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克文传

陆克文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澳] 斯图亚特 著,吴远恒,夏平 译
图书标签:
  • 陆克文
  • 澳大利亚
  • 政治
  • 总理
  • 传记
  • 历史
  • 人物
  • 外交
  • 中澳关系
  • 回忆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ISBN:9787549602070
版次:1
商品编码:10776907
包装:平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1-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6
字数:167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陆克文冲破重重阻力,成为澳大利亚工党的领导人,并成功当选总理。无论是他的选民,还是他的对手,都承认他是工党的希望,是霍华德时代的终结者。
   在《陆克文传》一书中,资深记者斯图亚特基于大量的采访,记述了陆克文的成长轨迹,并分析了他对澳大利亚政坛的深远影响。

作者简介

(澳)斯图亚特,于1985年加入澳大利亚广播公司,就职于澳大利亚广播公司时事电台新闻部和澳大利亚广播公司电视台,是澳大利亚广播公司的印度支那通讯记者。他深入研究影响澳大利亚广播公司新闻的种种因素,为此获得博士学位。他在堪培拉大学教授广播新闻学。其后,政治新闻报道对他产生了难以抵御的吸引力。如今,他是《堪培拉时报》的专栏作家。他与澳大利亚网络政治编辑凯瑟琳·麦克格雷斯结婚,育有3个孩子,居住在堪培拉。

精彩书评

   比起别的谈论陆克文的作品,斯图亚特这本传记更全面、更透彻、更平衡。确实是一部“政治传记”。
   ——尼尔·布利威特《澳洲书评》
   尽管本书写作很艰难,但斯图亚特还是努力做了大量挖掘工作。他笔下的陆克文更有趣,更有血有肉。这对陆克文也是有益的。
   ——劳伦·欧克斯《记事报》

目录

引言
序幕 挑战 2005.1
第1章 成长 1t957——1975
第2章 中国 1976——1988
第3章 戈斯 1989——1998
第4章 议员 2998——2001
第5章 影子 2001——2003
第6章 挫折 2003——2004
第7章 定位 2004——2006
第8章 危机 2006.12
第9章 领袖 2007——?
后记
译者的话
沧桑史诗:帝国兴衰与权力博弈下的众生相 引言: 这是一部跨越数个世代的宏大叙事,它不聚焦于某一个光芒万丈的个体,而是深入历史的褶皱,描摹了在一个庞大帝国由盛转衰的过程中,无数普通人与权力核心的命运交织。本书以史为骨,以人为血肉,构建了一个既真实可感又充满戏剧张力的历史画卷。它探讨的不是英雄的赞歌,而是体制的重量、时代的洪流以及个体在命运洪炉中被锻造的韧性与脆弱。 第一部:熔炉初现——秩序的建立与潜流的涌动(公元前3世纪至前2世纪) 故事的开端,定格在一个新兴帝国权力结构刚刚固化,但内部矛盾已然萌芽的时代。我们跟随的是“文官集团”的兴起,特别是以“三公”为代表的士族阶层,他们如何通过严密的律法和精妙的行政手腕,将一个松散的军事联盟逐步塑造成一个高效运转的中央集权机器。 书中详尽描绘了“关中”地区作为权力中枢的日常生活图景。从宏伟的宫殿到拥挤的里巷,从金碧辉煌的朝会到夜深人静的密谋,我们看到了权力精英们如何通过一套复杂的礼仪和仪式来巩固其合法性。然而,在这坚固的表象之下,阶级的分化已然加剧。 聚焦于一个被称为“黔首”的普通家族——李氏。他们是世代耕作的自耕农,其命运与帝国对“均田”政策的执行力度息息相关。随着边疆战事的频仍,沉重的徭役和不断上涨的赋税,像无形的锁链一样,将他们紧紧捆缚。书中通过李氏家中代代相传的残破竹简,记录了他们对“大义”的朴素理解,以及面对苛政时,那种深深的、无可奈何的屈服与反抗的火花。 本部分的高潮是“郡县改革”的推行。本书细致分析了改革的初衷、执行中的偏差,以及它对地方豪强势力造成的冲击。这些冲击并未带来彻底的平等,反而催生了新的“地主”阶层,他们利用知识和关系网,巧妙地在帝国的法律框架内进行财富的再分配,从而加剧了社会的不公。 第二部:盛世的阴影——扩张的代价与精神的迷失(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世纪) 帝国进入了其疆域最为辽阔的时期,但随之而来的是管理成本的几何级增长。本书并未歌颂边疆的开拓,而是深入探究了这种“无限扩张”的内在逻辑与隐性代价。 我们转向了“军功贵族”的群体。他们是帝国的利剑,是开拓疆土的主力。书中通过对“边郡”驻军将领王贲(并非历史名人,而是虚构的代表性人物)的侧写,揭示了功臣宿将们在和平时期所面临的“失落感”和政治焦虑。他们的财富和权力,不再是军功的直接体现,而是需要通过复杂而危险的朝堂博弈来维系。王贲家族内部关于“是否主动交出部分封地”的激烈争论,折射出整个贵族阶层在文官体系压制下的挣扎。 同时,文化和思想领域也出现了剧烈的动荡。在官方意识形态日益僵化的背景下,民间开始涌现出形形色色的“方士”和“异端学说”。书中重点分析了“阴阳五行”理论在民间社会的渗透,以及它如何被用来解释朝代的更迭与灾异的发生。例如,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旱被解读为“天道不满”,引发了底层民众对现有统治合法性的质疑。 在这一阶段,帝国的商业活动达到了一个高峰。漕运系统和丝绸之路的繁荣,催生了一个全新的阶层——“商贾大贾”。本书通过对一名跨越数个省份进行盐铁贸易的商人的观察,展现了他们如何利用信息不对称和资金垄断,在官方的管控下亦步亦趋地积累惊人的财富,以及他们对政治稳定性的微妙依赖与恐惧。 第三部:危机的漩涡——黄钟大吕的崩塌与新的秩序的雏形(公元1世纪至2世纪) 随着中央权力的衰微和地方势力的壮大,帝国开始展现出结构性的裂痕。本书的后半部分,将焦点投向了“宦官与外戚”的长期斗争,这一内部消耗战极大地透支了帝国的政治活力。 通过对两宫斗争中若干“配角”的叙事,我们得以一窥权力核心的运作机制。一个被贬谪的儒生,在记录了朝廷的丑闻后,如何巧妙地将信息传递给地方的清流官员;一个深宫中的宫女,如何在权力更迭的瞬间,成为影响太子立储的关键人物。这些微小的个体,其每一个选择都可能在历史的磅礴叙事中激起涟漪。 更为重要的是,本书深入探讨了“土地兼并”的最终后果。李氏家族在经历了数代人的挣扎后,最终破产。他们的土地被一个依附于外戚的权臣所吞并。这一事件不再是孤例,而是成千上万家庭的缩影。当自耕农彻底沦为佃农,社会的基本盘被动摇,农民起义的火种便如同干柴般积聚起来。 最后的篇章,聚焦于一次影响深远的“地方叛乱”。本书并未将起义简单描绘为暴徒的反抗,而是将其视为社会矛盾积累到极致后必然爆发的“泄压阀”。我们跟随叛军中的一名基层军官,见证了起义从最初的自卫反抗,如何一步步演变为推翻旧秩序的宏大运动。叛军内部因理念不同而产生的路线斗争,以及他们如何尝试建立一个不同于旧帝国的社会结构,构成了本书对“历史选择”这一沉重议题的最终叩问。 结语: 《沧桑史诗》是一部关于“代价”的编年史。它剥去了历史叙事中常见的英雄主义光环,直面制度的缺陷、人性的复杂以及时间不可逆转的腐蚀力。通过对普通人命运的细致刻画,本书试图揭示:任何看似坚不可摧的宏伟帝国,其基石都是由无数脆弱的生命所支撑,而当这些支撑点开始瓦解时,无论上层的权力斗争如何激烈,都无法挽救最终的倾颓。这是一部关于兴盛、衰亡、以及如何在废墟上寻找新生的深刻反思之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我早就听说过了,一直想找时间好好读一读,但总被各种琐事耽搁。这次终于下定决心,把它从书架上请了下来。翻开书页的那一刻,我就被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所包围,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风云变幻的时代气息。作者的文字功底很扎实,叙事流畅自然,但又处处透露着对细节的考究。读的时候,我总是不自觉地陷入沉思,思考书中所描绘的那些事件背后的逻辑,以及那些人物在历史洪流中的选择。有时候,我会因为某些情节感到激动,有时候又会因为某些无奈而唏嘘。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传记,更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那个时代的风貌,也引发了我对人生、对历史、对世界的诸多思考。我特别喜欢作者对细节的描绘,那些仿佛身临其境的场景,那些细致入微的人物心理刻画,都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其中,与书中人物一同经历着那些跌宕起伏的时刻。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历史的进程往往是复杂而多面的,每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背后都可能隐藏着无数不为人知的努力和牺牲。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值一直很高,读完之后,可以说完全没有让我失望。我最欣赏的是作者的叙事结构,它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叙事,通过巧妙的穿插和对比,展现出人物多维度的生活和思想。这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也让故事更加富有张力。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描摹,那些复杂的情感纠葛,那些艰难的抉择,都写得入木三分,让我能够深刻地体会到人物内心的挣扎和成长。而且,作者的语言风格也非常独特,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韵味,读起来既能增长知识,又能享受阅读的乐趣。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前进、不断探索的人物,也让我对历史的进程有了更深的思考。我常常在想,一个人的命运,究竟有多少是由他自己决定的,又有多少是被时代的大潮所裹挟?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

评分

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国家,就应该了解它的历史和代表性人物。陆克文作为一位重要的国际政治人物,他的经历无疑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拿到这本书后,我第一时间就翻阅了目录,然后迅速锁定了我最感兴趣的几个章节。阅读过程中,我最大的收获是作者对政治事件的深度剖析。他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以及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分析不同国家之间关系时所展现出的宏观视野和战略眼光,让我对国际政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书中的一些章节,我甚至反复阅读了几遍,生怕错过任何一个重要的细节。而且,作者的文笔非常流畅,即使是涉及复杂的政治概念,也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清楚,让像我这样的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这本书让我对陆克文本人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对那个时代的全球格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它不只是一本传记,更是一部充满智慧的史书。我喜欢作者在叙事中穿插的那些历史事件的分析,它们就像是为传记人物的人生轨迹提供了宏大的时代背景,让人物的每一个选择都显得尤为重要和有意义。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人物性格时的客观公正,既肯定了他们的优点,也毫不避讳地指出了他们的局限性,这种处理方式让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我经常会在阅读的时候,停下来思考,如果换做是我,在这种情况下,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这种代入感,让我与书中的人物产生了更深的连接。而且,作者对于细节的把握非常到位,那些不起眼的小事,往往能折射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或者影响事件的走向。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鲜活的人物,一个在历史舞台上留下了深刻印记的时代人物。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给我一种很强的吸引力,当我知道是关于陆克文的传记时,更是充满好奇。我一直对他的政治生涯以及他与中国的渊源颇感兴趣,所以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阅读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的叙事角度非常独特,不落俗套。他并没有选择一个简单的时间线索,而是将不同时期、不同事件巧妙地穿插起来,形成一种多维度的叙事空间。这种处理方式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也让故事更加引人入胜。书中对于一些关键的政治博弈和外交辞令的解读,也让我受益匪浅。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付出的巨大努力,他对于资料的搜集、整理以及分析,都体现了极高的学术素养。虽然这本书篇幅不小,但我几乎是手不释卷,每一页都充满了信息量,让我应接不暇。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人物情感和内心世界时所展现出的细腻笔触,能够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乐,仿佛他们就活在我的眼前。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深刻的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