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太极拳易学难精,特别是太极内功的很多练了多年仍然不摸门道。《太极内功的奥妙(太极拳速成之路)》写了太极拳的历史、人物、典故、技术、内功修炼等等,内容丰富,以内功练习方法、体会一线贯穿,因为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所以可信度高。作者用第一人称的叙述叙事,亲切感强,真实感强,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与太极拳
第二章 太极拳与气功
第三章 太极正宗
第四章 杨氏太极一百家
第五章 太极内功
第六章 太极拳功夫的修炼层次
第七章 太极拳架的轮回
第八章 安般太极拳法的组成
第九章 虚灵顶劲含胸不如拔背
第十章 戏说功夫笑谈松
第十一章 安般念最新入门
第十二章 两月学好太极拳
第十三章 平面太极拳架
第十四章 内劲种子说
第十五章 基础观禅四阶
第十六章 安般太极三年观
第十七章 解读李雅轩
第十八章 格斗种类与游戏规则
第十九章 让脚步跟着灵魂
第二十章 王侯将相有种乎
精彩书摘
二、关于气功
不管“气功”这两字最早出自谁手,气功一词已经约定俗成的为人们所接受,而且气功一词所包含的内容也越来越多。吐纳是气功,导引是气功,炼丹是气功,禅定也是气功。静坐是气功,站桩也是气功。音乐家练气发声是气功,武术家开砖劈板是气功。少林拳是硬气功,太极拳是软气功。催眠术是西洋气功,放松功是中土气功。无极是气功,太极是气功。阴阳八卦是气功,特异功能也是“气功”。真气功是气功,假气功也是气功。讲好听的可以说气功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遗留下来的瑰宝,讲不好听的也可以说气功是世界各地神棍及巫婆所施展的巫术的延续。北美洲印第安人的部落酋长之职,有些是靠世袭而来,有些却是靠巫术或(气功)能力的大小来确定的。所以酋长们都是气功师,据传他们有些人可以用意念杀死一只鸭子。
中国人常讲,修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风毛麟角。修道就是练气功,看来练气功的成功率低是自古就存在的了。谈到气功史,可以上延到先秦时期,但中国的气功史,确实是非常的黑暗。请看章乃器写的有关气功的一段文字:
在那时,静坐有着浓厚的迷信色彩。练静坐叫作“修道”,先得求名师,而老师是不公开的,必须虔诚地去寻访,而且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得了老师,须虔诚参拜,还要对神发誓:非得其人不传,夫妇、兄弟、父子之间都不能相授受,否则要遭五雷劈身之损。
古典文献中有不少珍宝,但绝大部分是糟粕。这原因,客观的是因为古代科学水平低,有许多话说得天花乱坠,却毫无是处。这正如“天圆地方,日动地静”的学说,在现在看来是多么可笑,但古人就是长篇大论地来叙述称道的。同时,知识水平越低,说起话来越冗长、噜苏。繁琐哲学绝不可能是高明的哲学,而只能是不成熟的、幼稚的理论,有时甚至是故弄玄虚的欺人之谈。
古典气功文献精华少而糟粕多的主观原因,初看是可恶的,因为内中用的多是隐语、遁辞,使了数不尽的浮文、曲笔,似乎是有意同后学为难,浪费千百人的精力和时间。再想是可谅解的,这是因为古人是从没有任何文献可考,或文献遗产十分贫乏的情况下用了多年的苦功才领悟出来一点安身立命的道理的。这一点道理,说起来一两小时可以说完,写起来也不过千百个字。他们深怕随随便饭传授了,受业者就可能因为得之过于容易而加以轻视,那不但他们自己觉得太冤:受业者掉以轻心,也绝不可能学好。因之便故弄玄虚,转弯抹角,滥设浮辞.以增加篇幅,关键处更制造隐语,使人难于识破。他们认为,必须从沙里海出金来,金才可贵,受业者必须尊重他们的道理,甚至起了一种信仰,功夫才能修好。对于蒙昧的人们来说,这种想法不是没有根据的,神道设教和信仰主义所以经历数千年而不衰,也正在此。
章乃器讲的应属于道教气功,在中国,道有很多含义。最先有的是道士,自古就有。后有道家,是指春秋战国的老庄学说。在汉朝,五斗米教的老大张道陵未经老子的同意,就封老子为太上老君,这样老子在自己不知道的情况下被迫成了道教的教主。老子姓李名耳,字聃。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任守藏史,也就是图书馆理员。《庄子·逍遥游》中有这样的描写:“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风龙,而游乎四海之外。”从这段文字看,神仙自古就有,但既不是老子也不是庄子。
宗教对气功总是不屑一顾。2003年我在巴西圣保罗整整住了一年,在教会的图书室里翻看一些书籍,发现基督教是不赞成练气功的,我想他们也是有他们的道理。但不论是旧约里的摩西,还是新约里的耶稣,都有独自在西奈半岛里的荒山中不吃不喝几十天的经历,那情景很像佛教徒的闭关修行。1999年,我在开罗逗留数日之后,顺着摩西出埃及的路线,前往约旦,途经西奈半岛时,我停了下来,希望能找到摩西在此留下的一点点的痕迹。但是,放眼望去,除了荒漠还是荒漠。到夜静时,远处传来一阵阵苍凉浑厚的穆斯林人祈祷的声音。
三、安般守意静坐与真假腹式呼吸
我是1999年初开始按智者大师的次第相生六妙门来修静坐,我当时也管这叫练气功,因为有以前的基础,所以很快就有了感觉。但因时间关系,时练时停。也就是说,有练功但没有精进,所以练来练去,没有什么质的变化。
1999年10月,我因生计跑到了奥地利边境小省城克莱根夫。13日这天,我在街上闲逛,不小心将钱包护照等物全部丢失。我只好去找住在当地的一个富有的朋友,我向他说我丢了钱和护照,希望能在他家临时住几天,因为补办护照需要一段时间。
……
前言/序言
序一
我是两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网上看到邓老师的博客——阿邓的太极观,后来改名为“安般太极拳法”。当时我已经在上海一个非常有名的老师拳馆里学习了8个月传统杨式太极拳,还得过些金牌。看了邓老师的博客,给我最大的启发:一个是训练方法,一个是训练态度。邓老师的入手训练方法比较简单:安般念和猫步;训练态度更简单:功夫要花工夫。
我是属于喜欢简单直接的人,既然有简单的方法,为什么不试试呢?
不试不知道,一试吓一跳!我很快感觉到了身体结构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以前训练所不曾体验过的,我相信所有习武者一旦体验到这种奇妙的变化都不会放弃训练,所以我说邓老师提到的训练态度更简单,我立刻变得对太极拳兴趣盎然,一路猛追了下来。
时至今日,我按照邓老师的安般太极拳法训练了两年半了,人也从上海“训练”到了加拿大。我发现这两年多的效率很高。在上海的时候和人推手,那些训练多年的、得名师指点的人已经对我没办法了。当然,离上擂台比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过我对安般太极拳法有信心。
更让我高兴的是,我好像换了一个人,四十好几的我,现在能够跟两个儿子一起玩耍,足球、篮球而不觉得累,喜欢和他们一起玩耍而不是坐在电视机前。
太极拳真不愧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而安般太极拳法更是精华中的精华,是邓老师总结了很多前人的训练方法而独创的高效的集技击养身于一体的训练系统。当我们受益于这个系统走下擂台,脱去拳套,穿回西装,坐进自己的办公室处理文件时,大概真可以像我们的前辈一样,谦虚地说一句:技击乃末技尔。
戴浩
2013年6月15日加拿大
太极内功的奥妙:超越技法的身心修行 本书并非一本教授您如何快速学会太极拳招式的指南。如果您期望在这里找到一套立竿见影的“速成秘籍”,从而在短时间内掌握形形色色的套路,那么,这本书可能与您的期望有所出入。我们将要探讨的,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境界——太极内功的奥妙。 内功:太极之魂,未言之言 太极拳,作为中华武术的瑰宝,其外在的舒缓、圆活、连绵,往往是人们最直观的感受。然而,其真正令人着迷、也是最难参透的,是隐藏在这优美形态之下的“内”。这份“内”,便是太极内功。内功并非一蹴而就的招式叠加,也不是单纯的肌肉力量的运用,而是一种对身体、呼吸、意识的精微调控,是一种能量(气)的培养与引导,是一种内在力量的觉醒与升华。 我们常说“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这句话点出了太极拳练习的两个层面。筋骨皮是身体的表层,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骨骼、肌肉、韧带的强健与柔韧。而“一口气”,便是内功的核心——精、气、神。精,是生命的本源,是身体的物质基础;气,是流转于身体内部的生命能量,是连接精与神的桥梁;神,是精神、意识、意念,是统帅身体活动的最高指挥官。内功的修炼,正是围绕着精、气、神的和谐统一展开,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为何“速成”并非太极内功的真谛? “速成”一词,往往带有功利性,追求的是即时的效果。然而,内功的修炼,如同千年古树的生长,需要的是时间的沉淀、耐心的打磨、细致的体悟。它不是简单的模仿,不是机械的记忆,而是一种生命的体验,一种自我认知的深化。 许多人学习太极拳,常常止步于外形。能够熟练地完成一套套路,已经觉得圆满。然而,套路只是载体,是引导我们去感受“内”的媒介。如果仅仅停留于套路本身,即使动作再标准,也只是“形似”而“神不至”。内功的精髓,在于从“有形”走向“无形”,从“用力”走向“用意”,从“僵硬”走向“圆活”,从“孤立”走向“整体”。这个过程,需要的是对身体细微感觉的捕捉,对内在能量流动的感知,以及对意识导引的精准把握。 “速成”的观念,可能导致我们在练习中急于求成,忽略了最基础、最核心的“松”与“沉”。“松”是内功修炼的基石,只有身体松透,气血才能畅通,能量才能在体内自由流动。“沉”,则是指将意念沉入丹田,将身体的重心下移,从而获得稳固的根基和充沛的内劲。“松”与“沉”的境界,非一日之功,需要长年累月的体悟与练习。 本书的视角:重塑对太极的理解 这本书,将带领您重新审视太极拳的本质。它不提供“三天学会太极”的承诺,而是邀您踏上一段探索太极“内”的旅程。我们将剥离那些可能被过度强调的“实用性”和“速成性”,回归太极拳最古老、最纯粹的修行之道。 我们会深入探讨: “松”的哲学与实践: 如何从生理和心理层面实现真正的放松?“放松”并非“懈怠”,而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有目的的“松”。它关乎身体的每一个关节、每一寸肌肉、每一根筋膜,以及我们内在的紧张情绪。我们将解析不同层次的“松”所带来的不同体验和效果。 “沉”的意象与根基: 意念如何引导身体的重心下沉?“沉”不仅仅是身体的重量,更是一种能量的汇聚与稳定。它关乎脚下土地的感知,关乎身体与大地的连接,关乎应对外力的定力。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特定的练习方法,让意念和身体一同沉稳下来。 呼吸的真谛: 并非简单的腹式呼吸,而是如何将呼吸与意念、动作融为一体?呼吸是连接生命能量的纽带。自然的、与身体运动协调的呼吸,能够极大地提升身体的活力,并有助于内在能量的运行。我们将探讨如何做到“呼吸自然,内外相合”。 意念的导引: 如何用“用意”而非“用力”来驱动身体?“用意”是太极内功的核心特征之一。它意味着用意识去引导能量的流动,用意识去指挥身体的运动,从而实现以柔克刚,以巧破力的奥秘。我们将解析如何清晰、准确地运用意念。 精、气、神的统一: 如何在练习中体悟并调和这三者?精是物质基础,气是生命能量,神是精神意志。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内功的修炼,便是追求三者的高度和谐与统一,最终达到神充沛、气流畅、精饱满的健康状态。 “听劲”的初探: 如何感知和理解来自对方的力?“听劲”是太极拳高阶技击能力的基础,它要求练习者具备高度的敏感性,能够“听”到对方的意图和力的方向,从而做出最恰当的应对。这并非依赖于耳朵,而是全身的感知能力。 阴阳在内功中的体现: 如何在练习中体会和运用阴阳的转换?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阴阳的对立与统一。理解和掌握阴阳的转换,是突破僵硬、达到圆活的关键。 本书的目的:点燃内在的探索之火 这本书并非要取代您的教练,也不是要为您提供一个完整的“太极内功修炼体系”。它更像是一位引路人,为您揭示太极内功的深邃之处,点燃您内在的探索之火。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帮助您: 打破对太极拳的浅层认知: 了解太极拳不仅仅是优美的动作,更是一种深刻的身心修行。 理解内功修炼的重要性: 认识到只有深入修炼内功,才能真正体会到太极拳的奥妙与价值。 掌握内功修炼的基本原理: 学习如何从“松”、“沉”、“呼吸”、“用意”等方面入手,开启自己的内功探索之旅。 培养耐心与悟性: 认识到内功修炼是一个循序渐进、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培养耐心与细致体悟的习惯。 重拾对生命能量的感知: 通过对身体内在感觉的关注,重新连接自己生命的能量,提升生命活力。 “太极内功的奥妙”,它关乎您如何与自己的身体对话,如何感受生命能量的流动,如何让自己的精神更加充盈。它不是一套可供“速成”的技巧,而是一条通往内在和谐与生命圆满的道路。愿这本书能为您推开这扇门,让您在这条探索之路上一路前行,体悟属于自己的太极真谛。 我们并非旨在教授一套固定的“内功心法”,因为真正的内功心法,在于每个习练者在不断体悟中,在身体与意识的互动中,逐渐形成的对自身生命规律的理解与把握。我们提供的,是理解这些规律的钥匙,是探索这些奥妙的地图,是引发您自我觉知的火种。 本书的内容,将更多地从哲学、生理、意象等角度,去解析和引导您对“内”的理解。我们将探讨: “身法”与“心法”的融合: 身体的每一个细微变化,都可能对应着意识的某种状态。反之,意念的引导,又能引发身体的相应反应。我们将强调身心合一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练习,让身体与心灵一同成长。 “整体”的概念: 太极拳强调“全身一家,内外相合”。这意味着身体的每一个部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在运动。我们将深入解析如何通过内功的修炼,打破身体的僵滞,实现全身的协调与统一。 “静中生动”的奥秘: 越是看似静止的姿势,越可能蕴含着充沛的能量。通过“静”来蓄积“动”的力量,通过“动”来展现“静”的能量。我们将探讨如何在静止的桩功中体会能量的流动,以及如何在动态的套路中保持内心的宁静。 “化劲”的本质: 如何将对方的来力化解于无形?这不是简单的卸力,而是对力的方向、速度、大小的精准感知,并利用太极的原理,将其导向安全的方向。这需要高度的专注和对身体细微反应的感知能力。 “松而不懈,紧而不僵”的微妙平衡: 这是内功修炼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状态。身体既要放松,以便气血畅通,又要保持一定的“撑拔”之劲,以应对外力。这种平衡,需要长期的体悟才能找到。 “无我”的状态: 在练习中,将注意力从“我”的身体、“我”的动作,转移到对天地、对自然的感知,与外界的能量融为一体。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修行境界,能够让练习者获得更深的宁静与力量。 本书的目标,是激发您对太极内功产生更深的兴趣和求知欲。我们不回避内功修炼的难度与漫长,因为任何真正有价值的修行,都需要付出时间和心力。我们相信,当您开始真正关注并体悟“内”的时候,您会发现,太极拳所蕴含的,远不止您最初所见。它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哲学,是一种与天地万物和谐相处的智慧。 请放下对“速成”的执念,以一颗开放、虔诚的心,跟随我们一同走进太极内功的幽深世界,去感受生命能量的律动,去探索身体与心灵的无限潜能。这趟旅程,或许没有终点,但每一步的体悟,都将是您生命中最宝贵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