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亲证》是1912年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访问美国时的演讲集。原名《Sadhana》,梵文含意是:将人生引向正确的道路。英译名为《The Realisation of Life》,根据英文名称我国学者在二十年代曾有多种译法,如钱家骧、王靖译为《人生之实现》,冯飞译为《生命之实现》,近年来黄心川同志译为《生命的亲证》。作者改译为《人生的亲证》,原因是“人生”比“生命”更具有明确的社会性,而“亲证”比“实现”更能体现印度宗教哲学的特性,即强调人的直觉作用,亲身证悟人生的真谛。
《人生的亲证》是依据1921年莱比锡英文版翻译的,在翻译过程中曾参照二十年代的中译本和1981年东京出版的日译本。
作者序言
一 个人和宇宙的关系
二 灵魂意识
三 恶的问题
四 自我的问题
五 在爱中亲证
六 在行动中亲证
七 美的亲证
八 无限的亲证
附录 人
一 人
二 超人
三 我是他
译后记
现象,用则取之,不用则弃之,它们正像每一个音符对于完成和音是必要的一样,也是获得完美理想的需要。印度人直观地感到这个世界上现存的东西对我们来说都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我们得充分考虑到它,和它建立一种自觉的关系,这不仅是受对科学的好奇心或者对物质利益的贪婪所驱使,而且是以欢乐、平和的伟大情操,以同情的精神去亲证它。
科学家认为世界不仅是呈现于我们感官的样子,他们认为地和水实际上是力的作用,而对我们却表现为地和水——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只能部分地理解。同样,具有灵智的人认为地和水的最终真理依赖于我们对永恒意志的理解,永恒意志是有节奏地活动并且以我们在那些方面所发见的力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这不像科学那样是纯粹的知识,而是灵魂对灵魂的感知。它不像知识一样带给我们力量而是带给我们欢乐,这是亲近者结合的结果。一个对世界的了解不比科学方法了解得更深刻的人,永远不能理解具有精神的洞察力的人在这些自然现象中发现的事物。水不仅洗涤了四肢,由于触及了灵魂而净化了心灵;地不仅支撑了身体,而且使精神愉快,因为与它的接触不仅是一种物质接触——它是生命的体现。当一个人认识不到他和世界的密切关系时,可以说他是住在被墙壁隔绝的牢房里。当他认识了万物之中永恒的精神时,于是他就解脱了,因为他发现了赖以生存的这个世界的最完美的意义,到那时人发现自身是在完全的真理中,并且与万物建立了和谐。在印度,人们被教导得完全觉知他们与周围事物(物质的和精神的)具有最密切的关系,他们向朝阳,向流水,向果实累累的大地祝福,将它们看成同一种生活真理的显现,他们自己也置身于这种真理的怀抱中。这样,我们每天沉思的课题就是圣诗,它被认为是全部吠陀的集中体现。由于它的帮助我们才尝试着去认识人的灵魂意识和宇宙是根本统一的,我们才学会去理解这种统一是由永恒的精神结合而成,它的力量创造了大地、天空和星辰,同时也用意识之光照亮了我们的思想,而这种意识存在和运动于与外部世界不可分割的统一中。
印度人决不会试图忽略不同事物的不同价值,因为他们知道如果那样做就不可能生活。在创造的梯级上人类是优越的,这种观念不曾离开他的头脑。但是他们对自己的优越感的真正所在有自己的看法,它不在于他所拥有的力量,而在于联合的力量。因此,印度人选择朝圣的地方,无论在哪里必有特殊的崇高和美丽,以致他们的思想能够从狭窄的必然世界走出来,而认识自己在无限中的地位。这就是为什么在印度曾经是食肉的人们放弃肉食,而培养对生命普遍抱有同情心的原因,这在人类历史上是罕见的事情。
印度人知道当我们受到精神和肉体的障碍而极度地脱离自然界无穷无尽的生命时,当我们仅仅是孤立的人而不是宇宙之中的人时,我们就会提出困惑不解的难题,并且割断了解释它们的泉源,我们试图用各种人为的方法去解释,却给自己带来了无穷的困难。当人离开了他在宇宙中栖息的地方,而行进在人性的单一的绳索上时,这对他来说就意味着摇摆或跌落,他不停地绷紧每一根神经和肌肉,以便在迈步时保持平衡,随后,在他疲倦休息的时候,因为想到自己曾受到万物不公正的待遇而大声斥责神明并在内心感到自豪和满足。
……
这本书,说实话,我一开始是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翻开的,毕竟书名听起来有点严肃,像是那种需要捧着一本厚字典才能读懂的“人生哲学指南”。可读着读着,我发现这书简直就是一记回马枪,完全打乱了我对这类书籍的固有印象。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腔调,更像是一位阅历丰富的老友,端着一杯热茶,在你面前娓娓道来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却从未深究过的片段。比如,它对“选择”这个概念的拆解,简直是令人拍案叫绝。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把我们纠结万分的十字路口,描绘成一幅幅色彩斑斓的油画,让你在感受那种彷徨的同时,又能清晰地看到每条岔路口后可能出现的风景。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无用之用”的探讨,那一段我反复读了不下三遍。它没有直接告诉你什么叫成功,而是通过一系列看似毫不相关的小故事,让你自己去拼凑出一个更宽泛、更人性化的定义。读完之后,感觉心里那块一直紧绷着的弦,松弛了不少,不再那么在意那些外界强加的进度条,而是开始关注自己内心真实的脉动。这书的文字功底自然不用多说,流畅自然,绝不拖泥带水,但真正厉害的是,它能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对自己的生活产生一种全新的、带着敬意的审视。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最可贵的一点是它的“诚实”。作者似乎毫不避讳地展示了自己在人生旅途中遭遇的那些“丑陋的”、“不光彩的”瞬间。很多作家在回顾过去时,总是不自觉地进行美化和过滤,将自己的形象塑造成一个完美无瑕的智者形象。但这本书不一样,它里面坦诚地记录了作者在某个重大决策上犯下的错误,以及那个错误带给他的长久影响。这种不加修饰的真实感,极大地增强了文字的可信度。我读到那部分时,甚至觉得作者就在我身边倾诉,而不是在一本印刷品上进行论述。而且,作者在讨论“遗憾”时,视角也非常独特。他不是在劝你放下,而是在教你如何“拥抱”那些无法弥补的遗憾,让它们成为你生命叙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需要被永久隐藏的污点。这种成熟而豁达的态度,让我对自己的过往也多了一份和解的勇气。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它照见的不仅仅是作者的经历,更是我们每个人都藏在心底,不愿示人的那部分复杂性。
评分坦白说,我是一个对“励志”类书籍持保留态度的人,总觉得里面充斥着太多不切实际的激情口号。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偏见。它的“激励”是内生的,是那种“潜移默化”的力量,而不是那种“鸡血”式的瞬间爆发。书中对“韧性”的解读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没有歌颂那种硬碰硬的抗争,而是探讨了“弯曲的智慧”。作者引用了好几个看似毫不相关的历史典故和自然现象,来阐释如何与逆境共存,甚至从中汲取养分。比如,它将某种植物的根系结构与人类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模式进行类比,这个类比非常新颖,让我一下子就理解了那种“以柔克刚”的深层含义。这本书的结构有一种音乐性,高低起伏处理得非常到位,总在你以为会沉溺于某种悲观情绪时,突然出现一个充满力量的小转折,将你拉回到积极的轨道上。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吸收知识,不如说是一种精神上的“伸展运动”,让长期被工作和琐事挤压变形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舒展和复位。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巧妙,完全不像许多同类书籍那样,前半段铺垫冗长,后半段草草收场。它像是一部精心剪辑的纪录片,每一章的切入点都精准且有力。我记得有一段描述了作者处理一次重大挫折的心理历程,那种从自我怀疑到自我接纳的转变过程,描绘得细腻入微,简直是把我心底深处那些不愿触碰的角落都给照亮了。我读到那里时,窗外正好飘着小雨,那种氛围感营造得极好,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更让我佩服的是,作者在探讨“意义”这个宏大命题时,并没有陷入空泛的形而上学讨论。相反,他总能将抽象的概念锚定在具体的、可感知的日常细节之上,比如清晨厨房里咖啡豆研磨的声音,或者深夜城市街道上清洁工忙碌的背影。这些细节的处理,让整本书充满了烟火气,避免了哲学思辨带来的疏离感。每次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停下来,静静地看着书页上的文字,然后尝试在自己的记忆库里搜索与之对应的片段。这种主动的参与感,是很多阅读体验所无法比拟的。它不是在给你答案,而是在引导你构建一套更坚固、更适应自身土壤的思考框架。
评分从排版和装帧上看,这本书的选择也透露出一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它的纸张选择偏向于温暖的米白色,字体的间距和行距都经过精心的设计,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强烈的疲劳。这本身就是一种对读者体贴的体现。更重要的是,内容本身也贯彻了这种“不急不躁”的风格。它极少使用长句堆砌的复杂结构,而是偏爱用短小精悍、充满画面感的句子来构建意境。比如,在描述“时间流逝”的章节,作者并没有用大段的哲理论述,而是用“光影在墙上移动的弧度”这样极简的意象来承载沉甸甸的主题。这种留白的处理,给了读者足够的空间去填充自己的情感和理解。我合上书本时,脑海中浮现的不是一堆需要背诵的金句,而是一些清晰的画面和由此引发的一连串自我对话。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能告诉你“应该做什么”,而在于它让你更清晰地知道“我是谁”,以及“我想要怎样地存在下去”。它提供了一种静谧的、内省的力量,非常适合在喧嚣的都市生活中,为自己留出一块不受打扰的精神领地。
评分很好用的产品
评分很好的一本书,应该读一读。
评分多搞活动多优惠
评分收藏经典,收获文化!
评分比实体店买好多了
评分泰戈尔 的 哲学 和新月集 飞鸟集 一块儿 读
评分值得一看,个人对人生的见解!
评分老师推荐看的,经典著作。
评分帮同事买的,都很喜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