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带来的最大收获,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当代问题的全新视角。当我们面对眼下层出不穷的新观念和新挑战时,很容易陷入一种“时代独有”的困境感。然而,通过回溯历代思想家的思想演变历程,我开始意识到,许多看似新颖的议题,其内核早已在古代的哲学土壤中被反复探讨、辩证和锤炼过。这种历史的纵深感,极大地缓解了现代性的焦虑。它教会我,真正的智慧往往具有超越时空的力量,而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不过是漫长思想长河中的一个小小浪花。每读完一个部分,我都感觉自己的思维框架被拓宽了,对世界运行的基本逻辑有了更深刻的洞察。这不再仅仅是一本历史读物,更像是一副帮助我校准人生坐标的哲学指南针。
评分语言风格上,这本书展现了一种成熟且富有洞察力的叙事腔调。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既有学术论文的精确性,又不像纯粹的理论著作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巧妙地融入了一种娓娓道来的叙事魅力。举例来说,当他阐述某个思想家生平的重大转折时,那种笔触的细腻和情感的把握,简直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位智者内心的挣扎与抉择。这种文笔的张力,使得即便是面对那些跨越了数个世纪的思想辩论,读者也能保持高度的参与感和共鸣。这种平衡拿捏得非常好,既保证了内容的深度和权威性,又兼顾了大众读者的可读性,实属难得。读起来不像是在啃一块硬骨头,更像是在聆听一位博学的老者,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见解,为你揭示那些隐藏在历史迷雾中的智慧光芒。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架构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处理历史脉络的方式非常独到和清晰。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梳理不同思潮交汇点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严谨的逻辑推演能力。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观点,而是将历代思想家的思想置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下去深入剖析,使得那些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哲学概念,忽然间变得鲜活和可理解了。尤其是对某一特定学派的转折期的描述,作者似乎能精确地捕捉到那些微妙的、决定性的思想位移,这对于一个希望建立完整知识体系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帮助。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在脑海中复盘作者构建的这个思想地图,每一次回顾都能发现新的层次感。这种层层递进、脉络分明的叙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复杂思想体系的门槛,让人有一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感。
评分我在阅读过程中,反复被书中引用的那些原始文献片段所吸引。作者并非只是转述二手观点,而是非常审慎地挑选和呈现了那些关键性的文本节选。这些直接引用的段落,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思想核心的窗户,让我们得以亲身感受原著的语气和力度,而不是仅仅依赖于现代的解读和总结。更妙的是,作者对这些引文的注释和穿插解读,做得极为精到,既没有打断整体的阅读流畅性,又提供了必要的历史和语境支撑。这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读”关于思想家的书,而是在与那些伟大的头脑进行跨时空的对话。这种尊重一手资料的治学态度,极大地增强了这本书的说服力和学术价值,让整个阅读体验充满了探索和发现的乐趣。
评分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那个烫金的书名和封面的写意山水画,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拿到手里,能感受到纸张的质感相当不错,厚实而又不失细腻,读起来非常舒服,长时间翻阅也不会觉得累。内页的排版也看得出花了不少心思,字体大小适中,行间距留得恰到好处,即便是在光线不太充足的环境下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吃力。要知道,对于这种需要深度阅读的学术类书籍来说,舒适的阅读体验简直是加分项,它能让你更容易沉浸到文字构建的世界中去。而且,装订得也非常牢固,感觉这本书可以陪伴我度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研读时光,完全不用担心书页松散的问题。相比起市面上很多追求速成的出版物,这本书在实体呈现上的用心程度,绝对是让人感到物有所值的。它不仅仅是一堆文字的集合,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体现了出版方对知识载体的尊重。
评分重振中华传统文化面临的问题 对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台湾当年也存在两种相互对立的意见,比如胡适、殷海光等人就主张全盘西化,认为传统文化是专制文化,是民主自由的阻力,必须完全推翻,不打倒它就无法建设现代化。而反方意见则认为,传统文化具有维系中华民族精神传承的功能,其中以人为本、道德坚持、精神至上等核心价值,它给中国人心灵带来的抚慰和提升,是现代科技发展替代不了的,用西方思想也难以替代。
评分量子纠缠证实了爱因斯坦不喜欢的“超距作用”(spooky action inadistance)是存在的。量子纠缠超越了我们人生活的四维时空,不受四维时空的约束,是非局域的(nonlocal),宇宙在冥冥之中存在深层次的内在联系。量子非局域性表明物体具有整体性。简单地说,量子非局域性是指,属于一个系统中的两个物体(在物理模型中称为“粒子”),如果你把它们分开了,有一个粒子甲在这里,另一个粒子乙在非常非常遥远(比如说相距几千、几万光年)的地方。如果你对任何一个粒子扰动(假设粒子甲),那么瞬间粒子乙就能知道,就有相应的反应。这种反应是瞬时的,超越了我们的四维时空,不需要等到很久信号传递到那边。这边一动,那边不管有多遥远,立即就知道了,即一个地方发生的事情立即影响到很远的地方。这说明,看起来互不相干的、相距遥远的粒子甲和乙在冥冥之中存在着联系。这与我们人的意识作用非常相似!
评分目前有些学科在神经和大脑上对意识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虽然对大脑的许多功能有了不少的了解,但是对于意识本身仍然是个迷,仍然无法解释“意识的难题”(the hard problem of consciousness)。“意识的难题”是指体验与感受的问题(the problemofexperience),例如对颜色、味道、明暗等等的感受,对价值观的判断等等。“意识的难题”近年来重新触发了哲学上长期解决不了的争论,即意识是从物质中突然出现的,还是万物皆有意识(中国古代叫万物皆有灵性)?
评分唐君毅
评分九州出版社出版了简体版。原书关于中国历代思想家的选取立意和某些作者的观点,出版者并不完全认同,但为了便于研究参考,仍保留其原貌,其中也保留了作者为蒋介石思想所写的介绍评述;个别之处,有所节略,但没改动原书之观点。让读者看到一个真实的历史发展。这种态度,这种情怀不可谓不博大。 从先秦的周公、老子、孔子到近现代的孙中山、梁启超、胡适,三千年中国历代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比较有代表性的都能看......
评分胡适博士所提倡的人生观,是利己兼有利他的,是现实与人世的,尤其是乐观、进取与创造的!兹就他所说,可归纳为三点,即个人主义人生观、革命的人生观及科学的人生观。试分述之: (一)个人主义人生观 “个人主义”这个名词,如就我国的哲学思想来解释,它就是杨朱式的“为我主义”,所谓“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的思想。这种个人主义,胡先生称之为“假的个人主义”,他曾说:“假的个人主义,就是为我主义,他的性质是自私自利,……只顾自己的利益,不管群众的利益。”什么是真的个人主义?先生说:“真的个人主义,就是个性主义,他的特性有两种:一是独立思想,不肯把别人的耳朵当耳朵,不肯把别人的眼睛当自己的眼睛,不肯把别人的脑力当自己的脑力;二是个人对于自己思想信仰的结果要负完全责任,不怕权威,不怕监禁杀身,只认得真理,不认得个人的利害。”简单来说,前者是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而后者是有独立思想、独立人格,威武不屈,为真理不论成败,不计利害的!先生赞成后者,他说:“杜威先生极力反对前一种假的个人主义,主张后一种真的个人主义。这是我们都赞成的。”并且指出,假的个人主义是“避世的”,它“不是奋斗”的,在现代并不需要;现代青年应有建立一种所谓“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这个“非个人主义”,也就是“真的个人主义”:能独立思想,独立判断,不逃避现实,不和社会脱节,为真理不让步,为真理奋斗到底。有这样的人生态度,便是“新生活”的境界。
评分九州出版社出版了简体版。原书关于中国历代思想家的选取立意和某些作者的观点,出版者并不完全认同,但为了便于研究参考,仍保留其原貌,其中也保留了作者为蒋介石思想所写的介绍评述;个别之处,有所节略,但没改动原书之观点。让读者看到一个真实的历史发展。这种态度,这种情怀不可谓不博大。 从先秦的周公、老子、孔子到近现代的孙中山、梁启超、胡适,三千年中国历代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比较有代表性的都能看......
评分本集思想家包括胡适、梁漱溟、钱穆、冯友兰、方东美、唐君毅、牟宗三。
评分人和万物都从天地受形,所以永远和天地相通。充满天地之间的是声色臭味,从大的方面说,声色臭味充满天地之间,从小的方面说,声色臭味也具备在我们人的身体里面,如果天地间的声色臭味,和人体中的声色臭味相得无间,那么就具备了生养之道了。宇宙万物都被上天所覆盖,下地所承载,离开了天气地气而能够生生的,那是从来所没有的。人或万物的精气和天地相通才能生存,和天地相隔便要死亡。拿植物来说,叶子受风日雨露的暴晒沾润,而和天气相通;根在土壤中吸收养料和水分,而和地气相通。再拿动物来说,呼吸便是和天气相通,饮食便是和地气相通,人物在天地之间,是好像和天地合为一体的,人和物都是天地至盛的表征,人道和天道都必须出于自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