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邏輯

佛教邏輯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捨爾巴茨基(Stcherbatsky.F.T) 著,舒曉煒,宋立道 譯
圖書標籤:
  • 佛教
  • 邏輯學
  • 哲學
  • 印度哲學
  • 佛教哲學
  • 推理學
  • 辯論
  • 認識論
  • 佛教思想
  • 學術著作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019088
版次:1
商品編碼:10554421
品牌:商務印書館(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1997-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679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佛教邏輯》是由三部著作所組成的叢書的最後一部。這套叢書的目的在於說明亞洲史上堪稱強有力的思想運動。這種思想運動産生於公元前六世紀時的印度斯坦流域,逐漸地擴張到幾乎整個亞洲大陸,以至日本和印度群島。因此,這幾部著作討論的是中亞和東亞的主要思想的曆史。《佛教邏輯》是關於佛教邏輯的一部著作。作者通過對梵、藏原典的研究,並藉助西方政治理論,對代錶印度邏輯高成就的晚期十乘佛教的邏輯理論作瞭係統的闡釋和評價。

目錄

書名縮寫
前言
緒論
1.何謂佛教邏輯
2.邏輯在佛教史上的地位
3.佛教哲學的第一階段
4.佛教哲學的第二階段
5.佛教哲學的第三階段
6.佛教邏輯在印度哲學中的地位
1)唯物主義者2)耆那教3)數論4)瑜伽派5)吠檀多派6)彌曼差派7)正理一勝論派
7.陳那之前的佛教邏輯
8.陳那的生平
9.法稱的生平
10.法稱的著作
11.《量評釋論》各品的順序
12.釋文派的諸注傢
13.迦濕彌羅派或闡義派
14.第三派或明教派的注傢
15.後佛教邏輯和印度唯名論與實在論的鬥爭
16.中國和日本的佛教邏輯
17.西藏和濛古的佛教邏輯
第一部分實在與知識
1.佛教邏輯的範圍和目的
2.何謂知識來源
3.認識和識彆
4.真理的檢驗
5.實在論與佛教的經驗觀
6.兩種真實
7.知識來源的兩重性
8.認識活動的界限——教條主義和批判主義
第二部分 可感知的世界
第一章 刹那存在論
1.問題的提齣
2.實在是能動的
3.從時空同一性而來的論證
4.持續性與廣延性是非實在的
5.直接感知(現量)的論證
6.識彆並不能證明持續性
7.從分析存在概念而來的論證
8.從分析非存在概念而來的論證
9.寂護的公式
10.變化與消滅
11.運動是非連續的
12.消亡是先天規定的
13.從矛盾律演繹齣來的刹那性
14.點刹那是一種實在嗎——微分法
15.瞬時性理論的曆史
16.歐洲的類似理論
第二章 因果關係
1.功能相依的因果關係
2.因果律的公式
3.因果性與實在性是同一的
4.兩種因果性
5.因之多重性
6.因的無窮性
7.因果性和自由意誌
8.緣起的四種意義
9.歐洲的類似理論
第三章 感覺認識(現量)
1.現量的定義
2.法稱的實驗
3.現量與虛妄(錯亂)
4.現量(直覺)的種類a)意現量b)瑜伽現量c)自證現量
5.印度哲學中現量觀的曆史
6.歐洲的類似理論
第四章 終極實在
1.何謂終極實在?
2.個彆者是終極的實在
3.實在不可言說
4.實在産生生動的錶象
5.終極實在是能動的
6.單子與原子
7.實在即肯定
8.反對的意見
9.實在觀的演化
10.歐洲的類似理論
第三部分 構造的世界
第一章 判斷
1.純感知嚮概念活動的過渡
2.知性的第一步
3.何謂判斷
4.判斷與概念的綜閤
5.判斷及命名
6.範疇
7.被視為分析的判斷
8.在客觀上有效的判斷
……
第二章 比量
1.判斷與推理
2.三項
3.關於比量的種種定義
4.比量與比量果(推理與結果)
5.比量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的知識
6.理由的三個方麵(因三相)
7.法稱論關係
8.兩種依賴關係
9.分析的與綜閤的判斷
10.最終的範疇錶
11.範疇錶中的各項是互相排斥的嗎
12.佛教的關係錶是窮盡的嗎
13.共相一般與必然性判斷
14.純知性的使用界限
15.比量觀的曆史輪廓
16.歐洲的類似理論
第三章 為他比量(三段論式)
1.定義
2.為他比量的各支
3.比量形式與歸納
4.三支比量式的格
5.三支比量式的價值
6.對被視為為他比量的三支論式的曆史簡述
7.歐洲的與佛教的推論式
第四章 邏輯謬誤
1.分類
2.與實在相違的謬誤(不成因過)
3.矛盾理由的謬誤(相違因過)
4.不確定理由的謬誤(不定因過)
5.二律背反的謬誤(相違決定因過)
6.法稱的補充
7.曆史
8.歐洲邏輯中的類似理論
第四部分 否定
第一章 否定性的判斷
1.否定的本質
2.否定是一種比量
3.否定性三支論式的格和簡單否定格
4.其他的十種格式
5.否定的意義
6.僅存於經驗範圍中的矛盾性與因果性
7.關於超感覺對象的否定
8.這種理論在印度的發展
9.歐洲的類似理論
第二章 矛盾律
1.矛盾的起源
2.邏輯矛盾
3.能動的對立
4.彆性律
5.對矛盾律和彆性律的不同錶述
6.印度其他派彆的矛盾觀
7.歐洲的類似理論
第三章 共相(一般)
1.事物的靜止的一般性被行動的相似性所代替
2.關於共相問題的曆史
3.歐洲的類似理論
第四章 辯證法
1.陳那的名言論
2.勝主慧論名言的否定意義
3.寂護和蓮花戒論語詞的否定意義
4.佛教辯證法發展的曆史簡述
5.歐洲的類似理論
第五部分 外部世界的真實性
1.何謂真實
2.何謂外在
3.三個世界
4.批判的實在論
5.終極的一元論
6.觀念論
7.陳那論外部世界的非真實性
8.法稱破斥唯我論的短論
9.外部世界的實在性問題的曆史
10.歐洲的類似理論
11.印度-歐洲關於外部世界實在性的討論會
結論
專用名索引
邏輯主題索引
附錄

精彩書摘

  先驗對象可以例舉的,首先有道德責任、最終解脫、業和涅架之法則等。這些對象不能由經驗而認知,但它們是不矛盾的,所以佛陀關於它們所作的啓示是可以接受的。
  倫理道德與解脫的確不能建立在經驗知識之上,作為主動力製約整個世界過程的業的法則反作為此過程最終目標的涅架法則,都是關於存在整體的斷定,但它們不是辯證的、不是矛盾的,並非“其所處地、所處時、所有性質”不可查明的。雖然它們是非經驗的、先驗的實在,然而是批判的認識理論所接受的。
  此外,雖然我們的知識局限於可能的經驗範圍內,但我們必須將經驗知識本身同這種知識所以可能的先驗條件區分開來。感性與知性鮮明地區分為兩種單一的知識來源,這就直接導緻我們設想有純感性、純對象和純理性(知性)這些卻是經驗無法給予的事物,但它們又是無矛盾的,甚而作為我們知識全體的先驗條件又是不可少的。若沒有它,我們的知識也就崩潰瞭。因而我們必須區分先驗的與形而上的對象。前者是“其所處地、所處時、所領有之可感屬性不可確定的”對象,後者則相反,就其存在於我們的知識中的每一部分言,它是可以確定的,它是一般經驗知識的所以可能的必要前提,但它自身卻不可能以感覺錶象再加描述。
……
《佛宗經緯》 洞悉東方智慧的哲學瑰寶 在浩瀚的文明長河中,東方智慧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獨特的視角,為人類貢獻瞭無數寶貴的精神財富。《佛宗經緯》便是其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它並非僅是一部簡單的宗教典籍,更是一套精妙絕倫的思維體係,一場直抵心靈深處的智慧探尋。本書以嚴謹的邏輯框架,清晰的論證脈絡,引導讀者穿越繁復的錶象,直觀宇宙人生的本質,體悟生命存在的真實意義。 結構嚴謹,邏輯嚴密 《佛宗經緯》最引人注目的特質,在於其無與倫比的結構嚴謹和邏輯嚴密。作者並非隨意地堆砌教義,而是以一種如同建造宏偉大廈般的精細與耐心,將佛教的核心思想層層剝開,逐級遞進。本書的開篇,如同為讀者鋪設一條通往智慧殿堂的清晰路徑,從最基礎的概念入手,逐步深入到更為宏觀和抽象的議題。 其論證過程,往往從對當下經驗世界的細緻觀察開始,然後通過一係列精心設計的推理,引申齣超越經驗的深刻見解。這種從“可知”走嚮“可知之上”的論證方式,使得本書的觀點不僅具有說服力,更能激發讀者主動思考。無論是對業力因果的解析,對無常變化的闡釋,還是對輪迴轉世的剖析,《佛宗經緯》都遵循著一套嚴謹的邏輯推理,每一個論斷都有其內在的根據,每一個結論都建立在前文的鋪墊之上。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會感受到一種思維的嚴絲閤縫,仿佛跟隨一位循循善誘的智者,一步一步地解開人生的謎團。 透徹解析,洞見實相 本書的另一個重要價值,在於其對佛教核心概念的透徹解析。作者以超越教條的姿態,深入淺齣地闡述瞭佛教哲學的關鍵要素,如“緣起”、“無我”、“空性”等。這些概念,在許多人的認知中可能顯得晦澀難懂,但在《佛宗經緯》中,它們被賦予瞭鮮活的生命力,通過生動形象的比喻和貼近生活的例子,變得觸手可及。 “緣起”不再是抽象的教義,而是對事物相互依存、彼此製約的深刻揭示,讓我們理解到,世間萬物並非孤立存在,而是如同相互連接的蛛網,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而“無我”,則引導我們反思個體存在的固有觀念,認識到所謂的“我”,不過是五蘊(色、受、想、行、識)的暫時聚閤,並非一個恒常不變的實體。這種洞見,能極大地減輕我們對自我的執著,從而擺脫由此帶來的痛苦。 “空性”的闡釋更是本書的精髓所在。作者以極具智慧的方式,解釋瞭“空”並非虛無,而是指嚮事物的“自性空”,即事物不具有獨立、自存的本質。這並非否定事物的存在,而是揭示瞭事物存在的真實狀態——它們是因緣和閤而生,因緣離散而滅,其本質是虛幻和不實的。這種對“空性”的深刻理解,是佛教修行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它能幫助我們破除對現象世界的執著,達到內心的平靜與自由。 智慧啓迪,人生指導 《佛宗經緯》並非僅僅停留於理論探討,它更是一部充滿實踐指導意義的人生教科書。書中對人類苦難的根源進行瞭深刻的剖析,從貪嗔癡的煩惱,到無明愚癡的桎梏,都一一被揭示。然而,本書並非宣揚悲觀主義,而是以一種建設性的態度,指明瞭擺脫痛苦的道路。 作者強調瞭“戒、定、慧”三學的重要性,並將它們視為通往解脫的階梯。“戒”是規範身口意行為的基石,它幫助我們收束煩惱的根源,保持內心的清淨。“定”是培養專注力與平靜心的法門,通過禪修等方式,我們可以訓練心念,使其不再被外界的紛擾所牽引,從而獲得內心的穩定。“慧”則是智慧的覺醒,是通過對佛法真理的理解,破除愚癡,獲得對實相的洞察。 書中對慈悲心的培養也給予瞭充分的重視。作者闡述瞭慈悲心的力量,它不僅能化解人與人之間的隔閡,更能成為我們超越自身局限,關懷一切眾生的動力。通過培養慈悲心,我們能將眼光從狹隘的自我擴展到廣闊的眾生界,從而體驗到更深層次的喜悅與滿足。 語言精煉,意境深遠 《佛宗經緯》的語言風格,同樣令人稱道。作者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並未犧牲語言的藝術性。其文字或如涓涓細流,娓娓道來;或如驚濤拍岸,振聾發聵。許多段落,運用瞭大量富有詩意的比喻和深刻的象徵,將抽象的哲學概念具象化,讓讀者在理解的同時,更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深邃意境。 例如,在闡述“無常”時,作者可能會用“如水上浮漚”、“如風中殘燭”來形容生命的短暫與易逝,這種精準而富有感染力的錶達,能瞬間觸動讀者內心最柔軟的部分,引發對生命價值的深刻反思。又如,在描述“空性”時,作者的文字往往能營造齣一種超然物外的遼闊感,仿佛將讀者帶入一個廣闊無邊的精神空間,在那裏,一切執念都將煙消雲散。 超越時空,普適價值 《佛宗經緯》的價值,並不僅僅局限於佛教信仰者。本書所揭示的宇宙人生法則,以及對人類普遍存在的痛苦與煩惱的深刻洞察,具有跨越宗教、文化和時代的普適性。無論您是否是佛教徒,無論您身處何種境遇,《佛宗經緯》都能為您提供寶貴的人生啓示與智慧指引。 它能夠幫助您: 建立更清晰的思維模式:通過本書的邏輯訓練,您將學會如何更理性、更有條理地分析問題,做齣更明智的決策。 更深刻地認識自我:本書將引導您反思“我”的本質,幫助您擺脫不必要的自我束縛,發現更廣闊的生命可能性。 更有效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理解緣起和無常,能讓您在麵對順境時保持謙遜,在遭遇逆境時保持堅韌。 培養內心的平靜與喜悅:學習“空性”和慈悲,是通往內心安寜與真正幸福的法門。 《佛宗經緯》是一場智慧的洗禮,一次心靈的旅程。它邀請您走進東方智慧的殿堂,探索生命的奧秘,發掘內在的潛能,最終實現真正的自由與解脫。這是一部值得反復閱讀、細心體悟的經典之作,每一次翻閱,都可能為您帶來全新的領悟與啓迪。

用戶評價

评分

閱讀體驗上,我感覺自己像是拿到瞭一把精密的古代儀器,用來拆解那些宏大敘事背後的基礎構建。這本書的敘事節奏非常獨特,它沒有采用那種綫性的曆史敘事,而是更傾嚮於主題式的探討。比如,它會花大篇幅聚焦於某一類特定的推理謬誤,然後從不同時代的文本中抽取案例進行對比分析。這種“深挖一口井”的寫法,雖然可能讓習慣瞭按時間軸學習的讀者感到有些跳躍,但其帶來的知識密度是驚人的。作者對於文獻的引用和闡釋極其嚴謹,幾乎每句話都有據可查,這讓整本書的學術可信度極高。我特彆欣賞它在處理那些涉及多重否定和復雜條件的句子時的耐心,它沒有迴避這些“硬骨頭”,而是正麵迎擊,用清晰的圖示和錶格(雖然我是在電子版閱讀,但能想象齣紙質版的排版會如何輔助理解)將復雜的邏輯圖景描繪齣來。它迫使我必須放慢速度,重新審視自己對“確定性”和“可能性”的理解邊界。

评分

這本關於印度邏輯的專著真是讓人大開眼界,作者顯然對數韆年的思想演變有著深刻的洞察力。我尤其欣賞它如何梳理齣那些早期的論辯術語是如何一步步被精煉和係統化的。它不僅僅是羅列事實,更像是帶領讀者走入一個充滿智慧交鋒的古老學堂。那些關於“因明學”中關於定義、判斷和推理的精妙區分,放在今天來看,依然是思維訓練的典範。書中對於不同學派觀點對立的呈現,那種剋製而又充滿力量的分析方式,讓人不得不佩服古代哲人對概念清晰度的執著追求。尤其是關於“正因”和“似因”的區分,那種層層剝繭的論證過程,讀起來讓人心潮澎湃,感覺自己也參與到瞭一場嚴謹的思維角力之中。它不是那種讓你輕鬆翻閱的讀物,需要沉下心來,反復咀嚼那些看似晦澀的邏輯結構,但一旦領悟,那份豁然開朗的喜悅是無與倫比的。它成功地將一個看似遙遠的古代哲學體係,用一種現代人可以理解的結構和邏輯脈絡展現瞭齣來,這本身就是一項瞭不起的成就。

评分

說實話,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是相當“學究氣”的,但這種學究氣恰恰是其魅力所在。它用詞考究,絕不含糊,每一個術語的引入都伴隨著清晰的界定和曆史溯源。這不是一本試圖討好大眾讀者的入門讀物,它更像是寫給那些已經對東方哲學體係有所涉獵,並渴望深入到其最核心方法論層麵的研究者。我注意到作者在處理不同地域和時代背景下的邏輯實踐時,保持瞭一種極高的尊重和中立。他沒有試圖用西方的邏輯框架去“套用”或“審判”這些古老的體係,而是緻力於發掘其內部的自洽性與獨特性。那種對知識本體的敬畏感,貫穿瞭全書的字裏行間。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如何構建一個穩固的論證”這個問題,有瞭一個全新的、更具曆史縱深感的認識,不再僅僅局限於近現代的邏輯範疇。

评分

對我個人而言,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來審視“辯論”這件事。它把辯論從一種純粹的口纔較量,提升到瞭一個需要極高方法論素養的智力競技場。我發現書中對“異論”的處理方式尤為高明,它不是簡單地駁斥對立觀點,而是首先要完全、準確地理解並重述對方的立場(即“立難”的藝術),然後纔進行針對性的、結構化的迴應。這種對“理解優先於反駁”的強調,在充斥著情緒化錶達的當下社會,顯得尤為珍貴和具有啓發性。這本書的行文非常講究邏輯的層級和清晰度,即使麵對極度抽象的概念,作者也能用一種近乎建築學般的嚴謹性,將各個部分精準地定位和銜接起來,讓人在閱讀時産生一種強烈的“結構美感”。

评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的觸動,是它揭示瞭思維工具的普適性與文化特殊性的交織。它展示瞭人類在追求真理的過程中,如何獨立地發展齣同樣復雜和精密的推理工具。書中關於“認識論”和“本體論”在邏輯構建中的相互作用的討論,尤其精彩。作者似乎在提醒我們,邏輯並非懸浮在空中的純粹形式遊戲,它深深植根於特定的世界觀和對現實的感知方式之中。我特彆關注瞭書中關於“無效推理”的部分,那些看似閤理的日常誤區,在古代的嚴密體係下是如何被無情地識彆和排除的。這種對思維盲點的深度剖析,讓我在日常交流中都變得更加警惕和審慎。它就像一本思維的“解剖學教科書”,教會你如何觀察論證的“肌肉骨骼”結構,而不是僅僅停留在錶麵的“皮膚”說服力上。

評分

經典譯著 印刷精美

評分

有價值的好書,非常適閤閱讀

評分

4.彆性律

評分

1.佛教邏輯的範圍和目的

評分

讀書,是賞心悅目,陶冶情操;讀書,是走進先哲,聆聽教誨;讀書,是體驗鳥語,感受花香。我們走在羊腸小路上,首細細品讀先賢訓言,在旁邊的百花爭妍,蜂圍蝶陣中拜訪先哲,啊!這是多麼欣慰啊!在信息時代,我們為瞭追求速成,在“淺閱讀”的氣息逐漸蔓延時,我們是否思考過。—與品讀相擁,使讀書成為提升自己靈魂的方法。質而綺,真而醇,自可傳之韆古;樽中酒,籬下詩,豈甘瞭此一生。走進陶淵明,我們可以感受到他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淡定與超然,但是他“好讀書,不求甚解”卻是不對的,他為瞭逃避官場的黑暗汙濁而歸隱田園,為瞭保持自己的人格純潔而迴歸自然,但是,讀書是人的靈魂的沐浴,不求甚解之書與不讀有何區彆,既然有讀書之好,我們就應全身心投入,馳騁於書的天地,豈不樂乎,而不求甚解隻能讓自己一時滿足,對於心靈卻益處甚小。我們所說的品味,是用心讀,而非走馬觀花,淺嘗輒止,隻有用心靈去靠近書,纔能感受到灼灼其華的智慧,纔能體會字字韆斤的價值。同樣張溥也幼時好學,他的傳奇在人們心中永不倒下,“七錄宅”的光華熠熠生輝,他為瞭學習,習書成誦之後又手自筆錄,再化為灰燼,總此七次,纔成就瞭他的文學功底。張溥雖英年早逝,但他的事跡為後人傳頌,七錄之名是何等雄渾,學習是需要嚴謹態度,在“七錄”背後閃爍的是人的品質與修養。在當代,當我們捧著《邊城》細細品讀時,被瀋從文的新麗雋永的筆調以及美麗迷人的湘西山水所傾倒,但是如此之高的文學成就竟由一位隻讀小學的人來寫,其睏難之大,不言而喻,瀋從文也嗜學,他麵對命運的風浪,從不畏懼,在平靜的心態下認真品讀,成就瞭他的成功。自學之路漫漫;成纔之舟遙遙。瀋從文在自己認真地品讀中成就瞭不朽的《邊城》,我們不禁感嘆——與品讀相擁,能剋服一切睏難。隻有在品味中學習,纔能汲取精華,就能“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太多的事例都嚮我們驗證瞭同一個道理,與品味相擁,纔能讓讀書成為淨化靈魂,提升品質,成就事業的方法。品讀,讓我們感受“醉臥沙場君莫笑”的悲壯;品讀讓我們感受“腸斷東風落牡丹”的淒涼;品讀讓我們感受“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曠達。與品讀相擁,讓讀書使自己靈魂思想升華!【評析】“與品讀相擁”,題目新穎,立意不俗。文中列舉瞭陶淵明、張溥、瀋從文等古今人物的讀書經曆,說明“與品讀相擁,纔能讓讀書成為淨化靈魂,提升品質,成就事業的方法”,從而有力地突齣瞭文章的主旨。用心閱讀,每當我們邁入浩如煙海的圖書館時,眼前的“書山”不時讓我們震驚:在這貫穿古今,兼容中西的著作中,我們怎樣閱讀,閱讀什麼?是深閱讀,還是淺閱讀,在我們眼中,這些都不重要,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用心閱讀,用心體會! 用心閱讀,我們能體驗中華五韆年的香韻,能品味唐詩宋詞,元麯明清小說的清幽和曠達,能體驗李太白那“安能摧眉摺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顔”的豪邁,能體驗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正氣凜然,更能體驗李清照那“淒淒慘慘戚戚”的憂愁與悲憤。閱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法,有的人讀死書,有的人死讀書,有的人品其文化內涵,有的人知其“大意”,有的人淺閱讀,有的人深閱讀,然而不管怎樣閱讀,我們隻要用心,便能品齣其文墨芳香。五柳先生的閱讀方法也許值得我們藉鑒,在這個競爭激烈、快節奏的社會中,我們已經沒有太多的時間去閱讀,不求甚解已經成為大多數人的步調。但是,他也沒有完全地用放任自流的方法去麵對閱讀,在閱讀過程中“每有會意,便欣然望食”。無論怎樣,我們要有用心去麵對的信心。用心去體驗,用心去品味,我們能體驗齣五彩的人生,能品味絢麗的生活。許多飽學之士,英雄豪傑都受書的影響,他們有的瀟灑大方,有的氣宇軒昂,精神飽滿,在無數人的臉上,洋溢齣的更多是閱讀帶給他們的自信,國學大師季羨林飽讀詩書,成瞭一代享譽文壇,兼容百傢的大師,他用心體驗瞭世界,用心品味瞭古今,使他成為光耀文壇的一顆巨星。在當今世界,有很多文壇巨匠和仁人誌士,他們用閱讀看遍世界,用閱讀瞭解古今。閱讀也成瞭一種我們認識世界,瞭解社會的工具和窗口。每個人都有自己特彆的閱讀方式,就像五柳先生不求甚解那樣,但無論怎樣,要用心去體驗,用心去品味,要用心去尋求書中的真理。用心去閱讀,博覽群書,用心去閱讀,瀟灑走世界,隻要我們用心去品味,用心去體驗,那麼整個世界都將在我們的眼中!用心品味人生,用心體驗閱讀,我們的人生終將輝煌!

評分

這部著作引起瞭亞洲文化史學傢、梵文文獻學傢及一般哲學傢們的重視。

評分

佛教邏輯大緻可稱為因明。據捨爾巴茨基所代錶的彼得堡學派的意見,佛教哲學的全部曆程分為三期:始自小乘,走嚮大乘,最終在瑜伽行派的唯識哲學上達到圓成具足。佛教邏輯是佛學發展最高階段的第三期成果,它從佛教的認識論齣發,以其概念論和邏輯學追求和把握作為真如實相的本體,最終實現涅槃解脫。《佛教邏輯》充分討論瞭佛教哲學大廈中的認識、實踐與解脫三者彼此貫通,互融互具的原理。無論研究哲學,還是修習佛學,《佛教邏輯》都是學者必不可少的讀本。本書是由三部著作所組成的叢書的最後一部。這套叢書的目的在於說明亞洲史上堪稱最為強有力的思想運動。這種思想運動産生於公元前六世紀時的印度斯坦流域,逐漸地擴張到幾乎整個亞洲大陸,以至日本和印度群島。因此,這幾部著作討論的是中亞和東亞的主要思想的曆史。 本書是關於佛教邏輯的一部權威性著作。作者通過對梵、藏原典的研究,並藉助西方政治理論,對代錶印度邏輯最高成就的晚期十乘佛教的邏輯理論作瞭係統的闡釋和評價。 前言

評分

您在《天天移動的腎形石》一篇中談到,從“小說傢”變成“優秀的小說傢”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您自己的這個變化發生在何時?

評分

9.判斷論的曆史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