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修订版)

海德格尔(修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乔治·斯坦纳 著,李河,刘继 译
图书标签:
  • 哲学
  • 存在主义
  • 现象学
  • 海德格尔
  • 西方哲学
  • 思想史
  • 德国哲学
  • 形而上学
  • 二十世纪哲学
  • 批判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07884
版次:1
商品编码:11167673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人们对海德格尔有着两种完全对立的评价:一种观点认为,海德格尔是 一个 善于摇唇鼓舌的江湖骗子,一个人类良知的毒害者;相反的观点认为,海德 格尔 是一个能够洞见一切、得天眼通的大师,一位哲学导师,他的著作足以更新 人类 的内在状态。如汉娜·阿伦特所说,纵观20世纪之全部哲学,海德格尔一直是“秘密 的思 想之王”。阅读《海德格尔(修订版)》,你将会对海德格尔形成自己的看法。

作者简介

  乔治·斯坦纳,当代著名文学批评家及翻译理论大师,不列颠学会会员,同时以研究犹太大屠杀和西方文化之关系闻名。曾任《经济学人》杂志编辑,后任教于普林斯顿、剑桥、日内瓦等知名大学,教授比较文学课程。获得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荣誉会员、法国政府荣誉团骑士级奖章、2007年阿方索·雷耶斯国际奖等多项荣誉。主要作品有:《托尔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悲剧之死》、《巴别塔之后》、《马丁·海德格尔》等。

目录

新版序言
前言
第一章 若干基本概念
第二章 《存在与时间》
第三章 海德格尔的在场
海德格尔年表
译后记
人名索引

前言/序言



海德格尔:在存在之思的漫漫长路上 在哲学思想的浩瀚星空中,马丁·海德格尔的名字无疑是一颗耀眼而极具争议的恒星。他的思想如同深邃的海洋,挑战着我们对存在、真理、时间、语言乃至于人类自身的根本认知。他提出的“此在”(Dasein)概念,颠覆了传统哲学将人视为孤立理性的主体,而是将人置于一种与世界、与他人、与时间深度关联的“存在”之中。他的语言哲学,则揭示了语言不仅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存在的居所”,是真理显现的场所。 一、 此在:在世界之中的存在 海德格尔哲学最核心的出发点,是他对“此在”的分析。“此在”并非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特指“在那里的在”,是那个能够并且必须对其自身的存在进行理解的可能性。“此在”并非一个孤立的、脱离世界的实体,而是“在世界之中存在”(In-der-Welt-sein)。这意味着,我们的存在不是先于世界而存在的,而是在进入世界、投身于世界的过程中得以确立。 “此在”的“在世界之中”并非简单的空间性叠加,而是“关心”(Sorge)性的结构。我们对世界和他人的“关心”,构成了我们理解自身和世界的基础。这种关心是多层次的: 工具性关心: 这是最表层、最日常的关心,体现在我们如何使用和理解身边的工具。当我们拿起锤子时,我们并非仅仅看到一个物件,而是看到它如何被用来钉钉子,它与钉子、木板之间的关系。工具的意义在于其“合乎使用”(Zuhandenheit),它融入了我们的活动之中,而不再作为一个独立的、可观察的客体。 在场性关心: 当工具性的理解受到阻碍时,例如锤子坏了,我们才会将它视为一个“可被观察的事物”(Vorhandenheit),进行修理或替换。此时,工具不再是直接融入活动的“合乎使用”,而是成为一个具有特定属性的、可供审视的“在场者”。 指向性关心: 更深层次的,我们的“此在”总是指向未来的可能性。“此在”不是静态的,而是不断地将自身投向未来,并在此过程中进行选择和承担。这种指向性关心,使得“此在”始终处于一种“先行于自身”(Sich-vorweg-sein)的状态。 海德格尔认为,日常的“此在”常常陷入一种“沉沦”(Verfallen)之中,被卷入“众人”(das Man)的非本真性的存在方式。我们模仿他人的行为,遵循社会的规范,满足他人的期望,从而丧失了个体独特性和对自身存在的真切体验。在这种非本真性的状态下,“此在”回避了其最根本的可能性——死亡。 二、 焦虑与走向死亡:本真的此在 对海德格尔而言,真正将“此在”从沉沦中唤醒,使其走向“本真”(Eigentlichkeit)的道路,在于“焦虑”(Angst)。焦虑并非对某个具体对象的恐惧,而是对“无”(das Nichts)的体验。当我们在日常的“此在”中感到空虚、迷茫、不知所措时,我们体验到的就是这种对“无”的深切感受。 焦虑让我们意识到,“此在”并非一个固定的实体,而是一种可能性。它让我们从“众人”的噪音中解脱出来,独自面对自身的存在。“此在”的本质在于“可能性”,而最大的可能性,也是最不可逃避的可能性,就是“死亡”。 “走向死亡”(Sein-zum-Tode)并非一种消极的悲观主义,而是“此在”走向本真的关键。当我们直面死亡,认识到死亡是我们个体存在的最终边界时,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自身存在的有限性和独特性。这种对死亡的预见,让我们能够以前所未有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去面对当下,去做出本真的选择。 当“此在”不再回避死亡,而是以一种“先行于死亡”(vorweg-sein des Todes)的态度存在时,它就实现了本真性的存在。它不再是被动的“被丢入”(Geworfenheit)世界,而是主动地“承担”(Übernehmen)自身的存在。 三、 真理:存在的显现 海德格尔对真理的理解,同样颠覆了传统的“符合论”真理观。传统的真理观认为,一个命题的真假在于它是否符合事实。而海德格尔则将真理的根源追溯到“存在的显现”(aletheia),即真理是一种“去蔽”(Ent-bergen)的过程。 真理不是我们主观意志的创造,也不是被动的符合,而是存在自身向我们“敞开”的过程。存在如同隐藏的宝藏,需要被挖掘、被揭示。而“此在”就是担当着这种“揭示”使命的存在。 “此在”的“理解”(Verstehen)和“解释”(Auslegung)是真理显现的关键。我们通过“理解”来把握存在的意义,通过“解释”将把握到的意义表达出来。“此在”的“前结构”(Vor-struktur)——例如“先行”(Vorwegnahme)、“此在”(Dasein)、“把握”(Begreifen)——为这种理解和解释奠定了基础。 然而,海德格尔也警示了“遮蔽”(Verdeckung)的可能性。存在的显现并非一劳永逸,它也可能被遮蔽,被遗忘。技术理性、过度逻辑化、以及“众人”的意见,都可能导致我们对存在的真切体验的丧失,导致“存在被遗忘”(Seinsvergessenheit)。 四、 时间:存在的维度 海德格尔对时间的理解,也与日常的机械线性时间观截然不同。他认为,时间并非一个外部的容器,而是“此在”自身的存在方式。时间不是被“度量”出来的,而是被“在”(Sein)着的。 海德格尔区分了三种时间性: 前在时间性(eigentliche Zeitlichkeit): 这是“此在”本真性的时间性,它是一种“到期”(Zu-sein)的可能性。这种时间性是“此在”为了其死亡这一可能性而存在,是“将来”(Zukunft)的敞开。 追随时间性(nachfolgende Zeitlichkeit): 这是“此在”在日常的、非本真性的状态下的时间性。它更多地关注“过去”(Gewesenheit)的“拥有”(Haben),以及对“现在”(Gegenwart)的“度量”。 延展时间性(ausgedehnte Zeitlichkeit): 这是技术理性对时间的理解,将时间视为可以分割、可以累积、可以消费的资源。 海德格尔认为,当我们本真地存在时,我们的时间性是“将来”主导的,我们是为了未来的可能性而行动,并将过去视为一种“已存在”。而在日常状态下,我们则更多地被过去所束缚,被现在所度量。 五、 语言:存在的居所 语言在海德格尔的哲学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他认为,语言并非仅仅是我们用来描述现实的工具,而是“存在的居所”(Haus des Seins)。真理显现于语言之中,存在通过语言而得以昭示。 他批评了将语言视为纯粹的符号系统,认为这种观念将语言的本质矮化了。真正的语言,是“诗意”的语言,是能够“命名”和“唤醒”存在的语言。诗人的诗歌,能够将我们带回到存在之初,让我们重新体验存在的本真。 海德格尔对现代语言的危机也深感忧虑。他认为,技术语言、实证科学的语言,将存在简化为可被量化、可被操控的“材料”,从而导致了“存在被遗忘”。 六、 批判与影响 海德格尔的思想,无疑是对西方哲学传统的一次深刻的革命。他挑战了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传统,对存在、主体性、真理、时间等根本问题提出了全新的视角。他的思想对存在主义、解释学、现象学、后结构主义等诸多哲学流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海德格尔也因此备受争议。他年轻时曾短暂加入纳粹党,这一历史污点至今仍让许多人对他的人格和思想持保留态度。此外,他对技术的批判、对现代性的质疑,也引发了许多讨论和辩论。 尽管如此,海德格尔的思想遗产依然是当代哲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的“存在之思”,引导我们重新审视自身与世界的关系,重新思考存在的意义。他的深刻洞见,至今仍然激励着我们在充满挑战的世界中,去探寻本真,去理解存在的奥秘。阅读海德格尔,就像踏上了一条漫长的、充满艰辛却又充满启示的道路,这条道路通往的,是对存在更深沉的理解和更真切的体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为海德格尔研究领域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尤其对于中文读者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与“政治立场”相关的争议时所展现出的克制与客观。面对一个极具争议性的哲学家,作者成功地将焦点集中于其思想的内在逻辑和哲学贡献上,而不是沉溺于道德审判或简单的标签化处理。这种学术上的“超然”态度,使得读者能够更纯粹地去面对和理解海德格尔思想本身的魅力与挑战。书中的注释系统堪称一绝,详实且精准,对于每一个关键术语的溯源和演变都有清晰的交代,为深度阅读提供了坚实的脚注支持。它不只是介绍“海德格尔说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引导我们去思考“我们为什么需要去听海德格尔在说什么”。读完后,我感到自己对西方现代哲学思潮的理解加深了一层,这套修订版堪称近十年来哲学领域出版物的佼佼者。

评分

坦白说,我原本对啃读海德格尔抱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那套语言体系是不可逾越的壁垒。《海德格尔(修订版)》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非常高明,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一开始就将读者扔进最难啃的理论核心,而是循序渐进地铺垫。它从早期对“日常性”的分析入手,用最贴近生活的例子来解释“无意义的喧嚣”如何遮蔽了存在的本真状态。这种“生活化”的切入点,极大地激发了我的阅读兴趣。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在探讨“技术与座架”时所流露出的那种忧思,那不仅仅是哲学家的思辨,更像是一位智者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作者并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引导我们去审视我们自身的“设定”。全书的论证过程流畅自然,仿佛是一条蜿蜒的河流,最终汇入广阔的存在之海,让人在阅读中获得了持续的智力愉悦和精神震撼。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实在太用心了,简直是为想要系统啃下“海德格尔这座硬骨头”的读者量身定做的工具书兼思想伙伴。我特别赞赏的是修订版中对一些关键术语的“版本对比分析”。海德格尔的文本自身就存在着不同阶段的表述差异,作者没有回避这种复杂性,而是坦诚地列举了不同译本或不同时期的理解侧重,并给出自己的考量。这种严谨的态度,对于任何希望从事进一步研究的读者来说,都是无价的财富。此外,书中对海德格尔与胡塞尔、萨特等哲学家的关系梳理得井井有条,像是为我们绘制了一张清晰的20世纪大陆哲学谱系图。我个人最喜欢的是其附录部分,那里面对“黑胶本”和《林中路》的简要导读,提供了快速进入特定文本的有效路径。尽管内容密度很高,但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图表和结构化的总结,使得信息处理的效率大大提高,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的典范。

评分

初次捧读《海德格尔(修订版)》,我几乎立刻被作者那种近乎于诗意的文字风格所吸引。它读起来不像是一本严肃的哲学专著,反而更像是一次深入思想迷宫的探险导览,充满了对“本真性”追寻的激情。作者没有使用那种生硬的、教科书式的语言来拆解海德格尔的晦涩概念,而是采用了一种更具沉浸感的方式,引导读者一同去体验“存在”的叩问。例如,在描述“死亡焦虑”时,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有力,仿佛将读者带入了那个直面虚无的瞬间,让人不禁反思自己日常生活的“沉沦”状态。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但也绝非浅尝辄止。作者对现象学传统的继承与批判的论述,更是鞭辟入里,展现了扎实的哲学功底。全书在论述中时不时穿插的哲学史背景补充,使得海德格尔的独特性得以凸显。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仿佛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对“时间性”和“历史性”的理解都有了质的飞跃,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入门介绍。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叫《海德格尔(修订版)》,我读完后感觉这本书的作者在介绍这位哲学家的思想时,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和对文本的深刻把握。整本书的结构清晰,逻辑严密,使得像我这样初次接触海德格尔复杂概念的读者也能比较顺畅地跟上作者的思路。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对理论的转述上,而是很巧妙地将海德格尔的一些核心概念,比如“此在”、“上手性”、“存在之遗忘”等,置于其思想发展的脉络中进行考察,这对于理解这位思想家思想的演变至关重要。特别是作者在处理海德格尔后期思想转向时,那种细致入微的文本解读,让我对“语言即是存在的居所”这一论断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书中引用的德语原文本和作者的精妙翻译穿插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避免了过度晦涩,读起来颇有启发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介绍技术哲学部分时,那种既批判又富有洞察力的视角,让人在面对当代技术洪流时,能多一重反思的维度。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可以反复咀嚼、常读常新的哲学导论佳作。

评分

不知道为什么,作者的轻松遐想,提不起兴致。可能是本身心情不好的缘故吧平心而论,文章里的一切、有他自己的心思,只是这心思不能被世人所公知。于我,就像那火红的木棉,那金色圆润的木瓜,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却在别人的只言片语中得到了否定。不用说话,只要发光就好,有没有人知道都没关系,会很寂寞呢,可是寂寞怕什么,即使有人在,听不懂自己的话,那还是一样的寂寞啊,安安静静的,看看来来去去的人,想想自己的事情,这样,多好啊。

评分

海德格尔的命运遭遇总让我想起冯友兰先生,美少女对困境学者无法应对极权体制,可能是宿命

评分

[反人类中心主义]

评分

真得很不错真的很不错!

评分

值得一读,很不错。大家可以读读。

评分

[存在论之时间:过去-现在-将来/向死之在]

评分

我对外部确实是无所谓了,在我心中,有个美好世界的模样,我也会在文章里说,可是现实如何演变,甚至不变好,我并不在乎,毫无原来的愤怒和焦虑;我对自己及自己所爱的人很所谓,能不能让自己和她开心,变成最重要的事。

评分

我这段时间在京东买了几百书:)

评分

生活中好多东西都在京东买,不用出门,方便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