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的话
中文版序
序章 六朝士大夫的精神生活
前言
一 由汉代至六朝的展开
1 六朝式精神的萌芽
2 儒教批判与儒教的变化
二 六朝式精神的诸相
1 容纳佛教
2 隐逸思想
3 山水思想
4 “自然”思想
三 士大夫的自我变革
第一部分 从汉走向六朝
第一章 党锢与学问——特别以何休为例
前言
一 东汉的太学
二 党锢与太学
三 何休的立场与方法
四 何休与清流思潮
结语
第二章 真人与革命
前言
一 汉魏禅让革命之际的真人
二 真人赤精子
三 白水真人
四 《太平经》与真人
结语
第二部分 范氏研究
第三章 范宁的学问
前言
一 范宁的出发点——《王弼何晏论》
二 理想主义的挫折
三 《谷梁传集解》的成书
四 范宁的门阀观
结语
第四章 关于踞食论争
前言
一 踞食论争的背景——范泰与祗洹寺
二 踞食论争的经过
三 踞食论争与范氏诸人的思想
第五章 范晔和刘知几
前言
一 刘知几对《后汉书》的批判——之一
二 在狱中与诸甥侄书
三 刘知几对《后汉书》的批判——之一
四 范晔的“意”
第六章 范晔与东汉末期
前言
一 逸民与党人
二 正道与权道
结语
第三部分 沈约研究
第七章 沈约的传记与生活
前言
一 吴兴沈氏——沈约的家族背景
二 出生与父亲之死
三 西邸的谈客
四 绝望的时期
五 梁朝政治下的晚年生活
暂且的结语
第八章 沈约的思想
前言
一 沈约的社会思想——之一
二 沈约的社会思想——之二
三 沈约的精神生活诸相——特别是其宗教生活
四 沈约的世界观
结语
第四部分 颜氏研究
第九章 颜之推论
前言
一 江南贵族社会的悲惨结局
二 颜之推的江南社会批判
三 颜之推与华北社会
四 颜之推与学问
五 作为政治人的颜之推
结语
第十章 颜师古的《汉书注》
前言
一 颜师古以前的《汉书》学
1《汉书》的成书及其被接受
2 作为刑政之书的《汉书》
3 旧注家们的时代
4 江南的《汉书》研究
5 华北的《汉书》研究
二 颜师古的《汉书》之学
1 师古注的完成
2 作为家学的师古注
3 文本的确定
4 姚察注与师古注——颜师古与南学
5 若干的社会史考察
6 师古注的基本性质
7 与古代世界的邂逅
结语
第五部分 六朝人与宗教
第十一章 师受考——集中于《抱朴子内篇》
前言
一 明师·口诀
二 先师郑君
三 抱朴子学谱
结语
第十二章 中土边土的论争
前言
一 唐代初期的天竺中土说
二 天竺中土说的形成
三 是夷夏还是戎华
结语
第十三章 夷夏论争
前言
一 《夷夏论》的构成——道·迹·俗
二 顾欢的立场
三 论争的展开
结语
第十四章 中国的排佛论的形成
前言
一 僧祐《弘明论后序》
二 《颜氏家训·归心篇》
三 道宣与傅奕
第十五章 六朝时代对《孝经》的接受
前言
一 作为幼童课本的《孝经》
二 作为宗教经典的《孝经》
三 纬书与《孝经》
四 《孝经》的随葬
结语
后记
人名·书名·作品名索引
译后记
说实话,我对六朝历史的认知一直比较模糊,总觉得是个既遥远又有些混乱的时代,《六朝精神史研究》这本书的出现,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这个时代的大门,而且是以一种我从未想过的方式。它没有从宏大叙事的角度出发,而是将目光聚焦在“精神”这个核心上,这让一切都变得生动起来。作者在书中呈现的,是一种更加具象、更加有血有肉的六朝。我特别被书中对于“名士”群体精神特质的剖析所打动,他们那种看似超然物外、实则内心波涛汹涌的矛盾状态,被作者描绘得淋漓尽致。从他们的言谈举止,到他们的生死观、价值观,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在那个复杂的时代里,如何努力寻找自己的定位和精神寄托。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不仅仅是事件的堆砌,更是无数个灵魂在特定时空下,所激荡出的独特精神回响。我从中得到的,是一种对历史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共情,这远远超出了我对一本书的预期。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群体有着浓厚的兴趣,而《六朝精神史研究》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对那个特定时期文人精神世界的求索。作者没有简单地罗列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而是别出心裁地从“精神”这个角度切入,去探究他们思想的根源、情感的流转以及面对时代变迁时的内心挣扎。读到关于隐逸风气的部分,我才真正理解了为何在那个充满战乱与政治动荡的年代,会有那么多人选择归隐山林,他们追求的究竟是什么?是纯粹的自由,还是对世俗污浊的逃避,亦或是对某种精神境界的向往?书中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既有宏观的历史背景分析,又有微观的人物心理揣摩,使得论述立体而饱满。我尤其赞赏作者在处理历史人物复杂性方面的能力,他能够看到他们在不同境遇下的多重面向,不将他们简单地脸谱化。这本书让我对六朝文人的精神世界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也引发了我对自己所处时代知识分子精神状态的思考。
评分这套“海外中国研究丛书”总是能给我带来惊喜,这次的《六朝精神史研究》更是让我耳目一新。尽管我对六朝历史本身涉猎不深,但本书作者以一种极其生动且极富洞察力的方式,将那个时代的人物精神、文化思潮乃至日常生活的点滴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眼前。我尤其被其中关于名士风流的章节所吸引,它并没有流于表面地描绘那些风度翩翩的才子,而是深入剖析了他们为何会形成那样一种看似遗世独立、实则充满复杂情感的生活态度。从士族门阀的兴衰,到玄学清谈的盛行,再到佛教东渐带来的冲击,每一个层面都显得那样自然而然,仿佛我真的置身于那个衣袂飘飘、钟鸣鼎食的时代。作者对史料的运用更是炉火纯青,引用的文献既有大家熟知的,也不乏一些鲜为人见的珍贵资料,并且都能巧妙地融入论述之中,使得整本书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六朝的理解不再仅仅停留在历史事件的层面,而是上升到了对那个时代精神内核的把握,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体验。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六朝时期的社会文化都充满了好奇,特别是那些描绘着时代风貌的绘画、诗歌和散文,总让我感觉隔着一层纱,无法完全触及其内在的精神。这本书《六朝精神史研究》就如同一个绝佳的向导,带领我拨开了迷雾,看到了那个时代人们内心深处的律动。《六朝精神史研究》中的章节,如同一幅幅精心绘制的时代画卷,让我看到了士族如何塑造自己的精神世界,艺术家如何在创作中表达对生命的感悟,以及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喜怒哀乐。作者在分析文学艺术作品时,并非孤立地解读,而是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精神潮流之中,使得解读更加深刻和富有启发性。我非常喜欢书中关于“风度”与“情怀”的论述,它让我理解了那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追求一种超越世俗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境界的。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次与历史深处灵魂的对话,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温度与厚度。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哲学史颇感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够深入浅出地解读六朝哲学思想的著作,《六朝精神史研究》这本书可以说达到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简单介绍三玄、佛教等思想流派,而是将这些思想的产生、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有机地联系起来。作者在探讨玄学时,我仿佛能够听到那些名士们在竹林之下、月光之下激扬文字、辩论生死与虚无。而当他谈到佛教传入后,那种外来文化与本土思想的碰撞、融合,以及由此产生的新的精神景观,也同样让我心驰神往。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抽象的哲学理念与生动的人物精神活动紧密结合,让冰冷的理论变得鲜活起来。我尤其佩服作者能够将那些看似晦涩的哲学概念,用清晰易懂的语言解释清楚,并且还能从中提炼出那个时代特有的精神气质。读完此书,我对六朝的精神世界有了更全面的理解,也对中国哲学思想的演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不错哦,价格实惠还能用券买的。
评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和本土略异的六朝精神史。
评分那里夜半只是一缕微光,
评分很好,很划算,希望京东多搞一些图书优惠活动。每年京东618都让我非常期待,
评分领不到券,黑号了把…
评分看起来还不错 包装很好 送货速度也很快。。。。
评分京东购物已经成为习惯,每月购入精神粮食,不用担心质量问题,省下很多时间思考人生,吸收人文精神,不失为生活的一大乐趣。
评分以前从来不去评价,不知道浪费多少积分,自从积分可以抵现金的时候,才知道积分的重要。。后来我就把这段话复制了,走到哪,复制到哪,即能赚积分,还非常省事;特别是不用认真的评论了,大家也行动起来吧!为积
评分我觉得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