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及时总结上海自贸试验区三年来的建设成果,适应外部形势新变化,进一步明确未来战略方向和重点,2016年6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委会共同组织开展了“上海自贸试验区三周年总结及下一步展望”系列重点课题研究。内容涉及投资管理、贸易监管、金融创新、事中事后监管、政府职能转变、“双自联动”、融资租赁、类金融行业监管等诸多领域,课题组来自央行上海总部、中国社科院、上海社科院等资深机构,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毕马威咨询等知名外资咨询机构,以及弈策智库、北京特华财经研究所等民间智库,代表了我国自贸试验区研究领域的一流水准。本书为课题研究报告的集结,旨在更好为参与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实践者和研究者提供支持和参考。
肖林,研究员,教授,应用经济学博士后导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博士。先后担任上海市人民政府研究室副主任,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院长,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党组书记等职。曾在国务院研究室作为起草组成员,参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文件起草。
受聘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十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兼任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国际智库交流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第1副院长、华东师范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院长、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经济学会副会长等职。“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成员。
发表论文500余篇,出版《融资管理与风险价值》《新供给经济学》《国家试验》等专著20余部。主持研究100余项重大决策咨询课题,获中国发展研究奖、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优秀研究成果奖、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等多项省部级科研成果一等奖。
张湧,复旦大学经济学学士、硕士、博士,复旦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耶鲁大学福克斯国际学者(2001~2002年)。2003年起,先后担任浙江省台州市发改委副主任、党组成员,浙江省人民政府研究室经济处副处长,上海市浦东新区区委研究室副主任兼研究一处处长,上海市浦东新区金融服务局副局长、党组成员,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管委会副主任、党组成员兼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综合党委书记,上海市浦东新区区委办公室副主任、区委研究室主任兼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委会政策研究局局长、党组书记。参加的社会活动包括: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中美杰出青年论坛”成员(2005年至今);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中英青年领导者圆桌会议”成员(2016年至今);上海浦东国际金融学会顾问;上海市浙江青年人才联合会执行副主席;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博士后合作指导教师;复旦大学金融专业硕士指导教师;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兼职教授;上海财经大学自贸区研究院兼职研究员、国际商务专业硕士指导教师;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客座教授。近期作为主编之一出版《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与案例研究》。
1 上海自贸试验区投资管理创新研究与展望/上海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2 上海自贸试验区服务业投资管理创新研究与展望/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
3 上海自贸试验区贸易监管创新研究与展望/上海海关学院课题组
4 上海自贸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研究与展望/华东政法大学自贸区法律研究院课题组
5 上海自贸试验区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创新研究与展望/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
6 上海自贸试验区事中事后监管系统建设研究与展望/同济大学课题组
7 以自贸试验区建设为动力,在浦东新区一个完整行政区域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研究与展望 /复旦大学课题组
8 “双自联动”深化研究与展望/毕马威咨询课题组
9 上海自贸试验区融资租赁行业发展及风险防范研究/上海弈策智库课题组
10 上海自贸试验区融资租赁行业发展研究与展望/北京特华财经研究所课题组
11 上海自贸试验区类金融行业发展及风险防范研究/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金融服务一部课题组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提供了一个“回顾”,更是一个“前瞻”的指引。作者在梳理上海自贸区制度创新的历程时,非常注重挖掘其内在的逻辑和规律。比如,在谈到负面清单制度的演进时,作者就不仅仅是描述清单的变化,而是深入分析了清单“由长变短”的背后,是政府职能的转变、市场监管的提升以及营商环境的优化。这种“由表及里”的分析,让我对自贸区制度创新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书中对于未来制度创新的方向和重点进行了大胆的预测和探讨。作者结合全球自由贸易发展的新趋势,以及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提出了许多富有洞察力的观点,例如在数字贸易、绿色贸易、以及更高水平的制度型开放方面。这些前瞻性的思考,对于我们这些身处变革中的从业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行动指南”,能够帮助我们提前布局,抓住机遇。
评分对于这本书,我最深刻的体会是它所展现出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作者并没有回避自贸区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反而将其作为研究的重点,深入剖析了制度创新的瓶颈和挑战。例如,在知识产权保护、数据跨境流动等方面,书中详细列举了现有的制度设计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同时,作者也积极地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这些方案不仅理论上可行,而且考虑到了实际操作中的可行性。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在讨论问题时,总能引用大量的案例和数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使得论证过程更加严谨可信。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上海自贸区的发展有了更全面、更客观的认识,不再是那种一味赞美或者批评的片面看法,而是能够看到它取得的成就,也能理解它所面临的挑战。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对于我们理解任何一项复杂的改革都至关重要。
评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回顾与前瞻”这本书,我最近才开始读。说实话,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被它厚重的篇幅和略显学术的标题吓了一跳。我本身是做金融行业基层工作的,平时接触的更多是实际操作和业务流程,对于这种宏观层面的政策研究,我总觉得有点遥远。但是,当我翻开第一页,被书中对自贸区从零开始的建立历程的细致描绘所吸引。它不仅仅是罗列政策条文,而是像讲故事一样,把每一个制度创新的背后逻辑、遇到的挑战以及最终是如何一步步实现的,都讲得明明白白。作者的语言并不枯燥,虽然是研究报告,但叙述生动,甚至夹杂着一些当事人的访谈内容,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亲历了自贸区从构想到落地、从探索到成熟的过程。尤其是关于负面清单、外商投资准入、跨境人民币结算等章节,虽然我不是直接制定政策的人,但理解这些制度的演变,对我理解当前的金融市场开放程度和未来趋势非常有帮助。我能感受到作者对这份研究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挖掘了很多我之前从未接触过的细节,也让我对“制度创新”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变革。
评分读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回顾与前瞻”,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格局打开”了。这本书的内容,远超我的预期。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政策研究报告,但实际读下来,发现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中国改革开放前沿阵地波澜壮阔的史诗。作者以一种非常宏观的视角,将上海自贸区置于全球经济格局和中国国家战略的宏大背景下进行审视。从区域经济一体化到全球价值链重塑,再到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书中对这些大趋势的解读,以及自贸区如何顺应并引领这些趋势,都让我茅塞顿开。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制度型开放”的讨论,这让我明白,我们追求的开放不仅仅是关税的降低,更是规则的对接和制度的对标。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视野去理解自贸区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上海,更是为整个中国的对外开放和经济转型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制度创新”这个词的深远意义,它关乎着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让我对“制度创新”有了全新的视角。以前总觉得制度是死的,是固定的规则,但读了这本书,我才发现,制度其实是活的,是可以不断被探索、被优化、被重塑的。作者在书中花了很大的篇幅去分析自贸区在金融服务、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等多个领域的制度创新。举个例子,在金融服务领域,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从最初的试点到逐步扩大开放,如何进行账户体系的创新,如何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这些内容对于我们这些在金融一线工作的从业者来说,非常宝贵。它不仅解释了“为什么”这样做,更重要的是“怎么做”的逻辑和思路。而且,作者的视角非常长远,不只是停留在过去的成就,更着眼于未来的发展。书中对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很多具有前瞻性的建议。这让我思考,作为一名普通的公司职员,我应该如何跟上这种变化,如何在未来的自贸区发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本书不仅仅是为政策制定者准备的,也为所有关心中国经济发展,特别是上海经济发展的人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参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