用自己的血为父母疗伤,可能为了让父母吃到一口新鲜的果蔬,冒着严寒酷暑,翻山越岭;他们可能在父母病榻前日夜守护,用陪伴驱散病痛的折磨,用孝心温暖寒冷的心房。这些故事,并非虚构的传奇,而是真实发生过的,在民间口耳相传,在史书典籍中留下了清晰的印记。 例如,我们可以重温“卧冰求鲤”的感人一幕。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王祥为了让病中的继母吃到鲜美的鲤鱼,不惜冒着严寒,在结冰的河面上脱衣卧冰,只为感动上天,求得鲤鱼。这是一种怎样的孝心?是超越了自我,将父母的需要置于自身安危之上的至纯至粹的爱。冰冷的河水,刺骨的寒风,都无法阻挡王祥一颗赤诚的心。这种无私的奉献,即使在今天看来,依然令人动容,它提醒着我们,孝道并非只是一种道德规范,更是一种发自肺腑的深情。 再如“郭巨埋儿”的故事,虽然其极端的方式令人震惊,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在极端贫困条件下,父母对于子女的极端珍视,以及子女为了父母生存所能付出的代价。在那个食不果腹的年代,郭巨为了能让父母多吃一口饭,不惜考虑埋掉自己的儿子。这种在生死存亡面前的选择,固然残酷,但其背后蕴含的对父母的敬畏和对家庭的责任感,却是那个时代社会伦理的真实写照。当然,现代社会已无此必要,但这个故事作为一种极端的孝道表达,依然具有警示和思考的价值,它让我们看到,孝的背后,往往是沉甸甸的责任与担当。 书中还将展现更多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的孝道实例。有的是在战乱年代,子女为了保护父母,甘愿舍生取义;有的是在贫苦生活中,子女省吃俭用,将最好的留给父母;有的是在父母年老需要陪伴时,子女放下个人前程,回到父母身边,给予最温暖的慰藉。这些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只有细水长流的温情;没有豪言壮语的誓言,只有默默无闻的付出。它们如同散落在历史长卷中的珍珠,虽然朴实,却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本书所收录的故事,并非孤立的个体,它们共同勾勒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家庭观念和伦理道德体系。“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这句古训,贯穿了本书的字里行间。它告诉我们,孝敬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养,更是精神上的传承。子女的成长、成就,是对父母最好的回报,也是对家族荣耀的延续。 在阅读这些故事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会感受到强烈的文化认同感,更会从中汲取力量,反思自身。在现代社会,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压力越来越大,我们是否还能像古人那样,将孝道放在心头,付诸实践?我们是否还能抽出时间,陪伴父母,倾听他们的心声,关心他们的冷暖?本书的目的,正是要唤醒这份逐渐被淡忘的温情,提醒我们,无论身在何处,无论功成名就与否,父母永远是我们最坚实的后盾,最值得我们付出一切去爱和守护的人。 《中华孝道故事》不仅仅是一本读物,它更是一面镜子,让我们映照出自己的内心;它更是一座灯塔,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它所传递的,是一种穿越时空的爱,一种生生不息的责任,一种深沉而厚重的文化基因。这些故事,将以其独特的魅力,感染和启迪每一位读者,让我们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回那份最本真的情感,传承那份最宝贵的中华美德。 本书的内容,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走进一个充满温情与感恩的世界。我们将遇到那些在历史记载中,或是在民间传说里,以各种方式实践着孝道的先贤。他们的行为,或许朴实无华,或许感人至深,但都共同指向一个核心——对父母的尊敬、关爱与奉献。 例如,我们会在书中读到“子路问孝”的故事。孔子的学生子路,在自家贫穷之时,曾冒着严寒,背着米,走了百里路,为的是让年迈的父母能吃上一顿饱饭。即使在成为孔子的弟子后,名声显赫,当他得知父母已逝,仍然感叹自己曾经的辛劳,并表示即使是想吃家乡的米饭,也再也无法实现了。这个故事,传递的不仅是物质上的孝顺,更是对父母深厚的眷恋和对过往时光的追忆。它让我们明白,孝顺不仅仅是当下的一种行为,更包含着对过去的回顾与对父母的永恒思念。 书中还会讲述“曾参避席”的典故。曾参是孔子极少数的弟子之一,以孝闻名。有一次,他在家中宴请宾客,但因为起身时,不小心碰翻了酒杯。虽然只是一点小小的意外,但他却立即跪下,向父亲请罪,并郑重地表示,自己是因为在席上听到有人提及父亲的过失,心中惊恐,才失手犯错。他的父亲听到后,并没有责备他,反而宽慰了他。这个故事,虽然看似细微,却深刻地展现了曾参对父亲的极度敬畏,以及他将父亲的教诲和声誉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这种“敬”的孝道,在现代社会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提醒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避免给长辈带来困扰和不敬。 此外,本书还会涉及一些耳熟能详的孝道故事,例如“黄香温席”。黄香年幼丧母,但他对父亲的孝顺却是超乎常人的。在寒冷的冬天,他会提前钻进父亲的被窝,用自己的体温温暖被子,然后才让父亲安睡。在炎热的夏天,他则会用扇子为父亲的床榻驱散暑气。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却蕴含着对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以及“推己及人”的体贴。它让我们看到,真正的孝道,往往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之中,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关爱与呵护。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所呈现的这些感人故事,更在于它所蕴含的深刻的文化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是“仁”之本,是家庭和睦、社会稳定的基石。这些故事,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历代先贤对“孝”的理解与实践的生动体现。它们塑造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让他们懂得感恩,懂得回报,懂得承担责任。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也会注意到,尽管故事的主角身处不同的历史时期,面临着不同的挑战,但他们对于孝道的理解和实践,却有着许多共通之处。无论是物质上的奉养,还是精神上的慰藉,无论是身体上的照顾,还是品德上的修养,都构成了“孝”的多重维度。本书力求全面而深入地展现这些丰富的内涵,让读者对“孝道”有一个更深刻、更完整的认识。 当然,本书并非宣扬盲从和愚孝。我们理解,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孝道的实践方式也会有所不同。现代社会提倡的是一种更加理性、更加平等、更加双向的亲子关系。然而,即便如此,故事中所蕴含的感恩之心、责任意识、以及对长辈的尊重,依然是我们应该珍视和传承的宝贵品质。本书的目的,是通过讲述这些经典故事,引发读者的思考,鼓励他们在当下的生活中,以更加积极、更加健康的方式践行孝道,用爱与责任,构筑更加温馨的家庭,更加和谐的社会。 总而言之,《中华孝道故事》是一部充满温情、智慧与力量的作品。它不仅仅是历史故事的集合,更是中华民族精神传承的载体。它以最朴素的语言,讲述了最深沉的爱,提醒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要忘记那些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不要忽略那些最基本的情感。翻开本书,就如同与古圣先贤进行一次心灵的对话,感受那份穿越千年的温情脉脉,汲取那份源远流长的文化滋养。它将唤醒你内心深处对父母的爱,鼓励你用实际行动去回报那份无私的养育之恩,让孝道之光,照亮你的人生之路。

用户评价

评分

仅仅是书名《中华孝道故事》,就足以引起我极大的好奇心。我一直认为,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核,往往蕴藏在那些代代相传的故事之中。而“孝道”,无疑是中华文明中最核心、最动人的情感纽带之一。我猜想,这本书就像一个宝藏,里面珍藏着无数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孝行事迹。我期待在书中看到,那些不畏艰难险阻,为父母奉献一切的感人篇章;也期待看到,那些在平凡日子里,以点点滴滴的爱,温暖亲人的故事。这些故事,或许会让我们重新审视“孝”的含义,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给,更是精神上的理解、陪伴和支持。我希望能从这些故事中,感受到那种超越时空的亲情力量,那种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在当今社会,我们常常被各种信息裹挟,有时会迷失方向,而这些经典的孝道故事,就像一盏盏明灯,能够指引我们回归家庭,珍视亲情,理解生命的真谛。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这本书,去感受那些古老而又鲜活的孝道力量,去学习那些穿越时空的智慧,并将这份美好传承下去。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古朴典雅的气息,淡淡的水墨晕染,几株竹影摇曳,再配上“中华孝道故事”这几个字体,瞬间就勾起了我阅读的兴趣。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精神内核非常着迷,而“孝”无疑是其中最重要、也最能触动人心的部分之一。虽然我还没有真正翻开这本书,但光是这封面,就让我对里面即将展开的那些感人肺腑的故事充满了期待。我设想着,这本书里一定汇聚了那些流传千古、感人至深的孝行故事,或许有“卧冰求鲤”那样为了父亲的健康不惜自身安危的孝子,或许有“郭巨埋儿”那样在极端困境下仍然坚守孝道的家庭,也或许有那些在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展现出的温情和敬意。我想,这本书不仅仅是讲述故事,更是在唤醒我们内心深处对亲情的珍视,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常常因为忙碌而忽略了身边最重要的人,这本书的出现,仿佛是一面镜子,能够照见我们内心的不足,提醒我们要常怀感恩之心,要用实际行动去践行这份深沉的爱。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书中所描绘的这些孝道故事,会以怎样的方式呈现,是恢弘的历史画卷,还是细腻的生活片段,又或者是以一种怎样的新颖视角来解读这份古老的传承。

评分

刚拿到这本书,就感觉到它沉甸甸的分量,不仅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是一种文化厚重感的传递。书的纸张触感温润,印刷清晰,翻开第一页,就好像进入了一个古色古香的世界。我特别喜欢书中的插画,寥寥数笔,却勾勒出人物的神韵,场景的意境,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我注意到,书中不仅仅收录了一些耳熟能详的经典孝道故事,还挖掘了一些鲜为人知但同样感人至深的案例,这让我感到非常惊喜。每一个故事,都不仅仅是简单的叙述,而是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他们所处的环境,以及他们做出抉择时的挣扎与坚定。我从中看到了人性的光辉,看到了在极端考验下,孝道的力量是如何支撑一个人,甚至一个家庭度过难关的。我一直在思考,在现代社会,我们该如何理解和传承孝道?是简单的物质供养,还是精神上的慰藉与陪伴?这本书提供的,或许就是一种多元的解读,它让我认识到,孝道不仅仅是一种义务,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关怀和爱。读着这些故事,我的心里也泛起了涟漪,不禁回想起自己与父母相处的点点滴滴,那些被我忽略的细节,在故事的映衬下,显得尤为珍贵。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大气而充满力量,仿佛蕴藏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我个人对那些能够唤醒人们内心深处情感共鸣的作品情有独钟,而“孝道”正是这样一种能够跨越时代、触及灵魂的主题。我揣测,这本书里面所讲述的“孝道故事”,必然是那些经过时间沉淀,依然能够打动人心的经典之作。我想象着,其中或许有历经磨难却不改初衷的孝子,用坚韧的毅力守护着至亲;也许有在生死关头,将父母的安危置于个人性命之上的壮举;又或是那些在平凡生活中,以细腻的关怀和无私的奉献,诠释着什么是真正的孝。这些故事,不仅仅是简单的叙事,更是对人性光辉的展现,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生动诠释。在当今社会,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有时反而让我们忽略了精神层面的需求,而“孝道”正是维系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我渴望通过阅读这本书,重新审视和体悟这份传承千年的美德,并从中汲取力量,用实际行动去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去传承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评分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对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读物一直有着特殊的关注。这本书《中华孝道故事》从书名上就传递出一种积极的教育意义,它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一本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科书。我设想,这本书中的故事,一定能够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将“孝”这一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年轻一代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到其中的真谛。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阶层中,人们对孝道的理解和实践,这有助于打破我们对孝道的刻板印象,看到它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许书中会提到,孝顺不仅仅是顺从,更包含着理解、沟通和共同成长。也许书中会强调,孝顺也并非全然的牺牲,而是在尽己所能的前提下,给予父母最大的关爱和尊重。我深信,一本优秀的儿童读物,应该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同理心,让他们学会换位思考,理解父母的辛劳,从而萌生出对父母的感恩和爱戴。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家庭教育的得力助手,帮助家长们更好地引导孩子理解和践行中华孝道,传承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评分

为了弘扬孝道,传承这一优秀的民族美德,我们精心编撰了本书。书中收录的孝行小故事,不但浅显易懂,而且生动深刻,能让孩子们更好地领悟孝道文化,向孝顺的人学习,从而将孝道转化为自身的一种良好的美德与素养。

评分

是因为自己太喜欢,这次很值的拥有!

评分

国学学习很好,希望大人孩子都学习学习。。

评分

孝敬父母不仅体现了一种人性,更是衡量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基本标准。一个有孝敬之心的人,才能做到关心他人、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才能做到知恩图报,而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有所成就。纵观历史上的那些孝道故事(如《孝感动天》《鹿乳奉亲》《卧冰求鲤》)中的主人公,后来都因做出了一番功绩而名留青史。

评分

正是孝道这一美德,熏陶了中华民族千千万万的子孙,陶冶了成千上万个杰出人物。总之,孝道对于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促进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意义重大。

评分

是因为自己太喜欢,这次很值的拥有!

评分

是因为自己太喜欢,这次很值的拥有!

评分

是因为自己太喜欢,这次很值的拥有!

评分

不错,可以体会到很多东西。看了对孩子还是有一定帮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