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相当“学究气”的,但这种学究气恰恰是其魅力所在。它用词考究,绝不含糊,每一个术语的引入都伴随着清晰的界定和历史溯源。这不是一本试图讨好大众读者的入门读物,它更像是写给那些已经对东方哲学体系有所涉猎,并渴望深入到其最核心方法论层面的研究者。我注意到作者在处理不同地域和时代背景下的逻辑实践时,保持了一种极高的尊重和中立。他没有试图用西方的逻辑框架去“套用”或“审判”这些古老的体系,而是致力于发掘其内部的自洽性与独特性。那种对知识本体的敬畏感,贯穿了全书的字里行间。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如何构建一个稳固的论证”这个问题,有了一个全新的、更具历史纵深感的认识,不再仅仅局限于近现代的逻辑范畴。
评分对我个人而言,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辩论”这件事。它把辩论从一种纯粹的口才较量,提升到了一个需要极高方法论素养的智力竞技场。我发现书中对“异论”的处理方式尤为高明,它不是简单地驳斥对立观点,而是首先要完全、准确地理解并重述对方的立场(即“立难”的艺术),然后才进行针对性的、结构化的回应。这种对“理解优先于反驳”的强调,在充斥着情绪化表达的当下社会,显得尤为珍贵和具有启发性。这本书的行文非常讲究逻辑的层级和清晰度,即使面对极度抽象的概念,作者也能用一种近乎建筑学般的严谨性,将各个部分精准地定位和衔接起来,让人在阅读时产生一种强烈的“结构美感”。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的触动,是它揭示了思维工具的普适性与文化特殊性的交织。它展示了人类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如何独立地发展出同样复杂和精密的推理工具。书中关于“认识论”和“本体论”在逻辑构建中的相互作用的讨论,尤其精彩。作者似乎在提醒我们,逻辑并非悬浮在空中的纯粹形式游戏,它深深植根于特定的世界观和对现实的感知方式之中。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无效推理”的部分,那些看似合理的日常误区,在古代的严密体系下是如何被无情地识别和排除的。这种对思维盲点的深度剖析,让我在日常交流中都变得更加警惕和审慎。它就像一本思维的“解剖学教科书”,教会你如何观察论证的“肌肉骨骼”结构,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皮肤”说服力上。
评分阅读体验上,我感觉自己像是拿到了一把精密的古代仪器,用来拆解那些宏大叙事背后的基础构建。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独特,它没有采用那种线性的历史叙事,而是更倾向于主题式的探讨。比如,它会花大篇幅聚焦于某一类特定的推理谬误,然后从不同时代的文本中抽取案例进行对比分析。这种“深挖一口井”的写法,虽然可能让习惯了按时间轴学习的读者感到有些跳跃,但其带来的知识密度是惊人的。作者对于文献的引用和阐释极其严谨,几乎每句话都有据可查,这让整本书的学术可信度极高。我特别欣赏它在处理那些涉及多重否定和复杂条件的句子时的耐心,它没有回避这些“硬骨头”,而是正面迎击,用清晰的图示和表格(虽然我是在电子版阅读,但能想象出纸质版的排版会如何辅助理解)将复杂的逻辑图景描绘出来。它迫使我必须放慢速度,重新审视自己对“确定性”和“可能性”的理解边界。
评分这本关于印度逻辑的专著真是让人大开眼界,作者显然对数千年的思想演变有着深刻的洞察力。我尤其欣赏它如何梳理出那些早期的论辩术语是如何一步步被精炼和系统化的。它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像是带领读者走入一个充满智慧交锋的古老学堂。那些关于“因明学”中关于定义、判断和推理的精妙区分,放在今天来看,依然是思维训练的典范。书中对于不同学派观点对立的呈现,那种克制而又充满力量的分析方式,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代哲人对概念清晰度的执着追求。尤其是关于“正因”和“似因”的区分,那种层层剥茧的论证过程,读起来让人心潮澎湃,感觉自己也参与到了一场严谨的思维角力之中。它不是那种让你轻松翻阅的读物,需要沉下心来,反复咀嚼那些看似晦涩的逻辑结构,但一旦领悟,那份豁然开朗的喜悦是无与伦比的。它成功地将一个看似遥远的古代哲学体系,用一种现代人可以理解的结构和逻辑脉络展现了出来,这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评分紧接其后,西门云飞、沈云英双双跟踪纵出。
评分舍尔巴茨基依据西藏旧传(未说明依据何书,王森认为是童祥所著藏文史籍《青史》),将法称后学分为“释文”、“阐义”和“明教”三派。“释文”派始自法称弟子天主慧,《佛教逻辑》汉译本说:“这一系以后有萨迦菩提,慧光,前者著作有藏译本,后者著作已佚,他们都注有《集量论释》……”(第48页)“萨迦菩提”应作“释迦慧”(汉译本第55页又出现“释迦慧”,译名不统一),而“慧光”应作“光慧”。他们都对法称最重要的著作《释量论》(一共四品)造有释论(严格些说,释迦慧的释论是对法称《释量论》第一品自注和后三品天主慧注所作复注),但汉译本却误将《释量论》翻成陈那代表作《集量论》。
评分浅显易懂,文字晓畅。 却又直入各个关键问题的腹地,透彻,精辟! 深恨自己读此书晚矣,否则很多问题和疑惑,早就可以得到解决! 读此书的一大心得是佛家逻辑也就是因明不能简单地和形式逻辑划等号,其中更饱含了大量认识论的关键内容,而这些认识论问题又恰恰是我们佛学研究的关键。应当说读完此书,法称之伟大、之集大成已经扎扎实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更难能可贵地是,舍氏还做了不少与西方哲学的横向比较工作。
评分您在《天天移动的肾形石》一篇中谈到,从“小说家”变成“优秀的小说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您自己的这个变化发生在何时?
评分除非我们对现象有某种概念,否则那种现象对我们而言根本不存在。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5.终极实在是能动的
评分《佛教逻辑》原文引用法称代表作《正理一滴论》(Nyyabindu)梵本某句时,仅标出略称,如“NB,III.97”。汉译者只知“NB”为《正理一滴论》梵文缩写,但不明“III.97”究竟何指,只好照抄原文,还把“III.”错抄成“II.”(第47页脚注2,第49页脚注1)。景行译文翻作“《正理一滴论》第三章第97页”,也有小误。“97”不是“第97页”,《现代佛学》“更正表”将之改为“第三章第97节”,完全正确。“节”字指《佛教逻辑》下卷舍尔巴茨基译注《正理一滴论》时将全书划分的节段。“第三章”也可改成“第三品”,指《正理一滴论》第三品《为他比量品》。
评分好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