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捧讀《海德格爾(修訂版)》,我幾乎立刻被作者那種近乎於詩意的文字風格所吸引。它讀起來不像是一本嚴肅的哲學專著,反而更像是一次深入思想迷宮的探險導覽,充滿瞭對“本真性”追尋的激情。作者沒有使用那種生硬的、教科書式的語言來拆解海德格爾的晦澀概念,而是采用瞭一種更具沉浸感的方式,引導讀者一同去體驗“存在”的叩問。例如,在描述“死亡焦慮”時,作者的筆觸細膩而有力,仿佛將讀者帶入瞭那個直麵虛無的瞬間,讓人不禁反思自己日常生活的“沉淪”狀態。這種處理方式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但也絕非淺嘗輒止。作者對現象學傳統的繼承與批判的論述,更是鞭闢入裏,展現瞭紮實的哲學功底。全書在論述中時不時穿插的哲學史背景補充,使得海德格爾的獨特性得以凸顯。讀完後,我感覺自己仿佛完成瞭一次精神上的洗禮,對“時間性”和“曆史性”的理解都有瞭質的飛躍,這本書的價值遠超一般的入門介紹。
评分坦白說,我原本對啃讀海德格爾抱著一種敬而遠之的態度,總覺得那套語言體係是不可逾越的壁壘。《海德格爾(修訂版)》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掌握得非常高明,它不像某些學術著作那樣一開始就將讀者扔進最難啃的理論核心,而是循序漸進地鋪墊。它從早期對“日常性”的分析入手,用最貼近生活的例子來解釋“無意義的喧囂”如何遮蔽瞭存在的本真狀態。這種“生活化”的切入點,極大地激發瞭我的閱讀興趣。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在探討“技術與座架”時所流露齣的那種憂思,那不僅僅是哲學傢的思辨,更像是一位智者對人類命運的深切關懷。作者並沒有給齣簡單的答案,而是引導我們去審視我們自身的“設定”。全書的論證過程流暢自然,仿佛是一條蜿蜒的河流,最終匯入廣闊的存在之海,讓人在閱讀中獲得瞭持續的智力愉悅和精神震撼。
评分這本書的名字叫《海德格爾(修訂版)》,我讀完後感覺這本書的作者在介紹這位哲學傢的思想時,展現齣瞭極高的專業素養和對文本的深刻把握。整本書的結構清晰,邏輯嚴密,使得像我這樣初次接觸海德格爾復雜概念的讀者也能比較順暢地跟上作者的思路。作者沒有僅僅停留在對理論的轉述上,而是很巧妙地將海德格爾的一些核心概念,比如“此在”、“上手性”、“存在之遺忘”等,置於其思想發展的脈絡中進行考察,這對於理解這位思想傢思想的演變至關重要。特彆是作者在處理海德格爾後期思想轉嚮時,那種細緻入微的文本解讀,讓我對“語言即是存在的居所”這一論斷有瞭更直觀的認識。書中引用的德語原文本和作者的精妙翻譯穿插得恰到好處,既保證瞭學術的嚴謹性,又避免瞭過度晦澀,讀起來頗有啓發性。我尤其欣賞作者在介紹技術哲學部分時,那種既批判又富有洞察力的視角,讓人在麵對當代技術洪流時,能多一重反思的維度。總的來說,這是一本可以反復咀嚼、常讀常新的哲學導論佳作。
评分這本書的編排實在太用心瞭,簡直是為想要係統啃下“海德格爾這座硬骨頭”的讀者量身定做的工具書兼思想夥伴。我特彆贊賞的是修訂版中對一些關鍵術語的“版本對比分析”。海德格爾的文本自身就存在著不同階段的錶述差異,作者沒有迴避這種復雜性,而是坦誠地列舉瞭不同譯本或不同時期的理解側重,並給齣自己的考量。這種嚴謹的態度,對於任何希望從事進一步研究的讀者來說,都是無價的財富。此外,書中對海德格爾與鬍塞爾、薩特等哲學傢的關係梳理得井井有條,像是為我們繪製瞭一張清晰的20世紀大陸哲學譜係圖。我個人最喜歡的是其附錄部分,那裏麵對“黑膠本”和《林中路》的簡要導讀,提供瞭快速進入特定文本的有效路徑。盡管內容密度很高,但作者巧妙地運用瞭大量的圖錶和結構化的總結,使得信息處理的效率大大提高,真正做到瞭“深入淺齣”的典範。
评分這本書的齣版,無疑是為海德格爾研究領域投下瞭一顆重磅炸彈,尤其對於中文讀者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與“政治立場”相關的爭議時所展現齣的剋製與客觀。麵對一個極具爭議性的哲學傢,作者成功地將焦點集中於其思想的內在邏輯和哲學貢獻上,而不是沉溺於道德審判或簡單的標簽化處理。這種學術上的“超然”態度,使得讀者能夠更純粹地去麵對和理解海德格爾思想本身的魅力與挑戰。書中的注釋係統堪稱一絕,詳實且精準,對於每一個關鍵術語的溯源和演變都有清晰的交代,為深度閱讀提供瞭堅實的腳注支持。它不隻是介紹“海德格爾說瞭什麼”,更重要的是引導我們去思考“我們為什麼需要去聽海德格爾在說什麼”。讀完後,我感到自己對西方現代哲學思潮的理解加深瞭一層,這套修訂版堪稱近十年來哲學領域齣版物的佼佼者。
評分在海德格爾看來,居於中心位置的不是人類自身和自我意識。海德格爾認為,“人是存在的放牧者”,“對實存來說,人隻是一種具有優先地位的傾聽者和反應者”,“唯有人纔能夠追問‘存在’,努力‘思考存在’,並將這一思想進程訴諸語言錶達”。
評分若無必要,勿增實體。一個走嚮自由的人,剝離那些不必要的“實體”,是很漫長的路。
評分在海德格爾看來,真理就是那種顯示或照亮‘存在真實’(它的實存即一種存在的真理)的‘無遮蔽狀態’。
評分?????????????
評分海德格爾的命運遭遇總讓我想起馮友蘭先生,美少女對睏境學者無法應對極權體製,可能是宿命
評分相應的,人類語言也深刻地打上瞭傳統邏輯或理性語法的烙印。正是這種邏輯和語言在兩韆多年以來將“是”(ist)削弱為一種幽靈般的語法習慣,削弱為所有命題中的一個係動詞,使它實際上變成空無。因此,要從邏輯和語言的桎梏中解脫齣來。
評分馬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齣身於一個天主教傢庭,早年在教會學校讀書。17歲時,從一個神父那裏藉到布倫坦諾的《亞裏士多德所說的存在的多重意義》一書,對存在意義的問題産生興趣。他在大學先學神學二年,後轉入哲學,1913年在弗萊堡大學在李凱爾特的指導下完成博士學位論文《心理主義的判斷學說》,他的講師資格論文題目是《鄧·司各脫關於範疇的學說和意義的理論》。在弗萊堡大學任教期間,他參加鬍塞爾主持的研究班。1922-1926年,在馬堡大學任副教授,講授亞裏士多德、柏拉圖、笛卡爾、康德等人的著作,把他們的問題轉變為關於存在的問題。1927年,為晉升教授職稱,發錶未完手稿《存在與時間》。據說,當這本書送到教育部審查時,部長的評語是“不閤格”。但就是這樣一本被官員判定為不閤格的書成為20世紀最重要的哲學著作之一。1928年,海德格爾接替鬍塞爾,任弗萊堡哲學講座教授。納粹運動興起後,他參加瞭納粹黨,並於1933年4月-1934年2月任弗萊堡大學校長。因為他與納粹的這段牽連,1945-1951年期間,法國占領軍當局禁止他授課。海德格爾對於他與納粹的關係,似乎也沒有多少反省,他在1952年齣版的《形而上學導論》一書中還說,國傢社會主義“這個運動的內在真理與偉大之處”。海德格爾與納粹之間的聯係,在西方哲學界和新聞界多次成為熱門話題。盡管海德格爾參與納粹運動是他的曆史汙點,但不能因此說他的哲學就是納粹思想的反映。後來的反納粹的存在主義者也能從海德格爾的著作中受到啓發和鼓舞。這些事實錶明,一個偉大的哲學傢的思想往往要比他在某一階段的政治觀點有更遠的意義。海德格爾後期講授赫拉剋利特、巴門尼德及萊布尼茨、尼采等人的著作,研究語言、藝術(詩)以及技術等問題。除瞭上麵提到的著作和講稿之外,他的主要著作還有:《什麼是形而上學》(1929年)、《現象學基本問題》(1923年講稿)、《真理的本質》(1943年)、《林中路》(1953年)、《演講與論文集》(1954年)、《走嚮語言之途》(1959年)、《技術與轉嚮》(1962年),還有一些從他的觀點研究哲學史的著作,對赫拉剋利特、康德、尼采的研究最為精彩。
評分形而上學(metaphysics)一詞義涵“走嚮自然之彼岸”,即通過“超越於”現象界而達緻關於實在和實存的普遍原則。由此,懸設瞭一個純粹知覺者,一個虛構的、超然於日常體驗之外的認識主體,而將人的[存在]本質逐齣瞭日常生活領域。這種區分貫穿於整個西方思想,並導齣這樣的真理觀:真理即認識與對象的符閤。這種‘客觀性的靜觀’將人們逐齣傢園,使人陷入一種新奇(Neugier)和自我渙散的狀態。海德格爾認為:在武斷的、論斷的、定義的和分類的西方形而上學用語之間,存在著一種內在聯係,它將導緻理性-技術性對生活的統治,它稱這種統治為‘虛無主義’(nihilism),正是由於這種看待世界的形而上學-科學方式所擁有的持續不衰的權威,造成瞭現代這些技術性的、大量消耗的人們,造成瞭這些人們的異化的、無傢可歸的和周期性野蠻的狀態。
評分一直在用這個牌子的,而且基本上都是在京東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