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个时期,杜维明的思想和著述重点有所不同。1966-1978年,他诠释儒家传统,确立了对儒家精神价值作长期探索的为学方向;1978年至80年代末,关怀重心为阐发儒家传统的内在体验和显扬儒学的现代生命力;20世纪90年代迄今,所关注并拓展的论域有:“文化中国”、“文明对话”、“启蒙反思”、“世界伦理”与”印度启示“等。其自我期许是为21世纪的儒家哲学做出贡献。
叁庐山反思
评分目录
评分《中华学人丛书·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修订版)》注重历史当事人的时代关怀,返其旧心,从广义的文化视角考察近代中国思想与社会的权势转移。全书跨越思想史和社会史的学科藩篱,通过探讨近代大变局中传统的中断与传承,中西文化竞争与民族主义的特异,思想衍化与社会变迁的互动等各层面的多元互动,揭示近代中国社会新中有旧、旧中有新的丰富特性。随着四民社会的解体和经典的隐退,出现了民国之中“国进民退”的倾向。这些演变既产生了众多问题,又遮蔽了不少问题,当时就造成读书人的困扰,迄今仍在影响我们。罗志田,1952年生,四川大学历史系七七级毕业,新墨西哥大学硕士、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先后在四川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大学历史系任教,现任四川大学杰出教授。新书有《经典淡出之后:20世纪中国史学的转变与延续》(三联书店),另《道出于二:过渡时代的新旧之争》即将出版。杜维明,祖籍广东南海,1940年出生于昆明。1961年毕业于台湾东海大学中文系,翌年获哈佛燕京学社奖学金前往美国深造,1968年获得哈佛大学历史与东亚语言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1967-1971)和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197-1981);1981年始任哈佛大学中国历史和哲学教授,2010年荣休后继续担任亚洲中心资深研究员。在哈佛期间曾担任该校宗教研究委员会主席、东亚语言和文明系系主任。1988年获选美国人文社会科学院院士,1996-2008年出任哈佛燕京社社长,2008.2010年分别当选国际哲学会联会(FISP)执行委员、国际哲学学院(IlP)院士。现为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
评分杜维明自述:“在台湾的中学时代因受周文杰老师的启蒙而走上诠释儒家传统的学术道路,而在东海大学亲炙牟宗三和徐复观的教诲才是促使我体悟探究儒家人文精神的本质理由”,尔后负笈哈佛,“以比较思想史为范围集中探索儒学传统的核心价值”。此后,他抱定志向据此为业,经过了三十多年的风雨兼程,矢志不渝地探究、注释、传播儒家文化。
评分作为现代新儒家新生代的一员,杜维明与其前辈相比不同的第二点就是,在其以前的现代新儒家学者,大都是试图说明儒家的内圣之学应该而且可以成为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民主与科学的形上基础,认为科学与民主是儒家哲学本身的应有之意,因此这些人一般都致力于说明儒家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同近代的科学民主精神是相融合的,所以,他们在研究过程中存在着“比附”大于“论证”的倾向。而杜维明则抓住七、八十年代以来,“东亚工业”社会出现的解释,则部分地将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生,归于儒家文化导致的“不期而遇”的结果,体现出一种从儒学的社会功能的角度对其进行解释的倾向。
评分他内心立刻感到一种颤栗般得激动!
评分任何一个文化,其价值都有方向性,因而也有特色。所谓特色,不外乎积极性的特色和局限性的特色两种。任何一个文化的价值取向,都不可能把所有人性的光辉、真善美的价值完全体现出来。你刚才所提的问题,正好接触到了儒家的理想人格和现代化所提倡的企业家开创性的心灵之间明显的冲突。这一点我想大家不仅应该接受,而且应该做进一步的认识。因为现代社会是逐渐趋向于专业化、职业化、科技化、合理化的社会。现代人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意义,一个就是他的目标比较集中,和传统中那种面面俱到的君子人格截然不同。以前儒家所欣赏的君子人格,可能是一个艺术家、诗人,同时可能还会弹中国的古琴,人际关系处理得比较好,既在社会上负有重要的责任,又在家庭中担任举足轻重的角色;既是家长,又是政治官员,又是社会贤达……他可能很全面,但从现代职业化的观点上看,这不过是属于一种分工特性不明显的人格类型。就像你刚才说的,把石头投入水中,所激起的涟漪虽然波及很广,但又很微弱。因此,在这种全面性的人格之中,很多积极因素,如艺术上、科学上乃至宗教上的热忱,都没有得到展开。另外,儒家体现出一种超越而内在的道德形而上学;超越而内在的人,首先是各种不同人际关系网络中的一个环节,并且通过家、国、天下种种渠道来展现他的理想。你也可以说,在这样多侧面、多层次的人格发展中,那种集中目标而表现出来的勇往直前
评分这是孙少平教给我的,也是一直以来我对自己的要求。
评分正版书 很不错!老爸很满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