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王子与马基雅维利

丹麦王子与马基雅维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小枫,甘阳 编,罗峰 译
承接 住宅 自建房 室内改造 装修设计 免费咨询 QQ:624617358 一级注册建筑师 亲自为您回答、经验丰富,价格亲民。无论项目大小,都全力服务。期待合作,欢迎咨询!QQ:624617358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ISBN:9787508058924
版次:1
商品编码:1036058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华夏文丛:西方经典与解释书系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0-01-01
页数:19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莎士比亚不仅是最伟大的英语诗人,也是西方思想大传统中伟大的政治哲人之一。在西方文教传统谱系中,不断有学人将莎士比亚与柏拉图并举:莎士比亚戏剧以历史舞台为背景,深涉人世政治问题的底蕴,尤其是王者问题,一再激发后人掂量人性和人世的幽微,为后世探究何谓优良政制、审慎思考政制变革奠定了思想基础。

内容简介

与柏拉图的戏剧作品一样,作为政治哲人的莎士比亚没有学说,他的政治哲学思考无不隐含在其笔下的戏剧人物和戏剧谋篇之中。百年来,我们一直在经历前所未有的从帝制到民主共和的政制转变,却鲜有人看到,莎剧为我们提供了一笔巨大的政治哲学财富。晚近三十年,我们的莎剧全译本有了令人欣喜的臻进,但我们对莎剧的政治哲学理解仍然没有起步。

目录

编译者导言
普拉宁克 “故事从皮洛斯开始” ——《哈姆雷特》 的政治哲学
卡茨 《哈姆雷特》中的命运之轮、国家之轮与道德抉择
柯兰德 《哈姆雷特》与苏格兰继承权·
拉普敦 哈姆雷特王子 ——悲剧、公民身份与政治的神学
阿尔维斯 《哈姆雷特》与马基雅维利 ——为何不除暴君
拉普敦 逃避责任的性情 ——《哈姆雷特》与马基雅维利
伊万斯 《哈姆雷特》中的友谊

精彩书摘

哈姆雷特为何迟迟不肯除掉自己的杀父仇人克劳狄斯王,这困扰着该剧的读者,也困扰着哈姆雷特本人。对于这个众所周知的难题,我打算从一个相对新颖的角度来处理,即通过追问哈姆雷特是否采用了政治上负责的方式,完成杀死克劳狄斯的任务。我认为,他没有采用这种方式,我的兴趣在于设法弄清,哈姆雷特为何没能负责地行使对君王罪行的正义惩罚。哈姆雷特为何忽略了自己身为王子,担负着保障国家福祉的职责呢?为了寻求这个问题的解答,我们得稍微了解莎士比亚对诛杀暴君的看法,以及莎士比亚如何看待基督教。因为,哈姆雷特的失败,似乎可归因于他对基督教信仰的独特看法。
一开始,我们不妨提请自己注意马基雅维利的教诲,这位批评基督教的思想家认为,对于刺杀残暴统治者,基督教同样负有道德责任。根据我对莎士比亚剧本的理解,剧作家与马基雅维利都赞同:由于缺乏献身政治自由的热情,基督徒最终无力对抗暴君。在一定程度上,莎士比亚似乎赞同马基雅维利设想的解决方案。先前,莎士比亚在描写驱逐一名古罗马异教的坏君王时,他描述了一场负责任的反抗暴政,一旦我们发现,这场反抗迥异于这位优柔寡断的丹麦王子,如何调和基督教道德与诛杀暴君的必要性问题便立马出现了。

前言/序言






用户评价

评分

普拉宁克 “故事从皮洛斯开始” ——《哈姆雷特》 的政治哲学 

评分

阿尔维斯 《哈姆雷特》与马基雅维利 ——为何不除暴君 

评分

越做越好。

评分

书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多读书,可以使你变聪明,变得有智慧去战胜对手。书让

评分

拉普敦 逃避责任的性情 ——《哈姆雷特》与马基雅维利 

评分

阿尔维斯 《哈姆雷特》与马基雅维利 ——为何不除暴君 

评分

  为何青春闲暇时光得抓紧时间多读历代圣贤之书?即将告别襁褓的青春少年正在、甚至已经步入生命的道德牵缠,此时最需要的莫过于依伴历代前贤文迹陶铸性情,以备充分的德性涵养走向属己的人生。资器虽有大小,闻见纵有浅深,要其功化。上哲历来罕见,唯有进入古典诗文,我们才能与之相遇——“经典者,身之文也;所以陶铸神情,启悟耳目”。西方大学教育的奠基人昆体良早就强调,大学时光务必先读、多读古人作品,后读、少读当世作品,理由是:选择作家非常重要、也非常困难,作家越古选错的可能越少,我国古人所谓“为文之难,知之愈难”——我们的大学如今“不述先哲之诰”,则“无益后生之虑”。

评分

阿尔维斯 《哈姆雷特》与马基雅维利 ——为何不除暴君 

评分

  为何青春闲暇时光得抓紧时间多读历代圣贤之书?即将告别襁褓的青春少年正在、甚至已经步入生命的道德牵缠,此时最需要的莫过于依伴历代前贤文迹陶铸性情,以备充分的德性涵养走向属己的人生。资器虽有大小,闻见纵有浅深,要其功化。上哲历来罕见,唯有进入古典诗文,我们才能与之相遇——“经典者,身之文也;所以陶铸神情,启悟耳目”。西方大学教育的奠基人昆体良早就强调,大学时光务必先读、多读古人作品,后读、少读当世作品,理由是:选择作家非常重要、也非常困难,作家越古选错的可能越少,我国古人所谓“为文之难,知之愈难”——我们的大学如今“不述先哲之诰”,则“无益后生之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