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年代悠久,绵延不断。这并不是说中国没有变化或处于静止状态,而是说它具有3000多年的连续不断的文化和政治传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从许多方面看,今天的中国以及使中国变成今天面貌的革命,只是这一长期历史的最新阶段。因此,主要讨论19世纪与20世纪
评分《红雨》一书按照时间顺序安排,从元代一直跨越到场20世纪三十年代,但全部集中研究一个固定地点:湖北麻城。这种“长时段”和小地域的结合使得这本书能挑战一般著作的历史分期,有宏观透视中国政治社会变迁的效果,并暗示暴力超越朝代和政权的恒久,然又能提供地方史所特有的民俗民风资料。
评分总体来说还是可以的,就是硬精装这些东西没必要,但是放久了又放不了,真是个麻烦事,,现在的价格真是不厚道啊,定价基本按码洋走货然后再开始打折然后再用券减免,简直日了狗了,不知道啊,如果一般直接买基本不走报销渠道是不可能有优惠的,除非有别的什么办法或者下的到电子版或者用扫描,这样的话超星之类就该收年费了、
评分早期民国政治以争斗为标志,争斗的一方是出现于晚清的地方势力,另一方则是官僚国家政府——承继自清代,其中绝大部分袁世凯都未加变动。在他眼中,地方力量无疑是无纪律而危险的,他没有尝试去笼络它们,也未能理解精英动员(更不用说民众动员)的潜能。袁世凯确实试图改革政府的司法与金融机构,聘请受过现代教育的人士,鼓励工业,兴建学校(仅指男校),建立现代文官制度,禁绝@,重建基础设施。因此,他是在寻求延续并扩展清末新政。正因为袁世凯是位军事家,所以,他的政府在一个特殊的意义上显得符合现代这个词:如果军队能成为纪律严明的民众动员的典范,那么整个民族将会齐步前进。这一军事典范后来影响了国共两党的社会动员观念,但是,只要袁世凯是通过臃肿的官僚体系进行统治的,他的政府就不可能不是保守、腐败且无效率的。
评分从文化思想史的角度,使用民间文学和民俗学资料,探讨20世纪初五四运动至抗战前的民间文学运动及其影响。这场运动由北京大学的几位青年民俗学者发起,他们批评封建儒家传统及贵族文化,认为它们是中国现代化的绊脚石。他们主张“到民间去”,找寻中国文学的真正宝藏。他们认为民歌、传说、儿童文学和谚语等是平民的“真声”,也是中国文学的精粹部分。他们还认为,这些平民文学种类长期受到上层儒家精英文化的轻视和压制,正在迅速消失,故应该抓紧抢救,努力搜集,恢复它们原有的光彩。民俗学者把中国文化划分为泾渭分明的两个阶层:平民文化与贵族文化。他们大部分人认同平民文化,主张要向老百姓学习。这不仅代表了他们要重新评估中国文化的决心,也标志着他们反思自己的社会角色的转向,以及希望参与改革社会的抱负。这场民间文学运动为后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的“文化下乡”运动开启了先河。
评分以民国时期的大学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了北京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的圣约翰大学、交通大学、上海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国公学等京、沪两地大学不同的办学风格、校园文化,及其与上海经济、民国政治、国民政府教育政策的互动关系,叙述了民国都会学院精英在政治、学术的交互拉力中虽取得国际化,但在国内环境中却无所适从、渐入颓唐的艰难过程,是作者在中国近代教育史和上海都市文化史领域研究多年的一部力作。
评分书很好,打开有一股书香扑面而来,品相很好,很喜欢,只是定价挺高了,还是平装的,要没活动真的买不起了,还是感谢京东!
评分陈宏谋,雍正元年(1723)癸卯恩科(本科为清世宗登极恩科)三甲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历任翰林院检讨、支部郎中、浙江道御史、扬州知府、江南驿盐道、云南布政司、直隶天津道、江苏按察使、江苏江宁(今南京)布政司等职陈宏谋之所以能成为世界的陈宏谋,在于他的思想。他的思想存在于他的著作之中。他一生在繁忙的政务之余,仍笔耕不辍,著作甚丰,有《培远堂全集》、《五种遗规》等近300万字。尤其是他的《五种遗规》影响很大。《五种遗规》是对前人思想智慧的挖掘选粹,“或嘉言,或懿行,悉皆古人成书,故曰遗规也”。
评分收录62位外国名人对中国文化的论述,作者都是世界文化的杰出创造者,其论述具有常人所不能达到的深度和广度,散发出人类智慧的光辉,从各自的角度论述了中国文化的各个侧面。他们又都处在不同的时代,使读者可以从他们对中国的论述中,了解到中国形象在世界历史上的变化。不少论述超越了本民族文化的限制,从全人类的角度出发论述中国,有助于人们把握中国应如何走向世界与进行文化反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