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他为霸业而生

管仲:他为霸业而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余耀华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人物
  • 管仲
  • 春秋战国
  • 政治家
  • 经济家
  • 战略家
  • 传记
  • 历史故事
  • 霸业
  • 齐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ISBN:9787507544718
版次:1
商品编码:1213745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轻型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看点:
  1.管仲一开始是齐桓公的死对头,后来却转变成齐桓公的臣子。这中间发生了哪些曲折离奇的故事?
  2.管仲成为了齐国的宰相后,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自己在齐国的地位?
  3.管仲在国内进行了哪些改革,才使得齐国国富兵强,崛起于诸侯?
  4.管仲的改革,对于当下的中国是否有借鉴之处?有无现实意义?
  编辑推荐:
  1.本书史料扎实,用春秋的笔法写春秋;
  2.文笔优美,作者凭借本书入围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提名;
  3.管鲍之交、曹刿论战、长勺之战……诸多历史典故,精彩呈现;
  4.九合诸侯、纵横捭阖、一匡天下,诸侯列国之间的勾心斗角跃然纸上,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内容简介

  管仲,他曾实一个失败的商人、一个胆怯的士兵,一个渎职官员,最终却成为匡助齐国称霸诸侯的一代名相。他就是管仲,一位彪炳春秋的改革家。
  本书以详细的史料,流畅的笔触,讲述了春秋名相管仲传奇的一生。他凭借自己的大智大勇,把齐国一步步推向霸主之位。他是中国历史上治国安邦、富国强兵的人。同时也展现出春秋时期
  诸侯争霸幽微曲折、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

作者简介

  余耀华,湖北省鄂州市人,市政协委员、湖北省作协会员、市作协副主席、史学专家。学术专著有《中国价格史》(2000年出版,2013年再版),2004年获中国价格理论研究
  奖“薛暮桥价格研究奖”。文学作品有《千古第*相·管仲》(入围第八届矛盾文学奖)、《范蠡——从兵家奇才到东方商圣》(入围第九届矛盾文学奖、陕西广播电视台连播)、《飓风——
  明朝反贪风暴》(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连播)、《大唐财相:刘晏》、《二品:海瑞》等20余部,累计千万字。

目录

第01章 管鲍之交 / 001
第02章 齐襄公乱伦 / 009
第03章 失信惹来杀身之祸 / 018
第04章 齐国之君谁来当 / 025
第05章 管鲍各为其主 / 031
第06章 一箭之仇 / 038
第07章 齐桓公登基 / 045
第08章 干时大战 / 051
第09章 鲍叔牙荐贤 / 062
第10章 借刀杀人 / 068
第11章 黄鹄之歌 / 075
第12章 心忧挚友愁白头 / 085
第13章 齐桓公喜得一佳人 / 091
第14章 高山流水觅知音 / 098
第15章 竖刁献媚 / 104
第16章 鲍叔牙三荐管仲 / 110
第17章 智报一箭之仇 / 116
第18章 祖庙荐英才 / 122
第19章 急功近利 / 128
第20章 曹刿论战 / 134
第21章 长勺之战 / 140
第22章 管仲大祸临头 / 147
第23章 筑坛拜相 / 153
第24章 齐桓公当甩手掌柜 / 161
第25章 奸佞歃血为盟 / 167
第26章 管仲求变 / 175
第27章 淄河邂逅美娇姝 / 181
第28章 开辟财源走富国之路 / 188
第29章 宁大夫唱起了反调 / 196
第30章 鲍叔牙失踪了 / 202
第31章 大营救 / 210
第32章 易牙烹子 / 216
第33章 卫姬入宫 / 223
第34章 民情是风向标 / 232
第35章 孽缘 / 238
第36章 奇人奇谋 / 244
第37章 招徕外商出奇招 / 250
第38章 首合诸侯 / 256
第39章 曹刿劫盟 / 264
第40章 诚信引得诸侯来 / 273
第41章 竖刁自宫 / 279
第42章 管仲纳贤 / 286
第43章 齐桓公举火授爵 / 293
第44章 二合诸侯 / 298
第45章 三合诸侯关贸签约 / 304
第46章 铁犁牛力助农耕 / 309
第47章 伯氏抗税 / 316
第48章 蔡姬戏水 / 322
第49章 鲍叔归来 / 328
第50章 四合诸侯 / 335
第51章 商战 / 340
第52章 战略调整 / 346
第53章 管仲妙计灭令支 / 351
第54章 偷渡卑耳河 / 360
第55章 老马识途 / 365
第56章 踏平孤竹 / 371
第57章 庆父不死鲁乱未已 / 377
第58章 城邢封卫 / 386
第59章 竖刁贪贿泄军机 / 393
第60章 不战而屈人之兵 / 399
第61章 六合诸侯 / 405
第62章 德服郑侯 / 413
第63章 八合诸侯定周室 / 419
第64章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 423
第65章 夜观天象悟玄机 / 429
第66章 病榻论相 / 435

精彩书摘

  第01章管鲍之交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都城从镐京(今陕西长安县西北)迁至洛邑(河南洛阳),史称“平王东迁”。历史上将东迁后的周王朝称为东周。从这时起,一直到公元前476年这段历史,大体上与孔丘所修《春秋》一书的年代相当,所以,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春秋时期。
  历史进入春秋时期,周室王权逐渐衰落,诸侯的违礼僭越逐渐公开化,各自为大,基本不再定期朝拜周天子了。孔丘把这一时期看成是“礼崩乐坏”时期。
  王权衰落,使春秋时期出现权力真空,形成诸侯争霸的局面,天下乱成一锅粥;礼崩乐坏,导致人们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混乱,引发了旧有秩序的改体。
  春秋时期,王权衰落,礼崩乐坏,群雄纷争,实为乱世。
  乱世出英雄。春秋前期的齐国,就出了这么一个惊天地、泣鬼神、扭转乾坤、改变中国历史的英雄。直至今天,华夏之生灵,仍然沐浴在这位伟大人物的恩泽之中。诸多国策如关税协定、招商引资、盐铁专卖、物价政策以及商战等等,很多都出自他的首创。假若没有这位伟人的诞生,没有这位伟人的变革,中国的历史可能要重写。
  闲话少讲,书归正传。且先将这位伟大的风云人物请出场,以馈诸公。正是:
  莫把酒爵浇愁肠,且看小子话天下。
  开卷即能觅古踪,胜似逍遥走天涯。
  齐国临淄城郊的大道上,三条汉子在风尘仆仆地赶路,走在前边的那位,三十左右的年纪,此人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中间那位,名叫鲍叔牙,年长管仲五六岁,是管仲的结义大哥;最后那位是管、鲍二人结识不久的朋友召忽。
  管仲是颍上人,家居管家堡,祖先乃名门望族,其父管庄曾做过齐国的高官,后来家道中落,到管仲这一代,已经是穷困潦倒了。管仲有个叔父叫管至父,仍在齐国为官,因管仲家贫,管至父从来不曾想到有这位老嫂子和侄子的存在。管仲人虽穷,可志却不短,故也不欲高攀,两家虽为至亲,却素未往来,彼此形同陌路。
  管仲虽沦为庶人,但仍不失其祖上遗风,其父健在之时,抱着重振家门的希望,倾其所有,供管仲读书。管仲自幼聪颖绝伦,有过目不忘之能,加之又勤奋好学,到十五岁左右,已是一位满腹经纶的饱学之士,更兼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方圆几十里之地,文人学子,都知道管家堡有个管夷吾。
  管家堡背靠凤凰山,凤凰山幽谷中有一隐者,于山中筑庐而居,从不以真面目示人,甚少与世人来往,只是隔段时间下山购置生活用品,人们才得偶窥其容。人们只知道凤凰山中有一隐者筑庐而居,却不知其来历。
  一个偶然的机会,管仲上山打柴,恰逢大雨,避雨于茅庐,与隐者相见。交谈之中,隐者察觉到这位少年人谈吐不凡,是个不可多得的可造之才。主动向管仲提出,愿以胸中所学倾囊相授。管仲喜不自胜,回家禀报于父母,然后定期入凤凰山幽谷中,于隐者茅庐之内,求教于隐者。三年之后,尽得隐者真传。兵法纯熟,武艺超群,尤其是箭法,更是神出鬼没,出神入化,有百步穿杨之能。
  忽然有一天,管仲又至隐者幽居之茅庐,却是人去庐空,不见隐者踪迹。不知他从哪里来,也不知他到哪里去,就像天上一片浮云,飘然而来,飘然而去,不知其踪。三年中,隐者从不道姓名,也不许管仲询问,师徒一场,管仲尚不知隐者何许人也。管仲一连几天上山等候,终不见隐者归来,知其再也不会回来,怀着无比眷恋的心情,下得山来。
  三年时间,隐者已将管仲造就为一个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经邦济世之才。
  鲍叔牙是个商人,家资颇丰。管、鲍二人合伙在南阳做生意,分红时,管仲总要占些便宜,鲍叔牙视而不见,在一块做买卖的人看不过眼,常在鲍叔牙面前嘀咕,鲍叔牙解释说,管仲胸怀经邦济世之才,只是未逢其时,他多得的红利,是为了赡养老母,算不了什么。管仲知道这件事后,从内心里感激鲍叔牙,两人成为莫逆之交。
  召忽生得牛高马大,乃一赳赳武夫,在南阳颇有名气。
  管、鲍二人合伙在南阳做生意,虽然知道召忽这个人,但从未打过交道。一次,南阳城几个地痞流氓,欺负管仲是外地人,故意找茬敲诈管仲,这样的事情已经有好几次了。若论管仲的身手,对付这几个小流氓那是绰绰有余,只是长年要在南阳做生意,犯不着与这些小人为敌,所以总是一忍再忍。但这一次几个小流氓却是太出格了,不但把管仲的生意挑子砸了,还把管仲痛打一顿,鲍叔牙从中劝阻,也一同挨了打。
  召忽恰好从此地路过,碰上了这档子事,他本是个侠义之士,见几个地痞流氓当街行凶,怒不可遏,出手把几个地痞流氓痛打了一顿。
  事后,三个人坐在一起,谈起各人的志向,竟有相见恨晚之感。管仲觉得南阳不是久留之地,决定到临淄去,那里是齐国的都城,是齐国政治文化中心,凭自己的能耐,说不定能讨个出身。鲍叔牙、召忽二人竟然同时附和,愿一同前往。于是,三人结伴,直奔齐国的都城临淄。
  管仲、鲍叔牙、召忽三人进入临淄城,见都城的气势果然与他处不同:大街小街,车水马龙,熙熙攘攘,车连车,人挤人,道路常因之而堵塞,处处呈现出一派繁荣昌盛、兴旺发达的景象。路口上,街角处,随处可见吹竽、鼓瑟、击筑、弹琴的艺人,吹、击、弹、唱,悠扬的乐声回荡在空中,听起来使人心旷神怡,吸引了不少的围观者;斗鸡、杂耍、踢毽子、下棋,围观者一堆又一堆,时不时传出叫好声、吆喝声,好不热闹。
  三人一路劳顿,已是十分疲惫,顾不得欣赏这热闹场景,先到东昊客栈找了个房间住下来,然后洗个热水澡,胡乱地吃点东西,回到客房,倒在床上,美美地睡上一觉,以消除旅途的疲劳。
  第二天,三人又睡了个懒觉,日上三竿之后才起床,漱洗完毕,不在客栈用餐,结伴出门,在大街上寻个小摊点坐下。鲍叔牙对摊主道:“来三份临淄菜煎饼,让我的朋友尝尝临淄的小吃。”
  不一会,摊主将三份热气腾腾的临淄菜煎饼端上来,鲍叔牙取过筷子,分给一人一双,口中却说道:“临淄菜煎饼的制作很简单,就是烂馅加烧烙,将豆腐、粉条、韭菜或葱,加油炒熟,然后把煎饼揭开,均匀摊馅并折成长方形,再在锅内加油将两面烙成金黄色。”边说边夹了一块煎饼放进嘴里,品尝一下道:“内软外脆、菜香扑鼻。”
  管仲、召忽也学着鲍叔牙的样子吃起来,交口赞道:“内软外脆、菜香扑鼻。果然是好吃。”
  “老板,临淄近来可有什么趣闻逸事吗?”鲍叔牙边吃边问道。
  “听口音你也是本地人吧?”摊主问道。
  鲍叔牙道:“不错,我也是齐国人,只是长年在外,走南闯北,对家乡倒有了一些陌生之感。”
  “想回家乡发展呀?”摊主问。
  “嗯!还带来两个朋友,想搏个出身。”鲍叔牙指指管仲、召忽说。
  “想搏个出身?”摊主道,“有本事,就到招贤馆去。”
  “招贤馆?”管仲反问道,“什么招贤馆?”
  摊主手指前方道:“前面拐角处右转,不足百步就是招贤馆,是朝廷招贤纳士的地方,三位若有真才实学,不妨前去试试,否则,还是去做你们的老本行吧!”
  三个人对视一眼,笑了笑,没有回答摊主的话。吃罢早点,鲍叔牙会了账,召忽起身道:“是不是去招贤馆看看?”
  鲍叔牙却对管仲说:“你叔叔不是在齐国做官吗?可不可以去找找他?”
  “算了吧,这么多年,他从未看我们母子一眼,甚至连个信也不愿意给,何必去讨贱。还不如到招贤馆去碰碰运气。”管仲恐找叔父会讨没趣,不愿意去找他。
  召忽道:“也不忙在一时,先在临淄城转转再说。”
  管仲、鲍叔牙同意召忽的建议,三人用过早点之后,先在临淄城转悠了大半天,饱览都城的风土人情,直到下午,才向招贤馆走去。
  齐国本是东方大国,历经数十年动乱,使齐国的社会生产遭到很大破坏,到春秋初年,国力并不是很强。齐僖公对齐国衰落的原因进行了认真的研究,认为除内乱之外,无良才辅佐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于是,他将临淄城一处公堂,辟为对外招贤纳士的场所,取名为“招贤馆”。派专人在招贤馆当值,专门招纳愿意为朝廷效力的贤良之士。然而,招贤馆开设了好长一段时间,应招者却是寥寥无几,更无贤者至。齐僖公知道此事急不得,仍派人常驻招贤馆,以待贤者来投。正是:
  僖公设置招贤馆,静候天下俊颜来。
  果然天运降大齐,招贤引来济世才。
  管仲、鲍叔牙、召忽三人来到招贤馆,正是招贤馆开设很长一段时间、很少有人问津的时候。
  所谓招贤馆,实际上就是几间平房改造而成,门口挂上个“招贤馆”的牌子,里面摆上几张桌子,安排几个人在里面当值。管仲、鲍叔牙、召忽三人走进招贤馆的时候,馆内两名书办正坐在那里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见三个人走进来,站起来礼貌地说:“各位请坐,这里是招贤馆。”
  管仲道:“知道是招贤馆,换个地方,我们还不来呢!”
  两名书办见管仲出言不凡,忙堆着笑脸道:“客官请坐,三位来招贤馆,是自荐呢?还是为他人荐?”
  另一位书办赶忙替三人各沏了一爵茶。
  管仲接过茶,微笑着点头表示谢意,然后不卑不亢地说:“当然是自荐。闻招贤馆招贤纳士,不知是否属实?”
  一名书办回答:“当然属实,主上欲图国富民强,招贤良之士以为国用,只要是贤能者,定当受到重用。”
  “何为贤,何为不贤,有何标准可言?”管仲继续问道。
  一名书办道:“文人以文章论优劣,武将以功夫定高下。主上对招纳之人将量才取用。”
  管仲道:“我等乃文士,欲在朝中谋个差事,如何应试,请先生安排则过。”
  “啊!既然如此,这里有试题一道,题目是‘治国之道’,请三位各作策论一篇,小可将直呈主上,以定优劣,择优选用。”书办客气地说。
  “行,那就开始吧!”管仲道。
  鲍叔牙、管仲、召忽三人分别找张桌子坐定,书办分别给三人送上文房四宝。
  一个时辰后,管仲率先交卷,鲍叔牙、召忽也随之先后交卷。一名书办收好三人的策论文章,另一名书办则说:“三位是否有了住处,是否要在下效劳?”
  鲍叔牙道:“不必了,我们已在东昊客栈住下了。”
  “既然如此,三天之后给你们答复,行吗?”一名书办和颜悦色地说。
  “好的,三天之后我们来讨信。”管仲回答。
  书办道:“若有事,我们会到东昊客栈去找你们。”
  三人告辞了书办,离开了招贤馆。
  ……

《春秋风云:那个时代的声音与抉择》 导言:历史的幽微之处,总藏着动人心魄的故事。 《春秋风云:那个时代的声音与抉择》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历史人物的生平,而是试图以一种更为宏大而细致的笔触,描摹出中国历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时期——春秋战国之交的社会生态、政治格局、思想碰撞以及平民生活。本书旨在还原一个真实而立体的时代,探讨在礼崩乐坏的背景下,个体如何在权力与道义的夹缝中生存、挣扎与选择。 第一章:礼崩乐坏的序曲——周室衰微与诸侯并起 本书开篇,我们将把读者带回到周王室影响力日益衰退的时代。重点描绘“礼”这一维系古代社会秩序的基石如何逐渐瓦解。不再是僵化的教条描述,而是通过对一系列历史事件的深入剖析,展现这种瓦解带来的连锁反应。 周天子的式微: 并非仅仅是军事力量的衰弱,更在于其精神权威的丧失。书中将详细分析周平王东迁后的政治格局,以及诸侯国如何利用宗法制度的松动,逐步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我们关注那些“初露峥嵘”的小国,它们如何通过外交手腕和军事冒险,在夹缝中求得生存,并逐渐对中原霸权构成挑战。 社会阶层的流动: 随着战争的频繁化和贵族制度的松弛,大量原有的世卿世禄阶层失去了世代相传的俸禄与权力,一部分人沦为“士”的阶层,他们拥有知识和能力,却无固定依附。这批人成为日后变法和改革的核心力量。书中将细致刻画这种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动,例如一个没落贵族家庭如何从优渥的生活跌入困顿,以及他们如何转向依靠游说和军事才能谋求新生。 第二章:思想的洪流——百家争鸣的文化景观 春秋的动荡孕育了思想的爆发。本书将重点探讨“百家争鸣”的现象,但绝非简单罗列各家学说,而是将其置于具体的历史情境中进行考察。 儒家早期思想的萌芽与适应: 重点剖析“仁”与“礼”在乱世中的实践困境。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如何坚守“仁爱”?书中将通过对特定历史人物的外交经历(非特指某位名相)来展现理想主义者在现实政治中的妥协与坚持。同时,我们将探究早期儒家思想如何试图通过教育和修身为途径,来重塑社会秩序。 道家思想的超脱与入世: 对老庄思想的解读将侧重于其对权力斗争的批判。在追求霸业的时代,道家提供了一种“无为而治”的潜在对照。书中将描绘隐士群体的生活状态,他们如何看待诸侯的征伐,他们的选择对于当时知识分子群体产生的精神影响。 法家思想的早期探索: 在国家治理效率成为首要考量的背景下,法治思想的出现具有革命性。本书将梳理早期法家思想在某些新兴国家(如秦国的前身或某些改革派)的试验性实践,分析其如何通过明确的赏罚、建立强有力的官僚体系来增强国力,以及这种高效模式对传统贵族利益带来的冲击。 第三章:战争的形态与技术革新 春秋的战争,是古代战争形态向更残酷、更专业化转变的关键时期。 车战的衰亡与步兵的兴起: 详细解析战车在春秋早期作为决定性力量的地位,以及随着战场环境的变化(如平原的减少、步兵战术的成熟),车战如何逐渐被淘汰。书中将描述一次典型的合战场景,突出战术的复杂性——如何调动兵力、如何利用地形,以及士卒在战场上的心理状态。 外交与间谍: 战争的胜负往往在开战之前就已经注定。本书将探讨春秋时期复杂的外交联盟体系,如“会盟”的政治意义,以及“合纵连横”思想的早期雏形。同时,书中将揭示那些被忽视的“暗战”——情报的收集、伪报的散布、以及离间计的运用,它们是决定国家兴亡的关键因素。 第四章:平民的生活侧影与地方经济 历史往往被权力中心所占据,但普通民众才是时代的基石。 土地与赋税: 随着“初税亩”等政策的推行,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个体农民开始被纳入国家的直接控制体系。本书将描绘农民在不同诸侯国之间的生存差异,他们如何应对繁重的徭役和战争征集,以及他们对新旧制度的态度。 商业的萌动与货币的使用: 随着冶铁技术的推广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活动开始抬头。书中将描绘一些新兴的商业城市(如一些重要的渡口或手工业中心)的繁荣景象,以及金属货币(如刀币、布币)在贸易中的流通情况,展现经济活力如何开始冲击传统的井田制社会结构。 第五章:个体命运的十字路口 本书的最终落脚点,是探讨身处这个巨变时代的个体,他们如何面对“时势造英雄”与“英雄末路”的两种可能。 我们将通过数个虚构但基于史实的典型人物群像,来展现那个时代的多元选择:一个胸怀抱负的“士”,如何在齐国、晋国、楚国、秦国等不同政权间流转,以期找到施展抱负的舞台;一位身居高位的贵族,如何在新旧交替中保持家族的荣耀或最终覆灭;以及那些专注于技艺的工匠或方士,如何在乱世中为特定主君服务。 结语:历史的回响 《春秋风云:那个时代的声音与抉择》试图告诉读者,春秋并非只有简单的霸主更迭,它是一个充满了活力、创造力与巨大痛苦的熔炉。每一个决策,每一次战争,每一次思想的迸发,都塑造了后世中国的基本精神面貌。理解那个时代,就是理解我们自身文化基因的起源。本书提供的,是那个时代最原始、最真实的声音与抉择,供后人深思。

用户评价

评分

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名字,如璀璨的星辰,即使时隔千年,依然闪耀着独特的光芒。管仲,无疑就是其中之一。他的名字,与齐国的崛起、春秋的霸业紧密相连。这本书《管仲:他为霸业而生》的出现,让我感觉自己有机会能够更近距离地观察这位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伟人。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他惊人的战略眼光和卓越的政治手腕,如何在一个动荡的时代,凭借其非凡的才华,将一个相对弱小的齐国,一步步打造成足以问鼎霸主地位的强国。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解读“他为霸业而生”这句话的,是否意味着管仲的整个生命都围绕着实现“霸业”展开?书中是否会揭示他那些不为人知的努力、牺牲,以及他所承受的压力?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像一部精彩的史诗,描绘出管仲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领域所展现出的非凡才能,并深入探讨他那些至今仍具有启发意义的思想。这本书,对我来说,将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一次对伟大人物如何塑造历史的深刻体悟,也可能是一次对“何为真正的霸业”的全新思考。

评分

在我心中,管仲一直是一个充满神秘感的名字,他的“近水楼台先得月”论,他的“仓廪实而知礼节”的经济思想,还有他对商业、农业的重视,都让我觉得他是一个极其务实且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这本书《管仲:他为霸业而生》的出现,让我觉得有机会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位伟人的“内心世界”。“他为霸业而生”这句话,让我好奇作者是否会从个人性格、成长经历等方面去解读,他身上到底有哪些特质,使得他能够承受住历史的重任,并且不懈追求“霸业”的目标。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描绘管仲在面临人生重大抉择时,他的考量是什么?他是否也有过犹豫和彷徨?还是说,他天生就带着一种坚不可摧的意志,将一切都围绕着“霸业”二字来规划?我想象着,这本书可能会通过大量的史料考证,为我们还原一个更真实、更立体、更有人情味的管仲,让我们看到他不仅仅是那个运筹帷幄的政治家,更是有着自己喜怒哀乐、面对困难也需要勇气和智慧的普通人,只是他的“普通”体现在了他对“霸业”的执着和追求上,这种执着,才让他显得如此不凡。

评分

提起管仲,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春秋五霸”的辉煌篇章,而他无疑是其中最关键的推动者之一。这本书《管仲:他为霸业而生》的标题,直接点出了他与“霸业”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尤其想知道,书中是如何具体阐述“霸业”的内涵的,在管仲的视野里,他所追求的“霸业”是一种怎样的图景?是单纯的军事征服,还是更深层次的政治影响力?书中是否会详细解读他那些影响深远的经济、政治改革措施,例如盐铁官营、均田制等,是如何为齐国的强大奠定坚实基础的。我好奇的是,作者是否会探讨管仲在制定这些政策时,所依据的哲学思想和理论基础。此外,我想象着,书中可能会深入分析管仲如何运用外交手段,协调与各国之间的关系,是如何通过“尊王攘夷”的策略,在复杂的国际政治舞台上为齐国争取到主导地位。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对一个历史人物的回顾,更是一次对古代政治智慧和国家治理之道的一次深刻学习。

评分

一直对春秋时期的群雄争霸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在历史洪流中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管仲,作为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的灵魂人物,他的故事总是伴随着无数的传奇色彩。这本书《管仲:他为霸业而生》的标题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仿佛在预示着一段波澜壮阔的传奇。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细致地剖析管仲的政治智慧,他提出的那些“富国强兵”的政策,在当时是何等具有前瞻性和颠覆性,又是如何一步步将齐国从一个小国推向了诸侯盟主的地位。不知道书中是否会着重描写他与齐桓公之间那段相辅相成的君臣关系,以及管仲是如何在齐桓公的信任下,施展才华,甚至是“犯上”地纠正齐桓公的失误。我更关心的是,书中是否会揭示出管仲在辅佐过程中,是如何平衡政治斗争、经济发展和军事扩张之间的关系,并且在这些复杂博弈中,他所秉持的“霸业”理念究竟是怎样的。这本书,或许不仅仅是关于管仲个人,更是关于那个时代政治格局的生动写照,也是关于如何建立和维护一个强大国家的一部“活教材”。

评分

管仲,这个名字在中国历史上如雷贯耳,但总感觉隔着一层历史的薄雾,难以触及。这本书《管仲:他为霸业而生》的出现,让我看到了拨开迷雾的可能性。从书名就能感受到一股强大的气势,似乎这位春秋时期的伟人,注定是为了成就一番惊天伟业而降临。我尤其好奇的是,作者将如何从一个“为霸业而生”的视角去解读管仲的一生,这是否意味着会着重于他的政治军事才能,还是会深入挖掘他性格中那些驱动他追求极致成就的特质?我期待书中能够鲜活地展现管仲如何从一个出身平凡的人物,一步步凭借智慧、谋略和非凡的胆识,成为齐国崛起、争霸天下的关键人物。是否会像史书上简单提及的那样,寥寥数语带过他的童年和早年经历,还是会在这本书里得到更细致的描绘?我想象着,也许书中会有一段精彩的笔墨,描绘管仲在困顿之中如何孕育出远大的抱负,又如何在关键时刻抓住机遇,展现出他那“非凡”的出身,是如何与他“注定”的霸业巧妙地联系在一起的。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个历史人物的梳理,更像是一次对“伟人是如何炼成的”的深度探索,让我对“霸业”二字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非常好,送货快,很划算。。。

评分

不错!

评分

刚收到,物流做的不错,挺快!

评分

管仲成就了齐桓公还是齐桓公成就了管仲

评分

是正版

评分

刚开始看了些还不错继续看

评分

名人传记,传说,总是容易引起普通人的好奇

评分

好书

评分

东西外表保存挺好的,物流也很快,京东还是可以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