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敦煌石窟

世界文化遗产:敦煌石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樊锦诗 编,吴健 摄影
图书标签:
  • 敦煌石窟
  • 世界文化遗产
  • 佛教艺术
  • 壁画
  • 雕塑
  • 丝绸之路
  • 历史
  • 文化
  • 旅游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旅游出版社
ISBN:9787503244261
版次:2
商品编码:1105693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44
正文语种:中文,英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敦煌石窟,是敦煌地区石窟之总称,包括敦煌市的莫高窟、西千佛洞,瓜州县的榆林窟、东千佛洞,肃北县的五个庙石窟。这些石窟规模大小悬殊,但同在古敦煌郡境内,地域相近,内容相同,风格相似,同属敦煌石窟艺术范畴。现共有洞窟812个,分别为莫高窟735个、西千佛洞22个,榆林窟42个、东千佛洞7个、五个庙石窟6个。
敦煌石窟中首推世界历史文化遗产——莫高窟。它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前临宕泉,东向祁连山支脉三危山。自4~14世纪,连续开窟造像不止,形成南北长1680米的石窟群,鳞次栉比分布于15~30多米高的断崖上,上下1~4层不等。分为南北两区,其中南区的492个洞窟是礼佛活动的场所,今存彩塑2000多身,壁画45000多平方米,木构窟檐5座;北区洞窟243个(另有5个窟已编人南区序列号中),乃僧倡修行、居住、瘗埋的场所。

作者简介

樊锦诗,浙江杭州人,1938年7月9日出生于北京,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后到敦煌研究院工作至今。现任敦煌研究院院长、研究馆员。兼任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甘肃敦煌学会会长、兰州大学历史系历史文献专业博士生导师、东华大学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博士生导师。
从事敦煌文物事业的四十年,主要致力于石窟考古、石窟科学保护和石窟科学管理等工作。发表的论文有《莫高窟北朝洞窟分期》《莫高窟隋代洞窟分期》《从莫高窟历史遗迹探讨莫高窟崖体的稳定性》《玄奘译经和敦煌壁画》等。专著有《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壁画全集·敦煌》《北周卷》《敦煌石窟全集·佛传故事画卷》等。主持和参与完成的主要科研项目有《敦煌石窟全集》《全数字摄影测量在敦煌文物保护中的应用研究》等。

内页插图

目录

世界文化遗产·敦煌石窟
十六国、北朝时期的石窟建筑艺术
隋、唐时期的石窟建筑艺术
五代、宋、西夏、元时期的石窟建筑艺术
十六国、北朝时期的石窟壁画艺术
隋、唐时期的石窟壁画艺术
五代、宋、西夏、元时期的壁画
十六国、北朝时期的石窟彩塑艺术
隋、唐时期的石窟彩塑艺术
五代、宋、西夏、元时期的石窟彩塑艺术
敦煌石窟的辉煌遗产:一部关于丝路文明的深度探索 图书名称: 敦煌石窟的辉煌遗产:一部关于丝路文明的深度探索 图书简介: 本书并非对“世界文化遗产:敦煌石窟”这一特定主题的直接解读或替代,而是将视野投向敦煌石窟所处的宏大历史背景——丝绸之路的千年脉络与多元文明的交融碰撞。我们旨在深入剖析,在敦煌石窟的艺术成就光芒的背后,是怎样一个生机勃勃、复杂多变的古代世界在支撑和塑造着这一切。 本书将聚焦于构成敦煌现象的深层文化动力学,涵盖以下几个核心领域,力求提供一个既宏大又细致的视角: 第一部分:丝绸之路的地理政治与贸易网络 第一章:大漠孤烟中的枢纽——河西走廊的战略地位 本章将不再详述石窟的开凿历史,而是侧重于敦煌作为地理节点的军事与经济价值。我们将追溯自汉代张骞凿空西域以来,河西走廊如何从边防要塞,逐步演变为连接中原农耕文明与西域游牧、绿洲文明的关键动脉。重点探讨隋唐时期,随着国际贸易的繁荣,敦煌沿线的驿站、烽燧体系的运作模式及其对商旅物资流动的保障作用。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统治者如何通过对河西走廊的控制,实现对西域事务的有效管理。 第二章:丝绸、香料与信仰的交换:贸易路线上的文化商品流 本章不着墨于敦煌壁画中描绘的供养人,而是考察支撑这些供养人财富基础的实际贸易活动。深入分析丝绸、茶叶、陶瓷等中国特有商品西传的路线变迁,以及从西域传入的香料、玻璃器、宝石等物品的流通渠道。探讨贸易活动如何催生了沿线城市(如高昌、楼兰)的繁荣,并直接影响了敦煌的物价、社会结构乃至寺院经济的形态。 第二部分:信仰的地理迁移与本土化演变 第三章:犍陀罗艺术的东传路径:从帕米尔到祁连山 本书将重点研究佛教艺术在传入中国过程中所经历的“中介地带”。我们不会详述敦煌佛像的造型演变,而是聚焦于犍陀罗(Ghandhara)艺术风格——希腊化雕塑技法与印度教义结合的产物——如何通过陆上丝路向东传播。详细分析早期传入的造像艺术(如早期石窟或小型遗址)的特征,以及它们在进入中原艺术体系前,如何被河西走廊的部族文化所吸收和重塑的过程。 第四章:密教的兴盛与地方神祇的融合 探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特定宗派的兴衰对地域文化的影响。着重分析密宗(金刚乘)在唐代中后期于丝路地区的活跃度。我们考察密宗的仪轨、曼荼罗概念如何与地方萨满教、祆教甚至景教等其他信仰元素发生碰撞、融合,形成具有强烈地域色彩的宗教实践。这部分内容将通过分析同时期其他文化遗址(如克孜尔、麦积山早期部分题材)的佐证材料来进行推论。 第三部分:草原帝国与中原王朝的边疆互动 第五章:游牧民族的文化承载:突厥、吐蕃与石窟的“多语境” 敦煌石窟的壁画和文书记录了多民族的共存。本章将剥离“国家史观”,转而关注游牧民族(如铁勒、吐蕃)在与中原王朝的互动中,作为文化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角色。我们将分析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约787年至848年)对当地文化政策的影响,研究吐蕃赞普的供养记录,以及这种政治更迭如何影响了寺院的经济结构和文化归属,而非仅仅关注其军事冲突。 第六章:唐帝国边疆的治理艺术:军政与文官体系的交错 本章将对唐代边疆管理机构进行详细梳理,探讨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的职能划分,以及这些军事行政实体如何通过税收、水利建设和文化宣教(如派遣僧侣或官员)来维持对河西走廊的实际控制。这有助于理解敦煌石窟背后强大的国家财政支持体系是如何运作的。 第四部分:非物质遗产的载体——文书与世俗生活 第七章:藏经洞以外的民间记录:敦煌文书的世俗镜像 本书不会重复介绍《法华经》或《金刚经》的抄本,而是聚焦于那些揭示世俗生活的文书,如户籍、契约、账簿、诉状和民间信函。通过对这些“垃圾文书”的分析,重构当时河西走廊居民的日常生活成本、婚姻习俗、法律纠纷的解决方式,以及普通民众的宗教情感——他们如何向神明祈求健康、丰收或家庭和睦。 第八章:音乐、舞蹈与戏剧:丝路上的流动剧场 丝绸之路不仅运输货物,也运输艺术表演。本章将结合敦煌壁画中的乐舞图像(如供养飞天、伎乐天)以及相关的文书记录(如“散乐”、“部曲”的记载),探讨唐宋时期西域音乐(如龟兹乐、苏莫遮)传入并融合于中原宫廷及民间戏曲的过程。分析敦煌作为中转站,如何成为保存和传播域外乐舞技艺的重要场所。 结语:遗失的黄金时代——历史的断裂与重构的意义 全书最后将探讨敦煌石窟在历史语境中的“中断”与“重现”。分析在宋元之后,随着陆上丝路衰落、海运兴起,敦煌作为重要枢纽的地位如何逐渐边缘化,以及这种边缘化对当地文化遗产的保护(或遗忘)所起到的双重作用。本书旨在提供一个更广阔的、侧重于动态文化交流、政治地理学和世俗社会史的视角,来理解敦煌现象的复杂性和不可替代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从封面那泛着历史厚重感的纹理,到内页那细腻到几乎能触摸到壁画笔触的印刷质量,都透露出出版方对敦煌文化深深的敬意。我尤其欣赏它在色彩还原上的考究,那些历经千年风沙洗礼的飞天形象,他们的朱红、石绿,在现代高精度印刷技术的加持下,依然散发着令人屏息的生命力。翻阅时,那种油墨的清香混合着纸张的微涩,构建了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仿佛手中握着的不再是一本书,而是一扇通往莫高窟深处的时光之门。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书中的版式布局也极为匠心独运,大量的留白处理,使得原本繁复的图像和文字信息得到了极佳的呼吸空间,眼睛在不同洞窟的图像间游走时,不会感到丝毫的拥挤和疲惫,这显示了编辑在编排上极高的专业素养和对读者体验的细致关怀。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逻辑和深度挖掘,远超我此前阅读的任何一本关于古代艺术史的入门读物。它没有停留在对壁画内容的简单罗列和表象的描述,而是深入到了艺术风格的流变、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宗教思想渗透,乃至犍陀罗艺术对中原美学产生的微妙影响。作者在论述中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却又不失学者的严谨与克制,将复杂的历史脉络梳理得清晰有力。特别是关于“反弹琵琶”这一经典形象的章节,作者不仅分析了其舞蹈姿态的力学美感,更结合当时的丝绸之路贸易路线,探讨了音乐和乐器传入对西域佛教造像风格的影响,这种跨学科的整合分析,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敦煌艺术的理解维度,让我认识到它绝非孤立存在的艺术宝库,而是东西方文明交汇冲突与融合的生动见证。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在“学习”,不如说更像是一场与古老匠人精神的“对话”。作者的文字风格有一种罕见的温度感和人文关怀,他笔下的匠人形象并非是冰冷的、被历史符号化的存在,而是有血有肉、怀揣信仰与技艺的个体。比如,他对某段石窟开凿历史中,工匠们如何克服高空作业的艰险、如何调配出能够抵抗千年风化的天然矿物颜料的描述,写得极其生动和富有画面感,让人不禁想象那昏暗洞窟中,油灯摇曳下,艺僧们专心致志凿刻、描绘的场景。这种由“物”及“人”的叙事策略,使得冰冷的文物瞬间获得了鲜活的生命力,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这些伟大的艺术品背后,凝结的是无数代人对美的追求和对信仰的虔诚,这份朴素而伟大的精神力量,是书籍带给我最宝贵的收获。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我对这么厚重的艺术史著作抱持着一种敬畏甚至畏惧的心态,担心会陷入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泥潭而难以自拔。然而,这本书的编排者似乎预料到了读者的这种心理障碍,特意设计了一系列富有导览性质的章节,作为进入核心研究内容的缓冲垫。这些章节往往以“漫步敦煌”、“初识飞天”这样的标题出现,语言平实,逻辑流畅,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先带你熟悉了大致的地理布局和主要的艺术类型,再逐步引导你深入到对特定壁画符号学意义的解读。这种循序渐进的结构安排,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非专业出身的爱好者也能毫无压力地享受探索的乐趣,最终能够自信地去品鉴那些原本认为遥不可及的艺术珍品,这种对大众普及化的周到考虑,非常值得称赞。

评分

我是一个对细节有着近乎偏执要求的人,这本书在图像注释和专业术语的释义上,展现出了惊人的细致程度。那些看似不起眼的角落,比如某个供养人服饰上的一个花纹、某尊菩萨手持法器的特定手印(Mudra),无一不附有详尽的说明或对照图例。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满足了像我这样希望追根溯源的深度阅读者。很多时候,一本优秀的学术著作会为了版面整洁而牺牲掉关键的注解信息,但这本书却反其道而行之,它将学术的严谨性渗透到了每一个微小的元素中。初次阅读时,可能需要频繁地在正文和脚注间切换,略显繁琐,但一旦适应了这种节奏,便会发现自己正在被引导进入一个极其精密的知识网络,每一点看似零碎的信息,都是解开更大谜团的关键线索,体现了作者对学术的赤诚与敬畏。

评分

个人觉得书还是很好地,就是内容有些少,要是再能够详实一点就好了。。。敦煌石窟,又名莫高窟(Dunhuang Caves)俗称千佛洞,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近代发现的藏经洞,内有5万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196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敦煌石窟,是我国和世界闻名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之一,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瓜州榆林窟、东千佛洞、水峡口下洞子石窟、肃北五个庙石窟、一个庙石窟、玉门昌马石窟。因其各石窟的艺术风格同属一脉,主要石窟莫高窟位于古敦煌郡,且古代敦煌又为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故统称敦煌石窟。莫高窟开凿于前秦建元二年(366),时间最早创于公元366年(另有始建于西晋末年及东晋永和九年等说),后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鹘、西夏、元等时代连续修凿,历时千年,延续时间最长;现存石窟700余个,规模最大;雕塑3000余身,壁画4500余平方米,内容最丰富。窟内绘、塑佛像及佛典内容,为佛徒修行、观像、礼拜处所。敦煌石窟是融建筑、雕塑、壁画三者于一体立体艺术,是中国古代艺术史的百科全书。石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僔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北魏、西魏和北周时,统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贵族们的支持,发展较快。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更是兴盛,在武则天时有洞窟千余个。安史之乱后,敦煌先后由吐蕃和归义军占领,但造像活动未受太大影响。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渐趋衰落,仅以重修前朝窟室为主,新建极少。元朝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废弃,莫高窟也停止了兴建并逐渐湮没于世人的视野中。直到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后,这里才重新为人注意。近代,人们通常称其为“千佛洞”。莫高窟现存北魏至元的洞窟735个,分为南北两区。南区是莫高窟的主体,为僧侣们从事宗教活动的场所,有487个洞窟,均有壁画或塑像。北区有248个洞窟,其中只有5个存在壁画或塑像,而其它的都是僧侣修行、居住和死亡后掩埋的场所,有土炕、灶炕、烟道、壁龛、台灯等生活设施。两区共计492个洞窟存在壁画和塑像,有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唐宋木构崖檐5个,以及数千块莲花柱石、铺地花砖等

评分

为了欣赏敦煌壁画。。

评分

商品很好 就是包装摔破了。物流好评。商品有几本破了

评分

给孩子买来看的,质量还挺好的,就是价格

评分

凯蒂替我解了围,她帮我把衣服解下来,我们钻过了栅栏。凯蒂说,莫里舅舅特地交代了,别让别人瞧见咱们,所以我们还是佝偻着腰往前走吧。佝偻着腰,班吉。就像我这样,你明白了吗?我们全部佝偻着腰,穿过花园,大片大片的花朵拂过我们的身体,发出沙沙作响的声音。脚下的土地踩上去硬硬的。我们爬上栅栏,翻了过去,几只猪在那四周嗅着闻着,嘴里发出咕噜咕噜的哼唧声。凯蒂说,我猜它们肯定都很伤心,因为它们刚失去了一个伙伴。刚被翻掘过的土地踩上去那么硬邦邦的,大块大块的土疙瘩硌得脚生疼。把你的两只手都放在口袋里,凯蒂说。不然你的手指又要被冻坏了。圣诞节就快来了,你要是把手冻伤了,可怎么过节呢,你说对吧。

评分

不错,京东信的过 不错,京东信的过

评分

“没用,喝酒简直就是愁上浇愁。”母亲说,“愁更愁啊,你难道不明白吗?”

评分

“小厮,只准他在外面待半个小时。”莫里舅舅说,“就在院子里玩一会儿,不许出大门。”

评分

本书的纸张很好,字很清晰,包装精美,内容扎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