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郑观应评传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郑观应评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易惠莉 著,匡亚明 译
图书标签:
  • 郑观应
  • 清末
  • 思想史
  • 人物传记
  • 中国近代史
  • 经世致用
  • 改革思潮
  • 文化史
  • 历史人物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5030215
版次:1
商品编码:10947295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1998-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51
字数:5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郑观应评传》按照时间的顺序,介绍了郑观应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中国近代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中的经历和活动,并将其著作,思想放在他的经历和活动中进行考察,勾画了郑观应从传统商人到近代商人、从传统知识分子到近代思想家的丰富复杂的人生历程。《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郑观应评传》的特点是将郑观应的经历、活动、著作、思想放置到时代、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下进行了细密的考订,透过郑观应的人生,从一定的视野再现了中国由传统向近代过渡的复杂艰难历程。

作者简介

易惠莉,四川省乐山市人,1953年生。1982年毕业于西南师院历史系,1986~1991年在华东师大攻读中国近现代史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华东师大历史系副教授。发表的主要著作有《西学东渐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沈毓桂个案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以及论文《郭嵩焘的中西文化比较观》、《江南地区早期近代人才优势概论》等。

目录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书序》
导言
第一章 故乡 父亲
第二章 早期买办生涯
第三章 《救时揭要》
第四章 《论中国轮船进止大略》
第五章 《易言》三十六篇本
第六章 《易言》上卷
第七章 从《易言》到《易言》
第八章 初涉洋务企业活动
第九章 从旁观到加入轮船招商局
第十章 1882年的企业活动
第十一章 1883-1884年的经济风潮
第十二章 归隐故里
第十三章 《盛世危言》
第十四章 重入轮船招商局
第十五章 在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第十六章 《盛世危言》
第十七章 总办汉阳铁厂
第十八章 上海的维新活动
第十九章 戊戌政变之后
第二十章 中国国会及《盛世危言》
第二十一章 广西从政到粤路总办
第二十二章 辛亥前五年
第二十三章 最后的十年
附录
索引
后记

精彩书摘

1873年后尽管上海有关洋务的社会舆论极为活跃,但具体的洋务活动的开展实际上仍毫无动静,民族轮航业创立之后,本该相继兴办的铁路、开矿、电线、遣使等事并没有进入政府高层的议事日程。政府方面的冷寂状态终于在1874年下半年因中日在台湾的军事对峙而打破。在这一新的外交及军事事件中,堂堂大国面对日本这样“一小国之不驯,而备御已苦无策”①的困境,被迫与之签订中日《台事专条》,承认日本出兵台湾是“保民义举”,并赔款五十万两银以换取日军退出台湾。中国在整个事件过程中的软弱和被动震动了自太平天国被镇压之后安于所谓“中兴”气象的上层统治集团,由此引发了上层政治生活中的一次活跃,即中日《台事专条》签订后由总理衙门主持了沿海督抚进行海防筹议,着手制订新的洋务政策。
同治十三年九月二十七日(1874年11月5日),总理衙门向清廷递呈周家楣《拟奏海防亟宜切筹,武备必求实际疏》,同日上谕:“该王大臣所陈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各条,均系紧要机宜,著李鸿章、李宗羲、沈葆桢……详细筹议,将逐条切实办法,限于一月内复奏;此外别有要计,亦即一并奏陈。”①此后沿海督抚围绕上述六项要务所上奏折的内容,经在华西人及新闻媒介,在上海华人社会中获得及时的传播。②如《万国公报》1875年2月27日载《论西学设科》及4月3日载《西学设科》二文,都是与李鸿章《筹议海防折》中在“用人”一条上提出变通考试、另开洋务进取一格,并设洋学局等内容有关。又如彭玉麟1875年5月4日向清廷所上“自强策”提出清吏治、严军政、端士习、苏民困等举措,沪上西文报纸《字林西报》当月即有报道。③1875年5月30日上谕“开采煤铁事宜,著照李鸿章、沈葆桢所请,先在磁州、台湾试办,……出使各国及通晓洋务人才,著李鸿章、沈葆桢随时切实保奏”,④在一个月后,7月1日《申报》就有《论传闻中国将有开矿之举与用通西学之人两事》一文。
……
沧桑百年: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转型与思潮 一、引言:剧变的时代背景 本书旨在梳理和剖析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经历的深刻变革,重点关注经济结构的变迁、社会阶层的重塑以及知识分子群体在面对内忧外患时所产生的思想激荡与理论探索。这是一个传统农业帝国在坚船利炮的冲击下,被迫迈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旧有的儒家伦理、家族制度与新的全球市场、工业文明之间的剧烈冲突,构成了理解这一时期历史的基石。 二、经济领域的冲击与自救 鸦片战争的炮火不仅打开了中国的门户,更直接摧毁了清朝主导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系。本书将详细考察通商口岸的设立如何重塑了地域经济的联系,并以具体的贸易数据和实物证据,分析白银外流、茶叶和丝绸出口结构变化对内地生产的影响。 2.1 传统手工业的衰落与转型 纺织业作为中国最主要的传统产业,在洋纱、洋布的倾销下面临空前危机。我们不再满足于描述性地指出“衰落”,而是深入探讨了手工业者如何试图通过“土布运动”等方式进行抵制,以及部分地区(如江南部分市镇)如何将手工业与新的商业网络结合,进行有限度的“改制”而非完全崩溃。同时,对手工业工人阶层被卷入城市贫困化过程的社会影响进行细致的描摹。 2.2 早期现代化的尝试:洋务运动的得失 洋务运动是清廷对现代化挑战的首次集中回应。本卷将超越简单地罗列创办的企业,如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而是侧重于分析其体制结构上的内在矛盾。作为官督商办或官办企业,它们如何受到传统官僚体制的掣肘?在技术引进、人才培养和市场对接上,这些“富国强兵”的试验田留下了哪些深刻的教训?特别是,对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之间资源分配的冲突进行深入辨析。 2.3 商业资本的萌芽与士绅的卷入 随着对外贸易的扩大,一批买办和新式商人开始积累资本,并试图将其投入到近代工商业领域。本书关注了这些“新型”商人群体(如买办阶层)的兴起,以及他们与传统士绅、地方官僚之间复杂微妙的利益关系。部分开明士绅如何利用其社会资本和土地资源,投资于铁路、电报等基础设施,标志着传统精英在经济领域的适应性转变。 三、社会结构的动摇与重塑 经济的转型必然带来社会结构的剧烈震荡。传统“士农工商”的等级秩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3.1 农民与土地问题的尖锐化 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加剧了土地兼并,赋税负担的加重与自然灾害的频发,使得底层民众的生存状况急剧恶化。本书将通过地方志、契约文书等一手材料,描绘佃农、自耕农在这一时期的生活状态,并分析太平天国、捻军等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社会经济动因,超越单纯的政治史叙事。 3.2 城市化进程与新阶层的诞生 通商口岸的繁荣催生了新的城市景观和新的社会阶层——产业工人、技术人员、现代文员等。这些新阶层在工作方式、生活习惯和文化认同上,与传统社会群体产生了显著区别。我们着重探讨了城市社区的形成过程,以及新旧生活方式的碰撞与融合。 3.3 女性地位的隐微变化 尽管整体上中国社会结构依然保守,但在城市和沿海地区,随着教会学校的建立和工厂的出现,部分女性开始走出家庭,进入教育或劳动领域。本书将呈现这一时期女性命运的复杂性,既有被卷入痛苦的童工行列,也有获得初步教育机会的新女性的初步觉醒。 四、思想领域的激荡与探索 在西方思想和科学理论的冲击下,中国的知识体系面临着“天翻地覆”的挑战。 4.1 传统儒学的危机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早期思想家试图在维护旧秩序的前提下引入新技术的尝试。本书将深入剖析这一论断的逻辑起点与内在张力。它如何解释了技术与伦理、制度之间的关系?这种二元对立最终在实践中是如何被证伪或修正的? 4.2 维新派的制度呼唤 甲午战败后,对仅仅学习西方技术的失望催生了更深层次的制度变革诉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如何从对“圣谕”的重新诠释中,走向对君主立宪的理论建构?我们将考察维新思潮中,对“民权”、“政体”等西方政治概念的初步翻译、理解与本土化努力。 4.3 早期激进思潮的涌动 在维新派与守旧派的争论之外,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接触更具革命性的西方思潮。本书将审视早期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零星传入,以及它们在知识分子圈层内部引发的共鸣与争议,为理解辛亥革命后的思想走向提供一个早期的参照点。 五、结语:迈向现代化的沉重代价 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是一场充满矛盾和痛苦的历程。技术、资本、制度、观念,所有的现代要素都带着深刻的外部烙印,被强行植入一个缺乏足够土壤的古老肌体之中。这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结构,决定了其现代化进程的曲折性与代价的沉重。本书力求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展示在这场前所未有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社会是如何挣扎、适应与重塑自我的宏大图景。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中国思想家评传:郑观应评传》的期待,更多地源于我对思想史研究的兴趣。我总觉得,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思想家的言论与著述之中。晚清,那个旧王朝摇摇欲坠、新思潮汹涌澎湃的时代,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转型期。郑观应,作为那个时代的弄潮儿,他的思想无疑具有极其特殊的价值。我很好奇,他如何在吸收西方先进思想的同时,又能够坚守中华文化的根基?他的“劝业论”究竟包含了哪些具体而深刻的见解,又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书中是否会对他的思想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分析其逻辑脉络和历史贡献?我更关心的是,作者是如何运用评传的形式,将史实与思想相结合,让读者在了解郑观应个人经历的同时,也能深刻理解其思想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意义。这不仅仅是对一位历史人物的追溯,更是一次对中国近代思想演进过程的探索,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解答。

评分

每次翻阅与中国近代思想史相关的书籍,我总是被那个时代跌宕起伏的思潮所吸引。《中国思想家评传:郑观应评传》这本书,无疑又是一扇通往那个复杂年代的窗口。我对郑观应的印象,是那个在晚清致力于发展民族工商业,并对国家前途有着深刻忧虑的知识分子。然而,这仅仅是一个模糊的轮廓。我更想知道,他作为一个个体,如何在动荡的时局中坚持自己的理想?他的思想,是如何在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这本书的书名,明确了它将聚焦于“评传”,这意味着它不仅仅是对郑观应生平事迹的简单记录,更包含了对其思想的深入分析与评价。我希望书中能详细探讨他关于经济、政治、教育等方面的具体见解,以及这些见解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所产生的反响。这本书能否帮助我理解,郑观应的思想,如何在中国近代化的大潮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又留下了哪些宝贵的精神财富?

评分

拿起《中国思想家评传:郑观应评传》这本书,我内心涌起的是一种对历史真相的探求欲。近代中国的历史,尤其是思想领域的变迁,对我而言一直充满了神秘感。郑观应的名字,常常出现在各种关于中国近代经济思想的讨论中,但他具体的人生轨迹、思想的形成过程,以及他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我始终觉得了解得不够深入。我渴望了解,在那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代,他是如何观察社会,又是如何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的?这本书的书名,预示着它将不仅仅是罗列史实,更会包含对郑观应思想的深刻解读和评价。我希望能从中看到,他是如何从一个实业家,蜕变为一位具有深远影响力的思想家的?他对中国近代化的道路,究竟提出了哪些具有前瞻性的主张?这本书能否为我勾勒出一个真实、立体、有血有肉的郑观应形象,并揭示其思想的价值所在?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近代史充满好奇心的读者,我一直对那些在时代洪流中留下深刻印记的思想家们心怀敬意。《中国思想家评传:郑观应评传》这本书的书名,立刻引起了我的关注。我对郑观应的了解,主要停留在“实业救国”这一宏观概念上,但对于他具体的思想内容、理论建构以及其思想的演变过程,却知之甚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填补这些知识空白。它是否能细致地梳理郑观应的思想发展脉络,从早期的启蒙思想,到后期的更为成熟的经济和政治主张?书中是否会深入分析他的代表作,比如《盛世危言》,并对其思想的精髓进行解读?我尤其关注的是,作者将如何评价郑观应的思想,他与同时代其他思想家相比,有何独到之处,又存在哪些局限性?这本书能否为我提供一个全面的视角,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郑观应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评分

翻开这本《中国思想家评传:郑观应评传》,我并没有立刻去寻觅书中对郑观应生平事迹的细致描摹,而是被封面上那沉静而睿智的面容所吸引。这不仅仅是一张照片,更像是一个穿越时空的对话邀请。我曾读过一些关于晚清时期的历史著作,它们往往聚焦于宏大的政治变动、战乱频仍的战场,或是轰轰烈烈的社会改革。然而,我总觉得,那些塑造了时代风云的伟岸身影背后,一定也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思考与挣扎。郑观应,这个名字在我脑海中总与“救亡图存”、“实业救国”这些词汇联系在一起,但我渴望了解的,是他如何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孕育出那些超越时代的思想火花。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学术的严谨和对人物的尊重,它暗示着,这并非简单的传记堆砌,而是对一位重要思想家思想体系的深入剖析和评价。我期待它能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一颗璀璨的星辰,了解其光芒的来源,以及它如何照亮了那个充满迷雾的时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