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孟頫最具影響的是書畫方麵的貢獻。他在繪畫上取法唐及北宋,工筆、寫意、重彩、水墨無所不能,人物、山水、鞍馬、花鳥、竹石無所不精。在繪畫上,他主張“古意”和“書畫同法”,認為“作畫貴有古意,若無古意,雖工無益。今人但知用筆縴細,傅色濃艷,便自謂能手,殊不知古意既虧,百病橫生,豈可觀也?吾所作畫,似乎簡率,然識者知其近古,故以為佳。此可與知者道,不為不知者說也”。他所追求的“古意”,主要不是指古人觀察概括錶現生活的方法,而是欣賞其筆墨風格和藝術趣味。他又謂“宋人畫人物不及唐人遠甚,予刻意學唐人殆欲盡去宋人筆墨”。再對照他前麵所講,可知他反對和貶低的是南宋宮廷繪畫和民間職業畫傢“傅色濃艷,用筆縴細”,即過分浮艷和雕琢的畫風,認為其“雖工無益”,“古意既虧,百病橫生”。這種師法古人(指唐及北宋某些畫風)的主張,對匡正南宋以來流行某些繪畫中的追求錶麵工細浮艷效果的缺點有所作用,對擴大繪畫藝術風格的探索也有所貢獻,特彆對確立文人畫的格調意趣有著重要影響,但其中也帶有輕視畫工的偏見,以後被人引伸,齣現形成單純追求摹仿前人筆墨風格的傾嚮。
評分很好!
評分好!!!不錯的書!!!
評分好書,最近天氣好正好看書
評分這本書要好好讀,過些時候再評價。
評分通過全麵、係統地評析《佛教邏輯》一書,力圖對該書的理論貢獻和錯誤觀點都給予詳細的分析、論述。《佛教邏輯》不僅對佛教邏輯的産生和發展有詳細的論述,還通過對三位佛教思想傢(陳那、法稱、法上)邏輯思想的評述和對東西方邏輯的比較研究,對晚期大乘佛教的認識論和邏輯作瞭充分估價。該書有不少理論功績和獨創貢獻:捨爾巴茨基在探討邏輯問題始輔以詳細的本體論、認識論背景剖析;他把佛教邏輯和印度其他哲學派彆的邏輯思想加以比較,探究其中的差異及其本體論、認識論根源;他把佛教邏輯和亞理士多德邏輯加以比較,研究瞭陳那三支比量和三段論以及雙方的邏輯謬誤的不同,指齣佛教邏輯和亞理士多德邏輯在推理形式上的差異,還詳細比較瞭雙方在因果理論、同一律、矛盾律等方麵的異同,辨明佛教哲學和亞理士多德哲學的本體論、認識論差異及其對邏輯的影響。但是《佛教邏輯》中也有不少理論錯誤。他不明白陳那因明和法稱因明本質上是不同的,把二者混為一談,甚至把世親、陳那和法稱三人的因明思想等同,抹煞瞭他們各自對因明的理論貢獻。其次,他由於不明白陳那因明不是演繹推理,對陳那因明有一係列錯誤觀點:陳那因明是演繹推理,因三相後兩相等同等等。
評分很好,非常好,送貨速度快!
評分趁著活動買些好書去讀一讀
評分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 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