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德罗与卢梭:启蒙脉络

狄德罗与卢梭:启蒙脉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玛丽安·霍布森 著,胡振明 译
图书标签:
  • 启蒙运动
  • 狄德罗
  • 卢梭
  • 哲学史
  • 思想史
  • 法国启蒙运动
  • 18世纪
  • 理性主义
  • 社会契约论
  • 百科全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20066
版次:1
商品编码:11509683
包装:精装
丛书名: 轻与重文丛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2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狄德罗与卢梭:启蒙脉络》收录了英国科学院院士玛丽安·霍布森关于启蒙运动,尤其是启蒙先贤狄德罗与卢梭研究的14篇学术论文。该书的原创研究对从事18世纪思想史研究的学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内容简介

《狄德罗与卢梭:启蒙脉络》收录了伦敦大学教授玛丽安·霍布森于1973至2005年间陆续发表的14篇论文。在这些论文中,霍布斯教授采用独到的方式,选取某个特定文本或问题,将其置于历史与争议的语境中,跨越学科的界限,研读法国启蒙先贤狄德罗与卢梭的思想内涵。从哲学与文学到数学与医学,从音乐与戏剧到语言学与心理学,霍布森教授以其博闻广记的学识和敏锐深刻的洞见,向我们呈现了一出出智力的挑战、一幕幕思想的盛宴,对于欧洲启蒙运动研究领域,尤其是有关狄德罗与卢梭作品的研究,无疑做出了十分杰出的学术贡献。

作者简介

玛丽安·霍布森(Marian Hobson),英国科学院院士,伦敦大学玛丽王后学院荣休教授,曾为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历史上第一位女院士。主要从事18世纪法国哲学、文学以及20世纪哲学研究,出版过多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著作,为美国、法国多所著名大学的讲座教授,并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多所世界著名高校举办特邀讲座。
胡振明,江西省南昌市人,北京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博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副教授。专业研究领域为18世纪英国小说,在《外国文学研究》、《国外文学》等国内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出版学术专著《对话中的道德建构:18世纪英国小说中的对话性》(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18世纪英国小说与文学公共领域的建构研究”。

目录

开场白 /1

第一章 从狄德罗到以拉摩为化身的卢梭 /16
一棋局与角度 /22
二视角与语言 /26
三历史与讽刺 /28

第二章《演员的悖论》是个悖论 /33
一轶事 /37
二概念 /43
三悖论 /53
四对立系统与支持模式 /60
五悖论与历史 /66

第三章情感与表演:《演员的悖论》的医学语境 /68
一定义的语境 /69
二横膈膜理论 /73
三情感/易怒的争论 /79
四狄德罗与目的论学说 /89
五演员的拆解表演与视角系统 /92

第四章哑剧、痉挛与并列:《拉摩的侄子》 /97
一痉挛 /99
二哑剧及其美学 /104
三并列与符号征兆 /113

第五章《拉摩的侄子》中的指示词与辩证法 /119

第六章清单、并列与《拉摩的侄子》 /131
一并列与口述 /133
二并列与不完整 /135
三并列与叙述 /139
四并列与表演 /141
五列举与种类 /143

第七章《宿命论者雅克》:可能性的艺术 /146

第八章“有效因”与“终极因”: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与《论语言起源》中的因果关系 /170
一《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174
二《论语言起源》 /189

第九章哲学与洛可可风格 /208

第十章狄德罗的《论聋哑人书简》:语言与迷宫 /219
一倒装 /221
二翻译 /244
三语言与思想 /266

第十一章康德、卢梭与音乐 /270

第十二章建筑、类比与比例 /292

第十三章如何权衡品格 /306
一启蒙思想的比例与外表 /307
二霍加斯与特点 /314
三狄德罗与比例 /321

第十四章雕塑测量,或特别中立 /324

参考书目 /340
注释说明 / 374

精彩书摘

玛丽安·霍布森最出名的两部重要作品是《艺术的目标:18世纪法国幻觉理论》(The Object of Art: The Theory of Illusion in Eighteenth century France)(1982年初版,2009年再版)以及《雅克·德里达:开场白》(Jacques Derrida: Opening Lines)(1998)。将这两本书视为分属不同学科或门类(即文学与哲学),无内在联系的学术研究意味着把它们置于现代学科具有限定、分类性质的透镜审视之下,因为两部著作都以穷尽某种独特的学术研究为旨归。这就是作者论述的逻辑、模式与句法等方面的研究,即线条、开始与结束、持续与中断、悖论、并列以及交错。如是研究也就构成本专辑论文的基础,目的就是揭示文学文本中诸多起作用的深层概念结构。诸如康德这类人物的作品既是文学学者关注对象,又是哲学学者的属意之处。思考是以语言和文学形式进行,语言与文学形式在思考:这些是从研读狄德罗、德里达作品中得来的受益,而德里达则从他阅读卢梭作品的过程里受益。
我们所选择的14篇论文于1973年至2005年之间写就,属于欧洲启蒙研究领域,尤其是在狄德罗与卢梭作品研究方面的杰出学术贡献。本书书尾收录了玛丽安·霍布森所发表作品的完整清单。玛丽安·霍布森在此鸣谢奇尼基金会(Fondazione Cini)促使其写就本专辑中两篇论文时所予以的激励,感谢格蒂研究院(Getty Research Institute)所提供的支持以及利弗休谟基金(Leverhulme Trust)为近期研究所提供的重要研究基金。
布森在这些论文中所采用的独到方法就是选取某个特定文本或问题,将其置于该历史与争议语境中,并结合她对辩词予以的特别关注。今天,这个语境跨越了学科界限,当代学者中只有少数人能够驾驭哲学家们所熟悉的话语全境,霍布森便是其中之一。她涉猎百科学派领域,从数学、文学、戏剧到哲学、心理学和语言学。她在狄德罗、卢梭、康德、黑格尔、罗素和塔斯基(Tarski)之间,在乔姆斯基(Chomsky)和孔狄亚克(Condillac)、唐纳德·戴维森(Donald Davidson)与迪马赛(Dumarsais)、布勒(Bühler)与巴特(Batteux)行列中从容辗转;她涉及阿莱(Haller)、怀特(Whytt)、博尔德(Bordeu)、拉卡兹(Lacaze)和拉康(Lacan),以及牛顿、欧拉(Euler)、莱布尼茨(Leibniz)、布封(Buffon)、平托(Pinto)、拉普拉斯(Laplace)、霍加斯(Hogarth)、坎珀(Camper)、拉瓦特尔(Lavater)、布隆德尔(Blondel)、特鲁瓦(Trouard)、佩罗内(Perronet)、苏夫洛(Sufflot)等等诸人。她的著作读来令人兴奋、旁征博引并且具有智力挑战性,向读者发出令人难以抗拒的邀请,促使他们思考外部世界,甚至完全无视现代学术机构所制定的学科界限。
我们感到,尽管很多对此感兴趣的读者已经读过这14篇论文中的一或两篇,并且明白它们的重要性,一个事实是,它们在三十年间陆续发表,而且主要是用法语并常在那些现在已难寻踪迹的期刊上发表,这意味着要获得这些论文,开发它们所蕴含的极为丰富、相对而言未被他人使用的学术资源变得越来越难。我们希望把读者阅读之途上的语言或其他各类障碍移除。现在,评定它们的价值与内在一致性变得更为容易,因为这14篇论文汇集成册,清楚地构成一系列对任何从事18世纪思想史研究的学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原创研究。因此,尽管我们希望以此选集向我们个人熟知、极为敬佩并从其讲授与榜样中获得各种受益的玛丽安·霍布森教授致敬,我们真正的目的则是促进狄德罗与卢梭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在英语学界。尽管卢梭的作品是以任何语言展开的18世纪研究的著名地标,对它们的引用参考被视为对诸如社会、政治理论或教育话题展开严肃讨论时的不可或缺部分,而狄德罗的作品不那么具备整体性。玛丽安·霍布森在我们整理的第一篇论文中审视了这种对比,并提供了有意思的原因加以解释。两个直接后果就是,狄德罗真正完整作品的首版,即以其编辑埃贝尔·迪克曼(Herbert Dieckmann)、雅克·普鲁斯特(Jacques Proust)以及让·瓦尔洛(Jean Varloot)姓名首字母为名的DPV版并没有完成,参阅“注释说明”中的缩略语细节以及法文书名与英文翻译清单。他的许多作品仍未被翻译,其结果就是除非你可以阅读法文原著,否则理解他的作品并不容易。缺乏完整权威文本,无论是法语原文或译文所带来的后果是我们对其为启蒙思想与作品所做贡献重要性的理解本身就不完全。当其重要性无可争议地被法国文学界认可时,在法国以及其他国家,甚至就是在法国本土,狄德罗在哲学界的地位直至最近仍遭拒绝。《论盲人书简》(Lettre sur les aveugles)是他首部出现在大学教师联合考试哲学大纲上的作品,它仅仅到2000年才步入那张令人敬畏的书单之列,随后也仅停留在口试部分。他也对语言学、政治理论、美学以及科学做出原创贡献,然而始终在这些领域扮演一个相对边缘化的角色。这种极度不公平在我们准备本论文集时得到新的印证。秉承尽可能使用我们所拥有的译本资源原则,我们在参考雅克·罗杰(Jacques Roger)的权威著作《18世纪法国思想中的生命科学》(The Life Sciences in Eighteenth century French Thought)( 1997)英译本时吃惊地发现关于狄德罗的整章被遗漏,正如编辑与译者所说的那样,这是因为罗杰仅添加了这么一句话:“参阅其原始研究以资满足有关研究工作文献要求之需”,并没有将之视为其真正研究的一部分。罗杰,《18世纪法国思想中的生命科学》, Keith R.Benson编辑,Robert Ellrich译(Stanford, CA, 1997),第ix页。罗杰所声言的观点如果属实,那么这与编辑、译者的抉择一道有效共谋,18世纪科学史因该章的缺失而被歪曲,读到第四和第五章的读者很快就能意识到这一点。
我们希望让这些论文成为英文版,提供原文旁侧所有引用文的翻译时,得以开放所有文本,以此为不论其学术背景、归属或兴趣的所有学生及启蒙研究专家予以帮助。霍布森的作品让那个令人兴奋、复杂、忧郁时期得以重现,也将拥有新读者以及老读者,狄德罗,这个最令人振奋,也最复杂的作者势必吸引新的注意。
我们将这些论文以五个不同部分呈现,第一篇论文介绍卢梭和狄德罗,也介绍了在选集其他论文中屡次涉及到的主题与文本。具有历史意识的读者自动地记录下日期与年表,他们可能对我们随意改变时序(temporality)而有些担心,因为第一篇论文也是最后发表的,这篇最近发表的论文如何成为以前论文的旨归?我们无法回答这个问题,除非说不同的时序模式是第一篇论文的主要关注,的确,近来霍布森倾力关注狄德罗。“狄德罗与遗忘:未来时态中的狄德罗”(Diderot and Oblivion/Diderot in the Future Tense),见《当代18世纪:界限与视角》(The Eighteenth Century Now: Boundaries and Perspectives),Jonathan Mallinson编辑(SVEC 2005:10),第36—50页。“狄德罗的《拉摩的侄子》:后视镜(I)或用前视与未来来理解过去”(Diderots Neveu de Rameau. Rear mirror view (I), or, Using what is in Front and in the Future to Understand what is Past, 以下简称“后视镜(I)”),《前历史与后世:批评方法研究》(Prehistories and Afterlives. Studies in Critical Method),Anna Holland与Richard Scholar编辑(Oxford, 2009),第107—120页。前两个部分关注狄德罗的特定文本,即《演员的悖论》(Paradoxe sur le comédien)、《拉摩的侄子》(Le Neveu de Rameau);而随后的三个部分则是《因果性》(Causality)、《美学》(Aesthetics)以及《度衡》(Measurement)。论文按照它们的重要主题关注点而组合。
“从狄德罗到以拉摩为化身的卢梭”(2005)介绍了作为配对的狄德罗与卢梭,评价了他们的接触点及分歧。霍布森从两人的身后命运的叙述开始,延展到对他们手稿、档案的不同状态的描述,即卢梭的保存完好,而狄德罗的似乎任其自生自灭;随后又到他们的写作风格,把两人各自与时间、时序的关系界定为迥然有异。她关注两人的合作,即生命力不长的《讥讽者》(Le Persifleur)(1749),分析认为此为秘史文类的戏仿,但也有某种非连续性的洛可可文风症状。卢梭用此种文风描绘了一副具有讽刺意味的自画像,宣称:“没什么不如我自己那样像我自己。”他随后拒绝这种观点,反而支持自我在时间层面连贯一致的观点,霍布森仿照当代地层构成的地理理论将这个观点称之为“地层”。作者在本论文集以外的另一篇论文中探讨了这个观点,即“卢梭的日内瓦环行:地层旅行”(Rousseaus Genevan Circumnavigation: Stratigraphic Journeys),John Renwick编辑,《应邀旅行:向彼得·弗朗斯致敬的研究》(L Invitation au voyage. Studies in Honor of Peter France),Oxford, 2000,第93—101页。她也在别处使用“地层”这一词,参阅“后视镜(I)”,第107页。相反的是,狄德罗仍坚守卢梭所言的那种时间理解,以多种方式,在多个文本中抗拒时序所予以的约束及其规律。《1767年的沙龙》(Salon de 1767)所记载的狄德罗与卢梭下棋的轶事戏剧化地再现了他们之间的关系。据卢梭说,他在下棋方面技胜一筹,但从不允许以设障的方式矫正这个基本的不公平。对霍布森来说,这就以许多重要方式解释了他们的差异。卢梭宁愿保持原状,不修改、不重写或不重做,而狄德罗将每件事情都视为可以重新开始。与卢梭展开的诸如此类的争论或讨论充斥狄德罗的作品之中。在霍布森看来,她的最后一个样例来自《拉摩的侄子》,这发生在棋手们时常光顾的摄政咖啡馆里,即侄子表演哑剧的著名一幕。霍布森令人信服地指出,拉摩是卢梭言行以及任何音乐、歌剧或乐器的腹语者,“没什么不如他自己那样像他自己”,并且在卢梭的《讥讽者》中以清楚的回声明言自己是他的伴侣。她认为《拉摩的侄子》的间接往返结构“状如诸多对年轻的狄德罗与卢梭之间讨论所产生的思考;就像从我们鲜知的个人经历中获得的阴影和角度。”她以此观点而结束该篇文章。随后的多篇论文显示,霍布森至少了解很多。
第一部分汇集了两篇关于《演员的悖论》一书的论文。“《演员的悖论》是悖论”(1973)有意用冗长的题名驳斥那些为梳理、驾驭狄德罗具有悖论特征的思考与写作方式所做的努力。霍布森重视狄德罗的悖论,认为它在文本中有两种类型,一种仅是第一个说话者反对第二个说话者,这个将有情感的男女视为演员的想法与“期待”相符;另一种则涉及罗素、塔斯基等哲学家所分析的逻辑或语义悖论结构。霍布森的原创在于,她探讨了《演员的悖论》一书中悖论第二种类型的存在。如她所揭示的那样,这得以让狄德罗在两个内在的、矛盾的命题,即“法国悲剧不自然,因此该遭摒弃”、“艺术不自然,但它不该被摒弃”游刃。为了揭示何以如此,霍布森细致地追溯了狄德罗的论证观点、以及所运用的轶事、词汇,并拣选出内在命题。她观察到类似的轶事如何被用来支持相反观点,如她在本书其他论文中揭示的那样,有些也具有《宿命论者雅克》(Jacques le fataliste)的特点。她指出诸如“理想模式”、“系统”、“夸张”等术语如何不期然、矛盾地在文本多个方面获得相反观点。她令人信服地辩称,对狄德罗来说,这不是智力混乱的迹象,而且也不是心理疾病症状,正如霍布森指出来的那样,狄德罗常常被评论家们如是所待,参阅本书第25页,第33—34页。而更像是当他试图超越自己所处时代的美学范畴时的哲学野心的流露。
“情感与表演:《演员的悖论》的医学背景”(1977)对同一文本采用了非常不同的方式,尽管这也为她后期的作品奠定基础。该论文审视了将情感视为本质被动,潜在澎湃的观点在适用于演员案例时如何令人生疑,至少不是因为演员们需要驾驭自己的感受,而是更好地激发观众的感受。正如霍布森指出的那样,完全自控的观点与狄德罗众多其他文本中所探讨的决定论并不一致。为了阐释这个表面上的不一致,她诉诸于当时的医学理论。她对怀特、阿莱之间事关易怒/情感的争论所展开的讨论使其修改了“狄德罗的情感理解主要源自博尔德”这个标准观点。她亦揭示狄德罗审慎地接触了当时的医学理论。正如狄德罗清楚了解的那样,在这场争论中,自由意志本身至关重要,也就是说,身体是否被驾驭,如果是,如何做到?达到何种目的?在这些辩论中,目的论(Teleology)总是宗教讨论的缩语,而这场辩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本身就具有宗教性。

前言/序言



狄德罗与卢梭:启蒙脉络 一、 启蒙的洪流:思想的巨擘与时代的熔炉 在十八世纪的欧洲,一股前所未有的思想浪潮席卷大地, quella è l'Illuminismo. 这场被称为“启蒙运动”的思潮,如同一场思想的革命,深刻地影响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它以理性为罗盘,以科学为羽翼,以自由为旗帜,挑战着中世纪以来根深蒂固的宗教权威、封建等级和专制王权。在启蒙的浩瀚星空中,两位巨擘的名字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丹尼斯·狄德罗(Denis Diderot)与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他们的思想,如同一条条纵横交错的河流,汇聚成启蒙的壮阔脉络,塑造着现代世界的精神面貌。 狄德罗,这位精力充沛、博学多才的思想家,是启蒙运动的核心人物之一。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哲学家、作家、评论家,更是一位伟大的组织者和实践者。他的生命几乎全部献给了那项被誉为“现代知识的百科全书”的宏伟工程——《百科全书》(Encyclopédie, ou dictionnaire raisonné des sciences, des arts et des métiers)。这部巨著的编纂,耗费了狄德罗二十余年的心血,聚集了当时最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和艺术家。它不仅是一部知识的宝库,更是一场思想的战斗,旨在普及理性,传播科学,揭露迷信,挑战教条,为摆脱愚昧和专制提供思想武器。狄德罗在《百科全书》中,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批判性的思维,对宗教、政治、道德、艺术等各个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启蒙思想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相较于狄德罗的包罗万象和理性务实,卢梭则以其激进的、充满人文关怀的激情,在启蒙运动中独树一帜。他是一位多产的作家,其作品《社会契约论》(Du contrat social)和《爱弥儿》(Émile, ou De l’éducation)至今仍被奉为圭臬。卢梭对不平等的根源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认为私有制的出现是导致社会堕落的根本原因。他提出的“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的论断,振聋发聩,揭示了当时社会制度对个体自由的压迫。他所倡导的“公意”(volonté générale)理论,强调人民主权和集体意志的重要性,为后来的民主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在教育领域,《爱弥儿》则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卢梭主张以自然为本,以儿童为中心,培养独立思考、身心健康、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彻底颠覆了当时以填鸭式教学为主流的教育模式。 狄德罗和卢梭,这两位伟大的思想家,虽然在某些观点上存在分歧,甚至有过激烈的论战,但他们共同的目標都是为了人类的解放和进步。他们犹如启蒙时代的两道不同却同样耀眼的光芒,交织在一起,共同照亮了人类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他们的思想,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在后世不断被解读、传承和发展,成为理解现代西方思想乃至世界思想的重要钥匙。 二、 狄德罗的理性之光:知识的整合与批判的力量 狄德罗的一生,是为理性与知识而奋斗的一生。他深信,唯有通过理性,人类才能摆脱蒙昧,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他的思想,核心在于对知识的追求、对理性的推崇以及对批判精神的坚持。 《百科全书》:理性王国的宏伟蓝图 狄德罗最为人称道的贡献,无疑是《百科全书》的编纂。这项浩大工程,不仅仅是对当时已知知识的简单汇集,更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狄德罗怀揣着“要使全人类共享知识”的宏愿,召集了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一大批思想名家,历时二十余载,最终完成了这部十八卷本的巨著。 《百科全书》的编纂,并非易事。在那个宗教与王权仍然拥有强大影响力的时代,任何对传统权威的质疑都可能招致严厉的打击。狄德罗和他的同仁们,面临着审查、禁毁、逮捕的风险,却从未退缩。他们巧妙地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将批判性的思想融入到对科学、艺术、手工艺的介绍之中,让理性之光穿透层层迷雾。 在《百科全书》中,狄德罗对宗教的批判是毫不掩饰的。他质疑教义的合理性,揭露教会的腐败,倡导信仰自由,认为宗教不应凌驾于理性之上。他对专制王权的抨击同样尖锐,强调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主张限制君主权力,建立更公正的社会制度。他更是对当时的社会不公、等级森严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呼唤人人平等的理想。 狄德罗对科学的热情,体现在他对各种自然科学、数学、医学知识的重视和普及。他坚信科学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鼓励人们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探索真理,而非盲从教条。他对艺术和文学的评论,也充满了对创新的鼓励和对传统的反思,推动了美学思想的发展。 唯物主义的萌芽与怀疑精神 狄德罗的思想,在哲学层面,展现出明显的唯物主义倾向。他反对宗教的超自然解释,倾向于用物质的、可感知的世界来解释一切现象。他对人类感知能力的重视,以及对物质运动规律的探索,预示着后来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 同时,狄德罗也表现出强烈的怀疑精神。他鼓励人们对一切既定的观念进行质疑,不轻易接受未经检验的真理。这种批判性的怀疑,是理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思想进步的动力。他并不惧怕挑战被奉为圭臬的传统,而是勇于在思想的十字路口探索新的可能。 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与伦理的探索 狄德罗并非只是一位纯粹的理性主义者,他对人性的复杂性也有着深刻的洞察。他笔下的人物,无论是小说中的主人公,还是戏剧中的角色,都展现出丰富的情感和矛盾的内心。他关注人类的欲望、情感、道德困境,并试图从理性的角度去理解和解释它们。 在伦理学方面,狄德罗试图建立一种基于理性和人性的道德体系。他反对基于神圣命令或社会习俗的道德,而是强调道德应根植于人的自然本性和社会需求。他关注道德行为的后果,以及个体在社会中的责任,为启蒙时代的伦理思潮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 卢梭的激进之声:自由的呼唤与平等的呐喊 卢梭的思想,如同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以其激进的批判和深沉的人文关怀,在启蒙时代投下了深刻的影子。他的思想,核心在于对自由的极致追求,对平等的坚定信仰,以及对社会契约和公意的独特阐释。 “人生而自由”:对社会压迫的控诉 《社会契约论》的开篇之语——“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堪称卢梭思想的精髓。他认为,人类的原始状态是自由而平等的,是社会制度和私有制的出现,剥夺了人的自然自由,制造了阶级和压迫。这种对社会不公的深刻批判,在当时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 卢梭认为,社会的发展并非必然走向进步,反而可能是一种堕落。他将私有制的出现视为人类走向不平等的起点,认为正是私有制导致了贪婪、嫉妒和冲突。他的这一观点,与当时许多强调进步和繁荣的启蒙思想家有所不同,展现了他思想的独特性和激进性。 社会契约与公意:人民主权的理论基石 为了摆脱社会枷锁,卢梭提出了“社会契约”的理论。他认为,个体之间通过社会契约,将自己的部分权利让渡给一个政治共同体,以换取社会成员的共同保护和公共利益。然而,与霍布斯等人的观点不同,卢梭强调的社会契约并非是屈服于一个绝对的统治者,而是个体与整体之间的相互契约。 更为重要的是,卢梭提出了“公意”的概念。他认为,公意并非简单的个体意志的叠加,而是为了共同利益而形成的、具有普遍性的意志。公意代表着整个共同体的根本利益,并且是合法的、不可转让的。卢梭认为,只有以公意为基础的政府,才能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保障人民的自由。 这种对公意的强调,为后来的民主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它意味着人民拥有最终的政治权力,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的授权,并且必须服务于人民的公意。卢梭的这一理论,对法国大革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爱弥儿》:教育的革命与人性的复归 在教育领域,《爱弥儿》一书,更是卢梭激进思想的生动体现。他猛烈抨击了当时僵化、压抑人性的教育方式,主张回归自然,尊重儿童的天性。 卢梭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一个自由、独立、具有判断力的人。他提倡“消极教育”,即在早期阶段,减少人为的干预,让儿童自由地接触自然,通过感官去认识世界。他强调学习的趣味性和实践性,反对死记硬背和强制灌输。 《爱弥儿》中,卢梭详细阐述了从婴儿期到成年期,不同阶段的教育方法。他关注儿童的身心发展,强调培养其良好的品德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他认为,教育应该帮助个体认识自己,理解社会,并最终成为一个有用的、负责任的公民。 卢梭的教育思想,如同一股清泉,涤荡了当时陈腐的教育观念。他所倡导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至今仍对现代教育产生着重要影响。 对情感与激情的推崇 与狄德罗的理性至上不同,卢梭更加强调情感和激情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他认为,理性固然重要,但情感也是驱动人类行为的重要力量。他对真诚的情感、自然的表达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认为许多社会制度压抑了人的真情实感。 在《忏悔录》(Les Confessions)中,卢梭以极大的坦诚,记录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感受,展现了他对情感世界的深刻探索。这种对个人内心世界的关注,也预示着浪漫主义思潮的到来。 四、 脉络交织:狄德罗与卢梭思想的碰撞与融合 狄德罗与卢梭,尽管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但他们的思想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图景。 争论与共识 两人之间最著名的争论,莫过于在《百科全书》的编纂过程中,因对《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Discours sur l'origine et les fondements de l'inégalité parmi les hommes)一文的评价而产生的矛盾。狄德罗对卢梭对私有制的激烈批判持保留态度,认为其过于激进,可能威胁到社会秩序。而卢梭则认为狄德罗在某些方面过于妥协,未能充分揭露社会的弊端。 然而,尽管存在分歧,他们共同的敌人是专制、愚昧和不公。他们都致力于用理性和知识来启迪民智,解放思想。他们都对当时的社会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都渴望建立一个更加公正、自由的社会。 互为补充的思想体系 狄德罗的博学与理性,为启蒙运动提供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和批判的武器。他以《百科全书》为载体,将科学、哲学、艺术等领域的最新成就传播开来,为社会进步奠定了思想土壤。他的理性主义,强调通过认识世界来改造世界,为启蒙运动的实践性提供了指导。 而卢梭的激进与激情,则为启蒙运动注入了强大的道德动力和革命活力。他对于自由和平等的呼唤,唤醒了无数人的良知,为后来的革命提供了思想的火种。他对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的理论,为建立新的政治秩序提供了蓝图。 可以说,狄德罗代表了启蒙运动的理性之光,照亮了知识的道路;卢梭则代表了启蒙运动的自由之声,激荡了改革的潮头。他们的思想,如同两条不同的河流,在启蒙的时代汇聚,相互激荡,最终流向了现代文明的海洋。 五、 思想的回响:启蒙脉络的传承与演变 狄德罗与卢梭的思想,并非停留在十八世纪的尘封之中,它们以各种形式,在后世不断地被解读、传承和演变。 对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卢梭的“公意”理论和人民主权思想,直接影响了法国大革命的进程。雅各宾派的激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追溯到卢梭对公意的理解。虽然革命的进程充满了曲折和暴力,但它对旧制度的颠覆,对自由、平等、博爱的追求,无疑是启蒙思想的巨大成果。 狄德罗的《百科全书》,则为革命提供了广泛的知识基础和理性精神。它普及了科学知识,批判了旧的等级制度和宗教迷信,为革命的到来创造了思想条件。 对现代民主思想的塑造 狄德罗和卢梭的思想,共同塑造了现代民主思想的基石。对个体自由的强调,对人民主权的追求,对社会契约的理解,都构成了现代民主政治不可或缺的理论元素。他们的思想,影响了西方乃至全世界的政治发展,为建立代议制民主、保障公民权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对教育和人权观念的启示 卢梭在教育上的革命性主张,至今仍在影响着教育改革的方向。对儿童天性的尊重,对个性化教育的追求,已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原则。 狄德罗对人权和自由的捍卫,也为后来的《人权宣言》等重要文献提供了思想资源。他对知识普及的重视,强调了教育在社会进步中的关键作用。 持续的学术研究与思想辩论 时至今日,关于狄德罗和卢梭的思想,仍然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他们的著作被反复解读,他们的观点被不断审视。在当今社会,关于自由与秩序、个体与集体、平等与竞争等问题的辩论,依然能看到狄德罗与卢梭思想的影子。 结语 狄德罗与卢梭,两位启蒙时代的巨擘,他们的思想如同一条贯穿历史的脉络,连接着理性与激情,知识与自由。他们的著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思想史上的不朽丰碑。《狄德罗与卢梭:启蒙脉络》,正是试图梳理和呈现这条思想的河流,探寻启蒙运动如何以这两位伟大的思想家为中心,汇聚成一股改变世界的力量。他们的思想,不仅是理解十八世纪欧洲历史的关键,更是洞察现代世界精神面貌的重要窗口。他们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人类文明的史册上,他们的思想,也将继续照亮人类前进的道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为精准,时而如清晨薄雾般弥漫着学院派的严谨,时而又像午后的雷阵雨般,突然爆发出强烈的思想冲击力。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作者对于“政治哲学”在两人思想中不同体现的对比。对于卢梭,我们很容易聚焦于《社会契约论》的激进性,但作者却挖掘了他早期作品中对艺术和科学对道德影响的复杂态度,这使得他的形象远比教科书上描绘的要丰富得多。而狄德罗的部分,则展现了一种近乎于“技术官僚”的务实精神,他试图用知识来构建一个稳固的、可操作的社会蓝图。两者的交锋,不再是简单的对错之分,而是一种对“何为人性”的根本性叩问。这种对立面的深入挖掘,极大地拓展了我对“启蒙”这一术语边界的理解。它不再是一个单一的、光芒万丈的口号,而是一系列充满张力的、相互冲突的哲学探索的总和。

评分

这部作品给我带来的最大震撼,在于它对“启蒙”这一宏大历史叙事的细腻解构。我原以为这会是一本标准的学术梳理,按照时间线平铺直叙地介绍两位巨擘的生平和思想碰撞,但作者显然走得更远。他没有将狄德罗和卢梭简单地视为同一阵营的“启蒙战士”,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思想深处那些令人不安的张力与矛盾。比如,在论述百科全书计划时,作者非常巧妙地将狄德罗的系统性理性诉求,与卢梭对原始自然状态的怀旧和对文明腐蚀性的警惕进行了对比。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细节的方式,那种对当时沙龙辩论、书信往来的旁征博引,使得整个十八世纪的巴黎仿佛触手可及。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回溯之前读到的某个论点,因为作者总能在看似平静的描述下,暗藏着对后世影响的深刻洞察。这绝不是一本可以快速翻阅的书,它要求读者全身心地投入到那段思想激荡的泥沼中去,去感受理性之光照耀下的阴影。

评分

从阅读体验上讲,这本书的文字密度很高,但绝不枯燥。作者的笔触非常具有画面感,他擅长通过描绘特定场景——比如在巴黎的某个咖啡馆里,两位思想家对一个具体问题的争论——来引出更深层次的理论剖析。这使得抽象的哲学概念落地为生动的历史事件。我尤其赞赏其对“情感”在理性主义光芒下被压抑地位的探讨。卢梭的“自省”倾向与狄德罗对经验世界的狂热探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成功地将这种本体论上的差异,转化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知识建构路径。读这本书,就像是走入一座巨大的迷宫,你以为找到了出口,结果却发现新的岔路口正在等待着你,迫使你不断地反思,自己是否遗漏了哪个关键的线索。它挑战了我们对思想史的简单化理解。

评分

坦率地说,初读时,我有些被其宏大的论证结构震慑住了。这书的行文风格,与其说是哲学论述,不如说更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文学剧本,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和人物内心的挣扎。作者似乎对“矛盾性”有着近乎偏执的迷恋,他反复强调,启蒙思想的伟大恰恰在于其内在的分裂性——一方面是追求普世真理的自信,另一方面却是对个体情感和非理性力量的本能恐惧。我尤其欣赏其中对“进步”概念的批判性反思。很多关于启蒙的论述都将“进步”视为不可避免的线性发展,但这本书却透过狄德罗对科学的无限乐观和卢梭对人性异化的深刻忧虑,展示了进步背后的代价。那种细腻到近乎苛刻的文本分析,使得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那个时代的基本认知。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历史,而是在参与一场跨越时空的、关乎人类理智边界的深刻对话。

评分

这本书最独特的地方,在于它没有满足于仅仅呈现“他们说了什么”,而是深入探究了“他们如何成为他们所成为的那样”。作者似乎更关注两位思想家成长过程中所处的社会环境、经济压力以及个人精神创伤对最终思想体系的塑造作用。举例来说,对狄德罗早期贫困和依赖赞助人生活的描述,非常有助于理解他后期在知识自由与现实妥协之间拉扯的内在逻辑。而卢梭那标志性的疏离感和被害妄想,也被巧妙地与他早年漂泊不定的经历联系起来。这种将思想史与个体传记深度融合的写法,让人物不再是僵硬的雕塑,而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矛盾体。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知识,不如说是一种深沉的共情,理解伟大的思想是如何在人性的弱点与时代的洪流中挣扎求存的。

评分

很赞,好好学习

评分

书的内容100分,可是书脊严重磕损,打包员怎么就发货敢了。

评分

书的内容100分,可是书脊严重磕损,打包员怎么就发货敢了。

评分

在一般历史时代分期上,文艺复兴接续的是启蒙运动时期。启蒙时代不同于过往以神学权威为主作为知识权威与传统教条,而是相信理性并敢于求知(英语:Sapere aude),认为科学和艺术的知识的理性发展可以改进人类生活[4][9]。承接17世纪的科学宇宙观及以理性寻找知识的方法,启蒙运动相信普世原则及普世价值可以在理性的基础上建立,对传统存有的社会习俗和政治体制以理性方法检验并改进,产生出启蒙时代包含了自由与平等概念的世界观[3]。

评分

好书值得收藏

评分

启蒙时代后期,约18世纪末前后,浪漫主义接续并取代启蒙运动思维成为19世纪的主流。不同于启蒙运动相信知识及理性进步观,有鉴于法国大革命及工业革命的部份负面后果,浪漫主义思维主张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过了头:艺术及科学等知识的发展并未带给人类福祉,人类有了知识改变了自然反而使人类变得更堕落、社会不公并且忽略了心之真诚[10]。

评分

这么好了……这样好了……一个人也门和田玉手镯

评分

很赞,好好学习

评分

书的内容100分,可是书脊严重磕损,打包员怎么就发货敢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