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太极拳一百零三式

杨氏太极拳一百零三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振铎 著
图书标签:
  • 太极拳
  • 杨氏太极
  • 武术
  • 传统武术
  • 养生
  • 健身
  • 中华文化
  • 拳术
  • 运动
  • 健康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7741903
版次:1
商品编码:1119424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传统杨氏太极拳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杨氏太极拳一百零三式》对于普及杨氏太极拳,指导杨氏太极拳健康发展,发展太极拳运动将起到重要作用。杨氏太极拳是太极拳中的一个流派。它由第一代宗师杨禄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其孙少侯、杨澄甫祖孙三代人怀着为人类造福的理想,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苦心钻研,在不违背武术本能的基础上,保留了技击与攻防内容,创造了一套缓慢柔和、式式均匀、姿势舒展、劲在内涵、形象优美的动作,并具有纯朴、独特、新颖、别致的特色,它在中国武坛上的出现,为人类强身健体、治疗疾病、延年益寿、陶冶情操,做出了贡献。

内页插图

目录

杨氏太极拳二十字口诀
习练杨氏太极拳的手法
太极拳之练习谈
太极拳术十要
杨氏太极拳的特点、练法、架式、风格
杨氏太极拳符合科学健身原则
杨氏太极拳教学口诀的说明
杨氏太极拳拳式名称顺序
杨氏太极拳图解

第1式预备势
第2式起势
第3式揽雀尾
第4式单鞭
第5式提手上势
第6式白鹤晾翅
第7式左搂膝拗步
第8式手挥琵琶
第9式左搂膝拗步
第10式右搂膝拗步
第11式左搂膝拗步
第12式手挥琵琶
第13式左搂膝拗步
第14式进步搬拦捶
第15式如封似闭
第16式十字手
第17式抱虎归山
第18式肘底看捶
第19式右倒撵猴
第20式左倒撵猴
第21式右倒撵猴
第22式斜飞势
第23式提手上势
第24式白鹤晾翅
第25式左搂膝拗步
第26式海底针
第27式扇通臂
第28式转身撇身捶
第29式进步搬拦捶
第30式上步揽雀尾
第31式单鞭
第32式左右云手(之一)
第33式左右云手(之二)
第34式左右云手(之三)
第35式单鞭
第36式高探马
第37式右分脚
第38式左分脚
第39式转身左蹬脚
第40式左搂膝拗步
第41式右搂膝拗步
第42式进步栽捶
第43式转身撇身捶
第44式进步搬拦捶
第45式右蹬脚
第46式左打虎势
第47式右打虎势
第48式回身右蹬脚
第49式双峰贯耳
第50式左蹬脚
第51式转身右蹬脚
第52式进步搬拦捶
第53式如封似闭
第54式十字手
第55式抱虎归山
第56式斜单鞭
第57式右野马分鬃
第58式左野马分鬃
第59式右野马分鬃
第60式揽雀尾
第61式单鞭
第62式玉女穿梭
第63式揽雀尾
第64式单鞭
第65式左右云手(之一)
第66式左右云手(之二)
第67式左右云手(之三)
第68式单鞭
第69式下势
第70式右金鸡独立
第71式左金鸡独立
第72式右倒撵猴
第73式左倒撵猴
第74式右倒撵猴
第75式斜飞势
第76式提手上势
第77式白鹤晾翅
第78式左搂膝拗步
第79式海底针
第80式扇通臂
第81式白蛇吐信
第82式进步搬拦捶
第83式步揽雀尾
第84式单鞭
第85式左右云手(之一)
第86式左右云手(之二)
第87式左右云手(之三)
第88式单鞭
第89式高探马穿掌
第90式十字腿
第91式进步指裆捶
第92式上步揽雀尾
第93式单鞭
第94式下势
第95式上步七星
第96式退步跨虎
第97式转身摆莲
第98式弯弓射虎
第99式进步搬拦捶
第100式如封似闭
第101式十字手
第102式收势
第103式还原
结束语

附录一
太极拳论
明王宗岳太极拳论
十三势行功心解
十三势歌
打手歌

附录二
太极拳体用解

附录三
太极拳老谱三十二解
杨振铎首次传承弟子
杨振铎第二次传承弟子
杨振铎第三、四、五次传承弟子
杨氏世系表

精彩书摘

  口诀:重心略向后,腰带左脚开(向左45度),重心前移,两臂环下弧,提腿迈步(右脚),中间不要停留,两臂环至左后,右手握拳,右脚向右撇出,身向右转,重心右移,右拳环上弧,翻腕搬,左臂相随,迈出左腿。左臂伸出,右手挎拳。弓左腿,收左掌,右拳伸出。
  要点:
  1.搬拦捶,是以右手握拳为搬,左手坐掌为拦。搬又分俯腕搬与翻腕搬两种;向左往下者为俯腕搬,而由下向上往外用拳背向前击打者,称之为翻腕搬。用拳面正面击打称之为捶,故统称之为搬拦捶。
  2.搬拦捶之步法是连续步,因之该式之完成,中间还要通过再次上步才能完成。但需要注意的是当右腿提起向前迈步落脚时,必须将右脚向右外撇出,目的是为左脚之上步创造条件。而右腿的迈步不宜过大,只要能够伸出,置左脚之右侧即可,也不需要向右横跨大步。
  3.此式动作较多,因之需要注意相互之间的配合。如当右脚落地以后随即将重心移至右腿,变左脚离地成虚步,紧接着提左腿上步,并同时完成左掌之推出,右手之挎拳,以及最后弓腿,出拳、收掌。以上各动作都得协调好,不然就会相互脱节。动作失调,拳势也就必定散乱。
  4.拳的握法:太极拳对上肢的要求是“沉肩、坠肘、坐腕、舒指”。其中所谓“坐腕”,不仅说的是掌,它还包括吊手和拳。拳的握法要求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都是里屈握实,而拇指置食指外侧,拳面要平。如果是正面拳,则拳面向前,拳眼向上。拳心向下为俯腕拳。拳背朝外为翻腕拳。又如,里扣拳,拳心向里;反扣拳,拳心向外。这些拳形均属坐腕范畴,虽各自表现形式不同,但有一点——都得坐腕。如果不坐腕则不得力。关于拳的握法在上面已经谈到了,还必须注意,握拳如果用力过大,把劲局限在拳头上,就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白费劲。所谓空心拳,实际上不能称之为拳,因它不能起到拳的效用。至于掌的表现形式,与拳类似,但都必须坐腕。所谓练拳,具体体现在手上,如果练拳不坐腕,其手必下垂,垂者如人之垂头丧气,无精打采,全然不得力。因之对坐腕之作用,不应忽视。
  第15式如封似闭
  动作1:左臂里屈,掌心向内,再转向上,屈至右大臂下方。右臂由正前略左翻,由拳变掌,掌心向上,重心开始右移(图66)。
  ……

前言/序言


杨氏太极拳一百零三式 一、 概述 《杨氏太极拳一百零三式》是一部系统阐述杨式太极拳一百零三式套路精髓的著作。本书并非对现有杨式太极拳理论的简单堆砌,而是深入挖掘其内涵,以清晰易懂的语言和图文并茂的方式,带领读者一步步领略杨式太极拳的独特魅力。全书以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传统武学精髓,旨在帮助爱好者掌握杨式太极拳的练习方法,体会其养生健身、修身养性的深刻益处。 二、 练习杨氏太极拳的意义 练习杨氏太极拳,远不止于一套简单的形体运动。它是一种集武术、养生、哲学于一体的中华传统文化瑰宝。 强身健体,延缓衰老: 杨式太极拳动作舒缓流畅,刚柔相济,要求全身协调一致,气沉丹田,意念集中。长年累月的练习,能够显著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和平衡能力。许多练习者发现,长期的太极拳练习能有效缓解颈肩腰背疼痛,改善失眠多梦等亚健康状况,对于延缓身体衰老、保持旺盛精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对于中老年人群,太极拳是一种温和而有效的锻炼方式,能够帮助他们保持身体的活力和独立性。 调和气血,疏通经络: 中医理论认为,“气行则血行,血行则百病不生”。太极拳的“以意导气,以气运身”的原理,能够促进体内气的运行和血脉的畅通。套路中缓慢而连贯的动作,配合深长的呼吸,能够有效刺激身体的各个经络穴位,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目的。长期练习,有助于改善消化系统功能,增强免疫力,预防和缓解多种慢性疾病。 修身养性,宁静致远: 太极拳的练习过程,也是一个“静心”的过程。在练习中,要求排除杂念,专注于动作和呼吸。这种高度的专注,能够有效地平复内心的焦虑和浮躁,培养耐心和定力。随着练习的深入,你会发现自己的情绪更加稳定,思维更加清晰,心态更加平和。这种内心的宁静,不仅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更能帮助我们以更超然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提升精神境界,感悟哲学智慧: 杨式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都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例如,“阴阳互济”、“刚柔并用”、“虚实分明”等概念,都与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道家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肢体的运动,体悟这些哲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人生的辩证关系,提升精神境界,达到“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三、 杨氏太极拳一百零三式套路特点 杨氏太极拳以其柔和、舒展、圆活、连贯的特点,在众多太极拳流派中独树一帜,尤其以其一百零三式套路最为经典和普及。 动作规范,易学易练: 杨式太极拳的动作设计,充分考虑了人体的生理结构和运动规律。每一个动作都遵循着自然、合理的原则,没有过多的难度和爆发力要求。这使得它非常适合不同年龄、不同体质的人群进行学习和练习。一百零三式的招式变化相对温和,循序渐进,能够让初学者在短时间内掌握基本功,逐步建立信心。 刚柔并济,浑然一体: 这是杨式太极拳最核心的特点之一。在舒缓的柔劲中,暗含着刚劲的爆发力,而刚劲的运用又恰到好处地收敛于柔和之中,二者互相依存,互相转化,形成一种浑然一体的整体劲力。这种刚柔并济的特点,不仅使得套路练习更加富有变化和技巧,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有效地锻炼人体内在的筋骨和神经系统,达到内外兼修的效果。 圆活连贯,步步为营: 杨式太极拳的动作轨迹多呈弧形,强调圆活的运动。身体的转动,手臂的划圆,腿部的迈步,都力求圆润、流畅,没有生硬的折角。套路中,一招接一招,一势连一势,衔接自然,宛如行云流水,没有丝毫的停滞和断裂。这种连贯性,有助于培养身体的整体协调性,以及对动作的细致入微的控制能力。 虚实分明,重心转移: 在练习中,对虚实的区分和重心的转移有着严格的要求。每一次弓步、虚步的转换,都是对身体重心的精确调整。实步承载身体大部分重量,虚步则轻灵稳固。这种对虚实的把握,不仅是太极拳技击的基础,更是平衡和稳定身体的重要手段。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虚领顶劲”是指保持头部中正,向上领起,感觉头顶百会穴有向上牵引之力,但这股力量并非僵硬,而是轻灵而不失稳固。“气沉丹田”则是太极拳练习的关键,将呼吸引导至下丹田(肚脐下方),通过意念引导,使气息充盈,从而带动全身的运动。这两者的结合,是发挥太极拳内在劲力和精气神的重要基础。 四、 本书内容精要 《杨氏太极拳一百零三式》在内容编排上,力求科学严谨,层层递进,确保读者能够系统地掌握套路精髓。 基础理论解析: 在正式进入套路讲解之前,本书会深入浅出地阐释杨式太极拳的基本理论,包括“太极”概念的内涵、阴阳学说在拳法中的体现、人身各部位的动作要领(如头、眼、身、手、脚的配合),以及“练气”、“练力”、“练神”的内在联系。同时,会详细讲解“桩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站桩来夯实身体基础,培养内气。 套路精细讲解(分段呈现): 本书将一百零三式套路按段落进行详细的分解讲解。每一式都配有清晰的动作示意图,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剖析: 动作名称与代号: 明确标示每一式的传统名称,以及可能的代号,方便记忆和查阅。 动作要领: 详细阐述该式动作的起势、转换、定势的要点,包括身体各部位的形态、角度、方向,以及力点的运用。 劲力运用: 重点讲解该式所蕴含的劲力特点,是偏于“沾”、“粘”、“连”、“随”,还是暗含“弹”、“抖”、“裹”、“掤”等劲力,以及劲力的发力方向和身体的整体配合。 呼吸配合: 指导练习者在该式动作中如何运用呼吸,是吸气还是呼气,是深长还是自然,以及气息的流转方向。 意念引导: 强调在该式练习中,意念应该集中在哪里,通过何种意念来引导动作和内气的运行。 攻防含义(适度提及): 在不失养生本意的前提下,会适当点明该式在技击上的应用方向和原理,让练习者对太极拳的“武”之本质有所理解。 常见错误与纠正: 针对每一式练习中常见的错误动作和易混淆之处,给出明确的纠正方法和建议,帮助练习者少走弯路。 套路连接与整体流畅性: 在讲解完每一段的招式后,本书会重点阐述段落之间的衔接,以及如何做到动作的自然流畅,过渡的圆活无缝。这是确保整个套路练习达到“行云流水”境界的关键。 练拳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书中还会包含大量关于练拳过程中的实用建议,如练拳的时间选择、场地要求、天气因素的影响,以及如何根据自身情况调整练习强度。同时,会强调“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的道理,鼓励练习者持之以恒,内外兼修。 常见问题解答与进阶指导: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广大练习者,本书还会设立“常见问题解答”栏目,针对练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疑难问题,如“气感不足怎么办”、“动作僵硬如何改善”、“如何克服瓶颈期”等,提供专业的解答和指导。并对有一定基础的练习者,给出进一步提升拳艺的建议,例如如何参悟拳谱、如何学习推手等。 五、 读者受益 阅读并实践《杨氏太极拳一百零三式》,您将能够: 系统掌握杨氏太极拳一百零三式套路的每一个动作要领。 深刻理解杨式太极拳的内在劲力、呼吸吐纳和意念运用。 有效提升身体的柔韧性、平衡性、协调性和力量。 显著改善心肺功能,调和气血,增强体质。 有效缓解慢性疾病带来的不适,提升生活质量。 培养沉着冷静的心态,增强抗压能力。 感悟中华传统武术的哲学智慧,丰富精神世界。 无论是初学者,还是有一定基础的练习者,本书都将是您研习杨氏太极拳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授拳法的书籍,更是一扇通往健康、宁静与智慧之门的钥匙。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本来对市面上层出不穷的武术书籍抱持着一种怀疑态度,总觉得很多都是东拼西凑、流于表面。但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对传统内功心法的阐释,着实让我眼前一亮,感觉像是挖到了一块宝藏。它对“劲”的理解,不是简单地停留在肌肉力量的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松柔来蓄发“棚、捋、挤、按”这些基本劲力的转化过程。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意”的强调,书中花了大量的篇幅来论述心意的引导在拳架中的核心作用,认为“意到,气到,形到”,这才是太极拳的精髓所在。书中引用的很多古典文献和名家论述,都得到了很好的梳理和现代化的解读,使得原本看似玄奥的理论变得可以被理解和实践。举个例子,关于“虚实转换”的讲解,书中没有简单地用“重心移动”来概括,而是用一系列比喻和实际体感来描述如何做到“脚下粘滞,身上轻灵”,这对于实战中突然的步法变化至关重要。这本书的理论框架非常完整,它不是孤立地讲解每一个招式,而是将每一个动作都置于一个整体的气血运行和阴阳平衡的体系中去考察。读完相关的章节,我感觉自己对太极拳的认识从“外形模仿”提升到了“内在体悟”的层次,这对于一个长期追求武学深度的人来说,是极其宝贵的收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有韵味,封面选用的那种淡雅的墨绿色,配上苍劲有力的书法字体,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摸上去有种沉甸甸的踏实感,不是那种廉价的滑腻感,看得出出版方在细节上还是花了不少心思的。内页的排版更是体现了专业性,字里行间留白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不会让人觉得过于拥挤。尤其是那些动作图解部分,线条勾勒得非常清晰流畅,即便是初学者也能一眼看出关键的受力点和身体的姿态变化。我特别留意了那些分解动作的说明,文字描述得深入浅出,没有过多晦涩难懂的术语,这点对于我这种半路出家练习太极拳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比如,它在讲解“起势”时,对呼吸与沉降的配合描述得极为细致,甚至提到了气息在丹田的微妙变化,这一点在很多其他书籍中往往是一笔带过。我试着按照书上的指导练习了几遍,感觉身体的协调性确实有了明显的提升,不再是机械地模仿招式,而是开始体会到动作中的连绵和内在劲力的运用。总的来说,从视觉到触觉,再到实际的练习体验,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非常积极正面的,它不仅仅是一本“教你做动作”的工具书,更像是一本引导你进入太极意境的引路者。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真诚,读起来毫无距离感,仿佛是老前辈在灯下耐心地向你娓娓道来。与其他一些动辄使用大量文言文或故作高深的教材不同,这里的文字充满了生活气息和实践智慧。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初学者的困惑,他不会一味地强调“玄妙”,而是更侧重于“可操作性”。比如,在描述如何保持“虚灵顶劲”时,他没有空泛地说“头顶悬丝”,而是建议练习者想象后脑勺轻轻贴靠在墙上,感受颈部的自然拉伸,这立刻就给出了一个可以立刻在身体上找到感觉的参照点。此外,书中穿插的一些个人练习感悟和对前辈们的怀念,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温暖和有人情味。它不仅仅是技法的传授,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这让我感到,我所学习的不仅仅是一种武术套路,而是一套生活哲学和一种自我修炼的途径。阅读它,就像是与一位仁厚的师长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交流,使我更加坚定了持之以恒练习下去的决心。这本书对于培养练习者的耐心和敬畏心,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是本难得的佳作。

评分

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编排逻辑清晰得令人称赞。它采用了“总览——分解——串联”的教学模式。首先,它会提供整个套路的流畅视频或整体图示,让你对全貌有一个宏观的了解;接着,便进入到对每一式招式的深入解析,包括名称的由来、动作要领、意念引导和呼吸配合;最后,在讲解完所有招式后,会再次提供完整的连贯练习的指导,强调过渡和衔接的要点。这种结构的好处是,读者不会因为一开始就被复杂的细节淹没而感到气馁。我个人最喜欢的是它对“劲路”在套路中流转的描述。作者用“河流”或“螺旋”这样的意象来描述劲力如何在上下肢、前后身之间传递,这让原本静态的图文描述变得生动起来。例如,它在讲解“野马分鬃”时,明确指出前臂的推力和后腿的蹬力必须在一条轴线上协调发力,而不是单纯地用手臂去“推”。这种全局观的培养,对于理解太极拳“一动全动”的原理至关重要。这本书不是那种零散的招式手册,它是一套完整的、有层次感的学习体系,让人能够系统地、扎实地将每一个独立的动作融入到整体的运动流程中去。

评分

我在练习过程中发现,这本书在细节处理上的严谨程度,是很多其他教材无法比拟的。很多市面上流传的套路图谱,在一些关键的转折点上总会含糊其辞,让人练起来总觉得别扭或者容易受伤。但这本关于杨氏太极拳的教材,对每一个“转换”的细节都做了近乎苛刻的标注。比如,在“揽雀尾”的捋劲转换到挤劲的那一瞬间,身体的重心如何微调,脊柱如何保持中正而不侧倾,这些微小的差别,作者都通过侧视图和详细的文字说明给精准地指出来了。我曾经因为转髋不到位而导致膝盖受力过大,在练习了几天这本书的指导后,我调整了髋部的松沉方式,立刻感觉压力从膝盖转移到了大腿根部和胯部,运动的流畅性也大大增强了。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并没有忽视对“病态”练习的纠正。书的后半部分专门辟了一个章节,来分析练习者常见的“僵劲”、“漂浮感”和“气机滞涩”等问题,并给出了针对性的调整方法,这体现了作者深厚的临床教学经验。这种“预判式”的教学,极大地缩短了我自我纠错的时间,感觉就像是身边随时站着一位经验丰富的师傅在指导。

评分

单是有杨老先生讲解示范,已足够超值。

评分

书还没看呢,买了好几本,包装不错

评分

好用,还有光碟,慢慢学

评分

练起来,修身养性

评分

6666666666666666666666

评分

写的比较好懂,已经开始练习了,

评分

还可以。。。。。。。

评分

京东一直是自己购物的首选,哪怕是贵一点,商品很满意!

评分

包装精美,加DvD一次快乐的购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