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你是无声的离歌:阮玲玉传》讲述“民国女神”阮玲玉的爱与哀愁,以及比烟花寂寞的一生,重点披露了阮玲玉与她生命里三个男人的故事——张达民的无义,唐季珊的无情,蔡楚生的怯弱。
◆作者搜集了大料史料,详细而完整地记录了阮玲玉短暂而悲情的一生,还原了死前最后几小时、真假遗书等较受关注的细节。
◆她被称为中国“第1女明星”,是一个时代的骄傲。在她弃世后,万人空巷为其送行,鲁迅、聂绀弩等纷纷撰文纪念。
◆《你是无声的离歌:阮玲玉传》配超豪华8P彩页,曝光数幅哥哥极为罕见的私照。
◆《你是无声的离歌:阮玲玉传》可边读边听,与网易云音乐、爱奇艺合作,扫二维码可即时再现属于阮玲玉的经典。
◆和张曼玉、冯小刚一起怀念阮玲玉。
◆本书采用特殊印装工艺,双封设计,可根据个人偏好自由选择,是值得珍藏的礼物。
同类好书推荐:
内容简介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旧上海,因为美女明星云集而显得分外香艳。阮玲玉,这个中国电影百年中美丽的女人之一,永远身着旗袍的美丽身影,至今依然震撼着人们。
1935年3月7日夜,阮玲玉在上海寓所服下三瓶安眠药,从此与喧闹嘈杂的尘世告别。她自杀的消息传开,整个上海为之惋惜。25岁的青春韶华,如昙花凄美一现,匆匆凋谢。在她弃世后,上海万人空巷为其送行,鲁迅、聂绀弩等人纷纷撰文纪念。
从处女作《挂名的夫妻》开始,9年共拍了29部电影,饰演过不同角色,只是这些人物都逃不过一个悲惨的结局——自杀、发疯、入狱、冰丝接头……
这个美丽娇媚的女人,一生为情所困,张达民的无义,唐季珊的无情,蔡楚生的怯弱,最终让这个绝代名伶结束了精彩而又无奈的一生——如盛放在夜空中的烟花,无比绚烂却又有几分落寞。
作者搜集了大料史料,详细而完整地记录了阮玲玉短暂而悲情的一生,还原了死前最后几小时、真假遗书等较受关注的细节。
作者简介
关熙潮,1987年生,A型血,金牛座。北京诚客优品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签约作家。自2006年从事传媒行业以来,担任多家卫视娱乐节目导演,参与影视剧创作十余部。
精彩书评
★阮玲玉的天才演技,是中国电影默片时代的骄傲。
——孙瑜 ★我觉得阮玲玉的骨子里有一种讲不出来的妖媚。
——张曼玉 ★阮(玲玉)是个悲剧,因为我的懦弱,我一直对有勇气自杀的人心生敬意。和多数人的看法不同,我认为这是有尊严的结束。
——冯小刚 目录
chapter 1 此花幽独
chapter 2 孤芳谁赏
chapter 3 道阻且长
chapter 4 冬来秋往
chapter 5 乱世折殇
精彩书摘
chapter 1 此花幽独
……
阮玲玉的童年就这么过去了。
本来就习惯了自我封闭,而读书,又使她的气质更加孤独。她平素并不喜欢跟人交往,大伙儿凑到一块儿聊天时,她也多是抿嘴一笑,那眉目流转的样子,总好像是在观察着什么。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在阮玲玉读中学一年级的时候,用人之女的身份终于不胫而走。卑微的身份,令她在学校的日子越加难过。
学校排演舞台剧,阮玲玉凭借出色的表演天赋和舞蹈功底,拿到了最主要的角色。
“主人公身份那么高贵,怎么可能要她来演!”
“就是,演那个仆人更合适!”
“仆人?还是让她妈妈来演吧!”
七嘴八舌的谈笑中,一群眉飞色舞的女孩,极尽羞辱之能事。
阮玲玉佯装没听见,她闭着眼睛深吸了一口气,走出了排练厅。痛哭了一整夜后,她继续照常上学,忍耐着屈辱的日子。如影随形的恶语中伤,让她的在校生活越来越紧张,仿佛犯过什么罪似的,永远抬不起头来。
母亲见她挂着一脸愁容回来,问及缘由,阮玲玉只字不提。择完菜,就在小平房门口倚着墙仰头望望天,不时发出叹息声。过了好一会儿,她回屋梳洗打扮了一下,就出门去了。
这一出门,恰巧被四少爷张达民瞧见。他驻足观望着那瘦小玲珑的背影,直到她消失在视线里。
此时的张达民十八岁,在一个无名大学里混了个国文系的文凭,就待在海宁路的家里了。这次回老宅来,不想遇到这么个亭亭玉立的少女。他俨然已经忘了,这就是那个幼时有过几面之缘的阮玲玉。
没个正经工作,毕业归来的张达民游手好闲。他不想从事国文类的工作,又不是赚钱经商的料,一有时间就去马场或赌场,偶尔来父母这边走走。自打碰见阮玲玉,他回老宅的次数明显增多了。有一回终于瞅见了阮玲玉的正脸,心动得夜不能寐。
那是怎样的一张脸!虽说年纪不大,却已经有了绰约的风致,尤其那双眼珠,滑溜溜地摄人心魄。
为了接近阮玲玉,张达民决定主动接近何阿英。
中午时分,何阿英同往常一样给张老爷煲粥,张达民走了过来。
“少爷。”何阿英见到他,毕恭毕敬地点了一下头。
“叫我达民就行了!”张达民说着又走近了一步。
何阿英尴尬地笑笑,对这不成体统的示好,她只能敷衍地点点头。她猜到张达民有话要说,心想着,大抵是在家待得太烦闷,想找个人牢骚几句罢了。
“我昨天看见玉英了,差点认不出。”张达民见何阿英没什么反应,赶紧步入正题,“她现在在哪里读书?”
“崇德学校。”何阿英擦擦手就要去端粥,愣是被张达民拦下来,“让我来!”
“少爷,您这使不得。”何阿英有些慌。
“我说了,别叫少爷少爷的,叫我达民就行了。人人平等,老封建那一套,我可不吃。”
张达民如此这般大献殷勤,三言两语便让何氏放下了抵触和戒备。趁势而行,张达民询问了阮玲玉的所喜所好,还有经常去的地方,她也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何阿英怎会看不出他的心思,只是女儿被少爷看上,这倒未必是一件坏事。怎么发展下去,就看他们的造化了。
秋日的昆山公园,阳光如流金般铺在草坪上。阮玲玉走得有些乏了,在林荫道里缓步徜徉。不觉间,有个男子迎面走来,长袍盖住脚面,黑框眼镜和白净的皮肤透出十足的文气,头发明显是打了发蜡的,背在耳后,又平添了几分儒雅。
还未等阮玲玉把目光错开,那男人就点头示意道:“你好。”
阮玲玉一愣,只能也说声“你好”来回馈。
这就是张达民精心炮制的第一场偶遇,此后的“偶遇”也纷至沓来。张达民更加频繁地出现在昆山公园,有时甚至会漫步到学校门口,这令阮玲玉觉得他们很投缘。渐渐地,两人熟络起来,话也变得多了。
阮玲玉在多年后对记者说:“我跟张达民相识,是在我十六岁那年,是同学介绍认识的。”当时这个说法被媒体听信,从而被其他报刊转载引用。阮玲玉辞世后,另一本借张达民口述转作而成的书写道:“张家住海宁路,阮玲玉住乍浦路,两人不时在路上撞见,进而相识,更进为友谊。”让人不得不相信他们是纯粹的“偶遇”。直到后来,著名导演蔡楚生写了一篇文章,直指“她在十六岁时即被一个浮浪狂侼的官僚子弟所占有”。主仆关系得以证实,这段被刻意隐瞒的历史才浮出水面。
起初,阮玲玉得知他就是张府四少爷时,确实有些不安,毕竟阶层不同、主婢有别。而后,她发现张达民根本没有少爷的架子,并且又时常听母亲夸赞他,便稍稍放心了些。再说,因为出身低微,在学校里已经受尽排挤,能在主家的少爷这儿得到尊重,对她来说是个莫大的慰藉。而最令阮玲玉欣喜的是,他们似乎有不少“共同语言”。
当然,这快速的情投意合也得益于阮母的帮助。是她告诉张达民,阮玲玉最喜欢跳舞,而且特别喜欢邓肯。
张达民辗转了好几家书店,终于买到了《邓肯自传》,放到了自己包里。
“跳舞的时候,那些难过的事,就不想了。”阮玲玉又露出忧愁的神态来。
张达民引着阮玲玉在路旁长椅上坐下,还体贴地为她把椅面擦干净。
“是啊!”张达民应和着,“舞蹈的本质是自由表达。自由是艺术,是灵魂,是信念!”
听张达民说得头头是道,阮玲玉默默欣喜着。她转头看着张达民问道:“你对舞蹈有研究?”
“只是喜欢罢了,尤其是西方的舞蹈家……”
“邓肯,”阮玲玉抢白,“我喜欢邓肯。”
邓肯是她人生中的第一个偶像。那是一个真正自由的女性,赤着脚穿着宽松的衣裙恣意飞舞,抛却所有世俗的枷锁,只为追求人生和艺术的本真境界。这超脱的心灵,让一直饱受困厄又生性敏感的阮玲玉,找到了精神的支撑。
当张达民从包里掏出《邓肯自传》的时候,阮玲玉情不自禁地“呀”了一声。张达民递给她,她当宝贝一样捧在手里,一页页地翻着,恨不能过目不忘地把内容都记住。
“你若是喜欢,就送给你好了。”张达民说。
阮玲玉不置可否地看着张达民,那一刻,她觉得全世界终于有个人懂得自己了。
……
《霓裳羽衣赋:古代宫廷服饰的流变与意蕴》 引言:华裳背后的王朝兴衰 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千年历史长河,深入探究中国古代宫廷服饰的演变历程及其背后蕴含的深刻文化、政治和社会意涵。服饰,历来是权力的象征、等级的界碑,更是时代审美的集中体现。从秦汉的古朴肃穆,到唐宋的雍容华贵,再到明清的繁复精巧,每一寸丝绸、每一颗珠翠,都诉说着一个王朝的兴衰荣辱,承载着无数宫廷人物的悲欢离合。我们不将服饰视为僵硬的文物陈列,而是将其视为流动的历史叙事,是理解古代社会结构、礼仪制度、乃至审美哲学的关键钥匙。 第一部分:礼制之基——先秦至魏晋的形制确立与精神内核 第一章:周制初定——“衣冠上国”的制度基石 本章聚焦于周代“垂衣裳而天下治”的时代背景。我们将详细剖析周代的“深衣”制度,这种上衣下裳的形制如何确立了中国服饰的基本骨架。重点考察冕服制度的建立,探讨冕冠、玉藻、玄裳、大带等关键元素如何构建出森严的等级秩序和“礼”的精神内核。通过对出土文物及《周礼》等典籍的交叉比对,还原一个规范、肃穆的早期宫廷形象。服饰的色彩等级(如五色观)如何与五行哲学相融合,是本章探讨的重中之重。 第二章:秦汉的雄浑与制度的固化 秦朝统一六国后,服饰制度也随之被纳入中央集权的体系。汉代继承并发展了秦制,特别是曲裾深衣和直裾深衣的流行,标志着服饰在实用性与仪态美之间的平衡探索。本章将深入分析汉代“襕衫”的出现及其在文官系统中的推广,这不仅仅是款式的变化,更是对官僚身份认同的强化。我们还将详述皇帝的“冕服”和“玄衣纁裳”的细节构造,解读其所代表的“天人合一”的政治哲学。 第三章:魏晋风度——“褒衣博带”下的精神逃逸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与玄学思潮的兴起,对传统礼制产生了剧烈的冲击。服饰不再一味强调规矩,转而追求飘逸洒脱的“风度”。本章将细致描绘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宽大的袖口、松弛的腰线,以及“襕”的简化。重点分析了这一审美转变背后,士人阶层在政治高压下,试图通过服饰来表达对传统束缚的反抗和对个体精神自由的追求。我们会探讨“幞头”的早期形制及其在士人中的流行,这预示着后世巾帽类服饰的巨大潜力。 第二部分:盛世流光——隋唐宋元的多元融合与审美高峰 第四章:大唐气象——兼收并蓄的华美乐章 唐代是中国服饰史上最为绚烂的篇章之一。本章将全面展现唐代宫廷服饰对西域、印度等文化元素的吸收与创新。重点分析“圆领袍衫”如何从胡服转变为常服的标志性符号,及其在宫廷和军队中的普及。女性服饰方面,我们将深入探讨“齐胸襦裙”、“大袖衫”的盛行,以及“袒领装”在特定场合下所展现的自信与开放。通过对“半臂”、“帔帛”等配饰的细致描摹,呈现唐代服饰的华丽、立体感和浓郁的异域情调,这与盛唐自信的国力密不可分。 第五章:宋代的内敛与理学的渗透 宋代,随着理学思想的兴盛,宫廷服饰风格转向内敛、素雅和精致。本章着重分析宋代服饰对唐代的“肥美”进行“瘦化”和“理性化”的处理。重点解析宋代官员的“公服”和“常服”的形制变化,如官帽的定型与品级区分。对于后宫而言,色彩趋向清雅,纹饰趋向写实,装饰手法也更注重织物的肌理和刺绣的精细度。我们将探讨宋代服饰如何体现“存天理,灭人欲”的审美倾向,追求一种精神上的高度和谐。 第六章:元代的征服与民族的交融 元代服饰展现了蒙古民族独特的实用主义与汉族文化的碰撞。本章考察了蒙古特色的服饰元素如何被引入中原宫廷,特别是“辫线袄”等具有游牧民族特点的服装在贵族阶层中的流行。同时,我们也关注汉族传统服饰在民间和特定礼仪场合的保留与演变,分析这种权力更迭下,宫廷服饰在保持主体性的同时,如何展现出征服者的文化烙印。 第三部分:集大成者——明清的定型与最后的辉煌 第七章:大明衣冠——复古与严谨的回归 明代建立后,服饰制度被视为巩固“华夏正统”的重要手段,因此,服饰制度的复古色彩极为浓厚。本章将详尽介绍明代对唐宋服饰的借鉴与重塑,特别是“曳撒”、“贴里”等官服的演变。对于后宫服饰,我们将重点解析“袄裙”的形制完善,以及“比甲”等外衣的流行。最具代表性的是“补子”制度的全面确立,这是等级制度在服饰上最直观、最细致的体现,本章会详细罗列不同品级官员补子的纹样差异及其背后的象征意义。 第八章:清代的满汉交织——袍褂与马蹄袖的时代 清代宫廷服饰是汉族传统服饰与满族服饰体系深度融合的产物。本章将深入探讨“马蹄袖”、“盘扣”的普及,以及“朝袍”、“吉服”和“常服”三大体系的构建。重点分析了皇帝的“龙袍”在纹样(如五爪龙、十二章纹)和色彩上的等级化运用,以及后妃服饰(如“凤冠霞帔”、“旗装”)的特点。我们将解析清代服饰如何通过严格的规制,服务于巩固满族统治的政治目的,并探讨其在款式上对明代服饰所做的颠覆性改变,例如“坎肩”和“马褂”的流行,标志着传统深衣体系的最终退居次要地位。 结语:永恒的织语 本书最后将总结古代宫廷服饰在材质创新(如云锦、宋锦的工艺发展)、纹样寓意(如龙凤、海水江崖纹的固定化)以及礼仪功能上的传承与断裂。通过对这些“织物上的历史”的细致解读,我们得以更立体地感知古代社会权力运作的精微之处,理解服饰如何超越其遮蔽身体的本能功能,成为承载中华民族审美情趣与政治哲学的永恒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