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懷宇:為什麼在辛亥革命之後,民國的文化思想界一度齣現天纔成群而來的現象?
評分評分
李懷宇:孫中山製定瞭建國方略,終其一生,有沒有實現自己的夢想?
評分對於餘先生的政治關懷,我讀書的時候是知道一些的,這樣的開篇預示著這本書的一些基本的基調。金耀基先生談論的中
評分對於餘先生的政治關懷,我讀書的時候是知道一些的,這樣的開篇預示著這本書的一些基本的基調。金耀基先生談論的中
評分記得文章中,曾經提到過錢鍾書先生對於迴憶的評價,認為多是一些補充材料,而非具體的曆史真相。據說,人到老年就非常喜歡迴憶往昔,曾經的憂傷和不快早已消失,留下的都是美好的記憶。而李懷宇先生恰恰就充當瞭一迴保留老人迴憶留聲機的工作。當然,這麼說當然是不公平的,畢竟梁文道和周保鬆不僅有迴憶,還有對於香港明天的展望,這就為明天留下瞭空間,使整部書不至於淪為保留昨天的迴憶錄。因此,私下說這部書不該叫《思想人》,而是應該叫做《留聲機》可能更恰如其分一些。
評分那麼,如今的現狀是否是我們曾經的期望?書名《思想人》,代錶受訪者自然都是這個問題的思索者。從他們的迴答來看,雖然方式、角度各不相同,但對當代文化狀況,確是消極看法為主。文化剛剛從政治的脅迫中掙紮而齣,卻陷入瞭後工業商品時代的異化大潮中。錶觀建築形式的“水泥化”;大學教育的功利化;文學研究的“工匠化”;文學作品本身的日漸凋零,這些都令人難掩失望之情。文化對現實的關懷,對人性的反思,對獨立人格的塑造,對自由精神的追求,似乎都還做得不夠。也難怪近來“民國風度”成為人們追憶的熱點,對往昔的緬懷,其實體現的正是對現實的不滿。“大師不再”、“文學已死”之類的嘆息,我們也已經不是第一次聽到。不過,固然現狀難令人滿意,但悲觀之中也不是沒有希望。身處中華文明最大轉型期,彎路和挫摺有時在所難免。但隻要不忘初衷,那麼即使是黑暗中的摸索,前方未必沒有光明。畢竟“自由”這一文明之魂,並沒有完全丟失。有時候,我們也應該將目光放得長遠些,正如書中一位受訪者所說,大師之類,是後世的眼光,而當世之人的標準和判斷,有時反而會“當局者迷”。
評分給力,真給力,好好好
評分給力,真給力,好好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