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读”知识,不如说是在“攻克”知识。它的论证逻辑非常严密,环环相扣,每一个概念的引入都经过了漫长的铺垫。我特别佩服作者在构建方法论体系时的那种宏大叙事能力,仿佛他站在上帝视角,俯瞰了整个社会科学从起源到成熟的演变过程。然而,这种宏大也带来了一个问题:细节的打磨上略显不足。比如,在讨论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融合趋势时,很多地方的论述停留在概念的界定和优劣势的对比上,对于具体的操作层面,比如如何设计一个有效的混合方法研究框架,涉及得不够深入。我当时对照着其他几本后出版的实证研究手册来看,才把那些操作性的难点补上。不过,它的理论深度是毋庸置疑的,对于想要深入理解“为什么我们用这种方法而不是那种方法”背后的哲学根源的人来说,这本书绝对是无法绕开的。它强迫你思考,而不是简单地接受既定的研究步骤。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初读时会让人感觉有些枯燥乏味,它用的是典型的学术“陈述句”,很少出现情绪化的表达或修辞手法的运用。但是,一旦你适应了这种节奏,就会发现这种克制反而是一种力量。它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了概念的精确性上。我记得有一次在准备一个重要的研讨会报告时,对一个概念的界定产生了困惑,翻开这本书,发现作者对这个概念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都有清晰的梳理,虽然篇幅不长,但精准到位,一下子就解决了我的疑惑。它不是那种让你读完后立刻就能发表高水平论文的书,但它更像是一座地基,是你未来所有学术大厦能够稳固站立的根基。它教会你的,不是如何写出一篇论文,而是如何像一个合格的社会科学家那样去思考世界运行的底层逻辑和研究活动本身的合理性。
评分我之所以还会时不时地翻阅它,并不是因为它提供了最新的研究热点,而是因为它为我构建了一个坚实的“思维框架”。很多时候,当我们沉迷于追逐那些新颖的研究工具和技术时,很容易迷失方向,忘记了我们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什么。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所有工具和技术都置于一个宏观的方法论体系之下进行审视。比如,它在讨论不同学派对“因果关系”的理解差异时,那种层次分明的对比分析,让我对自己在做研究时所持有的预设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就像一个“方法论的导航仪”,在你迷失于数据的海洋或理论的迷雾中时,能够帮你校准方向,提醒你回溯到研究的起点——你到底想解决什么问题,以及你选择的路径是否与你的哲学立场一致。那种基础性的、提纲挈领的作用,是其他任何一本具体技能手册都无法替代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挺有年代感的,那种老式教材特有的米白色纸张,摸起来有点粗糙,但油墨的味道却让人一下子回到了大学时代。我记得那时候选修课的老师推荐了这本,说它是理解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必备入门读物。拿到手后翻了翻目录,感觉内容覆盖面非常广,从最基础的实证主义到解释主义,再到后现代的批判视角,似乎都做了系统的梳理。当时我对哲学思辨类的书籍不太感冒,觉得理论性太强,读起来像在啃石头,但这本书的编排方式似乎试图打通理论与实践的壁垒。我记得其中关于“研究伦理”那一章写得特别实在,举了不少具体的案例来说明在进行田野调查时如何平衡研究者的介入与被研究者的权益,这对于初涉学术的小白来说,无疑是及时雨。虽然整体来看,它的语言风格略显刻板,缺乏一些现代教材那种活泼的图表和案例分析,但那种严谨扎实的学术态度,倒是让人肃然起敬,感觉手里拿的不是一本普通的教科书,而是一份沉甸甸的学术基石。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时间背景,对于理解它的侧重点至关重要。那时候,国内学术界对于“科学化”的追求达到了一个高峰期,这本书无疑是那个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它非常强调方法的规范性和可重复性,对社会现象进行“测量”和“解释”的倾向非常明显。我对其中关于“信度与效度”的章节印象深刻,作者用近乎数学的严谨性去解构这两个核心概念,试图建立一个坚不可摧的评价标准。但从现在的眼光来看,这种对客观性的执着追求,也带来了一丝局限性。它似乎有点低估了社会文化情境的复杂性和研究者主体性对研究结果的不可避免的影响。读到最后,我有一种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一份“标准操作流程(SOP)”的理论指导纲领,它告诉你什么是“好的研究”,但对于那些处于灰色地带、充满模糊性的社会现实问题,它的指导力似乎就减弱了。
评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社会科学方法论》旨在吸收方法论研究最新成果的基础上,为读者弄清如何进行社会科学研究提供方法论指导。本书涉及如何选择和使用社会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但重点不在具体方法上,而在于如何设计和从事不同类型的社会科学研究。
评分期末考试用书,还是很有料的
评分正品
评分还行吧,行文编写不是很简洁。作为国家级教材,应该再上一层楼。
评分东西太便宜了,太好了!!!
评分不错 送货很快
评分不错
评分东西太便宜了,太好了!!!
评分东西太便宜了,太好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