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那么,如今的现状是否是我们曾经的期望?书名《思想人》,代表受访者自然都是这个问题的思索者。从他们的回答来看,虽然方式、角度各不相同,但对当代文化状况,确是消极看法为主。文化刚刚从政治的胁迫中挣扎而出,却陷入了后工业商品时代的异化大潮中。表观建筑形式的“水泥化”;大学教育的功利化;文学研究的“工匠化”;文学作品本身的日渐凋零,这些都令人难掩失望之情。文化对现实的关怀,对人性的反思,对独立人格的塑造,对自由精神的追求,似乎都还做得不够。也难怪近来“民国风度”成为人们追忆的热点,对往昔的缅怀,其实体现的正是对现实的不满。“大师不再”、“文学已死”之类的叹息,我们也已经不是第一次听到。不过,固然现状难令人满意,但悲观之中也不是没有希望。身处中华文明最大转型期,弯路和挫折有时在所难免。但只要不忘初衷,那么即使是黑暗中的摸索,前方未必没有光明。毕竟“自由”这一文明之魂,并没有完全丢失。有时候,我们也应该将目光放得长远些,正如书中一位受访者所说,大师之类,是后世的眼光,而当世之人的标准和判断,有时反而会“当局者迷”。
评分京东书籍打包服务及态度就不能好好改善一下的。胶带直接就粘在书的封面上,而且该书还没有塑封保护。把胶带撕下时,不但把封面撕破了,封面上还留不少粘胶在上面。
评分余英时:现代化不光是政治问题,现代化牵涉到社会经济组织等方面,不是政权在谁手上就现代化了。我认为当时现代化的各方面都没有成熟,中国人还是靠私人关系,而不是靠某一种制度,或某一种法律,甚至于市场制度。中国人要靠政治势力,有关系,就有办法。靠关系都是自己的亲戚朋友,不是讲公平。过去的中国还有一个科举制度,是客观考出来的,不管中间有多少毛病,但是考试的时候基本上是公平的。农家的子弟一夜之间也可以成为进士出身了。民国没有了,都是靠党的关系,中国的朋党制度成为政治上的党派,就是一群人组成一个团体,打一个现代的号召,好像是有一个原则,其实是次要的,只是夺权的借口。这是中国人的心理状态还没有改变。
评分记得文章中,曾经提到过钱钟书先生对于回忆的评价,认为多是一些补充材料,而非具体的历史真相。据说,人到老年就非常喜欢回忆往昔,曾经的忧伤和不快早已消失,留下的都是美好的记忆。而李怀宇先生恰恰就充当了一回保留老人回忆留声机的工作。当然,这么说当然是不公平的,毕竟梁文道和周保松不仅有回忆,还有对于香港明天的展望,这就为明天留下了空间,使整部书不至于沦为保留昨天的回忆录。因此,私下说这部书不该叫《思想人》,而是应该叫做《留声机》可能更恰如其分一些。
评分好书,好书,很好书。
评分面对这众多的受访者,李怀宇与他们谈些什么呢?从辛亥革命的近代风云,到鲁迅文学研究;从《时代》周刊上的封面人物,到丰子恺的漫画;从传统的山水国画,到香港的武侠电影……话题随着对象的身份与所在领域而时时变化,可谓丰富多彩。不过,这可不意味这本书是毫无主题的“杂烩”。在各种不同的话题中,在受访者俯仰高低各不相同的观察角度下,其实我们还是能够看到其所围绕的同一场景:中国社会的百年变迁及其对中华文化的种种塑造。这文化,可以是建筑之类的外在表现形式,也可以是国人集体意识中的文化传统;可以是绘画与诗歌,也可以是文学与写作;可以是“纯文学”,也可以是武侠之类的“通俗文学”;可以是被学者研究的古典或近代文学,也可以是依旧生机勃勃,被不断创作出来的新作品。但是有一点,它们都打着深深的“中华文化”的烙印,因此也就成为反映中国社会百年变迁的一面面镜子。历史并不仅仅是过去的往事,而是与现在相连接,文化也一样,即使曾被人试图割裂。从清末传统文化的崩塌,到民国的西学东渐,群星璀璨,再到山河破碎的非常时期,又至万马齐喑的悲哀时代……文化始终见证着历史的演进。如果不了解这些,自然很难从今日文化的纷繁现状中理出头绪,更可能对我们为何走上这条文化道路而莫名不已。
评分不过,这也很正常,毕竟岭南自从清季以来,就是思想文化的前沿,不用说康有为梁任公,就是后来的孙大炮也是广东人。所以,这本书开始就以余英时和金耀基谈辛亥革命开始,以梁文道周保松畅谈香港文化的前景为终,这样的布局,虽然是以访谈录为形式的书里,还是有章法可寻的。余英时先生谈的是晚清的改革,认为满清政府由于利益关系,所以不肯改革,所以革命才最终取得了主流。这是在谈论晚清,还是在讨论世事?想来,余英时先生是从陈寅恪先生那里学到了很多古典今典的写作方法,连访谈录中也会流露一二。
评分物美价廉送货快值得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