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的知名作家托马斯·基尼利在书中将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的人生故事娓娓道来。他笔下的林肯是一个机智、自律、勤奋的农村孩子,通过学习法律、广交朋友,当然还有好运气白手起家,进入政界后恪守原则,致力于发展内地经济和废除奴隶制度。基尼利还花了不少笔墨,细致地描写了林肯早年的若干失败经历——失恋,被数次辞退,做生意失败,从政后几度落选。虽然基尼利在写作中也融合了关于林肯的一些传闻,但这仍不失为一部了解林肯和他的美国梦的精彩小传。
托马斯·基尼利(Thomas Keneally),生于1935年,被誉为澳大利亚最成功和多产的当代作家。著有《盗贼联邦》《大耻辱》《美国无赖》等九部非虚构类作品,以及二十余部小说,其中《带来云雀与英雄》《三呼圣灵》赢得澳洲文学界最高奖迈尔斯·弗兰克林文学奖。曾获三次布克奖提名,最终在1982年凭借《辛德勒方舟》获得布克奖,据其改编的《辛德勒名单》获奥斯卡奖,已成电影经典。1983年,因对澳大利亚文学的贡献被授予澳大利亚勋章。
第一章 1
第二章 15
第三章 31
第四章 43
第五章 57
第六章 77
第七章 91
第八章 107
第九章 123
第十章 137
第十一章 151
第十二章 169
第十三章 185
第十四章 201
第十五章 217
第十六章 231
1857年,布坎南就职两天后,自由遭到又一次打击,这次是来自最高法院。德雷德?斯科特(Dred Scott)是个中年奴隶,原由奴隶主带到路易斯安那购地(Louisiana Purchase)北部。在伊利诺伊和威斯康星两个准州生活了八年,主人也死去后,斯科特提起诉讼,理由是在自由土地上的长期居住已让他成为自由人。最高法院大法官罗杰?坦尼(Roger Taney)决心不开此先例。九位法官中,七人驳回斯科特的诉讼,因为依据宪法,黑人不能被视为公民,联邦政府也没有权力影响黑人财产的身份或迁移。《独立宣言》不涉及黑人,他们“至今低人一等,故不具备白人须尊重之各种权利”。
坦尼和布坎南都以为这会结束奴隶制之争,然而就连斯蒂芬?道格拉斯之类的民主党人都为这一判决所震惊,因为与人民主权的看法相比,它走得如此之远,使得后者——一个州的人民可以投票决定接受或拒绝奴隶制的主张——望尘莫及。任何准州议会都不得议决排斥奴隶制!当布坎南决定将堪萨斯作为蓄奴州引入联邦时,道格拉斯感到惊恐,林肯则很乐意见到民主党在道格拉斯支持者和布坎南支持者之间产生分裂。
不过,一些共和党人很快开始将道格拉斯视为英雄,因为他在堪萨斯问题上反对总统。林肯对东部共和党人一直赞扬道格拉斯感到不解。“他们难道认定,共和党的事业,总体而言,可以由牺牲伊利诺伊这里的我们而得到最大促进吗?”林肯对赫恩登抱怨道,霍勒斯?格里利在“吹捧道格拉斯,一个不老实不可靠的人,一味躲闪,总是逃避,本来帮着南部而现在又朝它吠叫”。
林肯不遗余力,挑动伊利诺伊州民主党人之间的分歧。他不动声色地鼓动布坎南麾下的民主党人对抗道格拉斯,还要求一些有实力的支持者调动共和党基金,支持反道格拉斯的民主党报纸。这种做法,跟他早年其他许多做法一样,可以表明他并非如平民神话所描绘,是作为单纯的边远地区人而成为总统的。
6月,在斯普林菲尔德,林肯坐在听道格拉斯演讲的人群中。“小巨人”在演讲中坚称,归根结底,人民主权将会起作用,因为相关的准州可以拒绝授权警方推行奴隶制,以及拒绝制定奴隶法规,从而排斥奴隶制度。至于其他州,他说,在开国元勋谈及平等时,他们指的是白人之间的平等。共和党是一群不分青红皂白的家伙,他们已经导致有些美国人相信,黑人受《独立宣言》保护,是与白人平等的人。他们一旦得逞,白人可以预期白人与黑人的通婚。
林肯开始投入全力,逐一研究最高法院九位法官对德雷德?斯科特的判决,准备与他们以及道格拉斯展开争论。夏日的一场倾盆大雨使各地河水一齐暴涨,造成航运困难,连密西西比河都不例外。6 月中旬,共和党在雨中于州议会召开大会。一天下午,一个会议提名林肯为“伊利诺伊州共和党首位且唯一的国会参议员人选”。他将在当晚发言。听了道格拉斯演讲后,他为这次发言已经准备两周了。
在四处都是痰盂的议员会堂,林肯做了发言。这次发言将影响那一代人,并成为他后来与道格拉斯辩论的样板。其中运用了美国宪法、《独立宣言》,以及《圣经》的语言,而且尽管充满专业性论点,不是宪法专家的人们也能把握其中的总体寓意:
“一幢裂开的房子是站不住的。”我相信这个政府无法永远保持半奴隶和半自由的状态。我不期望联邦解体——我不期望房子坍塌——但我的确期望联邦停止分裂。它将成为完全一种东西或者完全另一种。要么是奴隶制的反对者阻止这种制度的继续蔓延,将其打入冷宫,使公众安心相信它正走向最终的废止;要么是奴隶制的鼓吹者推行它,直到它在所有的州里,无论老州还是新州,北部还是南部,都变得同样合法。
林肯认为,存在着一种协商而成的策略要使这幢房子成为奴隶制的房子,出谋划策的是坦尼、总统布坎南,还有斯蒂芬?道格拉斯。林肯发言中另一些不那么引人注意的段落,直指道格拉斯见解的荒诞不经:“他那站不住脚的逻辑推断,因为我不想要一个黑人女子当奴隶,所以我必然想要她做老婆……在某些方面她固然跟我不平等;但在自食其力的天赋权利方面,她跟我是平等的,跟其他所有人也都是平等的。”
据赫恩登说,与会者为林肯充满华彩的讲话而入迷,但也有些共和党人和共和党报纸予以谴责,尤其是其中“裂开的房子”这种说法。有个评论员写道:“该死的愚蠢讲话,它会成为林肯和共和党没落的起因。”这是由于,林肯的发言被理解成一种威胁,预示着与奴隶制度的一场无法避免的内战,尽管它会在后世被誉为19 世纪的著名演说。这次发言广受舆论非难,出于扭转这种局面的需要,也唯恐毁掉了当选参议员的机会,在伊利诺伊州各方面共和党人的建议下,林肯写信向道格拉斯挑战,提出要进行一系列正式辩论,“在现阶段划分时间,对同一群听众演说”。
道格拉斯本来无须接受挑战,因为他的竞选活动已经热火朝天;不过也许是唯恐拒绝会受到曲解,他同意两人在各个国会议员选区相会(第六和第二选区除外,他们都在那里演讲过了)。与他的支持者不同,林肯信心满满地投入了辩论,他认为道格拉斯天性不诚实:“道格拉斯会向一万人撒谎,尽管明知第二天可能不得不向五千人否认。”对道格拉斯的这种看法强化了林肯的征伐感。
于是,1858 年的夏天成了个喧嚣热闹的季节,林肯跑遍全州与道格拉斯辩论,所依靠的支持远逊于道格拉斯旗下的雄厚势力。从一场辩论到下一场辩论,从一次演讲到下一次演讲,道格拉斯参议员乘坐的是火车私人车厢,车体装饰着彩旗。他拥有一位秘书、一名记者、一支同行的铜管乐队,还有漂亮妻子的陪伴。林肯奔赴辩论地点有时坐牛车,有时乘火车,还有些时候是乘公共马车。就这样,他抵达了展开19 世纪最著名政治对话的各个站点——渥太华(Ottawa)、弗里波特(Freeport)、盖尔斯堡(Galesburg)、昆西(Quincy)、奥尔顿、琼斯伯勒(Jonesboro)和查尔斯顿(Charleston)。林肯也不乏热心的拥趸。为了1858 年8月21日在渥太华举行第一场辩论,一趟长达十七节车厢的专列,载着还是付费乘客的林肯和他的支持者们,径直开入伊利诺伊州的渥太华。一辆点缀有常青树枝的马车早已备好,以便送他前往华盛顿广场的木制讲台,第一场林肯-道格拉斯对垒将在那里展开。
事实证明,道格拉斯是个投机取巧的辩论者。他问道,共和国能够半奴隶制、半自由地存在下去,怎么会有人质疑这一点。难道这一方式不是开国元勋们自己创造的吗?林肯的主张将会“让黑人移民住满你们的大草原……把这个美丽的国家变成自由黑人的殖民地”。道格拉斯娴熟地玩弄着制造恐慌的政治伎俩。
林肯强有力地予以反击,不知他是如何察觉不能采取守势的。林肯与亨利?克莱站在了一边。克莱曾经说,那些想要压制自由和最终解放趋势的人,“如果他们想要这么做,他们就必须回到我们独立的年代,蒙上每年都再次欢鸣的炮口;他们必须吹灭环绕我们的道德烛光;他们必须刺透人类的灵魂,还得根除天下对自由的热爱,那时,只有到了那时,他们才有可能使奴隶制在这个国家长存下去”!
林肯继续说道:“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将不得安生,除非反对奴隶制的人们制止了它的进一步蔓延……在自食其力而无须其他任何人准许的权利方面,奴隶跟我是平等的,跟道格拉斯法官是平等的,跟每一个在世的人都是平等的。”
对于林肯在这头一场辩论中所运用的攻势,他的经纪人感到很满意,告诉他继续采取这种方式。到达伊利诺伊州西北部的弗里波特时,林肯举着一个楔子,作为心中期待的象征,意在希望自己的言辞能够在民主党人中造成分化。站在讲台上,面临着欲来的风雨和台下一万五千名听众,林肯力图强调布坎南和道格拉斯之间的分歧:“作为美利坚合众国一个准州的人民,能不能以任何合法的方式,违背美利坚合众国任何公民的意愿,于一州宪法形成之前先拒奴隶制度于州界之外?”布坎南会说不能,道格拉斯会说能。即便林肯的声音高亢嘹亮,即便道格拉斯的言谈官场技巧十足,也难说有多少人真正在听,反正他们各说各话的争论会重现于第二天的报纸上。
利用各场辩论的间隙时间,在露天就餐处,在十字路口的碰头处,甚至在总是气球飞扬的政治集会中,林肯还在抓紧审理手头的案件。道格拉斯总是咬住林肯在鼓吹“黑人公民权”的说法不放。处于守势的林肯在琼斯伯勒和查尔斯顿表现欠佳,尤其是考虑到查尔斯顿位于伊利诺伊州南部,那里反黑人情绪最为强烈。“我现在没有,也从来没有主张让黑人成为选民或陪审员,也没主张培养他们担任公职,也没主张他们与白人妇女通婚。”道格拉斯从而得以穷追猛打,斥责林肯在伊利诺伊州北部的反奴隶制言论,跟在南部所说相互矛盾。
琼斯伯勒位于伊利诺伊南部,接近肯塔基州界。由于天气恶劣,当地的辩论会仅仅吸引了一千二百人的听众。然而在查尔斯顿,双方都遇到了很大麻烦。一支由三十二个年轻女子组成的马队,代表联邦各州支持林肯。而在盖尔斯堡,赞同林肯的基础扎实得多,林肯于是重新开始正面攻击奴隶制的不道德性质:“我相信奴隶制是错误的,并信奉出自这一信念的政策,它要制止这种错误的扩大。”听众有两万人之多,冒着刺骨的秋风,林肯和道格拉斯在台上唇枪舌剑地交锋。不过在这里,跟他们到过的每个城镇都一样,辩论都成了轰动社会的事件,有铜管乐队、露天表演、民兵游行作为前导——而那些把这些辩论当成赶集的人们,总是能在第二天的报纸上读到实际的文本。
最后一场辩论将在伊利诺伊州南部,密西西比河畔的奥尔顿举行,当地看来由于道格拉斯身为反废奴主义者而拥护他。玛丽出席了那场辩论,桑加蒙-奥尔顿铁路从斯普林菲尔德开出一趟半价旅游列车,林肯夫妇及其十五岁的儿子罗伯特都在车上。罗伯特穿着斯普林菲
尔德军校学生的制服。
天气跟盖尔斯堡辩论那天的几乎同样严寒,而到达时所看到的使玛丽愈发情绪低落。大街小巷点缀着民主党的标语,一队队民主党人举着旗帜,上面是“人民主权”之类的口号。阿贝幸运地发现了一个共和党人,就把他派到玛丽身旁,好让她放心地以为,尽管民主党气焰嚣张,人群中还是不乏忠诚的共和党人。
林肯在奥尔顿大放光彩。在一段精彩的演讲中,他将奴隶制度与君权神授相提并论——后者在美国是令人厌恶的原则。“不管以什么形式出现,无论出自国王之口,他谋求骑在臣民身上并依赖他们的劳动成果生活;还是出自一个人种之口,以便作为奴役另一个人种的辩解,这种制度同样是暴虐的原则。”
……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那种复古的质感,搭配林肯先生那张标志性的肖像,让人立刻感受到一股历史的厚重感。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页,我就被作者的叙事方式所吸引。他并没有一开始就陈述林肯的生平事迹,而是巧妙地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切入,详细描绘了南北战争前夕美国社会普遍存在的紧张气氛和深刻的社会矛盾。这种“铺垫”的方式,让我仿佛身临其境,理解了林肯所处的时代究竟是怎样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作者对细节的刻画尤其令人印象深刻,比如对当时报刊舆论的引用,对不同地区人们生活习惯的描摹,都显得极为真实。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林肯早年生活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朴实无华,但又充满了坚韧的生命力。他并没有神化林肯,而是真实地展现了一个从贫困的伐木工家庭走出来的青年,如何凭借着自己的勤奋和智慧,一步步走向那个时代的顶峰。这种人物的成长轨迹,对于任何一个追求进步的人来说,都充满了鼓舞人心的力量。而且,作者在语言运用上也非常考究,时不时会出现一些富有哲理的句子,让人在阅读之余,还能进行深刻的思考。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传记,更像是一幅描绘美国历史风云的宏大画卷,而林肯,就是这幅画中最耀眼的主角。
评分从这本书里,我汲取到了很多关于领导力的深刻洞见。作者在分析林肯的决策过程时,展现了他如何运用战略思维,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局势中做出最有利于国家的选择。我尤其欣赏作者对林肯演讲艺术的解读,那些充满力量和智慧的词句,是如何在关键时刻凝聚民心,团结国家。我从中看到了语言的巨大力量,也看到了一个伟大的领导者如何通过沟通来影响世界。这本书也让我对“妥协”这个词有了新的认识。在处理南北矛盾时,林肯并非一味强硬,而是展现了他的智慧和策略,如何在坚持原则的同时,寻求最大程度的共识。作者对这些微妙的政治博弈的描绘,让我觉得既精彩又发人深省。我从中学习到了,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灵活应变和有效沟通是多么重要。而且,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了,一个领导者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和孤独。林肯在面对重重困难时,他内心的挣扎和煎熬,都被作者真实地还原出来。这让我更加敬佩他的伟大,也让我更加理解了,成为一个伟大的领导者,所需要的不仅仅是才华,更是超乎常人的毅力和勇气。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远不止于对一位历史人物的了解。作者在书中构建了一个极其丰富而立体的世界,将林肯置于这个时代的洪流之中,去展现他如何应对挑战,如何做出抉择。我尤其惊叹于作者对政治博弈的细致描绘。那些发生在国会山上的辩论,那些在幕后进行的政治斡旋,都被作者用生动而富有张力的笔触展现出来。我仿佛能听到那些激昂的演讲,感受到那些剑拔弩张的气氛。更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将林肯塑造成一个完美的英雄,而是深入挖掘了他内心的挣扎和犹豫。在面对国家分裂的危机时,他内心的矛盾,他承受的压力,都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真实的人物刻画,让我觉得他不再是教科书里那个遥不可及的伟人,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的普通人,只不过他肩负了比常人更重大的责任。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写林肯的家庭生活时所流露出的那种温情,也体会到他在承受巨大政治压力下,仍然努力维系家庭和睦的辛劳。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伟大灵魂在历史洪流中的成长与蜕变,也让我反思了个人与时代的关系,以及在关键时刻,我们该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
评分我从未想过,一本关于政治家传记的书,竟然能让我读出如此丰富的情感。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时而舒缓,时而紧张,让我全程都沉浸其中,无法自拔。作者在描述林肯的政治生涯时,并没有枯燥地罗列事件,而是通过大量的史料和细致的分析,将一个个历史瞬间变得鲜活起来。我最震撼的部分,是对南北战争的描写。作者并没有将战争简单化,而是深入探讨了战争的根源,以及它对美国社会造成的巨大创伤。在描写林肯如何领导国家度过这场危机时,作者展现了他非凡的智慧和决心,也让我们看到了他作为一位领导者所必须具备的勇气和担当。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引用了林肯在战争期间的一些信件和演讲,从中我能真切地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和对国家统一的执着。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人的故事,它更是在讲述一个民族在困境中的求索与重生。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林肯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美国历史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它让我明白,伟大的成就往往源于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总有希望的光芒。
评分这是一本能够触动灵魂的书。作者用极其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林肯这位历史巨人的内心世界。我被书中对林肯性格的深度剖析所深深吸引。他并非天生的政治家,而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磨练,最终成长为一代伟人。作者对林肯童年经历的描绘,让我看到了他身上那种不屈不挠的意志力,以及他对知识的渴望。这种早期的经历,无疑为他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让我感动的是,书中展现了林肯在面对个人悲剧和政治挫折时,是如何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韧。他的爱与失去,他的希望与失落,都让我觉得无比真实。我从中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与伟大,也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真正的伟大,不仅仅在于取得的成就,更在于面对困难时的态度和品格。林肯的故事,是一个关于成长、关于担当、关于如何在这个不完美的世界里,努力追求更美好的未来的故事。它鼓励我去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也能够像林肯一样,保持一份对理想的执着,和一份对人民的关怀。
评分船长夫妇的生活也是这样吧。日日辛苦劳作,与海浪搏斗,与海鸥嬉戏,有时也会像现在这样,在风平浪静的时候,把笃定的目光投向深海,就像骄傲的君主,无边的大海就是他们的疆域版图。
评分莫非他们就是海盗的后裔,遗传或者宿命让他们选择了这样的生活。
评分空闲时候读一读挺好的
评分澳大利亚的知名作家托马斯•基尼利在书中将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的人生故事娓娓道来。他笔下的林肯是一个机智、自律、勤奋的农村孩子,通过学习法律、广交朋友,当然还有好运气白手起家,进入政界后恪守原则,致力于发展内地经济和废除奴隶制度。基尼利还花了不少笔墨,细致地描写了林肯早年的若干失败经历——失恋,被数次辞退,做生意失败,从政后几度落选。虽然基尼利在写作中也融合了关于林肯的一些传闻,但这仍不失为一部了解林肯和他的美国梦的精彩小传
评分质量粗糙,就这样吧
评分美国第十六任总统,领导了拯救联邦和结束奴隶制度的伟大斗争。亚伯拉罕·林肯 ( Abraham Lincoln ) (1809-1865) 亚伯拉罕·林肯是美国第 16 任总统,领导了拯救联邦和结束奴隶制度的伟大斗争。尽管他仅在边疆受过一点儿初级教育,担任公职的经验也很少,然而,他那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厚的人道主义意识,使他成了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 林肯 1809年 2月12日黎明出生在肯塔基州哈丁县霍尔以南 3 英里的小木屋里。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的童年是“一部贫穷的简明编年史”。小时候,他帮助家里搬柴、提水、做农活等。 9 岁的时候,母亲去世,这对林肯来说是一个残酷的打击。幸而继母对他很好,常常督促他读书、学习,他和继母的关系很融洽。后来,长大的林肯开始独立谋生,他当过农场雇工、石匠、船夫等。
评分托马斯·基尼利写的书
评分美国第十六任总统,领导了拯救联邦和结束奴隶制度的伟大斗争。亚伯拉罕·林肯 ( Abraham Lincoln ) (1809-1865) 亚伯拉罕·林肯是美国第 16 任总统,领导了拯救联邦和结束奴隶制度的伟大斗争。尽管他仅在边疆受过一点儿初级教育,担任公职的经验也很少,然而,他那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厚的人道主义意识,使他成了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 林肯 1809年 2月12日黎明出生在肯塔基州哈丁县霍尔以南 3 英里的小木屋里。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的童年是“一部贫穷的简明编年史”。小时候,他帮助家里搬柴、提水、做农活等。 9 岁的时候,母亲去世,这对林肯来说是一个残酷的打击。幸而继母对他很好,常常督促他读书、学习,他和继母的关系很融洽。后来,长大的林肯开始独立谋生,他当过农场雇工、石匠、船夫等。
评分船长夫妇的生活也是这样吧。日日辛苦劳作,与海浪搏斗,与海鸥嬉戏,有时也会像现在这样,在风平浪静的时候,把笃定的目光投向深海,就像骄傲的君主,无边的大海就是他们的疆域版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