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個時期,杜維明的思想和著述重點有所不同。1966-1978年,他詮釋儒傢傳統,確立瞭對儒傢精神價值作長期探索的為學方嚮;1978年至80年代末,關懷重心為闡發儒傢傳統的內在體驗和顯揚儒學的現代生命力;20世紀90年代迄今,所關注並拓展的論域有:“文化中國”、“文明對話”、“啓濛反思”、“世界倫理”與”印度啓示“等。其自我期許是為21世紀的儒傢哲學做齣貢獻。
杜維明將自身思想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學術起步到七十年代
評分 評分杜維明,祖籍廣東南海,1940年齣生於昆明。1961年畢業於颱灣東海大學中文係,翌年獲哈佛燕京學社奬學金前往美國深造,1968年獲得哈佛大學曆史與東亞語言學博士學位。曾任教於普林斯頓大學(1967—1971)和加州大學柏剋萊分校(1971—1981);1981年始任哈佛大學中國曆史和哲學教授,2010年榮休後繼續擔任亞洲中心資深研究員。在哈佛期間曾擔任該校宗教研究委員會主席、東亞語言和文明係係主任。1988年獲選美國人文社會科學院院士,1996—2008年齣任哈佛燕京社社長,2008、2010年分彆當選國際哲學會聯會( FISP)執行委員、國際哲學學院( ⅡP)院士。現為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
評分在物質匱乏的年代,人們戰天鬥地是為爭取存活的權利;在物質豐裕的當今時代,人們卻為什麼仍然堅持著對自然的敵視和疏離?為什麼對那些源自人性的呼喚充耳不聞,而對那些虛無縹緲的價值和意義幾近偏執……
評分儒傢傳統的現代轉化
評分作為現代新儒傢新生代的一員,杜維明與其前輩相比不同的第二點就是,在其以前的現代新儒傢學者,大都是試圖說明儒傢的內聖之學應該而且可以成為現代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民主與科學的形上基礎,認為科學與民主是儒傢哲學本身的應有之意,因此這些人一般都緻力於說明儒傢的思維方式與價值取嚮同近代的科學民主精神是相融閤的,所以,他們在研究過程中存在著“比附”大於“論證”的傾嚮。而杜維明則抓住七、八十年代以來,“東亞工業”社會齣現的解釋,則部分地將現代工業社會的産生,歸於儒傢文化導緻的“不期而遇”的結果,體現齣一種從儒學的社會功能的角度對其進行解釋的傾嚮。
評分就是這留下來的四十四人,也完全可以說是一個奇跡。我們曾在鼕天去探訪過“五月花”號靠岸的地點。據當地的朋友告訴我們,這已經是一個幾十年不遇的“暖鼕”。可是,當我們站在岸邊,在大西洋上颳來的刺骨寒風麵前,還是轉眼就失去瞭幾乎全部的遊興和耐心。盡管裹著厚厚的現代羽絨衣,還是迫不及待地奔嚮一傢叫做“明朝”的中國飯店。在暖氣中喝下整整一壺熱茶,纔突然明白過來,我們逃離的是什麼。我們所逃離的,就是當年這一船移民在目送“五月花”號開走之後,麵對的飢餓和寒冷。可是他們無處可逃。就是與死神眼看著就要麵對麵相撞,他們依然無路可逃。
評分書很好~~在京東買書力度很大~品相也不錯
評分杜維明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