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技术转移与技术创新历史丛书·中日近代钢铁技术史比较研究:1868-1933》这个书名,我的脑海中立即浮现出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1868年,日本开始明治维新,积极向西方学习,而中国则在洋务运动中进行着艰难的探索。到1933年,中国虽然饱受侵略,但民族工业也在顽强生长。这本书无疑是将这两个国家在同一段关键历史时期内的经济发展脉络,特别是作为工业基础的钢铁产业,进行了一次细致的梳理和对比。我猜想,书中可能会涉及大量的具体数据、生产工艺的演变、关键人物的活动,以及政策法规的影响。例如,日本是如何从零开始建立起自己的钢铁联合企业,又如何在军国主义扩张的背景下,将钢铁产能作为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一环?而中国,在列强的技术封锁和国内经济凋敝的情况下,又是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发展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钢铁企业,并且如何在高强度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我更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分析导致两国在钢铁技术发展上出现显著差异的深层社会、政治和文化因素。
评分《技术转移与技术创新历史丛书·中日近代钢铁技术史比较研究:1868-1933》这个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1868年,日本开启明治维新,中国的洋务运动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而1933年,正值中国民族工业艰难起步的阶段。这本书似乎是在用钢铁工业的发展作为切入点,来解剖这两个东亚国家在近代化进程中的不同选择和殊途同归。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细致地描绘出日本是如何从一个相对封闭的岛国,通过系统的技术引进和改造,迅速崛起为工业强国的,特别是其在钢铁领域的技术积累和战略布局。同时,我也想知道,中国在那个时期,是如何在内忧外患的重重压力下,艰难地尝试发展自己的钢铁工业,是哪些因素阻碍了其发展,又有哪些力量在推动其前进?“比较研究”这四个字,预示着本书并非简单的国别史叙述,而是要在两国之间找到共通之处和差异点,从而更深刻地揭示技术转移和技术创新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复杂互动。我希望书中能够展现出作者对细节的关注,以及宏观的历史洞察力。
评分对于《技术转移与技术创新历史丛书·中日近代钢铁技术史比较研究:1868-1933》这本书,我最感兴趣的是它所展现出的历史深度和分析的广度。1868年至1933年,这七十余载,恰好是中日两国走向近代化的关键时期,而钢铁工业的发展,无疑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超越简单的技术介绍,深入探讨技术转移的背后逻辑,比如政治体制、教育体系、人才储备、资源禀赋,乃至民族心理等多种因素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书中是否会详细对比两国在引进技术时所面临的不同国际环境?是主动引进还是被迫接受?对西方技术的理解和吸收程度又有何不同?而“技术创新”的讨论,更是我关注的焦点。我想知道,在这段时期内,两国在钢铁冶炼、加工、产品应用等方面的具体创新成果有哪些,这些创新成果的源头何在,又对各自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本书能否为我们揭示出,技术转移的成功与否,以及创新能力的强弱,是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中日两国近代历史进程的。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技术转移与技术创新历史丛书·中日近代钢铁技术史比较研究:1868-1933》瞬间抓住了我的眼球。作为一名对科技史和近现代史都颇感兴趣的读者,这样的主题组合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两个东亚邻国在钢铁技术领域究竟是如何互动、学习、竞争以及各自走出不同发展道路的。毕竟,1868年是明治维新的开端,而1933年则处于中国民族工业艰难崛起的时期,这两个时间节点都充满了变革与挑战。我尤其想知道,书中是否会详细分析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是如何系统性地引进西方技术,并在短时间内实现工业化的,而中国又是如何在这种浪潮下,以自己的方式摸索和发展的。是完全被动接受,还是在借鉴中有所创新?钢铁作为工业的基石,其技术的发展轨迹无疑能折射出整个国家工业化的进程和战略选择。我希望作者能拿出扎实的研究,用详实的史料和严谨的逻辑,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生动而深刻的中日近代钢铁技术发展图景,揭示那些隐藏在数字和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
评分光是书名就让我对作者的史学功底产生了极大的好奇。《技术转移与技术创新历史丛书·中日近代钢铁技术史比较研究:1868-1933》这个标题,透露出作者不仅仅是在叙述历史事件,更是在进行一种跨国界的、有理论深度的比较分析。我设想,书中很可能会聚焦于“技术转移”这一核心概念,详细梳理日本在近代化过程中从西方国家,如德国、英国、美国等,移植钢铁生产技术的过程,包括引进设备、聘请专家、派遣留学生等等。然后,再以此为参照,审视中国在这同一时期,面对西方列强的技术优势和国内发展困境时,是如何尝试技术引进和学习的。这里的“比较研究”尤其吸引我,我期待看到书中能够敏锐地捕捉到两国在技术转移模式、效率、以及后续消化吸收能力上的差异。是不是日本的模式更系统、更成功?中国又有哪些独特的瓶颈和挑战?而“技术创新”部分,更是这本书的亮点,我希望作者能挖掘出两国在吸收外国技术的基础上,是否产生了具有本土特色的技术改进和创新,或者是在管理、组织、人才培养等软性层面有所突破。
评分召开一个御前学术观点发布会,梁武帝认为还远远不够,他的第二个重要举措是为这个印度宇宙在尘世建造一个模型——同泰寺。同泰寺现已不存,但遥想在杜牧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中,必是极为引人注目的。关于同泰寺的详细记载见《建康实录》卷十七“高祖武皇帝”,其中说“东南有璇玑殿,殿外积石种树为山,有盖天仪,激水随滴而转”。以前学者大多关注梁武帝在此寺舍身一事,但日本学者山田庆儿曾指出,同泰寺之建构,实为摹拟佛教宇宙。
评分梁武帝此说,实有所本——正是古代印度宇宙模式之见于佛经中者。现代学者相信,这种宇宙学说还可以追溯到古代印度教的圣典《往世书》,而《往世书》中的宇宙学说又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1000年的吠陀时代。
评分这个御前学术研讨会,并无各抒己见自由研讨的氛围,《隋书·天文志》说梁武帝是“盖立新意,以排浑天之论而已”,实际上是梁武帝个人学术观点的发布会。他一上来就用一大段夸张的铺陈将别的宇宙学说全然否定:“自古以来谈天者多矣,皆是不识天象,各随意造。家执所说,人著异见,非直毫厘之差,盖实千里之谬。”这番发言的记录保存在唐代《开元占经》卷一中。此时“浑天说”早已在中国被绝大多数天学家接受,梁武帝并无任何证据就断然将它否定,若非挟帝王之尊,实在难以服人。而梁武帝自己所主张的宇宙模型,则是中土传统天学难以想象的:
评分梁武帝此说,实有所本——正是古代印度宇宙模式之见于佛经中者。现代学者相信,这种宇宙学说还可以追溯到古代印度教的圣典《往世书》,而《往世书》中的宇宙学说又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1000年的吠陀时代。
评分梁武帝在同泰寺“舍身”(将自己献给该寺,等于在该寺出家)不止一次,当时帝王舍身佛寺,并非梁武帝所独有,稍后陈武帝、陈后主等皆曾舍身佛寺。这看来更象是某种象征性的仪式,非“敝屣万乘”之谓。也有人说是梁武帝变相给同泰寺送钱,因为每次“舍身”后都由群臣“赎回”。
评分四大海之外,有金刚山,一名铁围山。金刚山北又有黑山,日月循山而转,周回四面,一昼一夜,围绕环匝。于南则现,在北则隐;冬则阳降而下,夏则阳升而高;高则日长,下则日短。寒暑昏明,皆由此作。
评分“盖天仪”之名,在中国传统天学仪器中从未见过。但“盖天”是《周髀算经》中盖天学说的专有名词,《隋书·天文志》说梁武帝长春殿讲义“全同《周髀》之文”,前人颇感疑惑。我多年前曾著文考证,证明《周髀算经》中的宇宙模型很可能正是来自印度的。故“盖天仪”当是印度佛教宇宙之演示仪器。事实上,整个同泰寺就是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盖天仪”,是梁武帝供奉在佛前的一个巨型礼物。
评分梁武帝在同泰寺“舍身”(将自己献给该寺,等于在该寺出家)不止一次,当时帝王舍身佛寺,并非梁武帝所独有,稍后陈武帝、陈后主等皆曾舍身佛寺。这看来更象是某种象征性的仪式,非“敝屣万乘”之谓。也有人说是梁武帝变相给同泰寺送钱,因为每次“舍身”后都由群臣“赎回”。
评分梁武帝在位48年,绝大部分时间可算“海晏河清”,梁朝虽偏安江左,但仍能在相当程度上以华夏文化正统的继承者自居。大约在普通六年(公元525年)前后,梁武帝忽发奇想,在长春殿召集群臣开学术研讨会,主题居然是讨论宇宙模型!这在历代帝王中也可算绝无仅有之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