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宪政史论 [Reflections i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constitutionalism]

西方宪政史论 [Reflections i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constitutionalism]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程汉大 著
图书标签:
  • 宪政主义
  • 西方政治思想
  • 宪法史
  • 政治哲学
  • 法理学
  • 政治制度
  • 西方历史
  • 自由主义
  • 权利理论
  • 法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058007
版次:1
商品编码:11744741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Reflections i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constitutionalism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2
字数:38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西方宪政史论》从宏观视角出发,分导论和一、二、三章四个部分,对西方宪政的起源与演变历程进行了跨学科式系统论述。导论集中阐述了宪政的几个重大理论问题,旨在为全书内容确立指导性理念和构建一个逻辑框架(实为历史提炼的结果)。其中,在论述宪政内涵时,摈弃了前人惯用的要素列举法,尝试采用了基本要素结构分析法。

作者简介

  程汉大,山东昌乐人,山东师范大学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1991年被评为山东省首批中青年学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曾任山东省重点学科世界史学科负责人、山东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会和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特聘教授(2001-2004)、河南大学客座教授(2009-2011)、济南大学兼职教授(2008-),兼任中国英国史研究会常务理事、山东省法学会法律史研究会副会长等。

目录

导论
一、宪政含义三维
二、“宪政三元”及其结构
三、宪政四大特性
四、宪政的两种历史形态和三个历史阶段

第一章 古典宪政的兴衰
第一节 雅典民主宪政
一、雅典宪政的起源
二、从贵族宪政到民主宪政
三、雅典宪政的特点及其局限性
第二节 罗马共和宪政
一、罗马城邦的建立与宪政的起源
二、平民斗争与宪政的发展
三、罗马宪政的组织结构
四、罗马宪政的核心机制
五、罗马宪政的衰亡
第三节 宪政缘何发源于希腊罗马
一、原始民主遗风与希腊罗马宪政
二、社会经济结构与希腊罗马宪政
三、城邦国家与希腊罗马宪政

第二章 中世纪的宪政碎片
第一节 散乱的宪政元素
一、封建制度中的宪政元素
二、基督教中的宪政元素
三、自治城市中的宪政元素
四、思想领域的宪政元素
第二节 威尼斯共和宪政
一、建立背景与发展过程
二、体制结构:分权与制衡
三、突出特点:自由与法治
四、结语:城邦宪政的余波
第三节 佛罗伦萨共和宪政
一、社会历史背景
二、市民斗争与宪政的起源和发展
三、宪政结构与特点
四、家族集权与宪政的衰亡
五、结语:宪政价值和局限性

第三章 现代宪政的兴起
第一节 英国宪政生发之路
一、早期弱势国家下宪政传统的萌生
二、封建集权君主制下宪政传统的成长
三、绝对君主制下宪政传统的维续
四、17世纪革命与现代宪政的建立
五、结语: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第二节 美国宪政成功之道
一、殖民地时期的宪政经验
二、独立初期的宪政探索
三、宪政体制的确立
四、根本制度
五、结语:经验理性与建构理性的有机结合
第三节 法国宪政坎坷之途
一、大革命的爆发与宪政进程的启动
二、君主立宪派的立宪尝试
三、雅各宾派专政:走进悖论
四、挣扎于理想与现实之间
五、二元制宪政理想及其破灭
六、走出悖论:共和宪政的确立
七、结语:理想与现实的悖论
第四节 德国宪政艰难之旅
一、权力兴邦
二、权力立国
三、魏玛宪政短春
四、权力脱缰
五、劫后重生
六、结语:桀骜难驯的权力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西方宪政史论》:
  元老院由执政官或裁判官等高级长官主持召开。在元老院议事过程中,个人不能主动发言,只有在主持人的邀请下才能发言,发言顺序以资历为序。表决方法采用列队法,赞成者走到一边,反对者走到另一边。
  元老院名为顾问机构,实为国家权力枢纽,其权限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一切领域,而且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从原则上说,立法权属于公民大会,但提交森都里亚大会的议案须经元老院预先审议,提交平民大会的议案须通过作为元老院代理人的高级长官提出,所以立法结果总是反映着元老院的意志。另外,在习惯上,元老院的决议人人都要遵守,实际上具有法律效力。在行政上,公民大会对高级官吏的选举必须事先取得元老院的同意,在职行政长官必须接受元老院的指导和监督,实际上行政长官出于敬重,对元老院往往言听计从。遇有危急情况时,元老院有权宣布国家处于非常状态、任命独裁官和采取紧急措施。在财政上,元老院有权编制国家预算,管理税收和国库,铸造硬币,制定经济法规。在军事外交上,元老院有权征兵、任命将领、奖励战功。宣战、媾和、结盟的权力名义上属于公民大会,但一切具体工作,如委派使节、谈判、建议的提出等,都是由元老院来完成的,而它的建议一般都能被公民大会通过,所以,元老院实际上控制着国家的外交权。在司法上,虽然执政官握有判处死刑的权力,但重大案件一般要组织特别法庭审理,而特别法庭的成员几乎都是元老院的元老。正因为元老院权力广泛而重大,被当时的一位外国使节形容为“众王之会”,西塞罗则称其为罗马共和国的“压舱物”。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部名为《西方宪政史论》的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侧重于该书可能涵盖但未直接提及的特定历史时期、地理范围、理论流派或相关主题,以避免重复或涉及该书本身的内容。 --- 书名:《西方宪政史论》(Reflections i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Constitutionalism) 图书简介 本卷卷帙浩繁,旨在对人类文明进程中,特别是自古希腊城邦实验至近现代民族国家构建这一宏大叙事中,有关权力制衡、公民权利界定与国家组织形式演变的核心议题进行审慎的梳理与批判性的反思。本书并非着眼于某一特定学派的教条式阐述,而是试图以一种跨越时空、兼具史学深度与政治哲学广度的视角,探寻“宪政”这一概念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物质基础、思想根源及其现实形态。 全书的基石在于对古代地中海世界的政治遗产的再评估。我们将详细考察雅典民主的运作机制——并非简单地赞美其直接民主的实践,而是深入剖析其内在的社会阶层张力、公民身份的严格限定,以及这种早期实践如何为后世对“法治”与“多数人统治”的辩证思考提供了最初的、充满矛盾的案例。同时,对罗马共和国的制度设计及其在法律层面的创新,特别是《十二表法》所代表的成文法思想的萌芽,及其向帝国过渡中权力集中的必然性,也将被置于详尽的比较分析框架之中。这些早期经验,塑造了西方政治思想中关于“共和精神”的持久焦虑。 进入中世纪,本书将重点关注封建结构下的权力分散与教会权威对世俗王权的影响。在这一阶段,宪政观念并未以现代意义上的形式出现,但有关“契约”、“特权”与“义务”的隐性规范已然形成。我们关注的焦点包括《大宪章》(Magna Carta)的签署背景,将其置于英格兰贵族与王权之间权力再分配的复杂博弈之中,而非孤立地视为自由的里程碑。本书试图揭示,中世纪的地方性自治努力和行会制度,如何在无形中保留了对中央集权扩张的制约潜力。 近代早期,欧洲大陆在宗教改革与绝对君主制兴起的背景下,宪政思想经历了剧烈的蜕变。本书将花费大量笔墨探讨十七世纪英国内战前后,霍布斯、洛克等人的社会契约论是如何回应特定历史情境的——霍布斯的“利维坦”是权力集中的辩护,还是对无序状态的理性规避?洛克的自然权利理论又如何被后世的革命者所挪用和改造?在此,本书特别关注荷兰共和国的独特模式,一个由商业精英主导、在宗教宽容背景下实现的、缺乏单一主权者的联邦制尝试,它提供了一个与英格兰、法国截然不同的宪政路径。 在启蒙运动的高潮期,本书将深入剖析孟德斯鸠的权力分立理论与卢梭的“公意”概念之间的紧张关系。我们不会简单地接受“三权分立”是现代宪政的唯一模型,而是追溯其在具体实践中的调整与变异——例如,在北美殖民地独立运动中,制宪者们如何将欧洲大陆的理论资源,与他们自身对地方自主权的坚持相结合,最终形成一套独特的、基于复杂制衡机制的联邦体系。我们关注的是,在“人民主权”的旗帜下,如何平衡中央权威的效率与地方权利的保护。 随后,本书的考察将延伸至十九世纪的欧洲大陆。在经历了拿破仑战争的洗礼后,各国在复辟、自由主义革命与民族国家建构的拉锯战中摸索前进。在此阶段,宪政的实践更多地体现为议会制度的成熟、选举权的逐步扩大以及政党政治的兴起。我们将考察普鲁士的邦联制尝试、法国多次共和与帝制间的循环,以及意大利统一过程中对宪法保障的妥协与牺牲。这一时期的核心议题是如何在工业化带来的社会结构剧变面前,使既有的宪政框架保持其稳定性和适应性。 最后,本书将对二十世纪早期宪政面临的挑战进行宏观审视,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前后,民族主义、极权主义意识形态对传统自由主义宪政原则的冲击。我们将考察魏玛共和国的宪政困境、战后德国和意大利在吸取历史教训后,如何构建“防御性民主”和“积极权利”的宪政新范式。重点将放在二战后国际法与人权观念的兴起,如何对国家主权这一传统宪政核心概念进行解构与重塑。 总结而言,《西方宪政史论》试图超越对特定宪法文本的解读,而是将宪政视为一个持续演变、充满内在矛盾的社会政治过程。它关注的不仅是“谁制定了法律”,更是“这些法律如何影响了不同群体的生活”,以及“在不同的历史时刻,人们对‘合法性’与‘正当性’的理解有何差异”。全书旨在引导读者,以一种历史的谦卑和批判的眼光,审视现代政治秩序的根基与未来走向。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一种对知识的虔诚。它似乎是用一种近乎工匠般的细致,去雕琢每一个历史叙事的环节。它在处理跨越不同文化和不同世纪的宪政实践时,展现出极强的包容性和比较视野。不是简单地将某一种模式奉为圭臬,而是深入探究其在不同土壤中的生长状态和适应机制。那种对细微差别的高度敏感,是只有长期浸淫于该领域的学者才能具备的。它有效地打破了许多关于西方宪政的刻板印象,揭示了其内部不断的自我修正和革命性潜能。每一次的阅读,都像是在给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行一次深度的“校准”,剔除那些在时代发展中已经不合时宜或过于简化的理解。这是一部值得反复翻阅的参考书,每一次重读,都会在新的认知背景下,发掘出新的层次和洞见。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是极其沉稳和内敛的,很少有哗众取宠的修辞,但其内在的力量却透过每一个精准的词汇和严密的句子喷薄而出。阅读时,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去回味某些段落中蕴含的深刻意涵。它不像某些畅销书那样,试图用引人入胜的故事让你一口气读完,它更像是一杯需要细品、回甘无穷的陈年佳酿。作者在处理那些充满争议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时,保持了一种令人敬佩的克制和客观性,避免了过度道德化的评判,而是专注于解析其在特定历史逻辑下的必然性与选择性。这种冷静的分析,反而让历史的复杂性更显真实。读完后,你不会觉得你得到了所有答案,但你会清晰地认识到,你所面对的问题是何等的复杂,而那些所谓的“简单解决方案”是多么的缺乏历史依据。这是一种对知识的尊重,也是对读者的责任。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它对“变化”的捕捉与描绘。它没有将宪政视为一个一成不变的完美模板,而是将其视为一个活的有机体,充满了内部的张力与外部的适应性。作者叙事的手法非常高明,他能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具体的法律条文、乃至某个哲学家的某一句警句巧妙地编织在一起,使整个历史进程显得既有章法又充满偶然性。读到某个关键转折点时,那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是十分强烈的。这套论述体系的构建非常扎实,结构清晰得如同精密复杂的钟表机械,每一个齿轮——无论是社会思潮、经济基础还是政治事件——都在其应有的位置上精确地运转着,共同驱动着历史的巨轮向前。对于任何一个对制度构建抱有严肃兴趣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其丰富和多维度的参照系,远超出了简单的“是什么”的范畴,深入探讨了“为什么会是这样”。

评分

我必须承认,初读此书时,我的心绪是有些复杂和波动的。它不像那些简明扼要的教科书,可以直接提供标准答案。相反,它更像是一位经验老到的史学家,带着他全部的疑虑、挣扎和对细节的执着,与读者进行一场漫长而深入的交流。书中的论证铺陈得极为细密,每一个论点都似乎经过了无数次的反刍与打磨。这种详尽,有时会显得有些“磨人”,需要读者投入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力去跟上作者的思维节奏。但一旦你沉浸其中,那种豁然开朗的体验是任何快餐式阅读都无法比拟的。尤其是作者对不同学派观点的交叉引用和辩驳,展现出极高的学术功底。它迫使你跳出单一的视角,去理解宪政思想是如何在冲突与妥协中逐渐成熟起来的。这种阅读体验,与其说是轻松愉悦,不如说是酣畅淋漓的智力挑战,让人在困惑中求索,最终获得深刻的理解。

评分

这部厚重的作品,甫一翻开,便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历史的厚度和思想的张力。它如同一个深邃的知识宝库,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由无数思想碰撞与制度演变构筑的宏大叙事之中。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在学习历史,不如说是在参与一场跨越千年的智力对话。作者对于概念的梳理极富洞察力,能将那些看似抽象的宪政原则,用极其生动的笔触描绘出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生命力与局限性。那种对早期法律文件和哲学思辨的精微剖析,让人不禁拍案叫绝。尤其在探讨权力制衡的起源时,那种层层递进的逻辑推演,既严谨又充满启发性,仿佛引导我们亲历了那些关键时刻,见证了人类对自我治理的艰难探索。阅读完一章,总有种意犹未尽之感,急于深入下一篇章,去探究那些塑造了现代社会基石的复杂脉络。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重塑,教导读者如何带着历史的深度去审视眼前的政治现实。

评分

历史、思想好书,值得一读

评分

能把学术书写成这样,真是好书。阅读的快感。

评分

历史、思想好书,值得一读。

评分

评价多于10个字才有机会获得10个京豆喽

评分

整体感觉不错,一搞活动就大批的买,京东该给我这样的更多优惠啊

评分

京东买东西就是方便,打折还很优惠

评分

整体感觉不错,一搞活动就大批的买,京东该给我这样的更多优惠啊

评分

不错,包装完好

评分

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