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历史地理读本 文白对照 原文+注释+译文

资治通鉴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历史地理读本 文白对照 原文+注释+译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资治通鉴
  • 历史
  • 国学
  • 经典
  • 文白对照
  • 历史地理
  • 通史
  • 中华文化
  • 史书
  • 注释译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子午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43798
商品编码:12928215596
包装:平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5-07-01
套装数量:1

具体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   资治通鉴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历史地理必读本)
ISBN:   9787550243798
出 版 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定    价:   12 元
作    者:   (北宋)司马光,著,闫林林,译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语种:中文
  出版时间:2015-07-01   版次:1   页数:160
  印刷时间:2015-07-01   印次:1   字数:130千

  目 录

【资治通鉴 目录】

周纪

三家分晋……………………… 005

商鞅变法… ………………… 011

围魏救赵……………………… 017

毛遂自荐……………………… 020

秦纪

荆轲刺秦……………………… 023

大泽起义…………………… 028

破釜沉舟……………………… 031

汉纪

楚汉相争……………………… 035

韩信之死……………………… 043

飞将李广……………………… 046

魏纪

司马诛曹……………………… 050

晋纪

淝水之战… ………………… 060

齐纪

魏迁洛阳……………………… 067

梁纪

侯景之乱……………………… 077

陈纪

杨坚篡周……………………… 093

隋纪

杨广夺嫡……………………… 101

唐纪

玄武之变……………………… 112

贞观治道……………………… 131

中宗复辟……………………… 139

马嵬事变……………………… 144

甘露之变……………………… 151


  作者介绍

刘勰(约465年—520年),字彦和,汉族,生活于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中国历史上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

刘勰虽然身为官职,但是却以文章显著,尤其是文学理论批评,一部《文心雕龙》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和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


  精彩书摘

周纪

三家分晋

【原文】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智果曰:

“不如宵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髯长大则贤,

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

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

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弗听,智果别族①于太史,为辅氏。赵

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戒之

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

辞,求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

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简子使尹铎②为晋阳,

请曰:“以为茧丝③乎?抑为保障④乎?”简子曰:“保障哉!”尹

铎损其户数。

【注释】

①别族:从智氏宗族分出,另立族姓。

②尹铎(duó):少昊的后裔,晋卿赵鞅的家臣。

③茧丝:指敛取人民的财物像抽丝一样,直到抽干为止。

④保障:指待民宽厚。

【译文】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智宣子想要立智瑶为帝位的

继承者。宗族之人智果说:“若要挑选继承者,智瑶不如智宵。

因为智瑶身上有五点贤能之处,却有一点不足。他的贤能之处,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身材魁梧,英姿潇洒;第二,驾车有

力,善于骑射;第三,能力出众,才艺群;第四,能言善辩,文笔

出众;第五,坚强勇敢,做事果决。虽然具备这些贤能,但他没有

君主所应该具备的仁德之心。如果他使用这五贤操控他人,却

唯独使用这不仁之心做事情,又有谁能承受得了呢?倘若一定

要将智瑶立为继承人,那么智氏宗族一定会招来灭门之祸。”智

宣子不听智果的话,智果便请求离开智族,另立辅姓。赵国大夫

赵简子的长子名伯鲁,次子名无恤。对于继承人的问题,赵简子

总是迟疑不定,不知道如何是好,于是他将日常训诫的话写在两

片竹简上面,分别交到两个儿子手里,并且嘱咐说:“一定要用

心记住这些话!”过了三年,赵简子让两个儿子说出竹简上的

内容。长子伯鲁回答不出来,赵简子便让他拿出竹简,可他说竹

简不知道丢到哪里了。赵简子又问次子无恤,他则非常娴熟地

背出了竹简上的话,问他竹简在哪里,他立刻从袖子里面拿了

出来。赵简子认为无恤更加贤能,便将他立为自己的继承人。

赵简子派尹铎去管理晋阳,尹铎说:“大王,您是让我前去剥削百

姓,聚敛财富,还是让我将那里建设为一道保障呢?”赵简子说:

“自然是保障了。”尹铎便整理相关户籍,减少税户,以此减轻百

姓的负担。

【原文】

简子谓无恤曰:“晋国有难,而无以尹铎为少,无以晋阳为

远,必以为归。”及智宣子卒,智襄子为政,与韩康子、魏桓子宴

于蓝台。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

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对曰:

“不然。《夏书》有之:‘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夫

君子能勤小物,故无大患。今主一宴而耻人之君相,又弗备,曰

‘不敢兴难’,无乃不可乎!蜹①、蚁、蜂、虿②,皆能害人,况君

相乎!”弗听。

【注释】

①蜹(ruì):同“蚋”,成虫形似蝇而小,黑色,俗称“黑蝇”。

②虿(chài):蛇、蝎类毒虫的古称。

【译文】

赵简子对无恤说:“如果某晋国不幸发生动荡,你不要

因为尹铎的地位卑贱而对他产生嫌隙,也不要因为晋阳地方偏

远而不进行治理,而要以尹铎管辖的晋阳作为屏障。”待到智宣

子死后,智襄子智瑶即位。有一次,他邀请韩康子、魏桓子二人

在蓝台宴饮。宴饮之际,智襄子对韩康子百般戏弄、侮辱。智国

知道这件事情之后,就劝告智瑶说:“主公,您如果不加防范,

灾祸必定会降临啊!”智瑶说:“天下人的生死都攥在我的手里,

我不降祸于别人,谁还敢放肆?”智国说:“只怕事情并不如您

说的这样。《夏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个人总是犯错,人们的

怨恨会积压在心里,并不会表露在外面,所以要在他还没有表

现出来的时候防范。’贤能之人需要在小事上心存戒心,才可以

避免大祸的发生。现在,主公您在一次宴会上就把别人得罪了,

却又不加以防备,还说别人没有胆量加害于您,这只怕是不可

以的!蚊子、蚂蚁、蜜蜂、蝎子都可以害人,更何况是国君、国相

呢!”智瑶却执意如此。

【原文】

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曰:“智伯好利而

愎①,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

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后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康子曰:

“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又求地于魏桓子,

桓子欲弗与。任章曰:“何故弗与?”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

与。”任章曰:“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

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以相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

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

之。’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奈何独

以吾为智氏质乎!”

桓子曰:“善。”复与之万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

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

将出,曰:“吾何走乎?”从者曰:“长子近,且城厚完。”襄子曰:

“民罢力以完之,又毙死以守之,其谁与我!”从者曰:“邯郸之

仓库实。”襄子曰:“浚民之膏泽以实之,又因而杀之,其谁与

我!其晋阳乎,先主之所属也,尹铎之所宽也,民必和矣。”乃走

晋阳。

【注释】

①好利而愎:形容人贪财好利,刚愎自用。愎,固执、任性。

【译文】

智瑶让韩康子割地给他,韩康子想要拒绝。段规劝说:“智

瑶这个人一向贪得无厌、独断专行,倘若我们不答应割地给他,

他一定会借此机会征讨我们,倒不如答应。他得到土地之后,必

定会更加狂妄,进而再强迫别人;别人如果不给,他一定会举兵

讨伐。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避开祸端而见机行事了。”韩康子

说:“好主意。”于是派遣使臣去见智瑶,把土地给了他。智瑶得

到土地之后非常兴,果然又要求魏桓子割地给他。魏桓子想

要拒绝,但是任章问:“大王为什么不把土地给他呢?”魏桓子

说:“他要地是毫无缘由的,所以不给他。”任章说:“智瑶无缘

无故地索要他人的土地,一定会招致其他国家的怨恨,我们答应

他,他一定会因此沾沾自喜,轻视敌人,而我们因为惧怕必定会

更加团结。用团结的国家来应对自负的智瑶,智氏的命数也就不

会长久了。《周书》说:‘想要打败敌人,就一定要先听从于他;

想要夺取别人的利益,就要先给他一些好处。’主公倒不如先

答应智瑶,借此来助长智瑶的骄横,之后我们就可以寻找盟友一

起对付智氏,何必要单独成为智瑶的攻击目标呢!”

魏桓子说:“好。”于是也将土地给了智瑶。智瑶又向赵襄

子索要蔡、皋狼等地方。赵襄子不答应。智瑶因此大怒,遂率领

韩、魏的军队对赵氏发起猛烈进攻。赵襄子决定外出避难,问

道:“我应该到哪里去呢?”随从建议:“去长子城吧,那里距离

这里*近,而且城墙*为完整坚固。”赵襄子说:“百姓历尽千

辛万苦才将城墙修好,现在又要他们出生入死为我守御,谁能

够与我同心呢?”随从又说:“邯郸城的仓库充实,大王不妨去

那里。”赵襄子说:“国库之所以充实都是剥削百姓的缘故,现

在又因为战乱而让无辜的百姓送命,他们又怎么能够与我同心

呢?还是去晋阳吧,那是先主的地方,那儿的尹铎为人宽厚,善

待百姓,所以百姓必定会与我们共进退的。”于是,赵襄子逃往

晋阳。

【原文】

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沈灶产蛙,民无叛

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①。智伯曰:“吾乃今知水


  前言

前言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

部编年体通史,共二百九十四卷,历时十九年完成。《通

鉴》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前403年),下讫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共十六朝

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

《资治通鉴》创作于北宋时代。当时,在经历了中唐的

长期混战之后,国家实现重新统一,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

展,学术文化更加繁荣;同时,内政多弊,御戎不力,“积贫

积弱”,政局依然不太稳定。可以说,这是一个极富生气的时

代,又是一个苦闷的时代,是一个前进的时代,又是一个积

贫积弱的时代。为此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很多治国方针,有立

志改革,而实行变法的;有主张以“柔道”治天下,说祖宗之

法不可变的。而掌握知识与文化的大家们,尤其是历史学家,

如欧阳修、司马光、范祖禹等,则选择了以文字的力量教化民

众。他们面对现实而回顾历史,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了有资

于治国安邦,更好地处理当时的社会矛盾而倾心创作。而在

这一时期所涌现的诸多著作中,司马光主编的《通鉴》*具

代表性。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历史的发展脉络,看

到秦、汉、隋、唐等统一王朝和战国、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

十国等政权的兴衰过程,看到将相们的处世之道、为政

之法,以及他们在历史旋涡中的生死沉浮、悲欢离合。

正所谓:“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

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

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身必至于辱先,

做事不足以垂后。”司马光正是看到了这样的兴衰历程,便决

心以前代杰出君王的事迹,启示当代以及后世者,使之明晓治

国处事之道,避免重蹈覆辙。

《资治通鉴》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

《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

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

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

(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

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

由于篇幅有限,本书从原著所记的三千多个历史事件中,

精心遴选*精彩、*典型的故事,以供读者朋友们窥一斑而

见全豹。全书的选材倾向于政治方面,加以组织整理后,既保

留了原书的精髓,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又适合当代人的阅读

习惯。衷心地希望读者朋友们能够通过这个选本体会到《资

治通鉴》的精华和魅力,学到可用的治世之道和处事之法。



《史记》:洞察中华历史的宏伟画卷 在中国浩瀚的史学长河中,司马迁的《史记》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一部划时代的巨著。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涵盖了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文化、人物等方方面面,为我们揭示了从黄帝时期到汉武帝时期长达三千多年的宏大历史进程。读罢《史记》,我们仿佛穿越时空,亲历那些波澜壮阔的年代,感受那些叱咤风云的人物,理解那些影响深远的事件。《史记》以其深刻的洞察力、精湛的叙事艺术和严谨的治史态度,赢得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美誉,至今仍是中国历史研究的基石,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五体”俱全,结构宏大 《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卷,司马迁将其划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可谓“五体”俱全,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这部巨著的宏伟结构: 本纪: 这是《史记》的核心部分,共十二卷,记载了夏、商、周、秦、汉等朝代的帝王世系和重大政治事件。司马迁以“本纪”来命名,意在与《尚书》中的“虞书”、“夏书”等相呼应,体现了对最高统治者的关注。这里的“本”字,有“始”的意思,也有“常”的意思,即是王朝的开创者以及其统治的常态。他将帝王视为历史的主角,通过他们的兴衰更迭,勾勒出王朝的起伏变幻。从黄帝的开创文明,到夏商周的更迭,再到秦朝的统一,以及汉朝的强盛,《史记》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帝王史诗。 表: 共十卷,以表格的形式,简明扼要地列出各朝代的政治大事、官职沿革、诸侯封国等重要信息。这些表格如同历史的索引,方便读者快速了解事件的时间、空间和人物关系。例如,《三代世表》梳理了夏商周三代的王室世系,《春秋五霸列国年表》则清晰地展示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兴衰。表格体例的运用,不仅大大提高了史料的梳理效率,也使得历史的脉络更加清晰明了。 书: 共八卷,专门记述古代典章制度、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知识。《史记》中的“书”部分,堪称中国古代史的百科全书。例如,《礼书》详细记载了古代的礼仪制度,《乐书》阐述了音乐的起源与发展,《律书》探讨了历法与音律的关联,《天官书》则涉及天文、占卜和星象。《食货书》则生动地描绘了古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货币流通情况,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经济面貌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这些“书”的内容,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后世研究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世家: 共三十卷,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那些对历史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诸侯国君及其家族的兴衰。《史家》的“世家”体例,是司马迁对历史叙事的重要创新。他将目光投向了那些虽然不是天子,但在历史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的诸侯国君。例如,《吴太伯世家》、《齐太公世家》、《晋世家》等,都生动地展现了这些诸侯国的崛起与衰落,以及他们为历史进程所做出的贡献或造成的阻碍。通过“世家”,我们得以了解诸侯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战国七雄等重要势力在历史舞台上的角逐。 列传: 共七十卷,是《史记》篇幅最巨、内容最丰富的部分,记载了自黄帝时期以来各种身份、各个阶层的人物事迹。从帝王将相,到文臣武将,从谋臣策士,到刺客游侠,乃至方士、商人、隐士,《史记》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录。司马迁将人物置于历史的大背景下,通过对他们言行的描绘,深刻地揭示了历史的动因和社会风貌。例如,描绘项羽的《项羽本纪》展现了其悲壮的英雄气概,刻画刘邦的《高祖本纪》则展现了他的雄才大略;《廉颇蔺相如列传》生动地演绎了“完璧归赵”和“负荆请罪”的佳话,《刺客列传》更是将荆轲、聂政等人的惊心动魄的刺杀行动描绘得淋漓尽致。《列传》部分,不仅是人物传记的典范,更是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生活、思想观念、道德伦理的重要窗口。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阐述了他的史学思想:“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简短的二十个字,高度概括了《史记》的史学宗旨和核心价值: 究天人之际: 司马迁认为,人类的历史活动与自然规律(天道)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他试图在历史叙述中,探究天道运行的规律与人事变迁之间的联系,例如通过对灾异的记录来警示统治者,或是通过对星象的解读来预示国家兴衰。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念,贯穿于《史记》的字里行间。 通古今之变: 司马迁强调历史的连续性和发展性。他不仅仅是记录历史事件,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对历史的梳理和分析,揭示其演变的规律和趋势。他善于从历史的长河中,找出事物发展的脉络,分析王朝兴衰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为后世提供借鉴。这种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洞察,使《史记》超越了简单的史料堆砌,成为了一部富有哲理的历史著作。 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不屑于墨守成规,而是力求形成自己独特的史学观点和写作风格。《史记》以其鲜明的个人风格、深刻的思想见解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在中国史学史上独树一帜,成为后世史学家学习的典范。他敢于直书不讳,褒贬人物,不畏权贵,这种独立的精神和敢于担当的勇气,使得《史记》具有了不朽的生命力。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之所以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因为它在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成就: 史学价值: 《史记》不仅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更是后世二十四史的蓝本。它以翔实的史料、严谨的考证和宏大的视野,为我们描绘了中华文明早期发展的重要画卷。许多历史事件、人物的记载,都直接取材于《史记》,其资料的珍贵性不言而喻。它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以及对历史规律的总结,都为后世史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文学价值: 《史记》的语言生动传神,叙事波澜起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司马迁擅长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将枯燥的历史事件写得引人入胜。他笔下的人物,无论是高尚的还是卑劣的,无论是伟大的还是渺小的,都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和复杂性。项羽的“力拔山兮气盖世”,李广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些经典片段至今仍被人们传颂。可以说,《史记》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为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穿越千年的回响 《史记》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历史记载和文学成就,更在于它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人文精神。它让我们了解中华民族的起源和发展,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不同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它塑造了我们对英雄的认知,对历史的敬畏,对人性的思考。 在今天,重读《史记》,我们依然能从中获得深刻的启迪。它教会我们如何看待历史的兴衰更替,如何理解人性的复杂多变,如何保持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治史精神,更是激励我们不断探索未知,勇于创新,形成自己的见解。 《史记》犹如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和品味。每一次阅读,都能有新的收获;每一次感悟,都能加深对历史和人生的理解。它是一部值得我们反复品读,一生都受其滋养的经典之作。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部历史地理读本,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单纯的史书阅读范畴,它成功地将时间轴上的叙事与空间维度的描绘结合了起来。阅读过程中,我几次忍不住停下来,对照着地图册去想象当时诸侯的行进路线和战役发生的具体地形。书中的某些章节,在描述某次关键战役的经过时,其对地形、水文的描述,已经带有强烈的地理学视角。虽然这本书本身可能没有附带详细的古代地图,但它文字中蕴含的地理信息是极其丰富的,它促使读者必须主动去思考“天时地利”的因素是如何影响历史走向的。这种强烈的“空间代入感”,让我对历史上那些重大转折点的理解不再是抽象的文字堆砌,而是具象化的、基于地理条件的战略博弈,这对于理解“地理决定论”在古代政治中的体现,是极有裨益的。

评分

从宏观的学术价值和个人收藏角度来看,这套书的选材和编校水准体现出一种对经典的敬畏和对读者的责任感。在我看来,一部好的国学读本,需要的不仅仅是专家的解读,更需要的是一个清晰的脉络梳理者。这本书在梳理历史事件的因果链条时,逻辑性极强,即便是跨越数十年的复杂权力斗争,也能被组织得井井有条,没有丝毫的混乱感。这种清晰的叙事结构,对于初次接触这方面历史的读者来说,建立一个正确、稳固的知识框架至关重要。它不像某些学术专著那样侧重于某一个细枝末节的考据,而是着眼于为普通读者构建一个完整、可信的历史图景。这种既注重深度又不失广度的编纂策略,使得它既适合作为严肃的案头参考书,也完全能够胜任在闲暇时进行系统性熏陶的重任,是一部难得的兼顾了学术严谨性与普及性的佳作。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古典的墨色搭配烫金的书名,拿在手里就感觉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内页纸张的质地也选得极好,摸上去有种细腻的纹理,阅读起来眼睛非常舒服,即便是长时间盯着那些密密麻麻的古文,也不会感到明显的疲劳。我尤其欣赏他们对于排版的用心,不同于市面上很多文白对照的书籍那种生硬的左右分栏,这本书的处理方式显得更为流畅自然,译文和注释的插入位置都恰到好处,既不打断原文的阅读节奏,又能在需要时迅速提供辅助信息。装订工艺看起来也相当扎实,我特意翻阅了几次那些容易磨损的跨页,都没有发现任何松动的迹象,相信这本书能够经受住反复翻阅的考验,成为我书架上可以长久珍藏的一本“硬通货”。整体而言,从拿到手的触感、视觉的享受,到实际翻阅的使用体验,都体现了出版方对传统文化载体的尊重与敬畏,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是很多当代出版物所欠缺的宝贵品质,让人由衷地感到物超所值。

评分

关于文白对照的呈现方式,这本书的处理方式非常巧妙地平衡了“原汁原味”和“现代可读性”之间的矛盾。我个人对文言文有一种近乎固执的偏爱,总觉得少了原文的韵味,再好的译文也只是隔靴搔痒。这本书的做法是,将原文置于最显眼的位置,保持其完整性,而译文则作为辅助的支撑,而不是喧宾夺主。更让我称赞的是,译文的风格拿捏得相当到位,它既没有采取那种过于欧化的、生硬的现代白话结构,也没有过度模仿古代的腔调而显得拗口。相反,它采用了一种沉稳、大气、带有叙事感的现代汉语,读起来既能感受到古人的气度和逻辑,又能被现代的叙事节奏所吸引。这使得我在快速浏览大意时可以直接依赖译文,而在深入探究某个具体的表述时,又能立刻回归到原文进行比对和品味,实现了真正的“双轨并行”阅读。

评分

阅读体验方面,这本书的注释系统简直是我这种半吊子文史爱好者的一大福音。以往看《资治通鉴》或者其他古代典籍,最令人头疼的就是那些频繁出现的生僻字词和典故,往往需要频繁地在厚厚的字典和注释本之间来回跳转,效率低得令人抓狂。但这本书显然洞察了读者的痛点,它的注释不仅详尽地解释了词义,更绝妙的是,它还对一些关键的历史事件背景、人物关系进行了简短的提要说明,这使得我在理解司马光叙述的复杂脉络时,能够少走很多弯路。比如在涉及到三国鼎立后期的某些军事部署时,译文的流畅度很高,但注释部分会精准地指出当时的兵力部署和地理要隘,这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画面的立体感。这种深度的、非机械性的解读,让原本晦涩难懂的史书变得平易近人,它不是简单地“翻译”文字,而是在努力“重建”历史场景,这一点是我在其他版本中很少见到的深度服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