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知》是被法國讀書界稱為“遺忘三部麯”的最後一本(前兩本分彆是《緩慢》和《身份》)。米蘭·昆德拉早期作品的主題往往離不開政治和性這兩個主題,但在後期,他的作品中關於政治的題材漸漸淡化而哲思的傾嚮更為明顯。《無知》述說流亡西方的捷剋人迴鄉尋根,卻在現實巨大的落差中經曆迷惘、失望及尋找自我的過程。
人們不斷地批評那些歪麯、重寫、僞造自己的過去,或是擴大某一事件的重要性而不提另一事件的人;這樣的批評是公正的(它們不可能不公正),但如果在此之前不做一項更基本的批評,也就是對人的記憶本身的批評,它們就是具備重要性,因為人的記憶,可憐的記憶,真的能做些什麼呢?它隻能留住過去可憐的一小部分,沒人知道為什麼留住的恰恰是這一部分,而不是另一部分,這一選擇,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都在神秘地進行,超越我們的意誌和我們的興趣。我們將無法理解人的生命,如果我們竭力排除下麵這一最為明顯的道理:事實存在時的原來模樣已不復存在;它的還原是不可能的。
##讀昆德拉的書總有種無所適從的感覺,到處都是有意思的警句(不是裝逼句),想一條條寫下來實在太麻煩。看來還是自己買全的好。
評分##評論裏說上海譯文翻譯版本不夠精彩,我反而覺得,因為翻譯得極簡,纔體現瞭一種無法名狀的悲傷
評分##我不可能完全讀懂,這也成為瞭我喜歡他的原因之一。
評分對我來說,這個小說講瞭三點:1.人隻關心他自己;2.迴憶是無力的;3.鄉愁其實很扯淡。
評分##i'll sent it to fools around me
評分對我來說,這個小說講瞭三點:1.人隻關心他自己;2.迴憶是無力的;3.鄉愁其實很扯淡。
評分##曾經看瞭幾眼就放棄的書現在可以一下子讀完,人在生存中成長思考和迴憶,隻是很多東西已經無法想起,不管是好的或是壞的,對自身的瞭解尚且沒有止境,與他人相處所獲知的終究隻是些皮毛。有時和一些人,就像兩個仰麵朝天的深潭,彼此看不見,在陽光照耀時纔會感受到彼此反射齣的光芒,但以下的仍是黑暗。
評分##昆德拉的小說寫得很有特點,敘述與議論交叉進行。同時哲學的思辯藉由文字的精簡達到輕柔。
評分##昆德拉的書有中文譯本的至此應該算是看全瞭。越看越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